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83600000032

第32章 品特戏剧中的疾病隐喻(12)

由于疾病与战争的紧密关系,很多时候,疾病便被等同于战争,战争与疾病之间的许多词语都是共用的。例如战争的爆发用“break out”,疾病的爆发也用“break out”;战争的蔓延用“spread”,疾病的传播也用“spread”;战争中对方的进攻用“attack”,而疾病的袭击也用“attack”;战争中对敌人的抵抗用“resist”,对疾病的抵御也称作“resist”。在这里,通过词语,人们在对疾病的描述中不自觉地用上了战争隐喻。其实,从意义认知的角度用疾病喻指战争同样具有悠久的传统,疾病与战争都带来了苦难,因而文学作品中用疾病隐喻战争的实例甚多。海明威的以战争为题材的《永别了,武器》是一部充满了象征意义的小说。小说的末尾给人印象深刻,女主人公凯瑟琳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里在医院难产而亡,多数学者将此解读为战争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破坏,在这里,疾病成为了鞭挞战争的有力工具,隐喻着战争给爱好和平的人们带来的苦难。而在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疾病成为了是否能飞行的依据,也就是该部小说的点睛之笔。“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如果你想证明自己发疯,那么你就没有发疯,你就要继续飞行”;而如果,“你不去证明你发疯,而是不断地要求飞行,你就是发疯了”,然而这样没有人会自动取消你的飞行。飞行员们就这样陷入了只能无休止地飞行的逻辑陷阱之中。这一条军规可谓是一条疾病军规,然而却以它的黑色幽默折射出“制度化了的疯狂”,以及人们对战争的愤恨及无奈。

二、两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均源于欧洲,战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影响极大。由于英国在丘吉尔上台后,对德国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抵抗政策,同时,在欧洲大陆,随着战事的推进,英国几乎成了欧洲唯一没有沦陷的国家,因而成为德国必欲除掉的眼中钉,然而,英国与欧洲之间有天然的屏障———英吉利海峡相隔,德国不能采取对欧洲其他国家相同的进攻战略。在这种情况下,对英国进行轰炸,以迫使其屈服成为德国的首选目标。德国对英国的轰炸发生在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间,使用了飞机轰炸和飞弹轰炸等各种手段,轰炸范围遍及英国的各大城市和工业中心,但以伦敦受创最为严重。大不列颠战役结束之时,伦敦已被轰炸超过76个昼夜,超过4. 3万名市民死亡,并有约10万幢房屋被摧毁,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轰炸最为严重的三座城市之一。[168]

虽然英国本土没有受到直接进攻,然而战争对英国人造成的物质损失是巨大的。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直接花费了250 亿英磅军费,由于船舰损失和房屋毁坏,国内资本减少40 亿磅。海外投资则由战前的35亿镑降到19亿镑。还根据美国的租借法案从美国借入近300亿美元的物资。

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对英国的殖民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促成了号称“日不落帝国”的瓦解。1937 年,爱尔兰首先从英国独立出来, 1956年,埃及独立;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于1950年独立,巴基斯坦于1956年独立;南非于1961年独立……战后40年间,从英国治下独立的广大亚非拉殖民地多达50多个,英国的殖民体系瓦解了。随着剥削范围的日益缩小,本国经济增长又比较缓慢,英国逐渐落后于联邦德因、法国及日本。从1969到1977年,英国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仅0. 6%,而同期美国为2. 65%,日本为4. 69%,法国为3. 72%,联邦德国为2. 66%,英国显然落后了。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生产力不足,人民生活困难。据统计,1971年1月到9月,失业者从73万上升到93万人,是31年以来的最高峰。1980年,经济进一步恶化,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下降2. 1%,通货膨胀年率则高达18%,失业人数超过200 万。到1981 年第4 季度已达276 万人, 1983年更是高达317万人。[169]

两次世界大战给英国人带来了无尽的心理创伤。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英国虽然胜利了,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英国共有600 多万人应征入伍,75万人战死;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英国军民共死亡41万人,伤残36万人,[170]无数的妻离子散,无数个家庭破裂,无数的人伤残在身,心理受损,战争的梦魇成为许多人终生挥之不去的阴影,造成了精神信仰的危机,人们对人类的前途悲观失望。这种绝望的情绪弥漫在许多作家的作品中。著名诗人艾略特在他的《荒原》中以隐喻的方式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创伤,荒原人的精神荒漠,他们溺于****,丧失宗教信仰,生活没有目标与希望,没有温情与依靠,死亡的气息弥漫在整座城市,人们像活死人一样,虽生犹死,在萧条的荒原上麻木地生活着。在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的一系列作品中,则通过描绘战争给家庭带来的冲击,这些家庭中或是丈夫或是儿子在战场上身亡,从而给家庭中的女性带来了深深的痛苦。在《达洛维夫人》( Mrs. Dalloway)中,退伍军人塞普蒂默斯·史密斯因为战争患上了无名的狂想症,经常幻见在战争中牺牲的好友伊凡。当权威医师决定对他实行强制隔离治疗时,他跳楼自尽,留给他的妻子露西垭无穷无尽的悲伤,战争不仅伤害了男人,也伤害了女人。

三、《精确》之中的残病隐喻

战争历来是文学的主题,残酷的战争一方面给物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却也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战争在毁灭人类的同时,也成就了文学。战争带来的身体伤残、死亡与精神创伤令人难以释怀,因而绝大多数见证过战争的作家都对战争抱着谴责的态度。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以各种文学形式倾述对战争的痛恨,成为一股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力量。文学作品中对战争的谴责和痛恨常常通过疾病予以表达,只不过,这些疾病主要是损伤性疾病和精神疾病。

品特也是生于战争时代的一员,童年时期经历了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他生活的伦敦也曾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中心战场,因而他也是一个战争的见证者。与许多爱好和平之士一样,品特痛恨战争。在《精确》中,品特以另一种方式述说了战争带来的伤害。

《精确》是品特写的一部短剧,虽然篇幅短小,但所反映出来的内容却让人为之动容。戏剧一开始,两个男人———罗格( Roger )与史蒂芬( Stephen)一边喝着酒,一边正在为一个数字争论得面红耳赤。

史蒂芬:我再一次强调,是两千万,再一次强调,这是有事实根据的,两千万是事实,如果有人硬要说是三千万,他就是扭曲事实。

罗格:可耻!

史蒂芬:十分可耻,他们懂什么。[171]

品特没有给出任何的戏剧背景,两人的对话让人如坠雾里,他们的争执一直到戏剧结尾,才让人有所明白。

罗格:如果你同意是两个两千万,我就再给你买一杯酒。

史蒂芬:(缓慢的)不,不,罗格,死了的就是两千万。

罗格:你的意思是精确数字?

史蒂芬:我是指死了的,这是精确数字。

停顿

我想要你接受这个数字。

停顿

接受这个数字。

(他们互相瞪着对方。)

罗格:两千万死者,精确?

史蒂芬:绝对精确[172]

“两千万还是四千万?”原来,他们二人争论的是一个数字。同样由于不确定性手法使用的原因,品特在剧中并未给予太多的故事背景,也只字未提这些人死伤的原因,直至剧末,读者也无法明确得知这个数字说的是什么。然而,若将该剧回放到品特的创作时期,人们大概会联想到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伤亡数据。在《精确》中,虽然没有直接描绘血淋淋的肢体损伤场面,然而罗格与史蒂芬口中谈论的死亡数字却展示出了另一种触目惊心的场景,人们眼前浮现的是难以计数的死亡躯体,是一个战斗刚刚结束、硝烟尚未散尽的战场。显然,这是另一种伤残隐喻。除了数字带来的视觉效果外,剧中的罗格与史蒂芬醉生梦死,一杯又一杯地喝着酒,啰唆重复的言语总是纠结在这个伤亡数字上,不停地为数字的精确性作无用的争论,似乎一边喝酒一边争论伤亡数字就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的行为方式也影射出战争带给人们的精神创伤。

为了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愤慨,2003 年品特还特意发表了题名为《战争》的诗集,对美英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进行谴责,当中的三首诗分别为《上帝保佑美国》《民主》《天气预报》,也许,与之结合,《精确》的内容会变得更容易理解。在《上帝保佑美国》( God Bless America)中,品特写道:他们又要再次出征,

全副武装的美国人,

他们欢唱着在世界各地,

赞颂美国的上帝。

沟里的尸体堆积如山,

他们再也无法参与,

别的人拒绝唱颂,

他们的声音正在消失,

他们忘记了旋律。

骑手们带着鞭打的伤痕,

你的脑袋卷进沙里,

你的脑袋是泥土的池塘,

你的脑袋是尘埃中的一个污点,

你的目光已经熄灭而你的鼻子,

仅仅嗅到死者的臭气,

而所有死亡的空气都活着,

伴随着美国的上帝的气息。[173]

这首诗歌与《精确》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描述了伤残的躯体,然而《上帝保佑美国》的指向是明朗的:诗的第一节描述了打着上帝名义的美国士兵活跃在全球各地;第二节指出正是这些赞颂仁爱上帝的美国士兵却四处制造了堆积如山的尸体,他们再也没有机会像美国士兵一样高唱上帝赞歌;诗的第三节则是一幅未曾打扫的战场景象,直白而形象地描述了西方国家狂轰滥炸下的伊拉克人民的死伤惨状。在这首短诗中,品特两次提到了“美国的上帝( America’s God )”,众所周知,基督教是普世的宗教,上帝是所有人的上帝,“美国的上帝”与诗的标题“上帝保佑美国”遥相呼应,充满了辛辣的讽刺。《上帝保佑美国》同时也还是美国的一首歌曲的名称,由欧文·柏林( Irving Berlin )创作,长期以来被视为美国的非正式国歌,是美国人极其喜欢吟唱的歌曲。该曲的最后一句歌词是“愿上帝保佑美国,我的家乡可爱的家乡( God bless America, My home sweet home. )”。“上帝保佑美国”表面上是说美国人是上帝的宠儿,上帝只保佑美国人,而不保佑伊拉克人,其实谴责了美国统治者只认为自己国家的民众的生命珍贵,却把他国民众视为蝼蚁,任意发动战争剥夺他国人民的生命。美国人认为自己的家乡是可爱的家乡,却在他人的家乡杀人放火,全副武装、高唱上帝赞歌的美国士兵与肢体横陈的伊拉克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诗的第三节完全是士兵们病残和死亡躯体的展览,他们身上伤痕累累,脑袋已与尘埃融为一体,空气中满是死亡的气息,恰似人间地狱。该诗简单朴实的字里行间展现出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揭露了美国的战争谎言,也表明了剧作家品特不分国藉地对人们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统治阶级伪善面孔下的残暴的深恶痛绝。对比《上帝保佑美国》与《精确》,发现它们都在使用伤残的躯体作为言说工具,那么,透过伤残的躯体,《精确》应该也是对战争发出的谴责与控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80%) ,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2 200 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1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5 500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1. 3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60% ~70%,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4万亿美元。无数的城镇剩下的只是残垣断壁,无数的家庭在战争中破裂,战争造成了大量的孤儿寡母,以及无数的伤残病人。品特对战争深恶痛绝,早年之时,他拒绝服兵役,并非他不想承担国家义务,当军事法庭要求他对不服兵役作出解释之时,他说道:“最近的战争已杀死了成千上万的人,世界上本来就已缺衣少食,为什么我们还要发动另一场战争让更多的人挨饿?我们为何而战?”[174]多年以后,当再被问起拒绝服兵役的原因时,品特说:“我很清楚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和恐怖。无论如何我也不会为战争出力。”[175]反对战争是品特一贯的立场,他甚至被称为“人权斗土”“反战作家”,晚年的品特竟然放弃了戏剧创作,走上了政治舞台,发表政治演说,参加政治活动,被称为“愤怒”的老人。

在《精确》中,虽然品特并未明言该部戏剧的指向,也没有直接用语言描绘战争的残酷杀戮过程,但巨大的伤亡数字喻指的就是一个个受到伤残的生命,是对发动战争的强权政治的迂回指责。

注 释

[1].Aristotle.“Poetics”. 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 Eds. Hazard Adams and Leroy Searle.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6,p. 63.

同类推荐
  • 文坛记忆

    文坛记忆

    周明同志在我国当代文坛,可称是一位特殊的作家,因为他的大部分作品具有特殊的意义。他在《人民文学》编辑部工作三十余载;离开这个编辑部后,先后到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也有若干年了。粗略算了一下,可以说,这是他在很长的时间内与全国范围内各“色”(如不同经历、性格,不同成就)的作家交往(包括心灵相会)的工作。周明同志作为作家和他所写的大部分作品,均颇为特殊,这种景象的出现,与他一直和众多的作家交往,与他身处《人民文学》编辑部“所经历的文坛风风雨雨”有关。
  • 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物

    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物

    本书为作家叶兆言解读国外经典作家作品的随笔散文集,所谈论的作家既有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也有略萨、奈保尔。本文集兼具小说家的敏锐与批评家的执着,从另外一个侧面,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一位文学大家的私人阅读史。
  • 国韵飘香幸福萦绕

    国韵飘香幸福萦绕

    幸福教育是以人的终生幸福为目的,在教育中创造、生成丰富的幸福资源,培养出能够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人。本书是沈阳市浑南新区第三小学项莉校长办学理念的论述。共分四章:办幸福教育,做幸福儒娃,做幸福教师,做幸福百姓。本书的出版为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同步发展创造最佳的环境和条件,使接受教育的所有学生都有——理解幸福的思维、创造幸福的能力、体验幸福的境界、奉献幸福的人格。
  • 解放昆明

    解放昆明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在解放战争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再现了解放战争的悲壮场面。
  • 下一站·法国南部

    下一站·法国南部

    在如今,“法式”这个词仿佛就是浪漫、考究甚至于艺术的代名词,法式建筑、法式大餐、法式热吻等等都令人神往,而在法国南部,那一片围绕着地中海的广袤天地,终年气候温和明媚,还拥有丰富的名胜古迹和独特的地中海文化。“下一站”系列书系《下一站?法国南部》选择了最世文化最豪华阵容的五巨头——郭敬明、落落、笛安、安东尼、恒殊,带你走进那两百多公里的海岸线,他们担纲旅行中的贴身导游记录,分享被誉为“法国人私藏的度假天堂”的迷人魅力!
热门推荐
  • 星星流浪的城市

    星星流浪的城市

    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弟,在父母车祸身亡后,依然快乐的生活在一起。高中后,姐姐有了爱慕的对象。暗恋姐姐的可豪为了保守一个秘密选择了和自己不喜欢的女生交往。他们回避着爱,却发现离开对方的时候自己会像失去了生命一样。然而,双方亲生父母的突然出现,可豪的被迫表白将他们推到了一个伤心之境……\r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绯闻女王,豪门上位记

    绯闻女王,豪门上位记

    这是一本豪门太太的修炼手册。这是一位啼笑皆非的绯闻女王。这是一个腹黑总裁的被捕获记。这是一个娱乐新贵的爱恨情仇。为了继承权,他们明枪暗箭,不小心殃及了一个小助理,一场艳遇,一起绯闻,豪门,绯闻,利益,权谋,十亿天皇,天价豪门。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她看起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实则活的战战兢兢,她是总裁夫人,她是明星女友,她是全职助理,她是……她有无数和身份,每个身份在她的演绎下,都风生水起,看她如何智斗小三,虐女三千,成功上位。
  • 不要成为武者

    不要成为武者

    “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不要告诉别人。”“什么秘密?”“秘密就是……不要成为武者,怎么样?惊喜不,意外不,嘻嘻哈哈……”“为什么?”“因为,武者会死,会死得很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蹈蹈

    蹈蹈

    "我们以为爱的很深,很深,来日岁月,会让你知道,它不过很浅。很浅。最深和最重的爱,必须和时日一起成长。你是否曾问过自己,那个傻傻的少女,到哪儿去了呢?
  • 帝少追妻:老婆不许逃

    帝少追妻:老婆不许逃

    他细心守护她两年,就是为了两年后亲自将她还给自己的哥哥?“好弟弟,可以将嫂子交给哥哥了么?”他邪魅的一笑:“我不想给了,来人,将少夫人抢回来。”只要他想要的,一切东西包括她,都逃脱不了。
  • 见心石之无妄海

    见心石之无妄海

    楚子梦忘川,回魂将子吟。黎国之将,孟凡杉,字锋吟,战死沙场之后,不知从忘川崖上跳下去多少回,也不知崖上的鬼差拉他上来多少回,只见忘川崖上空一束白光洒下,照在崖上,瞬间开满了花,当孟凡杉醒来的时候已是亡国之将。
  • 特工皇妃系列之任群芳妒

    特工皇妃系列之任群芳妒

    火凤涅槃,雪莲圣洁。一个遗世独立,睥睨天下,背负灭门之仇,从此踏上不归路;一个落魄皇子,飘摇异国,却一副风轻云淡,仿若天下尽在他股掌之间。当倾城倾国颜遇到邪魅冷情王,一场盛世之恋拉开帷幕。一树繁花,两个痴儿,结三世情缘。沙场笑面三军,把酒红袖添香,并肩看一场盛世繁华。洒脱,狂傲,拥有不败战绩特工上官攸宁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被一场“烟花”送到不知名的异世。温馨,宠爱,书香之家,原来竟是来享福的。不料,风雨来袭。不得不再次风雨飘摇。“你欺骗了我,就拿你一生来偿还。”某男冷傲的道。“我是身不由己。”某女做可怜状。“从此在我的天下,我不会让你再身不由己。”……“谁若敢娶你,我便敢夺了他的天下给你。”某男霸道邪魅道。“你若娶我呢?”某女疑问。“我的就是你的!”某男宠溺的笑道。上官攸宁娇笑地转头看着南蜀皇帝道:“这样,你还敢娶我吗?”
  • 碧水潇湘,风月琳琅

    碧水潇湘,风月琳琅

    刘郁寒毒发作之时,华笙在殿外跪了整整一夜。埋在雪中的膝盖渐渐失去了知觉,她想,既然不能减轻他的痛楚,至少还能陪着他一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