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999200000004

第4章 培养好奇心和兴趣:使孩子轻松愉快地获得丰富的知识

1.强烈的好奇心是促使孩子求知的天性

由于好奇心不仅是对某一事物感到疑惑,还要继续思索,以求明白事情的真相,所以好奇心是孩子求知欲的出发点、动机、推动力,也是孩子产生无穷毅力和耐心的源泉。

日本有一位在50年间共发明了2360项,平均每年发明63项的“发明大王”中松义郎。他儿童时出于好奇,曾趁家人不备之机,把家里买来的一辆崭新的汽车全部肢解成各种零件。但他的父母教子有方,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认为他好奇、探索有理,引导他,这更增强了他的好奇心。

防跳热水瓶塞的发明者徐琛的发明创造就是他父亲对徐琛好奇心正确引导的结果:“热水瓶塞为什么会跳出来——瓶内空气热膨胀的缘故”;“怎么使瓶塞不跳起来——让瓶内空气跑掉”;“怎样让空气跑掉——将瓶塞开个槽”;“开个槽会降低保温的作用——用一件东西把槽口堵上”;“槽口堵住瓶内空气又跑不出来——用个活动弹子堵。”

由以上两例可以看出,保护好儿童的好奇心理,并加以正确引导,就能培养孩子的强烈求知欲,从而能够有所作为。

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总是不停地问:“天为什么是蓝的?天为什么会下雨,是不是哭了?”“电话为什么会说话?是不是里面有个小人?他饿不饿?”客观地说,孩子的好奇心常惹得父母发烦。但由于好奇心驱使观察,它往往是孩子求知的前奏,家长必须不厌其烦地呵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在孩子的乐趣中,最重要的是读书。不过应特别注意书的选择,一个人喜欢什么样的书,往往决定于他第一次读的是什么书,而且幼年时期读的书往往能左右这个人的一生。

——[德]卡尔·威特

2.愚蠢的家长才会去压制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是充满好奇的。正是孩子的这种好奇心促使孩子的求知欲望不断膨胀,成为孩子求知的源头和起点。

孩子对事物是充满好奇的。例如,对大人来说,一个红玻璃杯子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在幼儿眼里看来,却是一个无头绪的、不可思议的红块块,他摆弄过来摆弄过去,认为是一个好玩的、很有趣的东西。

对大人来说,当遇见未曾见过的东西时,也会产生与幼儿相似的感觉,用好奇的眼光注视着,想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

那其实就是生命与本身事物的相遇。幼儿对杯子是没有丝毫先入之见的。他没有大人们在日常生活感觉中的对杯子的看法,而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红块块、圆形的奇怪东西。这对幼儿来说,算得上是激动人心的奇遇了。

一般说来,周围的一切事物对幼儿来说都是新鲜的、令人激动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逐渐熟悉了这些东西,知道了它们在生活中的应有状态,因而也就不再是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了。

例如爬树,不能说一点危险也没有,若因此而禁止爬树,就会夺去孩子广泛深入地了解树木以及树木与他身体接触的机会。好奇心决不能“用不该限制而加以限制”的方法去培养。

当你的孩子正在叠一架纸飞机,当你的孩子正在拆家里的小收音机,当你的孩子不停地向你提出种种幼稚而可笑的问题时,你一定要认真去对待,千万不能斥责,因为这很有可能熄灭一簇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有一次,中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的一位朋友来找他,告诉他一件自以为很痛惜的事:他的孩子在玩耍中,把他的金表拆坏了。

“您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呢?”陶行知正埋头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听完了朋友的话,扶了扶自己的眼镜,边问边站了起来。

朋友回答道:“我把孩子痛打了一顿,他讨饶了!”说这话的时候,朋友显得有点得意。

陶行知听罢此言,不禁一拍桌子,大声地惊叹道:“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掉了!”

朋友被陶行知的惊人之语吓呆了,直挺挺地站在那里,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过了一会儿,等朋友平静下来后,陶行知建议他说:“不过,补教的办法还是有的,请你把孩子和金表一块送到钟表铺去,修表师傅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附带条件是让孩子在旁边看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孩子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得到满足了。你说呢?”

对孩子的好奇心的教养,日本人是下了一番工夫的。他们在对待孩子的好奇心上,绝不会像陶行知的这位朋友那样无知。如果一个日本人恰巧碰见了陶行知这位朋友同样的事情,他们又该会怎样做呢?

他们当然会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把孩子和金表一块送到钟表铺去,让修表师傅把表修好,让孩子在一边看着修表师傅是怎样把表修好的。

幼儿好奇心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在外界许多事物的刺激下,好奇心不断增强。大人如过于考虑安全问题,让孩子躲开有危险性的东西,就等于掐掉了好奇心的幼芽,压制了孩子能力的增长。

——[意]蒙台梭利

3.培养好奇心从尊重孩子提问开始

马斯洛认为认知需要“似乎是成熟的自然产物,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因为孩子不必要大人教他去好奇,但却可能被大人教导“不要去好奇。”

认知需要也分层次,其中了解的欲望要优于理解的欲望。了解的欲望主要依赖于自然成长过程,理解的欲望却主要依赖于后天的学习。

了解的欲望所产生的好奇是本能的好奇,只会对新奇的事物发生兴趣,一旦认为知道了便不再去深入探究。而理解的需要不仅对新奇、神秘的事情要好奇,还会为别人所共知,而个人却认为不能理解的事情进行深入的研究。

四岁的安妮问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回家?”做爸爸的向她解释:“奶奶生病了,要住进医院。”安妮问:“奶奶生什么病?”做爸爸的满脸愁容告诉她:“奶奶患上了癌症,她觉得很痛苦呢!”安妮从未听过癌症这个名词,很觉得新鲜,所以继续发问:“什么是癌症?那是什么东西?给奶奶涂点药酒不就好了吗?”做爸爸的对医学的认识不多,对癌的认识就更少,只知道这是一种恶性细胞,它的生长率很快,会很快就破坏体内的良性细胞和人体组织,最后,就置人于死地。但他想到四岁的女儿是不会明白什么是细胞,什么是良性、恶性,什么是人体组织等名词的,所以经过一会儿的考虑,他就很坦白地告诉安妮说:“癌病是一种病症,患上这种病的人觉得患处很痛苦,就算涂了药酒也没用。”

爸爸的简单答复是满足了安妮的好奇心,也答复了她的问题。如果安妮再发问,做爸爸的会按着所问的去答复。他没有责备孩子在他心情烦闷时发问题,赶快打发孩子自己去玩,不准多问,没有批评或取笑她的问题幼稚,也没有不耐烦地告诉安妮这是很复杂的医学知识,就算向她解释她也不明白,更没有敏感地以为孩子对医学有兴趣,说不定她想做个大夫,于是就长篇大论把他对癌症的知识全部告诉孩子,弄得孩子莫名其妙。

作家桑姆·金丽所说:“我们的眼睛变得只盯着追求的目标,以致于对眼前的玫瑰花也不感到惊奇。”要尊重孩子的好奇,首先得允许他提问。

4.善于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和创意火花

孩子的好奇心就好比是正在萌发的幼芽,不仅需要父母精心地培护,更需父母运用适于孩子接受的方式去引导与激发。

孩子有一种比较的心理,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而自己没有,会说:“为什么小玲有漂亮的铅笔盒,而我没有?”家长往往会解释一番,好让他了解节俭的可贵,但是这种说法不见得能让他们赞同。

当孩子问这个问题时,除了表达他的心愿以外,其实想知道的是:“我和别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待遇’?”

父母亲如果反问他:“小玲常常帮忙倒垃圾,你愿不愿意像她一样,通过劳动换取报酬买铅笔盒?”通常他会有尝试的意愿,那么让他试一试,不但可以养成勤劳的习惯,而且可以使他明白——努力才有收获的真义。

每一个孩子都很怕和别人不一样,而被别人排挤。父母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引导他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光是告诉他:“不可以!”或说:“因为我们家比他们家穷……”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沮丧的心情。严重的话,会产生一种敌视的心理,就无法与别人和谐相处了。

孩子们每天总是有忙不完的事情,不必为三餐烦恼,可以做一些有趣、想做的事情,甚至尽情地唱唱、跳跳,快乐的时光多,烦恼的时候少。

当孩子画画时,你赞美他:“哇,这个人是谁啊,怎么画得这么漂亮!”不管他画的是谁,他一定会很满意地笑一笑,然后画一些更漂亮的给你看。

有时他们写作文,他们停在那儿,迟疑不决。这时候,故意和他开个小玩笑,说:“然后你就像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对不对?”他的眼睛一亮,灵感就来了。看着他一笔一划地写着那么难的字,你怎么能不深受感动呢?

懂得欣赏孩子创意的父母亲,是天下最幸运的人。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无限的潜能,充满创造的火花,就看你怎样激励他,让他在赞美声中成长,这样肯定自己也尊重别人了。

——[意]蒙台梭利

5.激发孩子强烈的探究兴趣要讲究技巧

只要家长能够临机应变和顺其自然地引导孩子,就能激发孩子强烈的兴趣火花。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的地方,都是培养孩子兴趣的技巧。

做父母的完全不必花上很多的金钱,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1)临机应变

培养孩子兴趣也应该临机应变,千万不要主观武断,非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成长,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或事倍功半。孩子在三岁以前对世界的认识还非常非常的肤浅,他们对某种事物的兴趣持续不长,而且兴趣不断地改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对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多,他们也许会表现某些方面的天赋,也许对什么都有兴趣。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常常施以许多压力,以自己对世界的价值判断强加于孩子身上。比如,当今中国掀起教子学音乐的热潮,父母们节衣缩食,为宝宝们买下一部钢琴或小提琴什么的。搞音乐的父母,认为孩子应该有音乐的天赋,就逼着孩子从三岁开始弹钢琴,不是搞音乐的父母,觉得以前自己没有机会学音乐是人生一大憾事。基于这种补偿心理,也不管孩子是否会有同感,也逼着他学钢琴。有更多的父母则认为,让孩子学钢琴是一种时尚,况且人有我有,没有理由我的孩子要比别人的差,于是也逼着儿子学钢琴。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善良可爱甚至可歌可泣的,也不否认有些孩子经过苦练将来可能会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但是,把孩子们都往一条路上赶,也绝非好事。孩子的反应又是如何呢?有一篇报告文学是这样记录的:中国当代的孩子真是幸福,他们是当代的小皇帝,宠幸有加,应有尽有,但是孩子们的内心却并非个个快乐。一群4岁的幼儿园小班同学回答老师的“你最讨厌什么”的问题时,有60%的孩子回答:我最讨厌妈妈(爸爸)逼我弹钢琴!付出的已经付出了,承受者却是毫不领情,甚至反感有加,这种逆向心理很值得为父母者深思。如果你的孩子十分反感弹钢琴却对堆积木、画图画、讲故事十分入迷,为什么不可以临机应变,让他们“改行”于建筑、画画、文学方面发展呢?为什么非要赶那个时髦、要那个面子呢?有些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学不好钢琴就是弱智,给自己丢脸,于是就加砝码加任务,要孩子苦练,甚至剥夺了孩子其他方面发展的机会。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街亭失守”!

自以为是的父母,不但没能培养出好孩子的兴趣,反而激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本来有天赋的不再出于兴趣而学习,没有天赋的更被限制了向别方面的发展,孰得孰失呢?

(2)顺其自然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许多种情感方式,比如逆反心理,从三岁起就发育成型了,这也给家长教育带来了困难。宋朝宰相韩琦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处事不可有心,有心则不自然,不自然则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处理事情顺其自然,不可太用心计,不然会弄巧成拙。

培养孩子的兴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要注意观察孩子在哪些方面可以塑造,随机应变地加以调整外,还要注意自然之法,尽量避免孩子的逆反心理产生。比如要鼓励孩子读书,本意是好的,可是由于说得多了,也不分场合,孩子们便会感到厌烦,反而丧失了士气。

家长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应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合情合理地要求孩子,使孩子觉得自然又无强迫之感,孩子的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逆反心理也会相对减少。

历史上有个故事很值得今天的父母们回味:

这里还有一例在宋仁宗时代,太原民间风行弓箭之术,民间组织了箭术同好会,老百姓自动自发,乐在其中,政府听之任之,既不禁止,也不鼓励,因而对地方的防卫多有助益。然而,后任官员却对此事别有用心,下令对练习弓箭术的人进行登记,编成部队,不用木弓,改用角弓。太原人原不富有,如今命令一下,大家只有卖牛买弓,引得怨声载道纷纷弃弓毁箭。这就是违反了自然之法,既失人心又失民意。

教子之道亦然,培养孩子的兴趣只能依照小孩本性,不强求不扭曲,让其自然发展。

当然,让其自然发展并非无需管教,而是把有效的生活知识,传递给他们后,引导他们在正确的轨道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像力,而不是把他们限制在某一点上,也不是让他们重复一些可以避免的愚蠢的错误。这里有个“度”,父母们应该用心去把握,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自然之法。

6.培养孩子旺盛的学习兴趣一定有方法

孩子有求知欲和多种兴趣是一件好事,但这要看父母怎样教导培养他们。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孩子很可能什么都要学,但什么都学不好。

在电视进入千家万户的今天,许多家长发现孩子很爱看卡通片,沉溺于电视节目中的孩子不吵也不闹,于是有些父母窃以为喜,少了束缚,多了自由,也省了给孩子讲童话、读故事书的时间。孩子养成了爱看电视的习惯,到了上学年龄自然放不下,做父母的这时换了一副面孔,常对孩子吼叫“你给我关掉电视,看书去”,孩子的潜意识里会认为“阅读书籍只是为了父母”或者“不考试,干嘛老看书”,“你们看得比我多。电视也不准看,真没趣”。父母可能未必意识到,自己在孩子年幼时不着力培养孩子爱学习的兴趣,放纵孩子于电视机前看电视,早已替孩子埋下不爱学习的种子。到这时,父母再怪他不自觉学习,用强迫、施加压力的手段迫使孩子致力于学业,往往事倍功半。特别是有些孩子由于学习成绩跟不上,自己花了功夫进步不大,父母却在后面一个劲地督促、加压,要不就是种种关于成绩不好将来会如何难办的预言;再或者由于在非重点学校、非重点班学习,自卑感重,因害怕升不上好学校而成天发愁,校方为追求升学率,课程、作业一增再增,测验、考试一个连着一个,学生觉得学习负担重,学校生活没有活力,一走进校门苦恼上心头。家长、教师对他们进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名言教育使他们把学习当成巨大的包袱,似乎成绩不好就是因为自己不好好努力的缘故。其实在大人的世界里,并不是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成功,孩子们于内心处早就感觉到了,但却不得不按老师、家长们说的硬着头皮去做。诸般因素之下,有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有的更直接,干脆逃学在外。到这种程度,要疏导孩子朝好的方向发展,难度很大,家长、教师自然可以对孩子进行人生观、成才观教育,让孩子明白一个人活着就要有理想,有毅力,有知识,掌握技艺,要有为社会作贡献的理想,而理想是要花心血、付出代价才能实现的,人必须有刻苦发奋精神才能成才。同时让孩子懂得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凡是有一定知识,具备一定技能的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有价值的,引导孩子无论如何得打好基础,日后再按自己的兴趣发展。还应注意让孩子放下沉重的思想负担,给他一定的自由,创造一个使孩子心情舒畅的环境,让他按自己的意愿恢复学习兴趣等等,但所有这些毕竟是亡羊补牢的行为。

(1)立即开始给孩子念书

给孩子念书不必担心太早,婴儿从6个月开始熟悉声音,开始对纸上的东西感兴趣,尽管他们还不懂得内容,但只要你给他们朗读,就能使他们熟悉、喜欢你的声音,为日后的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卡罗尔·布朗把儿子汉森从产房接到家之后没多久,便开始给他读书。在随后的几年里,卡罗尔一本又一本地给他读。

汉森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便可以自己阅读一些简单的书本,尽管他是一个严重的学习无能力症患者。最终,他的阅读能力在同龄的孩子们中出类拔萃。如今,汉森在校学习非常努力,而且一直酷爱读书。“对我的儿子汉森来说,”卡罗尔说道,“阅读让他过得非常充实,而且帮助他克服了自身的一些不利因素。我敢肯定,他在校的出色表现,与他一早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而这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又与我及早给他读书息息相关。”

(2)让童话的魅力吸引儿童

国外某大学曾以《九十年代的童话故事》为题开展了一番调查,发现儿童很喜欢听童话故事,也喜欢自己阅读,主要听母亲讲,其次是听父亲、祖父母和其他亲属讲。他们不仅喜欢听新童话、新故事,即使那些父母讲过几十遍的故事他们也一样爱听。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喜欢读童话表明他们不愿意当旁观者;通过听大人故事和自己阅读,孩子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按自己的方式参与、安排故事,并从中反映他们的愿望和分享他们的担忧。

珍妮弗·赖莉在女儿艾碧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念故事给她听。初时,婴儿咬书皮,滴口水在书本上,但珍妮弗并不介意,甚至让艾碧抱着书入睡。艾碧一岁时就很喜欢书本,爱依偎在母亲怀里,睁着一双大眼听珍妮弗念雪人和熊跳舞的童话故事,艾碧会走路了,常常坐在家中的大拉布拉多狗旁,倒拿书本,念故事给狗听,艾碧后来进入幼儿园,结果她比别的孩子早两年半懂得阅读,且乐此不疲。

童话对孩子而言魅力无穷,他们不仅会缠着大人讲,也会尝试自己阅读,初步体验阅读学习的乐趣。

(3)高声朗读

高声朗读是对婴儿表达感情的方式之一,随着婴儿的生长,婴儿把高声朗读看成是一种安宁和安全的声音,并把声音同受到爱护和美好形象联系起来。

朗读的书籍范围,开始时应是一些带有幻想性的故事和有韵律的歌谣,这种读物能吸引孩子,并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所选择的书籍应具有文学性和长期阅读价值,如《白雪公主》、《小红帽》、《卖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艾丽丝梦游仙境》等,如果书的内容很长,像《西游记》之类,则可分章节每天朗读一段,但务必坚持到最后。

朗读时应注意根据故事情节的轻重缓急,掌握朗读节奏,在令人激动的时候,可读得慢一些,以便制造一种引起儿童对故事情节发生兴趣的气氛。

美国前总统布什夫人芭芭拉在谈到她的教学之道时说:我给孩子念故事时,尽量不让他们光坐在那里听。有时我会故意停顿下来,对孩子说:“现在你们猜又会发生什么事呢?”遇到他们不熟悉的字眼,我会一一作出解释。

一天晚上,我念好心象王巴巴尔的故事,念到一半时,一个小声音打断了我:“象吃什么的呀?”其他孩子也不约而同叫嚷起来:“是啊,象吃什么呀?”孩子的想像力被激发出来,他们完全沉浸于故事之中了。

要把故事念得活泼生动,首先必须唤起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开始念新书前,你可以让小孩看看书的封面,问他们看到什么,猜想书中会写什么,下一步让他们看书中的图画,问他们:“你能说出他们在干什么吗?”对书中的主要人物着意指出,加深孩子的印象,故事念完了,别忘了问问孩子最喜欢书中的哪一部分,鼓励他们发表意见,或者听听他们想怎样变更故事情节。

活泼有趣的念书法可促进孩子语言发展,启迪孩子进行创意思考。

(4)把书放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

有些家长给孩子买了书,又怕孩子把书搞坏搞脏,给孩子读过看过之后,就把书收藏起来或者放到孩子取不到的地方。有的家长,当孩子全神贯注于书中情节时,不停地叫孩子做这做那,这些都不可取。家长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最好的方法是将有形匿于无形、有意寓于无意当中。比如家长可以随意把一些书发放于房间、客厅和厨房,让孩子无意间看到,以为自己发现了宝贝,而自得其乐地看完它。这种自我发现而产生的阅读兴趣,在大人看来难以体会其中之乐,在孩子很可能是雀跃不已。

(5)选择好书

有一天,当罗斯给小儿子读书时,他突然对罗斯说:“我只喜欢格林。”“噢,真的吗?”罗斯问道,“格林是谁?”小儿子说别的孩子告诉他,格林写的童话很有趣,其他有关格林的情况,他就说不出多少来了。罗斯告诉儿子说,格林是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童话家,《灰姑娘》、《大拇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青蛙王子》、《睡美人》等童话名篇都出自于格林之手。随后,罗斯专门去书店给他的小儿子买了一本《格林童话全集》。从此,他的小儿子成了地道的格林迷,幸福地畅游在童话王国中。

儿童教育家说:“孩子需要的是适合他们兴趣、年龄及能力的书,并且他们也不时需要换换口味。”父母可以利用不同的场合、物品来教导孩子——报纸、杂志、明信片、街道牌名以至食物包装袋上的说明文字。如此,可以让孩子知道文字、知识在生活各方面的重要性。

专家提出,婴儿、1至3岁的学步儿童喜欢有关他们日常所见事物的图画书和故事书,不同的颜色、形态较易引起儿童的注意力;3至6岁的学前儿童喜欢童话、诗歌、动物故事,以及跟他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书。一些琅琅上口的儿歌会受到他们特别的青睐;6至9岁的儿童喜欢按自己的兴趣选择读物,他们能够开始自己阅读之后,就挑一些较深的书给他们,让他们的兴趣得以发展;9至12岁的孩子喜欢幽默小品、民间传说、以及比较错综复杂的故事、惊险奇特的长篇小说,包括侦探故事、《三国演义》之类的书。

(6)坚持给孩子念书

孩子学会自己阅读后,家长不要太快地放弃自己的责任,而是一直念书给孩子听,直到孩子上中学为止。因为大多数孩子在12岁前,聆听理解能力比阅读理解力高,从“听”书中孩子获得的效益极为明显,与此同时,家长自己要继续保持读书学习的习惯,而不是以为任务完成,重担卸下,自己就看电视、打扑克,却叫孩子好好读书,其实无声的榜样比有声的空洞说教给孩子的影响大得多。

有一位父亲,在孩子晚上温习功课、做作业时,总会坐在他身边。这位父亲自己没有上过学,读书很少,他甚至不懂得解答孩子功课上遇到的任何难题,陪伴过程中他还不断地打瞌睡,但他认为自己坚持陪着是一种支持,他的精神在感动孩子。

家长在引导孩子自觉阅读、学习过程中,还应不失时机地教会孩子懂得运用学习知识的工具:图书馆、百科全书、自备的资料、藏书等等,促使孩子逐步学会独立探索知识的宝库,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充实与喜悦。

当你向孩子朗读时,不啻在促销读书的乐趣。在你放下书本离开房间时,他们自然会拿起书本,好奇地看下去,而你的任务就圆满完成了。

——[美]特雷理斯

7.因势利导:培养孩子浓厚的才艺兴趣

家长可以辅助孩子去发展他们的才艺,增进他们的学习兴趣,但不能勉强他们去学习。否则有如逆水行舟,费时费心,徒然增加孩子的负担,给他们一个失败的机会而已。

孩子天生有求知欲,那么父母又如何知道孩子在哪一方面有天才?这就要家长留心观察孩子对学校内的图、工、音、体哪一科特别爱好,哪一种成绩特别优异。普遍来说,如果是具有天才的孩子,入学以后,很自然就会流露出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所表现。比如喜欢音乐的,他可能过耳不忘,听过一次,就可以把音调哼出来。家里有乐器的,他就会爱不释手,一有空就弹弹吹吹,试验用不同方法去奏出不同的声调。若是喜欢绘画的,一纸一笔在手就会画出不同的人物和花草,而且绘画的笔法和颜色的配合很明显地比同年龄的孩子突出。他们花在乐器或绘画上的时间往往相当长,而且他们的兴趣也能够维持一段长久的日子。做父母的观察到以上各种表现,就应该知道孩子可能有特别天才或兴趣。如果家庭经济丰裕,而时间又允许的话,不妨就尝试去给孩子加以教导,由父母或亲友按时加以训练,或聘请专业人才教授。有机会就带领孩子去参观这方面的展览或表演,甚至鼓励他们参加演出或比赛,给他们观摩和临场感受积累经验的机会,让他们观察别人的技艺,比较自己的成绩。但最重要的还是做父母的对成败所采取的态度。如果父母对演出和比赛有正确的观念,不重视成败,只集中在争取经验上。孩子成功时就不会目空一切,自视过高;失败了也不会意败气馁或就此放弃。栽培才艺的发展和追求虚荣心的差别,只是一线之别而已!举例来说,孩子参加舞蹈比赛,做父母的广购入场券遍赠亲友来捧场,这就无形中给孩子增加很重的精神负担,觉得不能获胜就“无颜见江东父老”。假若胜利了,一大群亲友的赞美,使孩子觉得飘飘然,不期然就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假若不幸名落孙山,孩子就往往受不起这失望的打击,自卑心理油然而生,觉得自己不如人,心里还会埋怨父母请这么大的一伙人来看自己受窘,增加自己失败的痛苦。可能从此就失去出场的勇气,甚至连学习的兴趣也冷下来,原有的比赛意义就被歪曲了。这点很值得做家长的留意。

很多孩子天资聪颖,而做父母的为了某种缘故特别期望孩子去学习某一种才艺,于是就决定了给孩子好好地栽培,这本是无可非议的。可惜太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而弄至收到相反的效果。

莉莉四岁那年,妈妈就急不可待地为她安排学弹钢琴。起初的几个月,莉莉觉得很新鲜和有趣,不必让父母督促也主动去练习,所以成绩进步很理想。但到了六岁那年,莉莉进入了一年级后,功课忙碌得多了,而且有趣的电视节目也渐渐增加,隔邻的孩子们也常常到家里来一起玩,无形中就使莉莉忙碌起来,而这时钢琴的课程已进展到更多乐理的学习和指法的训练,不像从前弹小歌儿那样简单和容易了,一首歌非要重复温习很多次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这就是说莉莉要多花时间在弹钢琴上。渐渐地莉莉觉得练琴是件苦闷的事,甚至是重担了,便开始疏于练习。妈妈看在眼里,知道这孩子开始分心好玩。于是决定每天限定莉莉在某段时间内一定要练琴,自己坐在旁边做监督,孩子左顾右盼时就骂,音调不符、时间不准时就用戒尺打手指,往往弄到莉莉一面练琴一面淌眼泪。但在母亲的威严下,莉莉还是痛苦地继续她的才艺训练。八岁那年,在一次儿童问答游戏里,主持人问莉莉最喜欢做的是什么,莉莉毫不犹豫地说,“最喜欢到干妈那里住。”主持人又问:“为什么?”她答说:“因为干妈家里没有钢琴,我就不用练钢琴了!”莉莉答得理直气壮,好像把这话说了就舒服得多了似的。做妈妈的听后愣住了,她既伤心又失望,早知如此,又何必花费了这么多金钱和时间去让莉莉学习钢琴呢!到头来,孩子原来是这么痛苦的!

幸好莉莉有勇气把肚里的话吐出,而她妈妈也醒悟得早,这一个不愉快的经历也就很快结束了。莉莉和妈妈都松了一口气。

8.欲擒故纵:逆向治理孩子的逆反心理

对于孩子的逆反心理就要逆向治理,开始时不妨顺从他,或者分散他的注意力,制造一种宽松的氛围,让孩子在有意无意中自动消除自己的逆反心理,走上正确的轨道。

中国古代谋略中充满了辩证法和哲理性,被日本人推崇备至的《菜根潭》就是一本充满辩证思想的奇书。比如“有事急之不白者,宽之或以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仁;毋操切,以益其顽。”意思是要对方行动时,不要太过勉强,不如让对方自由去做,反而能照着你的想法行事。这个思想在《老子》中已经有体现。老子说,欲想取得天下而玩弄权术,他没见过很成功的先例。理想的君主应该是,人民只知道他的存在而不太在意;次佳的君主,人民仰慕并赞美;再其次的君主,人民有所畏惧;最恶劣的君主则是人民轻蔑他。这就是老子“无为而治”的理想。他认为,人的本性决定了“追则逃,静则动,盛则衰”的运动法则,因此要引导对方自动自发才能有好的局面出现。

这个哲理对培养孩子兴趣及提高孩子的自觉行动能力十分重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独立性和个人意识也在逐渐加强,不喜欢父母对他们指手划脚或过多干涉,他们会觉得父母的“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是唠唠叨叨的说教,这种过多的唠叨对于孩子来说仿佛是从救火水龙带里发出的水,其结果是左耳进,右耳出。父母带强迫性的行为就更为可恶,十岁的孩子对父母的擅自决定已感到十分反感,即使是正确的事情也会引起强烈的反抗。

下面这则故事就是一个很好说明:

我还记得那天父亲费劲地拖着那架沉重的手风琴来到屋前的样子。他把我和母亲叫到起居室,把那个宝箱似的盒子打开。“喏,它在这儿了,”他说,“一旦你学会了,它将陪你一辈子。”

我勉强地笑了一下,丝毫没有父亲那么好的兴致。我一直想要的是一把吉它,或是一架钢琴。当时是1960年,我整天粘在收音机旁听摇滚乐。在我狂热的头脑中,手风琴根本没有位置。我看着闪闪发光的白键和奶油色的风箱,仿佛已听到我的哥儿们关于手风琴的笑话。

接下来的两个星期,手风琴被锁在走廊的柜橱里,一天晚上,父亲宣布:一个星期后我将开始上课了。我难以置信地看着母亲,企图得到帮助,但她那坚定的下巴使我明白这次是没指望了。

买手风琴花了300块,手风琴课一节5块,这不像是父亲的性格。他总是很实际,他认为,衣服、燃料、甚至食物都是宝贵的。

我在柜橱里翻出一个吉他大小的盒子,打开来,我看到了一把红得耀眼的小提琴。“是你父亲的。”妈妈说,“他的父母给他买的。我想是农场的活儿太忙了,他从未学着拉过。”我试着想象父亲粗糙的手放在这雅致的乐器上,可就是想不出来那是什么样子。

紧接着,我在蔡利先生的手风琴学校开始上课。第一天,手风琴的带子勒着我的肩膀,我觉得自己处处笨手笨脚。“他学得怎么样?”下课后父亲说道。“这是第一次课,他挺不错。”蔡利先生说,父亲显得热切而充满希望。

我被吩咐每天练琴半小时,而每天我都试图溜开。我的未来应该是在外面广阔的天地里踢球,而不是在屋里学这些很快就忘的曲子。但我的父母毫不放松地把我捉回来练琴。

逐渐地,我连自己也惊讶,我能够将音符连在一起拉出一些简单的曲子了。父亲常在晚饭后要求我拉上一两段,他坐在安乐椅里,我则试着拉《西班牙女郎》和《啤酒桶波尔卡》。

秋季的音乐会迫近了,我将在本地戏院的舞台上独奏。

“我不想独奏。”我说。

“你一定要。”父亲答道。

“为什么?”我嚷起来,“就因为你小时候没拉过小提琴?为什么我就得拉这蠢玩艺儿,而你从未拉过你的?”

父亲刹住了车,指着我:

“因为你能带给人们欢乐,你能触碰他们的心灵。这样的礼物我不会任由你放弃。”他又温和地补充道,“有一天你将会有我从未有过的机会:你将能为你的家庭奏出动听的曲子,你会明白你现在刻苦努力的意义。”

我哑口无言。我很少听到父亲这样动感情地谈论事情。从那时起,我练琴再不需要父母催促。

音乐会那晚,母亲戴上闪闪发光的耳环,前所未有地精心化了妆。父亲提早下班,穿上了套服并打上了领带,还用发油将头发梳得光滑平整。

在剧院里,当我意识到我是如此希望父母为我自豪时,我紧张极了。轮到我了。我走向那只孤零零的椅子,奏起《今夜你是否寂寞》。我演奏得完美无缺。掌声响彻全场,直到平息后还有几双手在拍着。我头昏脑涨地走下台,庆幸这场酷刑终于结束了。

时间流逝,手风琴在我的生活中渐渐隐去了。在家庭聚会时父亲会要我拉上一曲,但琴课是停止了。我上大学时,手风琴被放到柜橱后面,挨着父亲的小提琴。

它就静静地待在那里,宛如一个积满灰尘的记忆。直到几年前的一个下午,被我的两个孩子偶然发现了。

当我打开琴盒,他们大笑着,喊着:“拉一下吧,拉一下吧!”很勉强地,我背起手风琴,拉了几首简单的曲子。我惊奇于我的技巧并未生疏。很快地,孩子们围成圈,格格地笑着跳起了舞,甚至我的妻子泰瑞也大笑着拍手应和着节拍。他们无拘无束的快乐令我惊讶。

父亲的话重又在我耳边响起:“有一天你会有我从未有过的机会,那时你会明白。”

父亲一直是对的,抚慰你所爱的人的心灵,是最珍贵的礼物。

这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我”的父亲经历了艰辛的人生历程以后,从自身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音乐是带给亲人们最好的礼物,而自己错过了这个机会,现在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孩子,可是孩子太小,还不能理解父亲的苦心和爱心,“我庆幸这场酷刑终于结束了。”直到自己也成了别人的父亲,才深深体会到父亲的爱意。这种情况是毫不奇怪的,人的成长总有一个历程,世界太大,童年的时候对什么都感兴趣,而且独立意识刚刚萌芽,容不得父母的干涉,因而就产生了逆反心理。“我”练琴时,“每天我都试图溜开”(追则逃),后来尽管为父亲的话所感动,但始终是被动接受,随着“时间流逝,手风琴在我的生活中渐渐隐去了”,“宛如一个积满灰尘的记忆”(盛则衰),“我”的学琴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哲学思想。

逆反心理是一种“对抗”心理,常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作为家长要重视这种倾向,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纠正和克服。

(1)冷却法

当孩子情绪强烈“动范”时,作为家长必须制怒,保持冷静,对事物务必做出全面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断,找出解决矛盾的途径。

(2)温暖法

不要唠叨不休或一味责备、训斥,要采取“以情感人”,用尊重、理解、关怀和鼓励的态度对待孩子,使孩子懂得是非的界限,消除心理逆向的防线。

(3)疏导法

对孩子的小脾气、倔强,不要一味地认为是无理和固执,要从事情的缘由、细节中,寻找积极因素、途径和方法,给孩子反思创造良好的气氛条件。

(4)心理保健法

要从精神状态分析入手,了解孩子的心态和逆向心理承受力;使孩子明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差距的必要性,帮助他们增强自我控制力,自觉消除对立情绪。

(5)目标激励法

对孩子在学习、游戏、小实验等方面探索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失败,不要全盘否定或妄加批评,要热情地给予谅解、指导和总结,使孩子意识到成功的欢乐,振奋精神,更好地成长。

有些人坚决主张:未经管教,不受清规戒律限制的小孩比那种受到父母限制的小孩有更大的创造性。美国著名医学博士托马斯·A·哈里森认为这一说法并不确切。

如果某个男孩不与母亲就穿不穿套鞋而进行无休止的争论,他就会有充裕的时间去堆雪人。如果听任小孩用鞋油在家里前厅墙上胡抹乱画,那么,当他在邻居家也如法炮制时,他就免不了要承担那料想不到的痛苦的后果。而痛苦的后果是不能培养出好情感的。还有其他一些要花费代价的后果,例如在街上连续遭到小轿车的碰撞,只好住进医院。人生就只有那么多时间,矛盾冲突就占去了许多。于是,应当引导孩子把这些有效的资料归入自己开始萌发的成人意识中,并相信它们,不再考虑它们,而开始做别的事情——如何使风筝飞起来,如何垒沙筑堡,如何算微积分等。从以上分析可见,父母的教育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把握“度”,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到的。而“度”的掌握在于理解“追则逃,静则动,盛则衰”的孩子心理,这是培养孩子兴趣的一个重要的策略。

如果一个小孩没有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没有充分依据,徒劳无益的决策上,他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创造,去探索,去发明,去剖析,去综合。

——[美]托马斯·A·哈里森

同类推荐
  • 胎教做得好宝宝智商高

    胎教做得好宝宝智商高

    本书作者收集了孕妇怀孕期间胎教常见的100个问题,并予以解答,以指导孕妇做好胎教,为孩子未来成长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 最精彩的胎教胎教故事:准爸爸讲故事,准妈妈读童谣

    最精彩的胎教胎教故事:准爸爸讲故事,准妈妈读童谣

    本书包含了适合用爸爸慈祥、值得信赖的声音讲给宝宝听的,充满了诚实、勇敢、协作、趣味相关的胎教故事。打破了一直以来主要由妈妈为孩子读胎教读物的这一固有观念。准爸爸讲故事,准妈妈读童谣,同妈妈一起亲身经历胎教的这一过程,会对与孩子出生后的情感交流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 培育孩子

    培育孩子

    作者希利尔毕生从事中小学教育,是美国杰出的教育家。《培育孩子》乃希利尔毕生心血的总结和整理,他提出的很多教育方式值得家长思考。书中反对家长对孩子放任自由的教育方式,从习惯训练、社交训练、讲故事训练、肢体训练、韵律艺术、自由玩耍、手工训练和职业性培养、信息知识掌握训练等八个方面,着手于儿童教育的核心,全面而贴切地讲述了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是家长们值得信赖的参考书。
  • 育儿圣经

    育儿圣经

    作者吉娜·福特认为,从宝宝一出生,父母就应该让他们遵循科学合理的作息规范,这样不但可以让宝宝获得充足的睡眠和奶水,也能使新手父母不至于手忙脚乱,特别是妈妈可以获得充分的休息时间。这本《育儿圣经》,基于作者照看超过300名宝宝的经验,为新手父母提供宝宝不同生长阶段的作息规范建议,告诉你:·怎样迎接宝宝的到来。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什么时候宝宝应该吃奶,什么时候应该睡觉,什么时候应该洗澡和玩耍。宝宝出现睡不好、哭泣、饥饿、疲惫等状态,到底是什么原因。妈妈要想重新工作,应该做哪些准备。宝宝在断奶阶段,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妈妈喂养宝宝时,怎样才能让自己获得休息。
  • 培养完美女孩的100个密码

    培养完美女孩的100个密码

    《培养完美女孩的100个密码》通过大量精当的事例和简明的理论,分别从培养女孩的脱俗气质,培养女孩的爱心美德,培养女孩的超凡个性,培养女孩的平和心态,培养女孩的良好习惯,挖掘女孩的学习潜力,培养女孩的社交能力,做好女孩青春期教育,给女孩以沟通和关怀,改掉女孩子的坏毛病十个方面展开阐述,为家有女儿的父母总结了100个密码。这些密码,不但分析了女孩成长的烦恼和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也给父母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进而帮助挖掘女孩独特的潜质,帮助父母培养出自信、美丽、温柔、聪明的优秀女孩!
热门推荐
  • 我老公是狐狸精

    我老公是狐狸精

    还会有人比她更倒霉吗?二十六岁生日这一天,遇到了她这一辈子都不想要遇到的人——顾尘寰,那个比女生、比狐狸精还要漂亮的男生!就是他,毁了她的初恋!这还不是最倒霉的,这一天,她发现了她最好的朋友和她的男朋友在一起,并且收到了他们的红色炸弹——结婚请柬!这还不是最最倒霉的,她已经够伤心够难过的了,她只不过是借酒浇愁,可是一觉酒醒之后,她竟然变成了那只狐狸精的老婆……
  • 系统逼我写小说

    系统逼我写小说

    朋友,如果你看到这本书,请给个推荐票,因为这关系到我的命!我穿越了,成了万人之上的皇帝,而且还拥有金手指系统。不过,我的系统有点扯!“我都穿越成皇帝了,还写什么小说!”“什么小说成绩,还和系统功能有关!”
  • 顾陌诩离

    顾陌诩离

    顾夏一步步被高诩打动,一步步掉进高诩的蜜罐,可是掉进去了才发现,里面好像是酸的,不止是酸的,还有苦的,痛的……
  • 重生末世之丧尸女王很无奈

    重生末世之丧尸女王很无奈

    为救人而死,一朝醒来,古万兮发现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对于第二次穿越,古万兮只想说:贼老天,你耍我玩呐!!!只不过,这还不是最让古万兮吐槽的地方,毕竟都第二次了,古万兮自认为已看穿老天的面目,这次却没想到,自己到了末世?!!!天呐,丧尸遍地跑,这画面想想都酸爽……
  • 我与我的怡园

    我与我的怡园

    在这个荒谬绝伦的世界,看故事如何展开。年轻的聪涯儿面对了魔女,陷入爱海,为她如何博命。
  • 致青春:囚光

    致青春:囚光

    【不正经版简介:某乖乖“傻白甜”萌妹的黑化强悍史。【正经版简介:纯真岁月,她遇上了他;最美年华,她爱上了他;璀璨巅峰,他一去不返;从此,这世间再无言黎璎,只有黎陌殇,陌上花开人如玉,躲不过情殇。她,早已经不是当初纯真的黎璎妹妹,也不是那个光彩照人的舞后,亦不是养尊处优的千金大小姐……情海囚禁在芳华,他赋予她新生;囚笼松懈,冰封的心开始融化,然而,没想到的是,他,还活着……曾经,那个少年,早已经是昔日的云烟。从此,世间多了一个传奇……一场,来自青春的镇魂曲…【小剧场:“小璎儿,我愿以我余生,还你青春不悔”“这一次,我不会再放手”【书友群:650470579
  • 灵能幻想

    灵能幻想

    嗯,看起来像缺根弦的小说第一人称淡定风格对的分类我也不知道该分成什么好的,介绍就这么多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们那时正青春

    我们那时正青春

    原来高中,真的想电视剧里那样璀璨珍贵...
  • 天长地久之永远

    天长地久之永远

    温天久又遇见他了,一生的劫数—边将!无聊写文,随便写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