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917200000015

第15章 张静庐 在文化与商务的平衡中不懈追求

范 军 吴永贵

郑川谷 绘

张静庐(1898—1968),中国出版家、民盟盟员。1898年4 月7 日出生于浙江镇海县。1969年9 月在北京去世。1911 年在龙山演进国民学校毕业后当学徒。1915 年任天津《公民日报》副刊编辑。1920年任上海泰东图书局编辑、出版部主任。1924 年与人合资创办光华书局,任经理。1929 年创建上海联合书店,任经理。1931 年与洪雪帆合办现代书局,任经理。1934 年创建上海杂志公司,任总经理。任内经营出版不少进步期刊,其中有:郭沫若主编的《洪水》、蒋光慈主编的《拓荒者》、田汉主编的《南国》、郁达夫主编的《大众文艺》、艾思奇主编的《读书生活》、黄源主编的《译文》、孟十还主编的《作家》、黎烈文主编的《中流》、丁玲主编的《战地》、胡风主编的《七月》等。这些期刊在当时产生了积极影响。1949 年在上海任联营书店总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计划处处长,古籍出版社编审,中华书局近代史编辑组组长。主要著述有《中国的新闻记者与新闻纸》、《革命外史》、《在出版界二十年》,编有《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二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

甲、乙、丙、丁编,《中国出版史料补编》等。

张静庐这个名字,除了一些出版史的爱好者和研究者,当今的人们,包括许多出版人并非都很熟悉。作为一代著名出版家和出版史家,张静庐留给了我们众多的财富,也给我们今天的出版人诸多的启示。

说张静庐是一个职业出版家是比较恰当的。让我们来看看他20 世纪50年代,张静庐在北京家中

的编辑生涯和出版履历:张静庐从1915 年任天津《公民日报》副刊编辑开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一直从事编辑出版及新闻工作。1920年任上海泰东图书局编辑、出版部主任。1925 年春与人合资创办光华书局,任经理。大革命失败后,曾与洪雪帆等合办现代书局,任经理。1929年,创建上海联合书店,任经理。1931 年,再次回到现代书局,任经理。1934 年,独资创建上海杂志公司,任总经理。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杂志公司分别在武汉、广州、桂林、重庆设立分店,出版进步书刊。1943 年,在重庆任新出版业联合总处总经理(董事长是黄洛峰),在开展出版界统一战线工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任出版总署计划处处长、专员等。

1955 年,任北京古籍出版社编审。1957年任中华书局近现代编辑组组长。

其实,有关张静庐早期的出版经历,从他本人1938 年写的自传———《在出版界二十年》,我们可以看到更加生动丰富、富有启发的叙述。这个本子抗战初期刊行于武汉,20世纪80 年代上海书店影印再版,前些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又印行了一个新的重排本,值得好好一读。当我们今天重新捧读这本书,从作者的娓娓道来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出版氛围,也不难体味到张静庐在书业活动中的理想与追求、激情与梦想、个性与才华。我们说,一个从事出版的人,如果有才干、有个性、有想法,具备了这三点,说他是个出版家,应该是很适合的了。作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家,张静庐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启示之一:做一个热爱读书的出版人

张静庐出身贫寒,小学毕业后的第二年,即从家乡慈溪龙山镇赴上海谋生当学徒,先是在酒行,后转入洋纸行。这个十几岁的小酒保对卖酒心不在焉,却十分迷恋看书。当时,有专做租借书籍的书贩子,他们上门服务,每一套书只要花三四个铜子就能让人看个够。短小的三天一换,大部头的可以搁上半个月甚至一个月。这些以笔记小说为主的所谓“小书”把张静庐引进了一个新的天地。

半年以后,当他看到商务印书馆出版、恽铁樵主编的《小说月报》,更是如获至宝,阅读兴趣也随之有了很大变化。

由于喜欢小说,发展到喜欢“书”。张静庐最初梦想到商务印书馆当一名练习生,可以经常接触书,后来又进一步产生做一个出版家,自己出书的愿望。每天烧酒行收市后,他从天潼路走到棋盘街(今福州路、河南中路、山东路一带,十字交叉,所以称为棋盘街,其实不是一条街);那里书店林立,书香四溢,张静庐就在每一家书店的玻璃橱窗外站立欣赏片刻,对五光十色的杂志、书籍封面发愣,因此被同事嘲笑为棋盘街“巡阅使”。后来在洋纸行当学徒,张静庐依旧不改“巡阅使”的本色,对洋纸的买卖没有兴趣,而对用纸张印刷出来的杂志书籍如痴如醉,恋恋不舍。他开始尝试写一些文字,向报刊投稿,同时进一步作了大量记录,这些都成为他后来编辑出版史料的重要源头。

白天学徒做工,晚上则熬夜苦读,凭借对书的迷恋和对文学的执著,张静庐打下了出版人的坚实基础。张静庐的人生历程,给我们的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大凡一个好的出版人,首先必须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因为爱屋而及乌,因为爱读书而事出版,两者之间正有着某种天然而必然的联系,至于学历之高低,职称之有无,倒还在其次。旧俄时代的绥青,我国近代的陆费逵、王云五,当代的范用、沈昌文等人,都和张静庐一样学历不高,有的也是学徒起家,但皆好书成癖,手不释卷,终至自学成材,一生读书、藏书、出书不辍。

当代出版大家陈原在他的《总编辑断想》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所有伟大的出版家(或者自己愿意成为一个伟大的出版家)都自幼就‘嫁’给或‘娶’了书这个行当。他不是天主教神父,他也结婚,但他确实将灵魂嫁或娶了书这事业。他爱书胜过一切。他为书而生,他为书而受难,甚至为书而死。这种人是十足的书迷。

没有这种痴情,成不了气候。打开中国近代出版文化史,举凡张元济、夏粹方、高梦旦、胡愈之、邹韬奋、叶圣陶、徐伯昕、黄洛峰、华应申,以及章锡琛、陆费伯鸿(即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编者注)、汪原放、张静庐无不是书迷。为书奋斗终生!”陈原本人也正是这样的书痴书迷,他的回忆录《我的小屋我的梦》就是最好的证明。他认为,真正的(如果暂不统称为伟大的)出版人,都应当成为“书迷”。

遗憾的是,今天像张静庐这样的书迷越来越少了。在时下出版界,官迷、财迷、股迷、牌迷、数字迷、“大船”迷、地产迷、上市迷比比皆是,唯独书迷成了稀有之物。或许过若干年,我们再回头来看,那些因爱书、迷书而献身出版事业者是何其可贵、何其有价值。

启示之二:做一个有文化追求的出版人

从前面的叙述我们知道,自1925 年到1934 年不到10 年的时间里,先后有4 家书局在张静庐的筹划下面世。过去出版界进入的门槛较低,办书局不难,难得的是张静庐经手的每一家书局,几乎个个都有影响。这就体现了他的出版才干,也显示了他的出版韧性。读张静庐的自传,在跟随他体验出版道路上的风风雨雨和酸甜苦辣的同时,也不难深刻地感受到他对出版的一往情深和不甘平庸———“除掉业务上,我现在简直可以说与人无争。我有我的目标,我有我的信念,二十年生活在出版界,弯弯曲曲朝着这目标前进,千辛万苦为实现这信念工作。并不因为环境险恶而逃避;也不受生活艰难而动摇”。正是这样一种在兹爱兹的出版情怀,铸就了他不同流俗的出版人生。

张静庐著《在出版界的二十年》书影,1938年初版后多次重印在张静庐的目标和信念里,“文化”无疑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

他自我期许甚高,在自传中坦言,自己虽无缚鸡的腕力却有举鼎的雄心,甚至公开表白说,在当时上海的同业中,值得他钦仰、让他感到可爱的出版家,寥寥无几。在他这种貌似桀骜的语句背后,其实有一杆大秤横在心里,秤砣下面,分别站着两排出版人———有一排,张静庐敬称为出版商,可爱,却少;另一排,则只能呼为书商,市侩,却多。虽然,从表面上看,两排人都同样地做着关于书的生意,都同样地关心着出版后的利润,“钱,是一切商业行为的总目标。

然而,出版商人似乎还有比钱更重要的意义在这上面。以出版为手段而达到赚钱的目的和以出版为手段,而图实现其信念与目标而获得相当报酬者,其演出的方式相同,而其出发的动机完全两样。我们———一切出版商人———都应该从这上面去体会,去领悟”。正因为张静庐不是仅仅以赚钱为目的,而是图实现其信念与目标而获得相当报酬,所以他敢自信满满地宣布:“我是一个‘出版商’,二十年来生活在这个圈子里,姑不论对文化工作做到如何成绩,对于社会影响达到怎样程度,但是,我是‘出版商’而不是‘书商’,希望认识我和不认识我的朋友们对于我有这最低限度的了解!———这是‘差之毫厘谬以千’的分界线。”从这些看似咬文嚼字的话语背后,表现的是张静庐的文化自觉;他将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理想付诸实践,确实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所以阿英先生早在20 世纪30 年代就充分肯定了他在新文化出版上的贡献,并说“要编纂一部比较详尽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史”,是不应该忘记张静庐的。

可见,出版商与书商都以出版为手段,为途径,但追求不一样,目标不一样。前者以文化建设为己任,后者以获取利润为目标。

张静庐的这个观点,对于当今出版有着直接的启示。这也让我们想到法国学者戴仁的观点:“出版社有两副根本面目,理想的一面和商业的一面,一家出版社的声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者的调和程度。”张静庐并非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经营管理方面的才干和劳绩同样引人瞩目。

启示之三:做一个长于经营的出版人

刘杲说,出版,经济是手段,文化是目的。因此,我们今天迫切呼唤文化人办出版。我们说的“文化人”,不仅仅是有文凭的人,有高级职称的人,有各种名头的人,而是像张静庐那样可能学历不高,但是有文化自觉、文化理想的人。当然,要达到文化的目的,出版人懂经营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张静庐同样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张静庐很早就步入了出版界。而1925 年与人合办光华书局,才是他出版生涯中自主办出版的开始。无论是在光华书局,还是1927 年与人合资的现代书局、1929年独资经营的上海联合书店,以及1934 年几乎白手起家创立的上海杂志公司,张静庐始终担任着统管全局业务的经理职务,殊为不易。自己当家,无需受制于人,自然是快意之事,但无形中,肩上的担子也陡然间加重了许多。需要他投入精力的,除了要操心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以外,还有融资、同业竞争、人事管理、发行网络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必须认真面对,全盘考虑。上述种种,张静庐都有不俗的表现。

这里,我们重点说说他经营上海杂志公司的经历。

张静庐及友人主持出版的部分书籍和刊物

上海杂志公司白手起家,最初的创办费仅为20 元,然而在他的努力经营下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在经营杂志一年多取得明显成效,稍有资本积累后,张静庐开始把业务拓展到图书出版领域。

那是1935 年9 月,古籍的出版在中国出版界方兴未艾。“中国文学珍本丛书”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版的。张静庐邀约施蛰存、阿英等名家负责编辑校对,以“珍本大众化”和“丛书杂志化”相号召,广泛征订,预约出书。所谓“珍品大众化”,就是将一些流传较为罕见的古籍,用低廉的价格将它们选印出来,供应给一般大众读者;所谓“丛书杂志化”,就是规定该丛书的刊行,每逢星期六出版一部,其情形类似于定期出版的周刊杂志。同时,为避免读者阅读时感到枯燥和单调,更有意将诗词文曲调剂出来,错时出版。在当时,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等大书局都在大张旗鼓出版古籍的兴头上,张静庐将“中国文学珍本丛书”作这样的选题安排和出版策略,从商业竞争的角度来说,应该说是别具匠心的。虽然该丛书在编选校印上还有一些不足,但仍获得了成功,产生了不错的效益。后来,张静庐还策划了一套“贝叶丛书”,专收作家散文新作,扩大了散文的视野,创意很好,计划庞大,可惜未能完成。

张静庐的经营才干,在当时的出版界就相当有声名。他的朋友沈松泉在追忆他的文章中,多次提到张静庐在书业经营中的开拓精神。施蛰存也说,张静庐是30 年代“四马路出版界的两位霸才”之一。出版业同人都知道张静庐精明,然而他之精,有品、有节、有理,所以也就特别有力、有效。

启示之四:做一个有学术兴趣的出版人

通俗地说,出版家要有想法;用学术性的语言表达,就是要有出版理念、出版思想。而想法也好,思想、理念也罢,既来自实践经验,更来自不断的学习、思考和深入的研究。我们说,一个好的出版家,不一定是大学问家,但一定要有探究学问的兴趣,有写作和研究的愿望。善于总结、热爱学习、喜好研究,是张静庐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他留给后人的重要启示。

吴道弘在为《中国出版史料》(10 卷15 册)所写的“编辑后记”

中说,这套史料“无疑是继20 世纪50 年代著名出版家张静庐先生主编《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二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

(甲、乙、丙、丁编)和《中国现代出版史料补编》之后又一部比较有系统的史料汇编”。新的史料汇编是在宋原放倡导下,集合多位出版史研究者共同完成的。“追念20 世纪中期,张静庐以一人之力毅然完成大型出版史料汇集,开风气之先,其功甚伟”。

这个评价无疑是恰当的。我们今天知道张静庐,首先还是因为这套史料翔实、编排有序、注释完备的八大卷的《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汇编》。该史料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受到近现代文学史、教育史、文化史、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者的重视,将之列为重要参考书;而对近现代出版史研究者来说,自然更是不离案头左右,随时准备翻检和引用。全书收录了自1862 年京师同文馆创立至1949 年新中国成立87 年间我国出版事业的重要资料,包括图书、报纸、期刊、教科书、印订技术、出版法令等,还有三四百幅图片和书影,保存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些内容,有的辑录于当时的图书期刊,有的是未经公开发表的,还有的资料是特约编写和专门调查的,极为难得。这套书在旧书网上价格奇高,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它的经久不衰。顺便提及的是,张静庐20 世纪50 年代后期、60 年代前期还发表了几篇出版史论,包括《戊戌变法和出版事业》、《戊戌变法前后报刊作者字号笔名录》、《辛亥革命时期重要报刊作者笔名录》等。他计划编写《中国近现代出版大事记》和《中国近现代出版史》,可惜天不假年,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张静庐这套大书是晚年之作,其实他写作和研究的兴趣自少及老,不曾削减。还在当学徒时,张静庐就经常给报刊投稿,并陆续发表了一些作品(主要是文学性的)。他后来能进入新闻界、出版界,与此爱好和兴趣有很大关系。他早年的文学创作以《新体短篇小说集》为名,1922年在上海洋左书局刊行。这之前的1920 年,就有《中国小说史大纲》由泰东图书局出版。二三十年代,张静庐还撰写刊出了《革命后之江西财政》、《中国的新闻记者》、《中国的新闻纸》、《新闻学概要》、《中国的通信社》等专著,编辑校注了《杜威、罗素演讲集合刊》、《红叶集》等专集,校点了古籍《光绪朝东华录》等图书。一个只有小学学历的出版人,在出版工作上取得不俗实绩的同时,还有等身的著述,这是极为难得的。在张静庐那里,读书、写作与研究,不仅仅是一种个人雅趣,更是与出版实际工作相互促进的。

今日之出版界,大家都忙忙碌碌,除了极少数的几位,已经没有多少人还有写作和做学问的兴趣。事实上,出版人什么都可以不爱,但不能不爱书;出版人什么都可以不追求,但不能不追求学问。张元济若没有对古代文献的精深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古籍整理与刊行不可能取得辉煌的成绩;陆费伯鸿若不是具备教育专家的深厚素养,中华书局的教育出版也不可能后来居上;而邹韬奋之于生活书店,叶圣陶之于开明书店,巴金之于文化生活出版社,等等,无不是学问与出版的良性互动。张静庐一类学者型出版家的渐行渐远,让人留念之余更平添了几分无奈,几分遗憾。

张静庐是一座富矿,留给我们的启示还有很多。当代出版家赵家璧崇尚的是“书比人长寿”的境界,张静庐可以肯定地说是归入这个行列的大家了。一本《在出版界二十年》,一套《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汇编》,就够我们反复咀嚼了。倘若有人写一本《出版家张静庐传》,我想毫无疑问是值得的,也将是很有价值的。

同类推荐
  • 陈力丹自选集

    陈力丹自选集

    学科的研究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服务于国家的政策研究或商业目的的,但在观念上要明白,学科并不是为政策研究或商业目的而存在的,它是人类对自身活动的一种思维方面的把握,没有功利目的。黑格尔在谈到美学时说过一段话:“科学,作为服从于其他部门的思考,也是可以用来实现特殊目的,作为偶然手段的;在这种场合,就不是从它本身而是从对其他事物的关系得到它的定性。从另一方面看,科学也可以脱离它的从属地位,上升到自由的独立的地位,达到真理,在这种地位,只实现它自己所特有的目的。”这个道理,恐怕新闻传播学也不例外。
  • 农村物权知识问答

    农村物权知识问答

    新《物权法》的颁布必定与农民息息相关,这里主要介绍了物权的有关知识及就农村某些物权纠纷问题进行设问和解答,通过此种方式,相信农民会对物权法有大致的了解和掌握。
  •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五卷(1945-1972)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五卷(1945-1972)

    从1945年日本战败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27年间,中日两国处于无邦交的敌对状态,随着冷战的开始和两大阵营的对立,分属于两大阵营的中国和日本,长期处于“既近又远”的隔绝对立状态。本书对如何把握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观,以及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日本的“对华行动选择”,作了系统的梳理。
  •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研究》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对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跨学科研究着手,论述传播学从拉斯韦尔、李普曼、施拉姆等早期学者到最近的阿什德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运用议程设定、沉默的螺旋、涵化理论、框架理论等多种传播理论,梳理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研究对非传统安全的重视与学科脉络。通过默顿大众传播“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理论,论证大众传播传统四大功能(监测、协调、教育、娱乐)中的“隐性”功能-安全,并使之显性化,同时论证安全作为现代功能,独立于传统四大功能的特征。沿着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安全是一种言语行为”的非传统安全研究方向,论证媒介安全的基础是媒介安全话语。
  • 上海太昂贵

    上海太昂贵

    如果你爱TA,就送TA来上海,因为这里是天堂;如果你恨TA,就让TA来上海,因为这里是地狱。天堂和地狱之间,只隔着一件东西:钱。日本人说,上海是魔都。英国人说,金钱就是上海的未来。郭敬明说,上海可以满足你的一切物质需求。大上海说,请买单。我们说,请翻书。
热门推荐
  • 仰望,彼岸

    仰望,彼岸

    “不准!”“不许!”“不要!”“为什么要走?”“回来!”“别走!”六声由不同男生组成的挽留语回荡在安小陌耳边。她笑笑,边将那话语留在吹来的风怀中。转身离去。也将那滴为一个男人所流的眼泪化在了微风中。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愿。来生,我还能再遇见你。(非np文,1v1)
  • 凤玄大陆

    凤玄大陆

    主角被挚友古凡妒忌,在被古凡杀的时候发现身体变小了。原来他穿越了……一百票一更。
  • 释魂

    释魂

    为了让失望离去的女友回心转意,我决定利用从小就陪伴我的鬼魂赚钱。于是,我就开始了驱鬼的人生,也离那恐怖的禁忌越来越近。有时候,最恐怖的不是那些妖魔鬼怪,而是一步步释放的扭曲的自己。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人王传奇

    人王传奇

    当他从阿修罗界回到人界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当他继承了人王的遗志之后会何去何从?当他游走在六界之间的时候会得到什么样的奇遇呢?这里将会给你们答案!
  • 建立ACG帝国

    建立ACG帝国

    记者:“周先生,不管是作为漫画家还是游戏制作人,你都是公认的大师,是什么让你拥有这么多的奇思妙想呢?”周星:“大家称呼我为大师,我感到很惭愧,其实我只是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百万完本老书,人品保证!)
  • 徭役场

    徭役场

    本来站在桥上看星星的“我”,被一个陌生人强硬专断地带走,来到一个由机械构造的徭役场。一个机械工业时代人类异化的寓言,被写得像一个冒险故事。
  • 蜀将传

    蜀将传

    (我偷偷开新坑,谁也不知道。)这里并不是完全真实的世界,也不是一个完全游戏的世界。它是一个幻想与真实纠缠不清的时代,亦是一个杀戮和战斗无所不在的时代。然後,一个本来不属於这个时代的人,出现在涿县。
  • 师弟画风突变

    师弟画风突变

    外人面前冰灵根的灵迹是个不苟言笑的冰美人。直到灵迹有了个小师弟。从此灵迹在澜云派的画风是这样的……师弟头发好软好可爱,师弟又长高了,师弟快来给师姐抱抱,师弟咱有钱不怕,揍他们就是了,师弟……某天,软萌的师弟画风突变:“师姐,难道我不可爱,头发不软了吗?灵迹:……画风突变的师弟好可怕额。灵迹很愁很难过。
  • 器帝

    器帝

    作为天下第一家族里,唯一一名毫无特点的炼器师,叶天斗志平平。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叶天发现,自己竟然是个潜在的天才?也许,每个人都是潜藏的天才!且看一个天才是如何崛起的!一个充满灵气的世界,一个曾经的天下第一家族,看一个天才如何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