登陆注册
30538800000005

第5章 雏凤展翅(4)

他永远忘不了那紧张的、近似于逼宫的一幕。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举起叛旗。兵部郎中党务礼、户部员外郎萨穆哈疾驰十一昼夜到京,下马喘急,抱柱不能言,久之始苏,述告吴三桂谋反。与此同时,各地报警告急疏报如雪片般向京师急递而来,举朝震恐,人心惶惶。在嘈杂的廷议声中,一直沉默不语的大学士索额图突然上前高声奏道:“前议三藩当迁者,皆宜正以国法!”

弥漫杀气的停顿,多数大臣开始表态支援索额图,少数大臣紧张地观察康熙的脸色。这与汉景帝诛晁错以谢藩邦的情景竟如此相似。又一次停顿,康熙一字一字,掷地有声:“朕自少时即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岂因吴三桂反叛,遂诿过于人耶?此出朕意,他人何罪!”他当即公布吴三桂罪状,削吴三桂官爵,囚吴三桂之子吴应雄及其家属,发大军进剿。初期,清军战场不利,云、贵、川、湘、鄂、闽六省尽失,中原动摇。数月之间吴三桂已占半壁江山。康熙十三年四月,吴三桂自以为有恃无恐,放还前扣朝廷使臣,使之传递“词语乖戾、妄行乞请”的奏章。康熙为了“寒老贼之胆”,“绝奸之望”,“激励三军之心”,一不做二不休,于四月十三日下令将吴三桂之子吴应雄及孙吴世霖正法,谕曰:“朕思乱臣贼子,孽由自作,刑章俱在,众论佥同,朕亦不得而曲贷之也。”

消息传到吴军,吴三桂正在吃饭,大惊失色,推案而起,曰:“上少年乃能是耶?事决矣!”

康熙十四年,吴三桂又嘱托西藏达赖喇嘛为之游说,奏曰:“三桂若穷蹙乞降,可宥其死;倘竟鸱张,不若裂土罢兵。”企图迫使康熙承认既成事实,与之划江为国。不料康熙义无反顾,断然拒绝,凛然道:“吴三桂乃明时微弁,复死流贼,摇尾乞怜,世祖章皇帝优擢封王,其子尚公主,朕又亲加亲王,所受恩典不但越绝朝臣,盖自古罕有。吴三桂负此殊恩,构衅残民,天人共愤。朕乃天下人民之主,岂容裂土罢兵?但其果悔罪来归,亦当待以不死!”

康熙后来提起此段往事,还不无自豪地说:“三藩叛逆吴三桂,轻朕谓乳臭未脱,及闻驿报神速,机谋远虑,乃仰天叹曰:‘休矣,未可与争也!’”

龙的自豪。然而,自豪的背后,是“没有料到”。康熙没有料到,至尊至圣的真龙天子、以龙文化代表立言行事的自己,在反叛的军民、心虚的臣子眼里,竟然仍是满族——凤文化的化身。错位,认识与实际的错位,正义与邪恶的错位,龙与凤的错位。当每日军报三四百疏,手批口谕,发踪指示,劳心焦思的战争之时,康熙常常深夜难寐,他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午夜迢迢刻漏长,每思战士几回肠。”“夜半无穷意,心为念万方。”他可能一百次地思索过,反省过。在寂静清冷的深夜中,一些原未引起他注意的画面,是否变得清晰了呢?不,那个亲手追俘南明永历帝、又心虚胆战在永历帝面前腿软下跪、最后狠毒地用弓弦勒杀永历帝的小丑吴三桂,不也曾有过悲壮的一幕?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山海关。故明守将吴三桂大开城门,率军列队出城迎接清军入关。

大风刮得天日昏黄,吴军铁心铁面在风中肃立。军前城上换了白旗,人人项背斜束白布,新剃的头皮泛着青光……一纸泣血求助、借兵助剿、激昂悲愤的书信,激动了多少汉族士大夫的心!他们将此场面视为申包胥忍辱负重、求秦复楚之举,与君父之仇、亡国之恨以及耻辱、希望、感佩一起,深深印入了他们的脑海。

三十年以后,昆明。吴三桂再次誓师,旗帜皆白,然这次全军上下俱换了汉族衣冠。又是一纸悲愤激昂的檄文。文中称,“本镇独居关外,矢尽兵穷,泪干有血,心痛无声。不得已,歃血订盟,许虏藩封,暂借夷兵十万,身为前驱,斩将入关……不意狡虏逆天背誓,乘我内虚,雄踞燕京,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方知拒虎进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误。本镇刺心呕血,追悔靡及”,故“避居穷址,养晦待时,选将练兵,密图兴复”。现已到了反清伐暴、顺天应人之日!

两次的场景气氛如此相似。如果第一次是悲剧的话,那么吴三桂三十年前屠同胞、杀故主、割据一隅、为非作歹的所作所为,已为这第二次涂上了浓厚的笑剧色彩。吴三桂谋士方光琛亦云:“出关乞师,力不足也,此可解。至明永历已窜蛮夷中,必擒而杀之,此不可解矣。”清军安远靖寇大将军尚善更云:“你借口兴复明室,从前大兵入关之际,怎没听说你请立明裔呢?且天下大定,你犹为我大清计除明后,剪灭明宗,难道是在为故主效忠吗?……为人臣仆,迭事两朝,而未尝忠于一主,可谓忠乎?不忠、不孝、不义、不慈之罪,你都占全了!还想逞志角力,收复人心,不觉得可卑、可耻、可笑、可怜吗?”

明显的笑剧!后人有诗: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

但是,吴三桂以“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相号召,天下人竟不以之、或者说宁肯不以之为笑剧!

三军皆哭,声震如雷。天下摇动,纷起回应……这是笑剧,还是悲剧呢?百战百胜、英勇剽悍的八旗军,骄傲而蓬勃向上的满民族,不也曾有过黑暗的一幕?顺治初年,清朝以“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无处安置”为由,三次下令圈占土地。一时间,直隶九府七十七州县广袤两千余里,直至山东德州、济南、临清州,山西太原、平阳、潞安、蒲州,江北徐州等处,烟尘四起,满人两骑前后,牵部颁绳索,跑马占圈。“圈一定,则庐舍、场圃悉归屯有”。

被圈之民“妇子流离,哭声满路”。有父母夫妻同日缢死者;有先投儿女于河而后自投者;有得钱数百,卖其子女者;有刮树皮掘草根而食者。至于“僵仆路旁,为鸟鸢豺狼食者又不知几何矣”。

被圈之地,八旗兵丁“因奉命出行必需随带之人,致失耕种”,“多至为荒,历年并未收成”,或斥为牧场。往日千里良田的华北大平原,沙压碱卤,荒草萋萋,偶见瘦牛劣马倦懒地咀嚼草皮,漠然注视迷茫的远方。

贵族圈占的土地分为皇庄(官庄)、王庄、官员庄田。他们在庄田旗地上强制实行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原来男耕女织、身份自由的小农变成了奴隶。接踵而来的是严重的逃人、逃人法问题。逃人遭鞭黥,交归原主。窝主被正法,家产入官。雇逃人做工、留逃人住店过十日等均为窝主。“年来秋决重犯,半属窝逃”,“或一人而株连数家……或一事而骚动通邑”,“丧身亡家的不知几千万人,地方各官革职降级的不计其数。更有奸徒假冒逃人,诈害百姓”,“或借名告假还家,结连奸恶,将殷实之家指为窝主;或原非逃人,冒充旗下在外吓诈,党指称,转骗不已;或有告到督捕,买主冒认,指诈名作真者;或有声言赴告,在地方官处禀拿,吓骗良民者”。

顺治二年八月,清朝颁剃发易服令:“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所到之日,亦限旬日,尽使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毋赦!”

一时间,清兵四出,游行于市。“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有蓄发者立执而剃之,不服则斩,悬其头于剃头挑子所缚高竿上示众。

无数汉民或逃隐山林,或愤而自杀,或建发冢痛哭致祭。更有无数汉民兴师聚众,舍身拼命,前赴后继,抗拒清军。江阴因之被屠城,昆山因之被屠城,嘉定因之被三次屠城。其中江阴仅由一典史阎应元率民浴血奋战,整整固守了八十日,外无援军,内无粮草,又遇大雨城崩,清军大入。阎应元援笔题城门曰: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杀贼,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题毕掷笔,率千人上马格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守城人民或战死,或自尽,无一降者。

英雄的满族,剽悍的八旗军,在龙的故乡是怎样的形象呢?强盗!屠夫!北虏!夷狄!剃发令开首如是说:“今中外一家,君犹父,民犹子,天下一体,岂可违异?若不划一,终属异心。”

痛陈逃人法弊端的汉官如是说:“今则天下一家矣,其去旗而不为丁,则入于编户而为民,民与丁俱国家有也。”“皇上为天之子,而独东人为皇上之人?!”

错位,认识与实际的错位,正义与邪恶的错位,龙与凤的错位。康熙陷入深深的困惑。然而日出的优势在于,即便往往有迷雾缭绕,也势必能够破云而出。困惑使康熙清醒而成熟,在平定三藩的进程之中,他便开始迅速调整统治政策。

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特旨内阁会同翰林院,选送汉员张英、高士奇等入值内廷南书房。从此,南书房的地位日益显赫,成为后世中枢机构军机处的前身。南书房当值官员多为汉员,名义上陪皇帝琴棋书画、观花钓鱼,实际上备皇帝咨询军政,拟撰谕旨。

康熙三十三年以后,南书房更成了汉官进身高位、参与军机要务的阶梯。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官员轮流入值,康熙“不时谘询”,“以备擢用”。而汉员一旦入值南书房,不管原来地位尊卑,一律授予翰林职衔,一律得到康熙的重用与眷宠,无异于感情融洽的同堂师友。

如高士奇,原穷困潦倒,徒步来京,乡试落第,“秃笔破砚坐报国寺廊下,卖字糊口”。后因其写得一手好字,被大学士明珠发现,荐其于内廷,入南书房供奉。他权势显奕一时,不久官至礼部侍郎。而张英入值不满三年,即升为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后又晋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管詹事府事。从此张氏“以科第世其家,四世皆为讲官”,子孙五人入值南书房,其子张廷玉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吏部尚书等。他们完全是康熙亲手扶植起来的汉族新权贵。

康熙十七年,正值三藩平叛、戎马倥偬之际,康熙却下诏开“博学鸿儒科”(又称“博学宏词科”),谕曰: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润色词章,以被顾问著作之选。朕万几余暇,游心文翰,思得博学之士,用资典学。我朝定鼎以来,崇儒重道,培养人才。……凡有文词卓越人才,不论已仕未仕,令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将亲试录用……以副朕求贤右文之至意。

各地被荐名流、应试人员陆续到京后,康熙以冬季日短、难于展才为由,将考期延至翌年“天气渐已融合”的三月,命户部自十一月起,供给应试人员每人每月俸银三两,米三斗,研练词赋,直至考完为止。康熙十八年三月初一日,康熙于体仁阁亲试博学鸿儒。清晨,内外诸臣荐举的一百四十三名应试者鱼贯而入。试题一赋一诗,试前传旨赐宴,由大学士、掌院学士满汉各二员陪宴,并特向应试者说明:“汝等俱系荐举贤才,学问渊通,原不必考试,然考试愈显才学。向凡会试、殿试、馆试,状元、庶吉士俱不赐宴,此乃皇上十分隆重之意,汝等须知皇上德意。”

宴毕又赐茶,然后才就试。试后康熙亲自阅卷。彭孙遹故意写得词句不通;严绳孙借口目疾,仅赋诗一首;潘耒、李来泰、施润章之诗不合韵律;毛奇龄用语犯忌,康熙一律曲意迁就通融,一一加以录用。彭孙遹取中一等,明朝尚书严一鹏之孙严绳孙以“史局不可无此人”取中二等,等等。与试未中者或来京未试者中,也有因文行素著,被特赐内阁中书衔,以示恩宠。如傅山(傅青主)、杜越等“俱着授内阁中书”。

与此同时,康熙又网罗大批名流学者,包括拒不应考入仕者(如著名学者万斯同等)参与纂修《明史》、《古今图书集成》(原名《古今图书汇编》)等大型图书。

一时间,汉族士子纷纷出仕入馆。有人作诗讥讽道:圣朝特旨试贤良,结队夷齐下首阳。家里安排新顶帽,腹中打点旧文章。当年深悔为周粟,近日翻思吃满粮,非是一朝偏改节,西山薇蕨已精光。

不管怎样,遗民自此不世袭。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康熙第一次南巡归来过金陵(今南京),亲谒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父老从观者数万人。巳时,康熙率内大臣、侍、部院官员皆于门外下马,自甬道边行入,在孝陵殿前行三跪九叩首礼,然后于宝城前三奠酒,崇敬恭谨之情溢于言表,父老“皆感泣”。总督王新命刻石以记,称之为“古今未有之盛举”。

康熙则作了一篇长长的《过金陵论》,极动感情。

金陵,《禹贡》扬州之域。秦立郡县为秣陵,两汉因之。孙权时称建业,东晋及宋齐梁陈地号佳丽。隋唐之间,六朝旧迹渐至湮没。南唐李氏始更筑城,名金陵府。明有天下建都于此。窃明太祖之意,以为宅中图大,控制四方,千百世无有替也。岁在甲子,冬十一月,朕省方南来,驻跸江宁。将登钟山,酹酒于明太祖之陵。道出故宫,荆榛满目,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断壁矣。昔者玉河之湾环,今则荒沟废岸矣。路旁老民,跽而进曰:若为建极殿,若为乾清宫,阶陛级,犹得想见其华构焉。夫明太祖以布衣起淮泗之间,经营大业,顺天应人,奄有区夏。顷过其城市,闾阎巷陌,未改旧观,而宫阙无一存者。睹此兴怀,能不有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之叹耶……有明艰难创造之基业,未三百年而为丘墟。良可悲夫!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国家者,知天心之可畏,地利之不足恃,兢兢业业,取前代废兴之迹,日加儆惕焉,则庶几矣!

康熙二十四年,康熙再次下令,民间新垦田地“自后永不许圈”。最后结束了绵延数十年的圈地余波。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在逐步放宽逃人法的基础上,将专司督捕逃人的兵部督捕司,改为刑部督捕司,“终岁不劾一失察之官,不治一窝隐之罪”,基本解决了困扰几十年的逃人问题。

康熙带着他的凤族,扑向了先进的龙文化。康熙却又比以往更加明确地企图保持自己雏凤凌空的民族之魂,他了解了自己的位置。后来他曾由衷地感叹:“汉人难治。”“汉人人心不齐,如满洲、蒙古数千万人皆一心。

朕临御多年,每以汉人为难治,及其不能一心之故。国家承平日久,务须安不忘危。”是的,要结合,不要同化。康熙亲率满蒙骑兵,踏勘了京城以北的广阔草原,建立了东西宽三百里、南北长二百余里的木兰围场。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以后,康熙年年率满蒙贵族在此行围打猎、演习骑射,以光扬其列祖列宗开国平天下的圣武精神,呼唤八旗劲旅英勇剽悍的豪壮军魂。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更在围场附近的热河建立了规模宏大的避暑山庄,使之成为京师以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他每年约有一半时间在此处理朝政,接受各少数民族王公贵族的朝觐。

万壑松风之中,鹿呦马啸、鹤唳雁鸣,青砖素瓦、北方民居式的便殿,金碧辉煌、旌旗招展的蒙古包。

摔跤,较射,赛马,火戏。入夜,满蒙藏回之人在绿茵般的草原上燃起熊熊篝火,割生炙熟、觥斛交错,胡笳马琴、狂歌劲舞,别是一番风情。

要结合,不要同化。康熙对各少数民族实行了“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统治方针,保持了各族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笼络其上层分子。

他根据各族不同情况,在东北各族实行乡姓制;内外蒙古实行盟旗制;西北回部实行伯克制;西藏实行噶厦制。并沿边境设置了巡逻哨所——卡伦,以及通讯交通的驿路站台网,从而实现了前代、前朝从未有过的中央对于边疆、对于各少数民族的有效治理。

康熙之孙乾隆曾说:“自秦人北筑长城,畏其南下,防之愈严而隔绝愈甚,不知来之乃所以安之。我朝家法中外一体,世为臣仆,皇祖辟此避暑山庄,每岁巡幸,俾蒙古未出痘生身者皆得觐见、宴赏、锡赉,恩益深而情益联,实良法美意,超越千古云。”

同类推荐
  • 岳家将

    岳家将

    岳飞是我国南宋年间著名的爱国民族英雄。他统率岳家军八百儿郎抗击金兵入侵的传奇故事,在我国各地长期广泛流传。本辑将反映岳飞抗金的两部史小说名著《岳王传》、《说岳》汇编成册,取名《岳家将》,以飨读者。
  • 中国古代帝师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帝师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帝师”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留侯世家》:“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很明确,“帝师”是指皇帝的老师。本书从记叙帝师生平事迹入手,再现了帝王之师对历代帝王的教育、指导和辅佐,同时揭示了帝师以其亦师亦臣的特殊身份,对帝王决策的各种正面、负面影响之谜。展现给读者一幅亦真亦幻的历史画卷,道出一些亘古不变的历史发展规律。
  • 告诉你一个比尔盖茨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比尔盖茨的故事

    本书从比尔·盖茨的幼年写起,一直追溯到他成为技术天才、商业巨人、世界首富的伟大历程,记录了比尔盖茨经过自己的艰难奋斗,终于登上成功的顶峰,创立了微软公司,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
  • 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

    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

    不及格的政治家——王春榆点评李自成;他为中国古代隐逸史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何鸣看黄宗羲;投机分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柏杨眼中的吴三桂;伊非寻常女,境界堪绝伦——阎崇年眼中的孝庄;慎之又慎解难题——阎崇年解读康熙;疏于哨鹿,勤先天下——樊树志谈雍正;积极进取的儒士与惊世骇俗的狂怪——孟桢评郑板桥;他掌舵的朝代,盛世与危机并存——范文澜评乾隆……本书收录百篇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的评论。
  •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本书讲述了伊丽莎白一世传奇的一生。尤其是晚年与她最宠爱的臣子埃塞克斯伯爵之间的交织着爱与欲、权力与意志、从爱上他到杀了他的真实故事。作者对相关史料进行了细致的爬梳整理。考证翔实。同时,本书对传统的传记写作技巧做了一次成功的突破。作者依据弗洛伊德理论对书中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心理剖析,使其成为传记文学领域中的传世名篇。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6世纪英格兰统治者。都铎王朝黄金时代的缔造者。作为女王,她维护国家统一,战胜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是不列颠帝国海上传奇的奠基人;作为女人,她终身未嫁,舍弃了肉体的欢愉和成为一个完整女人的幸福。以坚韧的意志与清醒的头脑维护自己的统治。
热门推荐
  • 桃偶

    桃偶

    秋风绵延万里,踏遍山河无你,回首间你还在原地待我寻你……
  • 最美不过星星点点

    最美不过星星点点

    你说,人这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我觉得最美不过是人生中的星星点点。
  • 逆仙绝

    逆仙绝

    一条变强的道路,若有挡者,必杀之。
  • 万恶人屠

    万恶人屠

    大顺王朝四分五裂,七国并起,群雄割据,一个弄潮儿应运而生。带着骂名,成就千秋霸业。
  • 青春后

    青春后

    本书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和举例,讲述了男性、女性青春以后身体发育、性心理成长的动态,并指出最科学简洁的保健方式、性生理卫生和性疾病预防等。
  • 大巫的悠闲生活

    大巫的悠闲生活

    毕业大学生韩澈一次旅游时,不幸坠入山涧,醒来后发现竟得到祖巫传承。于是韩澈借助传承在家乡创业,养点花,种点儿树,闲来没事溜溜猴,且看韩澈的悠闲田园生活书友群:609920142,欢迎书友们加入
  • 少年凶猛

    少年凶猛

    乱世人命如草芥,凶猛少年铁拳打出一个朗朗乾坤。……世界末日之后,时空裂缝洞开,地球与其他魔幻位面联通。遭遇灭门大祸的少年,在逆境之中一步步向巅峰攀登,当他终于站在武学所能达到的顶点,却忽然发现,原来他只是刚刚入门而已,一道通往永恒不灭的大门,正在向他开启。
  • 漂流志

    漂流志

    本书讲述的是三个年轻人旅行路上的故事。小说以第一视角展开讲述,记录所见,以及所感。全文贴近生活现实,笔触细腻,传递着激励人心的正能量。
  • 做个科技仙

    做个科技仙

    沉睡千万年的苏洛儿科技年代的神奇,让成仙的苏洛儿又体会到了最初化形时的感觉似乎世界一点一滴都格外的特别第一次写作,不太会表达,希望大家能帮忙订正,谢谢
  • 让孩子赢在心态上

    让孩子赢在心态上

    本书结合大量故事和案例,以富含哲理的语言对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心态进行阐述,以众多名家观点表明好心态对人成功的重大作用和意义,希望能给对子女教育倍感迷茫的家长起到指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