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917200000008

第8章 安德烈·西弗林 出版业:向美国学习,

还是从美国的错误中学习

甘 琦

照片由Micheline Pelletier 拍摄安德烈·西弗林(Andre Schiffrin,1935— ),美国著名出版人。俄国犹太人后裔,1935年生于巴黎,二战期间随父母逃亡到美国。60 年代至80 年代任兰登书屋旗下万神殿出版社社长,1990年辞职,创立非营利型出版社新出版社至今。作为编辑,其作者含萨特、福柯、帕斯捷尔纳克、霍布斯鲍姆、乔姆斯基等。作为作者,著有《出版业———跨国公司如何接管出版业并改变我们的阅读》、《词与钱》及自传《政治教育———成长在纽约和巴黎》。

安德烈·西弗林(Andre Schiffrin),美国著名出版人,1935 年生于巴黎,60 至80 年代任兰登书屋旗下万神殿出版社社长,1990 年创立非营利型出版社新出版社至今。著有《出版业》(The Businessof Books How the International Conglomerates Took Over Publishing and Changed the Way We Read )、《政治教育》(A Political Education Coming of Age in Paris and New York )、《词与钱》(Words &Money)等。

那是本精装小书。灰色封面,中央一枚藏书票图案奇异,在午后的光线下呼之欲出。我忍不住从架上取下来。书名字体很小:

《出版业》。翻过深灰色环衬,是更小的书名和简单的出版社标识:

V。再翻,小书才通过扉页上的副标题开口说话———跨国公司如何接管出版业并改变我们的阅读。

2001 年夏天,我再次赴美求学。等待开学的那段日子,我在波士顿一家书店的二楼角落消磨了不少时光。那时我不可能想到,某个下午邂逅的一本书,会和后来的生活轨迹有什么暗合。

当时我正被美国出版业标志性刊物《出版人周刊》( Publisher Weekdly)弄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本书适时出现,还树于林,并带给我历史视野。它以40 年的圈内人经历,描述和分析了战后美国出版业的变迁。其发现是:日益强势的综合传媒集团的商业运营结构,改变了出版的性质,抽空了传统出版业的智性价值、美学价值和社会批评功能,使出版业沦为娱乐业的附庸,从而伤害了民主。作者安德烈· 西弗林不到30 岁就被兰登书屋创始人贝纳特·塞尔夫(Bennett Cerf)任命为其旗下万神殿(Pantheon)社长。

30 年后他“率众起义”,倒戈兰登书屋,1990年创立最早的非营利出版社之一新出版社。由他引发的行业地震,从“物种意义上”重塑了美国出版业景观。

想不到5 年后,我受雇于那个V 字所代表的沃索出版社(Verso),在其纽约分社工作。沃索以出版左翼思想家的著作著称,卢卡奇、阿多诺、本雅明、阿尔都塞、哈贝马斯、詹姆逊、本·安德森、齐泽克等都是它的作者,这在美国具有几乎刺目的批判色彩,而我的职责,首先就是把这个思想库变成现金流,以保障沃索批判的本钱。

深秋的一天,我忽然在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是安德烈·西弗林的助理打来的,约我与西弗林先生共进午餐。对这个意外邀请,我很难说是喜大于惊还是惊多于喜,总之领略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出版人的个人风格。

其实我一到沃索上班,就在样书架上找到了《出版业》一书,发现不仅有灰色封面的精装本,还有浅绿封面的平装本,都让人爱不释手。我查过发行数据库,发现累积销量居然高达3 万册,版权卖出20 多个语种(中文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年出版)。

西弗林广受好评的著作《出版业》英文版(2001)、中文版(2004及《词与钱》

英文版(2010)

那是个雨雪交加的日子。我从办公室沿小街步行到同在纽约苏荷区的新出版社。新出版社已不在书中描述的被弃置的房子,而是占了一幢不大的旧式建筑的一层。亚裔执行主编安迪前来迎我,带我参观开放式的办公空间,一路跟人打着招呼。

安德烈终于出现。他身着深色呢大衣和羊毛围巾,扣子扣得中规中矩,那种饱经世故的沉稳,与周围轻盈的风格形成反差。他个子不高,和我握手时没有笑容,几乎省略了寒暄。

在一家泰式餐厅坐定后,他拿出一本书送我,是前些年他们出版的查建英的英文书《中国波普》。看来让他感兴趣的首先是我的中国背景,说不定还有新出版社和沃索既是同道又是对手的微妙关系。沃索总部虽在伦敦,其纽约分社已运行10多年了,与新出版社在选题和作者上均有交叉。

果然,安德烈开门见山:为什么沃索会请你来?听他把“你”字毫不掩饰地加重,我不禁笑道:也许沃索请我是个错误呢。我继而简述了与沃索的渊源。他认真听,不加评论,但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接着是典型的“出版人午餐”,交换信息,谈行业问题,评论彼此书目,商讨合作可能。午餐,是纽约出版圈运转的秘密动力。作者与代理人、代理人与编辑、编辑与企划、与发行人,都少不了午餐档的会面,难怪业内人士日常备览的其实是“出版人午餐”

( Publisher Lunch),一份会员制电子周刊。

谈话间,安德烈不时叮嘱副手安迪要把谁谁介绍给我。

这种独立出版圈特有的同盟感,让人温暖。有意思的是,在纽约,你会发现大出版社为其大而骄傲,而小出版社为其小而自豪。

“想出什么就出什么”:出版业的天真时代

转年春天,我应邀去安德烈家中拜访。

他家位于纽约上城西,老式的褐石建筑,一架窄小的专用电梯缓慢升向16 层。一出电梯,赫然就是客厅,两扇大窗几乎将半个曼哈顿尽收眼底。侧面是铺向屋顶的书墙,一扇小门开在底端,一位优雅的老妇人默然进出。我读过安德烈不久前出版的自传《政治教育》,断定那就是他二十几岁在剑桥读书时倾心的英国女子。也是从那部自传中,我得知安德烈是俄国犹太人后裔,父亲雅克·西弗林曾是法国声誉卓著的伽里玛出版社出版人,纪德、萨特、波伏娃等巴黎左岸知识分子一度是他家常客。安德烈5岁那年,希特勒进军巴黎,他们一家开始了惊心动魄的大逃亡,转辗来到美国……

这一次,我和安德烈的话题从60 年代的美国万神殿出版社和兰登书屋开始。

万神殿出版社其实是安德烈的父亲和德国出版人科尔特·沃尔夫(Kurt Wolff)流亡美国后共同创办的。科尔特是最早在德国出版卡夫卡的人,也是最早把《红楼梦》译成德文在德国出版的人,后来是万神殿把《红楼梦》从德文译成英文出版。《易经》英译本也是万神殿最先在美国出版,出版时无人问津,60 年代忽然被读者接受,精装本一印过百万。

安德烈说起万神殿历史如数家珍,追问后才得知他父亲50 年代初便郁郁而终,并未给他留下任何资产。60 年代,万神殿出版《日瓦格医生》大获成功之际,卖给了塞尔夫于1925 年创立的兰登书屋。塞尔夫在买下万神殿及另一个著名文学品牌克诺夫(Knopf)后,加上之前以出版美国文学见长的兰登,一下拥有了覆盖整个欧洲、美国和东方文学的组合。他很高兴延续这种联盟状态,让每个分支继续做他们想做的事,不指望赚大钱。这就是兰登书屋延续到70 年代末的基本格局。

血液和家族传统往往以曲折的方式延续。安德烈靠奖学金完成了耶鲁大学学业后,又到剑桥求学。为照顾母亲,他一毕业就从伦敦返回纽约,在新美国图书馆找了份助理编辑的工作。不久,万神殿要找有国际联系的年轻编辑时,选中了他。那时候他已经意识到从事出版是从事政治活动(大学期间他曾积极参与民权运动)之外介入社会的理想通道,这符合他的自我期许,于是全心投入,两年后即被任命为万神殿社长。

“那时候出版社很小,只有十几个人,但贝纳特完全信任我们,想出什么出什么。我也不觉得是为兰登书屋工作,而是为万神殿工作。那时真是出版业的天堂。”

鉴于当时美国社会的主流心态仍被麦卡锡主义恐惧症控制,安德烈在出版文学作品的同时,还热衷出版“挑战性观念”。他跑回母校剑桥,一本接一本签下读书时代的偶像蒂特莫斯、托尼、希尔、霍布斯鲍姆等欧洲左翼学者和思想家。他也尝试不同文化的历史,出版了一套“反教科书系列”,“试图挑战冷战偏见下的亚洲研究”。

“当时,我曾把瑞典文的《来自一个中国村庄的报告》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通过小村庄里每个村民的生活,让美国人第一次用中国人的眼光看共产主义的中国,而不是CIA 报告中的中国……”

安德烈说这话的时候,我忽然想到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里的话:这个世纪激起了人类最伟大的想象,同时也摧毁了所有美好的设想。

谈话中,我还留意到,安德烈脑子里有本印数账:“马格丽特·杜拉斯和安妮塔·布鲁克纳的小说都成了中等规模的畅销书,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平装本就卖得更多了。”回忆起杜拉斯访问纽约时的情景,他还记得曾跟妻子开玩笑说:你晚宴的客人名单强过任何出版社的书目。终于,他发现60年曾一卖数十万册的乔姆斯基的书,到70年代后期逐年下降。“图书销量是无法验证却准确之极的社会变迁统计”,他意识到时代变了。

“单本核算制”:出版业的管理时代来了

时代变了,兰登书屋的所有者也变了。兰登书屋本是家族公司,按美国法律,家族公司在大股东去世后会被课以极重的遗产税,这使人们倾向于把公司变成法人,因为法人不会死。兰登书屋变成法人后,于1965 年卖给美国电子业巨头美国无线电公司。60年代,出版社卖给电子公司曾风行一时,电子公司本以为会赚大钱,很快发现事与愿违后,又纷纷把买来的出版社卖掉。但买得起兰登书屋的买家并不多,直到80 年代初,才遇上媒体大王纽豪斯。其时,撒切尔和里根已各自开始执政,开启了持续至今风头不减的世界范围的新自由主义时代。

“一半出于天真,一半出于无知,谁也没去调查纽豪斯买下其他公司后到底做了什么,我们只是相信,既然他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品收藏,既然他能多年资助他妻子的旅游出版,无疑也会兑现他对兰登的承诺:尊重编辑权独立。因为他公开表示收购兰登不是为赚大钱,而是出于对兰登书屋文化和智性价值的仰慕。”安德烈说这话的时候,语调一如既往,我却暗自惊讶那个出版业的天真时代竟离我们这么近。

“接下来发生的是,纽豪斯的经理人开始要求每本书都要赚钱,而且要马上赚,这就是‘单本核算制’,即每本书都要做一个盈亏表,不赚钱的书不赚钱的系列则没有出版的必要。相应地,企业一般管理费用被要求分摊,包括万神殿认为根本不必要的昂贵办公楼和高管层巨额年薪。”

“单本核算制”不过是今天出版业习用的财务管理制度。想不到,在它最初浮出历史水面的时候,曾具有那么强烈的对抗性和象征意味。

除了管理原则的分歧外,对安德烈和他的同事来说,麻烦还在于,“政治上,纽豪斯要求我们停止出版批判性著作,而要出更多的支持右翼的书,少一点左翼的书”。

“他们当时用的就是‘右翼’、‘左翼’这个词吗?”我问。

“他们最初用的就是这个词,后来赖账了。”安德烈答道。看来这些作为政治标签的词汇具有普世的敏感。

“纽豪斯个人政治上十分保守。他让兰登书屋支付巨额预付金给纽约地产投机商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以及在他的电视栏目‘富人和名人的生活方式’中出现的显要朋友。他支付给南希·里根300 万美元预付金,显然没赚回来。他甚至签了麦卡锡同党、辩护律师罗依·柯恩(Roy Cohn),只不过书未完成后者便去世了。最后,他终于雇用了银行家出身的意大利人维塔里(Alberto Vitale),取代了老兰登掌门人罗伯特·伯恩斯坦(RobertBernstein)。维塔里上任后公然声称他根本没时间读书。他的确不读书。在他摩天大楼的办公室里悬挂的,不是作者像或书影,而是他的私家游艇的丽照。他用十足的反智主义突出所谓的商业果断,他认为万神殿应该砍掉三分之二的书目,裁员三分之二,只出赚钱的书……那时候,我便和我同事说:算了,让它去吧。”

万神殿编辑集体辞职,成为美国出版史上罕见的抗议行动。成百上千的万神殿作者宣布与兰登书屋解约。一张当时美联社的新闻图片里,斯特兹·特克尔(Studs Terkel)正举着喇叭向公众讲话,胸前挂着的大牌子上写的是“挽救我们的万神殿”,他身边站着历史学家阿诺· 迈尔(Arno Mayer )和小说家冯内古特(KurtVonnegut)。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个大刀阔斧的意大利银行家毕竟壮志未酬。1998 年他被解职时《纽约时报》披露的兰登书屋利润率仅有千分之一,乃至人们怀疑是校对错误。作为对比,万神殿在安德鲁主持的二三十年间,销售收入从百万美元稳步上升到两千万美元,他离职不久就有两本书获普利策奖。

“那你是否怀疑过,当时的兰登书屋仅仅是用人错误,而不是结构问题。如果当年纽豪斯雇你来操盘,会不会皆大欢喜呢?”

我问。

安德烈的回答肯定而巧妙:“不如打个比方。共产党的系统有政委,指导每个业务部门。集团公司相似,财务人员就是政委,指导原则是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如果诗歌赔钱,很简单,砍掉。

翻译书赔钱,砍掉。慢慢地,严肃类别越砍越少。所以这是个结构问题,根源就是商业野心。”

他继续说道:“这个结构拒绝冒险,因此新作者很难获得出版。

一方面,它只关注畅销书和大牌作者,导致大牌作者被过度支付。

另一方面,一旦发现小出版社出版了成功的作者,就用高额预付金把他们抢到手,导致小出版社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局促。你看看曼哈顿的情况就知道,幸存下来的独立出版社已屈指可数。”

“那么你认为以利润为中心的制度设计到底使出版业丧失了什么?”

“丧失了翻译———人类观念的一大部分;丧失了独立出版社———理念多元化的来源;也丧失了政治批评———布什政府上台的前两年,没有任何大公司出过一本批评伊拉克政策的书,只有小出版社出。所以,说到底,我们丧失的是民主。”

新出版社诞生:逆流中的小船

安德烈接完电话,回坐到旧沙发上:“明天去芝加哥,就是和斯特兹一起工作,完成他的回忆录(Touch and Go牶A Memoir)。他今年95 岁了。”

记得我最早读到斯特兹·特克尔的《美国人谈美国》(原书名《工作》,Working牶People Talk About What They Do All Day and HowThey Feel About What They Do)时,还是80 年代初,那本书是当时很多中国人了解美国的最初读物,“口述史”这个词我就是从那儿知道的。

特克尔和安德烈的合作始于40 年前。当时特克尔已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广播明星,并开始跻身电视业。但因拒绝在麦卡锡调查中提供其他左翼人士的证据,他上了黑名单,丢了节目,也丢了工作。人生最黯淡的时期,安德烈鼓动他写书。第一本是关于芝加哥的口述史《断街》(Division Street牶America),此后一发不可收,陆续写作了关于大萧条的《艰难时代》(Hard Times牶An Oral Historyof the Great Depression)、关于二战经历的《劫后人语》(The GoodWar牶An Oral History of World War Two)等一系列纪实杰作,被认为开创了“民间口述史”这一体裁,《工作》销量过百万,《劫后人语》

获普利策奖。特克尔把这一切归功于安德烈,他公开声明:“我之所以写口述史,从头到尾都是安德烈的主意。四十年来,作为编辑和同道,他一直是指引我的光。”

安德烈自传中有张照片,是特克尔和安德烈一起工作的场景:

四壁是书,桌上是书稿,地点是安德烈家,时间是1989 年,安德烈的转折关头。

当媒体尚未在兰登书屋的哗变中醒过神儿来,一个崭新概念斯特兹·特克尔在新出版社推出的部分著作

的出版社诞生,业界和公众舆论为之震动,这就是新出版社。特克尔回报给安德烈有力支持:他的新作《种族》(Race牶How Blacksand Whites Think and Feel about the American Obsession),为这个名字叫作“新”的出版社赚来最初的生存资本。

新出版社的新,在于非营利型的投资回报模式。出版社在运营上与一般商业出版社无异,只是其利润所得要全部再投入给出版社,因此可以合法获得基金会或机构、个人的资助。安德烈说:

“很多年前我就相信,应该有一种类型的出版社,不必为股票所有者赚钱。我相信总会有人做,但没想到是我。”

非营利型出版社在美国已有多年历史,但大多隶属大学或宗教组织。一旦新出版社将之引入商业出版,一下子启发了社会的想象力,人们纷纷效法,数目和多样性有增无减,尽管绝大多数是小型乃至超小型出版社,却大大丰富了独立出版的景观。现在,新出版社每年都能得到50—100 万美元的资助,加上年销售额500 万美元,足以维持一个20人的小型出版社每年出版80 种新书。就这样,安德烈和新出版社坚守了16 年,霍布斯鲍姆、乔姆斯基等著名学者一直是它的支持者,美国特有的基金会环境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这16年间,出版业的产业生态却在日益恶化中。大型连锁书店巴恩斯·诺布抢走了独立书店的生意,沃尔玛超市又抢走了巴恩斯·诺布的生意;以《洛杉矶时报》星期日书评版为代表的全美一半报纸的书评版都因广告不继而停刊,剩下的即便是《纽约时报》书评版,也不再具有以往的权威性;广播节目中只有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对书有兴趣,电视中与书有关的节目也只有奥普拉一枝独秀,但她和她的读者只对人生话题有回应;各种与书有关的奖项,无论是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书评家奖,还是普利策奖、诺贝尔奖,加到一起,都赶不上奥普拉的市场号召力。唯一能给独立出版社带来上升的销售曲线、惺惺相惜的读者群乃至对未来的信心的,只剩下亚马逊和互联网。

一个无情的数据是:全美56000 家独立出版社(包括营利与非营利)生产的78% 的图书品种,销售额仅占市场总额的20% 。

也就是说,全美图书销量的80% 都来自五大跨国传媒集团旗下的大型出版社。

小的是美的,小的也是艰难的。在新出版社幸存的同时,多少小型出版社在自生自灭,而幸存者的日子又何其艰难。

可眼前这个幸存者依然精神十足。或许意识到我们的谈话已进行了很久,他取来两杯水。

曼哈顿已是黄昏。我留意到书墙上有道金色的光带,象舞台的追光,扫过密林般的书脊。安德烈说过那是他保存的出版过的每一本样书。这些样书像一段段结绳记事的编年史,保存了美国半个世纪以来出版业的信息。遥想当年,他的脚下曾是行业的大船,那船从他的父辈和整个西方知识传统中驶来,赶上六七十年代的激进时代,曾有过一番乘风逐浪的气象。其后,大船易主大潮转向,他首当其冲并断然出走,选择了小船,选择了逆流,继续他的航行,越行越孤独。转眼间,翩翩少年已是苍苍老者。

出版:精英的行业,还是众生平等的行业

其后,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兰登书屋的早期并购仅仅是一场大戏的开头,安德烈和他的万神殿战友们所扮演的,更像是大戏中必备的叛逆英雄的角色。

21 世纪开头几年,我曾追踪过国际传媒集团对美国出版业的并购案,发现这原来是个超级简单的游戏:一律是出得起大价钱的外国(德、法、澳)传媒巨头,或受困于语言局限(德语、法语市场)、或受制于出身局限(澳大利亚英语市场)而渴慕北美这个全球最大的英语市场,而他们盯上的全都是一目了然的本地美女。于是,只见有数的美国最大、最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公司一个接一个名花有主:1925年创办的兰登书屋90年代被纽豪斯转手卖给了德国贝塔斯曼集团;1924 年成立的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先是卖给了派拉蒙集团,又随后者一起卖给了维亚康姆;1946 年创办的法拉·施特劳斯及吉洛克斯出版社卖给了德国霍尔茨布林克出版集团;1819 年创办的哈珀·柯林斯卖给了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这一轮并购重组统统是全方位的,纵向是电视、报纸、杂志、图书、互联网的立体整合,横向则是全球市场的扩张。这些跨国传媒集团都对中国市场有不同程度的进取,成绩也有胜有负。而在美国,跨国集团兵锋所至,无不所向披靡,一路上还伴有零星的抵抗运动,令这场大戏更见悲壮。

年前刚好发生一个事件:默多克亲自延揽的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大编辑朱迪丝·里根(Judith Regan)策划了一本新书,内容是前美式橄榄球明星辛普森的虚拟自白“假如我杀了我的前妻,我会怎么杀”,引发了传媒出版界的巨大抗议声浪,就连默多克旗下的福克斯电视网内部也发生了抵制播放辛普森专访的情况。迫于压力,默多克不得不公开道歉,销毁图书,解雇编辑。

与安德烈谈及此事,他惋惜地说:“哈珀·柯林斯曾是美国最好的出版社之一,它被并购后的转向也是最惊人的,几乎是180度。如果你比较它50 年代到90年代的书目,会发现每个十年都会发生一次蜕变,艺术史、神学、哲学、历史书一路被抛弃,书目中越来越多短命的廉价畅销书。现在,在他们的意识里,恨不得自己属于娱乐业。事实是,朱迪斯的办公室就设在好莱坞。”

传统出版人最难忍受的,恐怕就是精英出版业变成大众娱乐业的附庸。

传统欧美出版业一向是“观念的行业”,奉智性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为尊,观念的先导性是其灵魂。那时的出版人相信:

超前的观念一开始只能为少数人接受,因此好书不获利是理所当然的。随着时间推移,一些观念逐渐获得广泛认可,出版物中就必然会产生畅销书,其高额利润便可覆盖亏损。换言之,出版人的工作就是:发现新作者,使他们经典化,继续发现新作者。如此,以一份自给自足的生意,而能为人类整体催生和保育文化创造力和精神价值,这令出版具有非同寻常的职业满足感。由此不难解释,为什么在80 年代之前两三百年的时间里,欧美出版业的年利润率只有3% — 4% ,甚至低于银行存款利息,而出版人仍能乐在其中。当然更不难解释,为什么出版被称作“绅士的生意”,因为它的初衷就不是为了赚钱。

当出版业进入以管理为中心的时代,出版人不必再是饱读诗书的人,也不再富有高居于大众之上的启蒙使命。读者想看什么就应该提供什么,市场才是检验图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出版业和其他行业不再有什么不同,书就是商品,追求利润天经地义。被其他行业普遍采用的管理技术,如严格划分产品类别、追求规模效益等,无一例外都该应用于图书生产,绩效考核则以盈亏表上的数字说话。如果有些书卖得多,那必然是对的。如果集团化是大势所趋,当然是只能进不能退。

“可是,当利润率压力高到10% —15% 的时候,出版的性质就被彻底改变了”,安德烈断然地说。

“如今,出版集团的公司文化已经和任何公司的文化没什么不同。年轻编辑比的不再是谁能发现新作者,而是比谁能花出去高额预付金。匪夷所思的是出版业居然也崇尚起豪华宴会和豪华轿车来,一年两度的销售会甚至要到百慕大去开。贝塔斯曼的公司简报中称,贝塔斯曼总部有4000名会计,比编辑多出许多倍。”

安德烈随即总结道:“如果说,出版业在过去十几年的变化超过了以往所有世纪的总和,一点也不夸张,尤其在英语出版业,而英语世界发生的事很快就会在世界其他地方发生。”

客厅里光线转暗,我该告辞了。我很少搜集签名,但这次,我请安德烈在我几年前买下的那本《出版业》上签字。窗外的曼哈顿已经影像模糊。半个世纪来,这个岛上的独立书店已从350 家减少到30 余家,剩下的还能活多久呢?转回头来,安德烈已在扉页上写下:“给Qi,我如今的出版人。”我把这当成一种老式的恭维,而时代大潮早已浩浩荡荡,淹没了这个行业曾经看重的那些细节。

送我到电梯时,安德烈似乎又想起什么,停下来,严肃地说:

“若干年前,我曾想召开一个会议,和来自前共产主义国家的人讲一讲,如何从美国的错误中学习,而不是学习美国。”

同类推荐
  • 教师公文包-法制窗口

    教师公文包-法制窗口

    本书分法律常识、法律咨询、法制纵横、法与青少年、学校·法律五部分,主要对与中小学生相关的法律常识进行了介绍。
  • 美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

    美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

    本书内容包括:灵活多元的教学体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贴近生活的课程设置,要求严格的教师管理等。
  • 保护与迷失:中国动画荧屏配额政策研究

    保护与迷失:中国动画荧屏配额政策研究

    近年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制定的以“黄金时间禁播外国动画片”为代表的荧屏配额政策,对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影响巨大,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争论。本书通过建立全新的产业链分析模型,对“禁播”政策发挥作用的机理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对其效果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对其引发的争论进行了深刻的评析,并在世界其他国家颁布荧屏配额政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这是目前国内关于动画产业政策的第一本正式的研究专著。
  • 俄罗斯学(第一辑)

    俄罗斯学(第一辑)

    俄罗斯在经历了二十年社会转型的急剧动荡之后,其政治态势已基本稳定,其经济形势已开始复兴。然而,细观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转型和态势,却尚未完成“复兴”和“软着陆”。用中国学术界熟识的词汇——“史学危机”、“哲学贫困”和“文学疲乏”来形容俄罗斯学术界曾经面临并至今仍未终结的状况似乎不为过。俄罗斯学术界路穷思变,力图从俄国学术文化传统、苏联学术经验和教训中汲取“营养。
  • 图片报道

    图片报道

    纵观人类认识世界和信息传播的历史,如果从最小信息组成单位和组成形式的角度来看,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语言,二是文字,三是图片,四是图像。语言和文字是最基本的,原始图画是对事实的一种象形记录,其含意相对比较模糊。图片的出现得益于近代照相机的发明。通过照相机对事物的摄取,图片完成了对现实场景的一种比较客观的记录。
热门推荐
  • 繁花灯下尽相思

    繁花灯下尽相思

    枫林谷错落在一个高大的山峰之上,一片一片灿烂燃烧着的枫树林,从远处望,犹如一座火焰山。走进枫树林,热情洋溢的枫叶,在微风的吹拂下,卷落一片片红枫。当夜,月朗星稀,红枫摇曳,却在不远处,传来一声声轻轻地哭声,华卿晚从远处走近一棵枫树蹲下,哭声越来越清晰,拨开遗落的枫叶,发现是个正在襁褓中的婴儿,便带回了枫林谷。时隔多年,繁花落尽,相思染眉弯,一念相思,一指幽香落指尖,华卿晚守候着枫林树下秋千架上的少女,心想:小夜,你就这样轻轻地走进我的梦境,走进我的沧海桑田,而我对你已爱之入骨,心已成念,从此我便以身化作剑,护你一生的周全!
  • 白赤人生

    白赤人生

    本书写一个大山里穷孩子的一生,因家境贫穷父母外出打工,从记事就和爷爷奶奶一起在家留守,初中在独自在笑寄宿,途中辍学和父母去干砖厂,和堂哥去大城市进厂,初入社会懵懂无知,年少轻狂误入歧途身陷囹圄,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出来后开始开始创业,到事业有成,达到人生巅峰,再到被人暗算,破产且身败名裂,又东山再起再度辉煌,把人生的从无到有写的淋漓尽致,把人生的大起大落写的淋漓尽致,叙述了他白手起家,赤脚闯天下的艰苦一生
  • 今妃昔比:麻辣王妃要翻身

    今妃昔比:麻辣王妃要翻身

    当知书达理的当代书法家穿成备受欺凌又不受宠的王妃,慕容雪表示:干啥啥不行,惩治绿茶第一名!至于那个被绿茶苍蝇围成一团的现成夫君?慕容雪觉得谁爱要谁捡走吧!反正她已经咸鱼翻身了,这外面大好的美男他不香吗?只是这美男香归香也着实难啃了些,一次偶然的美女救英雄便是纠缠一生,为了慕容雪最终更不惜以命换命,一直以为自己是襄王有梦神女无心,等再次相见他便处处刁难泼尽冷水……直到慕容雪奄奄一息之时才得知她为他所做的一切,后悔莫及却也终归是伤了美人心……那么就看我们这位尊贵的龙腾尊主是如何虐妻一时爽追妻火葬场的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新镌绣像麴头陀济颠全传

    新镌绣像麴头陀济颠全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奉婚甜蜜蜜:娇妻很撩人

    奉婚甜蜜蜜:娇妻很撩人

    (1v1作者不按套路出牌)女主重生慕南枝:“老公我给你唱首歌”“唱吧”“是心动啊,糟糕眼神躲避掉对你莫名的心跳”“……正常点,我咋有你这样的老婆”慕南枝:“百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慕南枝:“老公我想吃烧鸡”“……让管家去买吧”慕南枝:“寄得烧鸡么么哒”“……”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猫狗到一窝

    猫狗到一窝

    就让这对小情侣教教各位,怎么用两本宠物手册谈甜甜的恋爱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你好,隔壁学霸

    你好,隔壁学霸

    谢毛毛的隔壁搬来了个小哥哥,于是她开始了暗戳戳的倒追生涯。谁料装逼一时爽,追妻火葬场。钟安龄才明白,那个始终亦步亦趋跟在身后的小姑娘,与他而言,是氧气。直到她重新出现在他面前,冷艳一笑:“别来无恙啊,钟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