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324400000034

第34章 羞耻的诗学(1)

——关于“新世纪十年诗歌”的个人回忆录

朵渔

我不知道该如何谈论“新世纪十年诗歌”这个巨大的话题。作为“新世纪十年诗歌”的参与者,无论如何谈论都难免沦为“个人回忆录”式的自恋与絮叨;而现在就开始回忆,仿佛一个梦还没有做完就被叫醒。再说了,“诗歌史”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是一份黑名单,还是一部思想录或美学变奏曲?如米兰·昆德拉所怀疑的,“当一个艺术家谈起另一个艺术家,他谈的其实始终是自己。”两个人都喜欢约瑟夫·康拉德,“可是我们说的是同一个作者吗?我读了康拉德的两本小说,我的朋友只读了一本我不知道的。然而,我们两个都在极其天真的情况下(极其天真的鲁莽),认为自己对康拉德的想法是正确的。”(米兰·昆德拉《黑名单或向阿纳托尔·法郎士致敬的嬉戏曲》)是这样,哪怕我们在促膝长谈,我们也是在各说各话;哪怕我们谈起了一个巨大的、跟自己无关的话题,我们也会曲径通幽地回到自己身上。在这个意义上,诗人们所写的评论,无论是向敌人派发大便,还是向朋友赠送玫瑰,其实都是一种自我辩护。老谈论自己,是一件让人脸红的事情。但也许在谈论自己的同时,会折射出一点时代的影子?

事实上,即便是一份“个人回忆录”式的无聊絮叨,也需要一个基本的观察方式。我觉得有一个最基本的焦点:如果把诗坛(我们必须预设这样一个坛子)视做一个舞台的话,我们要知道到底是谁站在这个舞台上,又扮演了哪些角色,上演了哪些剧目;从这个焦点一层层漾开来,在新世纪十年的社会进程中,这个小舞台贡献了什么样的有价值的东西,它在整个社会思想进程中表现如何。当然这个观察的圈子还可以继续扩展下去,随着观察视角的扩大,焦点必然会变得渐渐模糊,以致无足轻重了。

我的写作开始于1990年代后期,在所谓70后写作群体里,开始得不算早也不算晚。早慧的那一批70后写作者,在1990年代初期既已成熟,比如孙磊、杨典、王艾等人。事实上在整个1990年代中后期,我都在独自琢磨汉语诗歌的技艺,但苦闷彷徨,一无所得。直到新世纪将临,我的朋友们找到我,我才开始真正的自觉的写作。如此说来,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是适合“群”的。群居终日,议论纷纷,互相攻击或捧臭脚,对一个人的写作的开端绝对重要。在整个1990年代,我都是一个偏远的旁观者,以我的观感,1990年代真是过于沉闷了。我所能看到的,除了一部分体制的歌手,剩下的就是泛学院写作者或泛神化写作者。“今天派”隐去了,“第三代”作为整体也消失不见了,曾经的“灿烂”变得佶屈聱牙。当时,维持诗坛秩序的依然是传统出版物,期刊或选集。间或有一两个诗歌奖项,但也是秩序井然,趣味化、圈子化倾向严重。到了九十年代末期,当小康的幌子挂起后,日益僵硬和狭隘的“泛学院化写作”终于遇到了它宿命的对手——“民间写作”的强烈质疑。

1999年4月,一场名为“世纪之交:中国诗歌创作态势与理论建设研讨会”的会议在北京市平谷县盘峰宾馆召开,被称为“民间立场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的两派人物短兵相接,这便是后来很多人津津乐道的“盘峰诗会”。一直以来,评论者对“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立场写作”这两个概念都充满质疑。这的确是两个边界模糊的概念,相对于体制化写作、无限宽泛的虚荣性写作,“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立场写作”其实都属于“民间写作”这一大概念之内。发生在十年前的这场争论,事实上是一场先锋诗歌内部的争论。现在还沿用这两个并不准确的概念,无非是指称的方便,我们都知道每个概念的后面大体站着哪些人。无论其中夹杂了多少私心与恩怨,这场论战的爆发自有其诗学本身的合逻辑性。事实上,即便是意气之争,也是有价值的。作为一个旁观者,我至今都觉得,当时那种意气风发的相互交锋、质疑甚或谩骂,那种搅浑一潭死水的叫嚣,都给人一种“灿烂”重临的感觉。论争犹如一次祛魅,再没有什么神秘性可言,再没有美学上的压迫感和焦虑感。论争之后,新一代的写作者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诗歌领域,活力与创造永远大于标准和秩序。“诗歌争论最后导致的不是铁板再次焊接起来,而是呈现出更多元的局面,更多的诗歌面孔清晰起来,这是显而易见的好事。”(于坚语)这场争论,标志着新世纪诗歌写作的开端。

在那次争论中,王家新曾有一问:当历史“强行侵入”的时候,你们在干什么?“当严峻的时代要求诗歌对这一切有所承担的时候”,你们又在干什么?写出过《帕斯捷尔纳克》的王家新理当有此一问,当然“《0档案》的作者”于坚面对此问似也无需气短。但“第三代”大部分写作者在1990年代的缺席的确是个不争的事实。我在《重论韩东》一文中有过如下论述:通常文学史对“第三代诗歌”的表述,存在一个巨大的遮蔽,那就是在强调“口语化”、“日常性”、“反英雄”一维的同时,却遮蔽了自“今天派”以来一直延续下来的个人英雄主义写作,或曰个人承担的写作,比如廖亦武、孟浪、俞心樵等人。这一脉写作的隐而不彰,其中既有“个人放逐”的缘故,也有意识形态的隐形压力使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在进入九十年代之后,“第三代诗人”在整体上基本消失了。大批诗人纷纷选择下海,直接亲近“日常性”去了,少数则仍在坚持边缘化的“个人写作”。为什么“第三代诗人”没能整体进入九十年代?为什么九零之后“知识分子写作”会成为一种现象?这其中除了时代的严酷选择,难道没有个人的美学责任问题?中国诗学向来有变风、变雅之说,每当时代由盛及衰,国家政教纲纪呈现崩坏之势,诗的内容便由美及刺,这也符合我们传统的“温柔敦厚”诗教。九零之后,当一个时代的铁幕重新开启之际,当欧阳江河们在中年的门槛上发出“诗歌写作的某个阶段大致结束了”的慨叹时,“反英雄、反文化”的“日常性写作”被逐出主流之外,其实是时代与个人“相互选择”的结果。

新世纪之初,我和几个朋友搞起了“下半身”诗歌运动。如今谈起这个话题,并试图为此辩护时,相信依然会触怒一些人。在我这里,“下半身”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我甚至倾向于将它视为一场诗学-思想运动,而不仅仅是写什么的问题。“写什么”非常好判断,他写了腰部以下,他就是下半身。我认为这个标准是错误的。有些写腰部以下的诗歌也可能是非常腐朽的,传统的。我理解的下半身在思想上是一种冒犯,在写作上是一种冒险,在精神上是一种自由。它反对一切不自由,反对一切教条、规矩、说法、主义,它很可能还会反对它自己。在此意义上,“下半身”就是“先锋”的一个极端代名词。我们在新世纪之初提出这个概念,当时我们的写作也都才刚刚开始,所处的写作环境已经有些板结,什么样的写作是好的,什么样的写作是先锋的、主流的、正确的等等,仿佛已有定论。我们讨厌这个,觉得如果这样写下去,我们可能就毫无出路,它与我们的心性不符。必须重新开始,让自己的写作有一个崭新的开端,它不同于以往,不同于当下;它不理睬一切标准,包括世俗的、官方的、民间的、知识分子的等等。这个开端到底是什么?我们也并不是很清晰。“下半身”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下所找到的一个火山口。这个口子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关键是火山内部所积蓄的能量到底有多大。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次喷发的能量是巨大的,影响力至今不退。也有人认为这种影响是一种灾难,“下半身”是一帮年轻人释放出来的一头诗歌怪兽。我对此不作争辩,时间会解释一切。在搞“下半身”之初,我们并没有预料到它的影响力会这么大,它绵延不绝的一波一波的高潮让我们这些参与者都感到惊奇。我们打开了一个盖子,让一些压抑已久的灵魂得到释放。这一点对我很重要,我终于知道自由对一个写作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接下来的写作路径其实就是沿着“自由”一路走下来的。所谓的“承担”“反抗”“耻辱”等等,其实都跟“自由”有关。在一个不自由的国度里写作,“承担”与“反抗”是自然而然就会发生的事情。

我在“下半身”运动之初曾提出“下半身”是一种“行动的诗学”,现在我更愿意将其视为一种“反抗的诗学”。在“反抗”的意义上,“下半身”理念依然是有效的。让写作与自己的身体发生关系,它更容易保持一种人性、现实感和常识感。很多没有身体参与的写作其实是在与词语交媾,美其名曰“语言的炼金术”,他炼出了什么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诗歌写作如果仅仅是与精神生活有关,那么它很可能是一种狂热的、高烧的精神巫术,它的归宿往往是虚无的、蒙昧的。我看一个人的作品,往往会联系上他的生活,如果他的写作和生活是分裂的,我会对此人的写作保持怀疑和警觉。策兰的写作难道与他的身体无关吗?他最后遁入黑暗,其实也是强大的现实感将他逼迫进那样一种疯狂的境地。

有人认为“下半身”这头诗歌怪兽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互联网”为它打开了魔瓶。这其实是一个鸡与蛋的辩证法,貌似很有道理。“当诗歌遭遇互联网”,这一话题已有多人论述。我不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因为诗歌本身不会随着呈现方式而发生改变。我不觉得李白当年写在墙壁上的诗和现在呈现在屏幕上的诗,在诗歌美学上发生了位移。诗还是该怎么写就怎么写。微博出现了,我们是不是该去写微博体的诗?诗歌最核心的东西没有发生变化,它还是个人的创造物。

新世纪十年一晃而过。在这十年里,老“今天派”们重新出现在汉语的视野里,并为汉诗的经典化和国际化作着最后的努力。我将这一代诗人看做真正的拓荒者,值得我们加额致敬;“第三代”们纷纷回归,虽然群体性的持续精进难遂人意,很多人没能突破“中年”的瓶颈,但他们中的一些人依然堪当导师。他们这一代诗人文本的经典化程度是最高的,他们也通常在剧场的头排就座;60后群体则涌现出一些面目清晰的成熟的诗人,无论在个人风格还是创造力上都已非常突出,他们承担起先锋之名;新世纪十年是70后诗人群体真正走向成熟的十年,是诗学理念和个人风格的形成期,也是群体开始分裂为个体的时期。我将赌注押在他们的下一个十年,那将是他们的黄金十年;80后诗人在这十年里逐渐丰满,他们是真正的网络一代,也希望他们是真正自由无牵挂的一代。

如此分层式的、整体性的观察,其实很难看清汉语诗歌创作的真相。事实上作为70后群体的一员,我都不知道这些年里别的70后们在做些什么。时间真是一晃而过啊。最近有些人宣布75年前的才算70后,论坛也搞了好几次,无非是我对你错你先我后的话题。争吵了半天,你到底为诗歌贡献了什么东西?你是贡献了思想还是贡献了文本?是贡献了一个意象还是一堆是非?这几年争论来争论去,其焦点无非是:诗是语言的艺术,还是心志或情感的表达?是“诗言志”还是“诗言体”(于坚语)?是“写什么”还是“怎么写”?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

同类推荐
  • 所有的美好,都是恰逢其时

    所有的美好,都是恰逢其时

    词为伴,心灵在清婉文字间舒展,那些长长短短的句式,疏疏密密的韵脚,有着特别的音乐节奏感,是中国人内心深处最美丽的风景,最温柔的情愫,染透了漫长的时光,渗透到我们的生命里。
  • 饮一杯唐诗咖啡

    饮一杯唐诗咖啡

    整整几个月,我都隔着千年时空,魂绕大唐,回顾大唐之兴衰。我先后同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孟浩然、张九龄等四十余位唐代诗界先贤们“会面”,静心倾听他们讲述自己诗里的故事。我从咖啡店明亮的玻璃窗往外看,夏夜里络绎不绝的行人,远处车灯下渐行渐远的道路,以及四时更迭间不曾改变的一轮明月。从唐人栽种的诗林中一路走来,那个华丽的朝代业已灰飞烟灭,而华丽的诗句却还活着……
  •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重量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具有超时代的力量,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人们为改变中国落后状况而努力奋斗,而且也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指明了方向,让迷惘转化为自信力,引导青年人走向光明。其多篇作品曾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对新中国的语言和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海外,鲁迅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他的作品已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拥有众多的读者。
  • 酒暖回忆思念瘦

    酒暖回忆思念瘦

    本书是根据著名作家陈清华在部分大专院校和各种读书会讲座的讲义整理而成。作者以唐宋词人的风花雪月和经典词作为线索,通过对唐宋词人及其脍炙人口的名篇的趣味化解读,讲述了著名词人与词背后那不为人知的故事,常有知人论世之语。同时,作者结合温庭筠、李璟、李煜、柳永、范仲淹、张先、晏殊、宋祁、欧阳修、王安石、晏几道、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蒋捷等词人的身世背景、性格学养、情感经历等方面,来探寻唐宋词艺术的发展与演变及词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 文苑拾遗(蠹鱼文丛)

    文苑拾遗(蠹鱼文丛)

    《文苑拾遗》是湖州名士徐重庆先生的文章结集,由刘荣华、龚景兴编选。全书分五辑,包括文苑拾遗、名人遗物、辛亥史料、湖州人文和秉烛夜谈,主要涉及现代文学研究和湖州地方文史研究,对一些史料的考辨颇有助于学术研究,具有较大的出版价值。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度国广记

    度国广记

    公元21世纪,出土了一座古墓。奇怪的是,明明是座国君墓,却只出土了一把玉笛和一堆青铜竹简。墓主性别因尸骨粉化,已不可考证。专家正致力于解读青铜竹简上的内容。度国亡了,作为最后的王族,公主雎不得不逃亡出境,开始流亡的生活
  • 若你似璀璨的星空

    若你似璀璨的星空

    【一个中二无条件宠似星染x一个有些冷酷的双面大佬染】——心南是荒,北是沙场——·初从澳大利亚回来,他再次见到了她☆彡第二次遇见她时她怀里是那只他送给她的白狐——北枫★彡时隔多少年?当尘封的记忆一点一点被撕开,亦是他们的回归似深感觉挺闷的,敢情他这个绝对的哥哥就这么没有存在感是否?!这么说着吧,就绝对成就了她的《伦衍兮》呐「抱歉,好像少了江涘诶?」*·自从血滇头一唐凛把自家姐姐给弄到地球去了,她还得寻找宇之石,就女扮男装搞成了荼溯。结果不好,一点也不好,这个身份没用多久,荼溯就醒过来啦最后吧,姐姐回去了,唐翊和大深也找到了,唯一不好的一点就是,把自己给赔进去了。等到大佬马甲一个个被揭开时……(?▽`)*/落日余晖,待你而归☆男主中二少年,女主咳咳咳,也挺飒的。全文架空,逻辑思维者慎入!(虽然知道根本没人看啦)江涘和陌湫一起来客串,一起来客串~【曾用名《星河白狐之末世重生》,《star星河之洺》】
  • 女战神生死记

    女战神生死记

    从无钱到有钱,从有钱都无钱。一个叫陈占霞的女人,从从农村走向城市,经过多年的拼搏,拥有几百万的财产,成了一个富有的商人。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她的精神世界逐渐空虚了起来,在经历婚外恋、离婚等一系列打击之后,被女赌手马华拉下水,迷恋上了赌博,从此,赌局与她相伴,骗局将她缠绕,她在各种局势中,挣扎,沉浮,越陷越深。谁使这个个性耿直的女强人陷入了深渊?气质女孩马华是个什么人?雀占鸠巢的好友孙丽芳,在她的人生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本书像剥皮一样,将这一切一层一层地剥开,不仅会让你感到心惊胆寒,也会让您看到中国民间罕见的赌博场面。
  • 初自传

    初自传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只是这是属于我的故事,记录下来完成我人生中小小的写作梦。同样,也是跌跌撞撞走到现在,也许现在是一个好时机,再去打开那个落满灰尘,放在阴暗角落,被我遗忘已久的潘多拉魔盒...
  • 考古故事总动员

    考古故事总动员

    课堂上的知识丰富着我们的头脑,课堂外面的世界丰富着我们的阅历。对人类来说,好奇几乎是一种本能。孩子们,你们一定也想知道人类的祖先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时光流逝,沧海桑田,锦绣的中华大地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人类到底从何而来?世界何时开始?对孩子们来说,过去的一切是他们渴望知道也急于知道的事情,这本书有孩子们想要知道的很多谜底。了解这些谜底,可以使孩子们更从容地审视历史,正视现实。
  • 再见月之湖

    再见月之湖

    一段跨越千年的真相,四段生死虐恋,是谁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是谁才是害死神真正的凶手?这个夏天,《再见月之湖》将领你走进史上最清新,最唯美旷世奇恋。
  •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

    金融工具作为金融交易的对象,表现为一种契约(合约、合同)。这种合同如果对于持有方来讲具有交换价值,也就形成了他所持有的一项资产,通常称其为金融资产。在金融市场上,人们通过对金融资产的“买卖”,实现了资金的融通。故此,也可以将金融资产和金融工具看作是同义语。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不同,实物资产本身因其凝结了人类的劳动而具有价值;金融资产作为一种合约,其价值的大小是由其能够给持有者带来未来收入的量和可能程度决定的。
  • 综漫之灵魂归一

    综漫之灵魂归一

    被雷劈到一人之下世界的李振拥有了穿越的能力,在异人世界,他坑张楚岚穿了女装,还代替张灵玉成为了小师叔,从曾孙女控陆老爷子那里拐跑了陆玲珑,钢炼世界里,李振和罗伊联手把阿尔方斯诓成了伪娘,就连小裙子都得他自己做!之后还要写很多世界,现在才刚刚开始,希望大家支持!(又换一个简介,之前那个还是劝退,而且还有错别字,捂脸!)
  • 余生温暖我给你

    余生温暖我给你

    “后来有没有后悔过?”“没有。”温艺涵垂眸继而又说道:“有。”“嗯?”“对你来说,没有,对我来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