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324400000035

第35章 羞耻的诗学(2)

在争论中,一些新的教条也开始出现了。比如用一些概念性的东西作为标准,“现代诗”、“当代诗”、“口语诗”等等皆是。甚至诸如叙述、悖论、反讽等修辞手段都成了技术指标。从八十年代的自由创造,到九十年代的强调技艺,再到新世纪的口语的狂欢,如今技艺的老调又开始重弹,真是十年一轮回。与时代性的诗歌精神相比,技艺其实是个小东西。举一个小例子,诗歌写作中有一个教条:要尽量少用形容词。谁规定的?它真的有道理吗?哲学家齐奥朗换了个角度就将其轻松击破。他认为在人类的终极问题面前,精神的扩张有其自然的边界,其所提供的答案往往只是一串改头换面的说法而已。“改头换面”就来自于形容词的不断更新。“形容词在变化:这些变化就叫做精神的进步。将它们统统拿掉,文明还能剩下什么?智慧与愚笨的差异就在于形容词的用法之中,用得毫无变化就是平庸。”(齐奥朗《解体概要·形容词的霸权》)关于“传统”与“现代”的争论也是如此。现代汉诗没有对传统精神的继承是走不远的。传统可以给我们很多教诲,比如,我从晚明的几个儒身上就看到了非常现代的精神,可以为我们补钙。现在诗人们比较分裂,一种是孝子式的继承,一种是虚无主义的抛弃,很纠结。传统的也可以是现代的,老子不现代吗?他跟海德格尔在精神上是多么契合;孔子不现代吗?他的教诲难道不是人类的未来?李白的天才依然是现代诗歌的太阳,杜甫的技艺仍然可做我们的导师。你说是郭沫若徐志摩郭小川贺敬之更为现代,还是李杜更为现代?我肯定选择李杜。创造百无禁忌,诗歌的大敌无非是平庸而已。

在我们的传统里,“诗人”身份一直是变动的,从最初的巫、士、文人,到后来的知识分子、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吹鼓手、反抗者……我们一直没有搞清楚自己的身份。为什么很多诗人在公开场合羞于提及自己的“诗人”身份?因为这个时代没有为诗人颁发身份证。以前,诗人的身份是给定的,现在则需要我们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在诗人身份暧昧不明的情况下,任何美学纠察或道德归罪都只能引来争议一片。如果你指责一个抱定“语言炼金术”的纯诗写作者是个“犬儒”,他会非常不屑;如果你说一个怡情养性的江南事物爱好者“没有骨头”,他会非常委屈;如果你跟一个垃圾派诗人讲诗之高贵,完全是对牛谈琴;如果你说一个废话诗人“过于口水”,这和指责一个学院派诗人“过于晦涩”难道不是出于同一种逻辑?

“诗人与时代”作为一个持续性的话题,在这十年里依然大热。“诗人要有所承担”,这大概无所争议。但“诗歌要有所承担”,却是个充满争议性的话题。承担什么?为什么要承担?如何承担?深刻的分歧让诗人们互不服气。这个诗坛充满了似是而非的标准,到处都是美学纠察队。我认为诗坛最好的状态就是四分五裂,各走各的道,“不团结就是力量”。有批评者认为“介入”是一个技术问题,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伦理学。介不介入无关紧要,没必要道德归罪,也不需要美学纠察。有人直接面壁,有人向死而生,诗歌承认的是个人创造。恩格斯讲过一个驴子的故事,大意是,驴子们凑在一起,就素食主义问题达成了一致,并在动物界发表了一个宣言:我们,动物们,要拒绝吃肉!这是驴子们的霸权和一厢情愿。

有一次,昆德拉的一个文学朋友跟他谈起捷克在世的伟大作家赫拉巴尔,感到非常愤怒:他怎么可以在他的同行被禁止发表作品的时候,还让人出版他的书?他怎么可以用这种方式替政府背书,却连一句抗议的话都不说?昆德拉却说,读得到赫拉巴尔的世界和听不到他的声音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只要有一本赫拉巴尔的书,对于人们的精神自由,它的效用就大过我们抗议的行动和声明!“在我们的时代,人们学会让友谊屈从于所谓的信念,甚至因为道德上的正确性而感到自豪。事实上,必须非常成熟才能理解,我们所捍卫的主张只是我们比较喜欢的假设,它必然是不完美的,多半是过渡性的,只有非常狭隘的人才会把它当成某种确信之事或真理。对某个朋友的忠诚和对某种信念的幼稚忠诚相反,前者是一种美德,或许是唯一的、最后的美德。”他因此对一副勒内·夏尔和海德格尔的合影大发感慨。两个人,一个参加过对抗德国占领军的战争,一个却在某个阶段与纳粹政权有过合作。然而战后两人超越意识形态和历史烟霾,重新走到了一起。“他们头上都戴着帽子,一个高,一个矮,走在大自然里。我非常喜欢这张照片。”(米兰·昆德拉《敌意和友谊》)当然,相反的例子也可以举出很多,哈维尔的例子就足以反驳昆德拉。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萨特和加缪,乔治·奥威尔和纳博科夫,谁又比谁更伟大?萨特是“介入诗学”的提倡者,但加缪却承担起了“写作的光荣”,“写作之所以光荣,是因为它有所承担,它承担的不仅仅是写作。它迫使我以自己的方式、凭自己的力量、和这个时代所有的人一起,承担我们共有的不幸和希望。”(加缪《写作的光荣》)

关于“时代性”话题,意大利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他在《何为同时代?》一文中认为,正是尼采的“不合时宜的沉思”,为“同时代性”提供了一个“最初的、暂时的指示”。1873年,尼采完成《悲剧的诞生》后,又陆续发表了《大卫·施特劳斯:忏悔者与作者》、《历史对人生的利与弊》、《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和《瓦格纳在拜罗伊特》,这些文章的合集就是著名的《不合适宜的沉思》。这四篇文字就像尼采的文化政治和文化批评的宣言书,充满了桀骜不驯、蔑视流俗的挑战口吻。阿甘本认为,真正同时代的人,真正属于其时代的人,就是像尼采那样,“是那些既不完美地与时代契合,也不调整自己以适应时代要求的人”。真正的同时代人可以鄙视他的时代,但“他不可改变地属于这个时代,他不能逃离自己的时代”。概言之,“同时代性也就是一种与自己时代的奇异联系,同时代性既附着于时代,同时又与时代保持距离”。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既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凝视”必然会产生紧张感,如尼采所言,“如果你长时间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到此为止,阿甘本的理论并未见其高明之处。我们的很多诗人与时代之间其实早就形成了一种相互凝视的对峙状态,问题的关键在于,在相互凝视时你到底在凝视什么?如阿甘本所言,“但看到自己时代的人实际上看到的是什么?在其时代面容上的这种疯狂的微笑又是什么?”在这点上,阿甘本提出了同时代性的第二种定义:“同时代的人是紧紧保持对自己时代的凝视以感知时代的光芒及其黑暗(更多的是黑暗而非光芒)的人。一切时代,对那些对同时代性有所经验的人来说,都是晦暗的。同时代人,确切地说,就是能够用笔蘸取当下的晦暗来进行写作的人。”

关于“晦暗”,阿甘本别有解释。他举了两个例子,首先,当我们闭上双眼时,我们看到的黑暗是什么?“神经生理学告诉我们,光的阙如会触发一系列视网膜上被称作‘停止神经元’的边缘细胞。这些细胞一旦被触发,就会产生那种我们称作黑暗的特殊视像。”也就是说,当我们闭上双眼,“黑暗”其实是我们视网膜的产物。这也就意味着,“发现黑暗”并非一种消极性的东西,而是我们自身具有的奇异的能力。另外,从宇宙现象上来看,我们观察夜空的时候,群星闪耀之外的黑暗又是什么?根据天体物理学的解释,“在一个无限扩张的宇宙中,最远的星系以如此巨大的速度远离我们以至于它们发出的光亮永远也无法触及我们”。我们感知为天空之黑暗的东西,其实就是无法触及我们的光。(以上引文见阿甘本《何为同时代?》王立秋译)

阿甘本的这个说法大有意味。我们所凝视的“黑暗”,很有可能正是产生于我们自身;而所有的“黑暗”,其本身也可能是一个发光体,只不过与我们不在同一个轨道上,离我们很远很远,以致无法触及我们。凝视外在黑暗的同时也应凝视自我内在的黑暗,与怪兽搏斗的人要谨防自己因此而变成怪兽。在中国当下语境中,“凝视”总是意味着一个体制性的存在。在专制时代,“体制”就是最大的公共生活。每一位有良知的作家都应该介入公共生活,否则他的写作就是无效的。这应该是一部分常识。但是,诗人要谨防被黑暗吞噬自己,“愤怒的拉奥孔”不应成为美学的敌人。同时,由于体制的力量太过强大,一些犬儒主义的模糊论调会使诗人们变得暧昧起来,我们大可报以人性的微笑。

这十年,“先锋”作为一个关键词,已成为诗人们的口头禅。人人都自称先锋派,先锋演变成了经典剧目。对“先锋”的过度征用使其逐渐失去光彩,被扁平化。我常常自问:你真以为你写的就是先锋的么?你的自信来自哪里?你不觉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件事本身是非常恐怖的么?如果你认为是对的你自己去做就是了,这才是真正的先锋精神。先锋不需收购门徒,不必奢求冠冕。先锋的结局也许是先疯和失败,会遭受谩骂和唾弃,这也是“先锋”所应承担的坏名声之一。

事实上,“先锋”就是我们这一代诗人的命运,我们不得不独自去闯荡。这是基于汉语文学的千年之变,更缘自我们的“经验与贫乏”。

面对1914-1918战后一代德国人,本雅明曾慨叹,那些在壁炉前为子孙们讲故事的人彻底消失了,“哪儿还有正经能讲故事的人?哪儿还有临终者可信的话,那种像戒指一样代代相传的话?”“我们变得贫乏了。人类遗产被我们一件件交了出去,常常只以百分之一的价值押在当铺,只为了换取‘现实’这一小块铜板。”本雅明痛感经验的贫乏,并称之为一种“新的无教养”。(本雅明《经验与贫乏》)面对传统与历史,我们也属于“无教养”的一代。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汉语文学历史短暂,而这短暂的历史还充满了断裂、混乱与坎陷。回顾百年新诗史,有哪些作品堪称经典?又有哪些人堪当我们精神的导师、文学的父亲?当俄罗斯社会进入前途未卜的集体主义时代时,他们的大多数诗人、作家、哲学家、宗教家以及自然科学家,依然保持着独立的信仰和思考,这并非偶然,而是建基在俄罗斯几百年的东正教信仰、建基在以十二月党人为代表的贵族精神传统和以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别林斯基、赫尔岑等等一大批文学巨匠和自由知识分子精神之上的。这就是精神底气,有了这种底气,黑色的夜莺阿赫玛托娃才敢于不脱本色地继续歌唱,面临驱逐的别尔嘉耶夫才敢于在契卡面前说:“我用以对抗的首先是精神自由的原则,对我来说这是基本的、绝对的,是不能因为任何世俗利益而让步的。”这就是传统,经验,底气。曼德尔施塔姆说得好:“阿赫玛托娃把十九世纪长篇小说的所有巨大的复杂性和财富引入俄罗斯抒情诗。如果不是有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部作品以至列斯科夫的某些作品,就不会有阿赫玛托娃。阿赫玛托娃的源头全部在俄罗斯散文王国,而不是在诗歌。”(《曼德尔施塔姆随笔选》)我们的底气又在哪里?我们的文学之士几千年来就没有真正挺起过腰杆,因为他的头顶永远有一个皇帝。革命无非是一个皇帝打倒另一个皇帝。历史上,每逢鼎革之际,有点志气的知识分子大不了就是不入新朝,归隐南山。这就算很了不起了。你看最近这次,有几人归隐、几人反抗?又有多少顶礼膜拜、腰肢低昂?诗人冯至的口头禅:“伟大的时代,渺小的我。”作家沈从文自述说:“我搞的全错了。一切工作信心全崩溃了。”“我应当休息了。神经已发展到一个我能适应的最高点上。我不毁也会疯去。”这就是我们的作家、诗人、知识分子的遭遇。

套用朋霍费尔的一句话来说,“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确实没有哪一代人像我们这一代人这样,脚下几乎没有根基”。当沉重的历史负担被先辈们卸去之后,无根基的创造者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幸福的,他每走一步都是新雪,罕无人迹。这样的感受何其愉快,“某种新的东西正在诞生”,只是我们还无法把它辨认出来。如何“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在我这里,就是要有“耻”。耻,从心,耳声,也就是说,“耻”是跟心和耳朵有关的。古人称耳环为“羞耻”,左耳环叫“羞”,右耳环叫“耻”,最初的耳环就是用来规范女子走路姿势的。我认为“羞耻”也可以规范一个诗人,我愿意修行一种“羞耻的诗学”。知耻,方有勇,方可与虚荣对抗一阵。生而为人即知耻,生而为国人就更应知耻,生而为诗人那就是耻上加耻。

同类推荐
  • 留美日记

    留美日记

    这是留美医生、博士陈海龙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的日记集锦,以优美的文笔介绍了美国的风土人情以及留学生活的点点滴滴。
  • 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

    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

    《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一书中所收的这些散文,真实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面貌。作家以他准确细腻、酣畅淋漓的笔触,深情地描写了首都莫斯科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面貌。布尔加科夫是一位捕捉心理表现和细微心理变化的大师,他的这一特点在本书所收早期散文著作中即已显露无遗。他深刻而犀利地剖析了时代人物的繁复心态,他们的追求、欢乐和苦恼,使读者在深入到形形色色人们内心世界去漫游的同时,对那个众说纷纭的时代有了更丰富的感性的把握。
  • 故事也那么迷人

    故事也那么迷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 诗心如莲

    诗心如莲

    “七月的天空下/莲,孤傲地站着/让忘记幸福的人/再一次弯下腰”苍茫尘世,与一朵清新、美丽、脱俗的莲不期而遇,原本就是赏心、怡神之事,然而,当这种际遇激发起灵动、活跃的诗性认知,缘分就不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发现和欣赏,而是一次富含文化、哲学、宗教意味的生命体认和精神交流了。
  • 秋灯琐忆(外两篇)

    秋灯琐忆(外两篇)

    本书收录了《影梅庵忆语》、《香畹楼忆语》、《秋灯琐忆》等三篇广为流传、极具人气的清代言情小品。冒襄的《影梅庵忆语》是为悼念亡妾、原江南名妓董小宛而作,文笔能放能收,哀感顽艳,形成了独特的“忆语体”,影响后世出现了诸多类似佳作。《香畹楼忆语》是清代诗人陈裴之为悼念其亡妾王子兰而作,亦为忆语体作品中的佼佼者。《秋灯琐忆》是清代文人蒋坦所作散文集,记述了他与爱妻秋芙的日常生活琐事。文字清丽风雅,感情深厚质朴,尤其动人。秋芙与陈芸一起,被林语堂视为“最可爱的女人”。本版除原文、译文外,更收入初版序、考证、相关人物短传等文字,尽量多地为读者提供参照,帮助大家深入理解原文。
热门推荐
  • 拜托了,吕公子

    拜托了,吕公子

    初入高中,孙青瑶就惹上学校头号大人物,以后的日子是要仰仗与他,还是死磕到底?!
  • 武极飞升

    武极飞升

    高远,一个平凡的人,穿越到一个武侠世界,身负逆天系统,看他如何笑傲江湖,纵情四海,站在武林巅峰,踏破虚空而去。这里有快意恩仇的江湖、勾心斗角的朝堂。不一样的武侠,不一样的武林,不一样的武道。等级划分:黄阶、玄阶、地阶、天阶、先天、脱凡、入圣、三花聚顶,一气归元、六道小乾坤、六道大圆满、踏破虚空
  • 从王府到皇宫

    从王府到皇宫

    人心最奇妙,也最是让人无法猜透,有时候爱一个人忽如其来,有时候恨一个人没有始终。当你不知道自己身处一个什么样的漩涡之中,你想的绝对不仅仅是天下太平,而是独善其身,死道友不死贫道。本书不仅仅是斗争,还有人性险恶,还有较少的一些奇门遁甲,观相之类的东西,请勿考究。
  • 重生之占你为己有

    重生之占你为己有

    重生后的空倚月,给自己的人生定下了一个伟大且长远的目标:把付靳庭占为己有。理由是:他有钱有才还有貌。但似乎,事情有点不按计划走,比如:大三那年开始追某男不假,可是,毕业后也没能在一起啊!再比如:毕业两年后,他们也没能结婚啊!还比如:结婚两年后也没开始生孩子,因为,孩子已经出生了啊!
  • 从今直到未来的日记

    从今直到未来的日记

    生活是一本日记。在日记里,我们心甘情愿地诉说着人生的高峰和低谷,酸甜和苦辣,亦有人早早停下了日记上的那支笔。但是这本被所有人携手著作的日记,将从今日开始,为你们所翻开。(注:本文纯属虚构,如有任何雷同,纯属巧合)
  • 宫府佳人

    宫府佳人

    错犯上神,背负诅咒。被囚在冰冷宫府,无尽的黑暗孤独相伴。岁月长流里,阿离,一个名字无奈的化为一个代号,一个延续,永远的延续着忏悔,也延续着悲伤。一曲情殇,泪水滴落,若不能爱,便狠心伤害。有一天,葬川咲钓到了个女孩,那女孩总是让他忍不住想逗一逗。然后,逗着逗着葬川咲有一种越来越冲动的想法,好想捏一把脸,抱在怀里宠上天!将一切东西摆在她面前,只为她脸上那一抹淡淡的微笑。你有想要实现的愿望吗,只要付出代价,宫府阿离便会帮你完成。一场宿命的相遇,一路暖心的陪伴,与他相遇,上演一场世间最美童话,她是他的小幸运,他亦是她的...
  • 超级猛诡加工厂

    超级猛诡加工厂

    “我们不生产妖怪,我们只是超自然的搬运工。”——某破败工厂大门旁的广告牌看了你一眼后,如是说道。
  • 素面朝天

    素面朝天

    佛教说,入世的生活是物质的、感情的、人群的生活。本书正是借由陈雨橪的个人经历,在积极探索一条入世的道路。陈雨橪由一个物质世界跌入一个对于她来说全然陌生和充满着困境的神灵的世界,“回归”将是一切努力的终极目标,取胜的魔法只有一句话——“为了他人而做一件事”,不屈的雨橪最终发现了自身存在的意义,他于是努力以成长的主题去实现自己对世界的怀疑与期待。“在万物重生的早晨,来到静寂无声的窗前,一切归零之后渐渐充实,不再去追寻海的彼岸,耀眼的宝物一直就在这里,在我身上就可以发现。”
  • 趣味地理:激起你的冒险欲望

    趣味地理:激起你的冒险欲望

    本书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个奇幻的世界,让读者感觉到世界是如此美妙,世界的山川景色是如此壮观。此外,本书还介绍了许多有趣好玩的地理知识,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冒险与激情。
  • 世间七态

    世间七态

    “殿下!您怎么又脱离队伍提前入京啊!回头皇上知道了又要怪罪。”京城外的北山山路上,三匹黑色骏马向皇城的方向飞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