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50700000010

第10章 阿拉伯文学艺术

绚丽多姿的阿拉伯文学

中古阿拉伯文学,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贾希利叶时期即伊斯兰教诞生前时期(475~622年),伊斯兰初期和伍麦叶王朝时期(622~750年),阿巴斯王朝时期(750~1258年)。

贾希利叶时期

贾希利叶时期的文学作品大致产生在5世纪末,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历史最悠久的阿拉伯文学作品。这一时期,阿拉伯半岛的语言文字逐渐走向统一,因此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基本上是用与后出的《古兰经》语言相仿的标准阿拉伯语所创作的。但这些文学作品的原始形态,基本上都是没有书面记载的民间口头文学,它们的问世和流传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的。虽然那时的阿拉伯文字已基本定型,但仍不够完备,要掌握和书写还有一定难度,再加之阿拉伯半岛的书写工具十分稀少,因此当时大部分部落民绝大多数是文盲,能读会写的人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阿拉伯文学作品,与世界其他民族大致相同,以诗歌为主。阿拉伯贾希利叶时期,凡有名的诗人都拥有自己的“拉维”——诗歌传述者,他的任务就是背诵诗人的作品,而后在群众中朗诵传播。如此一来,那些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上乘之作,通过口传耳闻也能世代传承。这种状况到8世纪才有所改变,这些作品开始被文人们搜集、整理、订正、誊抄,然后以书面语言形式在各地传诵。因此可以说,贾希利叶时期能保存下来的文学作品其数量极少,都是一些经过长期考验的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贾希利叶时期流传下来的最著名的阿拉伯文学作品要属《悬诗》,“悬诗”的阿拉伯语音译为“穆阿莱葛特”,意即“被悬挂的(诗)”。《悬诗》创作于约6世纪,都是一些长篇抒情诗。在贾希利叶时期,麦加周围的各部落每年都要聚集在麦加附近的欧卡兹举行盛大集市。诗人们在集市上争妍斗艳,竞相赛诗,高声朗诵自己的诗作,藉此夸赞本部落的荣耀和显示自己的才华。凡是公认的赛诗佳作用金水誊写在细麻布上并被悬挂在克尔白神庙的外墙上供人鉴赏。这就是有关“悬诗”由来的通说。至8世纪,流传下来的悬诗才被搜集、考订、辑录,共有7篇。毫无疑问《悬诗》的作品都是由贾希利叶的著名诗人所作。其中最负盛名的两位诗人,是被喻为诗哲的乌姆鲁勒·盖斯(500~540年)和骑士诗人安塔拉·本·舍达德(525~615年)。

《悬诗》问世标志了阿拉伯古典诗歌走向成熟和日臻完美。悬诗一般格律工整,音韵严密。悬诗有其自身的艺术风格,引诗抒怀,情景交融,比喻生动,层次分明是它最明显的特色。

纵观贾希利叶时期创作的悬诗,其结构一般大致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起兴。其内容大多是凭吊情人遗址,追忆昔日男欢女悦的恋情;第二部分是描述。主要是对如旅游、征尘、骏马、骆驼、沙滩荒漠、乌云闪电、暴风骤雨等的刻画与描述;第三部分是正题和高潮,是诗人创作动机的真实反映。其内容大多是对自己及本部落的夸赞和褒扬或对敌手的贬谪和嘲讽等。

由于《悬诗》生动表现了古代阿拉伯游牧部落的生活场景,因此,它不仅是阿拉伯古典文学的珍品而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也是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民族生活状况,思想感情、社会结构、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真实写照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以诗歌为代表的阿拉伯贾希利叶时期的文学作品,生动反映了以原始公社制为基础、家族血缘关系为维系的阿拉伯氏族社会生活的历史画面。贾希利叶时代古典诗歌的发展势头在伊斯兰初期受到了抑制,诗人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从而使阿拉伯的文学走向了另一个历史阶段。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部分处于部落贵族阶层的诗人们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伊斯兰教的兴起起初持反对立场,并且不时对伊斯兰教及其先知和穆斯林进行诋毁和攻击。以先知为首的穆斯林为了维护伊斯兰教和先知的尊严而对诗人们的行径发起有力的反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归根结底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改变带动了文学领域的改变,因为文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伊斯兰初期和伍麦叶王朝时期

伊斯兰初期,穆斯林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反对诗人的症结,主要是由于诗人们的宗教立场和政治态度与之有冲突或分歧。因此,一旦诗人们改变了立场和态度并纷纷皈依伊斯兰教后,穆斯林对诗人的态度也随之改变,而且给予了他们极大的荣誉,随之带来的是另一个新的文学时期。

出现于伊斯兰初期的宗教性诗歌,因伊斯兰革命的发展而不断增多,这一特色和传统随着伊斯兰革命的胜利和伊斯兰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自公元7世纪中叶始一直延续至今。

伍麦叶王朝是阿拉伯人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世袭制的伊斯兰王朝,它的建立,一方面是伊斯兰圣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及伊斯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基础相对稳定的象征;但另一方面也充分暴露了伊斯兰帝国内部各派政治势力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什叶派人反对伍麦叶人的政治斗争始终没有平息而成为王朝统治阶层的心腹之患。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伍麦叶王王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诗歌在政治斗争中制造舆论的作用,他们往往不惜重金笼络一些著名诗人,利诱诗人创作有利于伍麦叶人统治的政治性诗篇。但隶属于其他各派政治势力的诗人当然不会坐视不管,为了派别和自身利益的需要也纷纷起来写作攻伐伍麦叶人的政治性诗篇。所以伍麦叶王朝政治诗的兴起,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各派政治势力斗争的客观反映。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三位杰出的诗人,他们是:哲利尔(653~733年)、法拉兹达格(641~732年)和艾赫塔勒(640~708年)。

如果说政治诗的兴起,是伍麦叶诗坛的一大特色,那么,伍麦叶诗坛的另一特色就是情诗的兴起。阿拉伯民族在贾希利叶时代就有情诗的创作,但它们往往是作为长篇抒情诗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成篇,如悬诗中的第一部分,都富有情诗的特点。伍麦叶时代的情诗则不同于悬诗中的第一部分,它自成体系单独成篇,不再作为长诗的附属部分。因此,情诗作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独立题材,是由伍麦叶时代所开创的。

伍麦叶时代的情诗可分成艳情诗和恋情诗两大类。艳情诗首先在麦加和麦地那等城市发展起来。这类情诗对男女情爱的描写比较露骨,格调比较低下。艳情诗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当伍麦叶人在大马士革夺取政权并建立王朝后,大批圣门贵族后裔麇集在圣城麦加和麦地那。这些圣门子弟由于政治上的失势而意志消沉。他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日复一日,转而沉湎于追求声色享乐之中。艳情诗的情调与圣门子弟的颓废、没落情绪一拍即合,由此应运而生。另一类情诗恋情诗,则主要兴起于阿拉伯半岛希贾兹和纳季德等沙漠、旷野地区的游牧部落中。这类情诗富有贾希利叶时代自然、朴素的遗韵,追求柏拉图式的纯情之爱,充满了誓死不二、海枯石烂不变心的情结。有些诗歌情意悱恻,感人肺腑,成为后世诗人、作家再创作的题材,其中以“马季农·莱伊拉”为题材创作的诗歌,曾在伊朗、埃及等地一再被重新创作并在民间传咏而经久不衰。

7世纪中叶,《古兰经》定本问世。作为伊斯兰教经典和法典的《古兰经》,自降示至今的1300多年,对全世界穆斯林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言论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影响,比起《圣经》对基督徒的影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另一角度来说,《古兰经》是一部十分优美的散文作品,而且我们决不能忽略《古兰经》对阿拉伯文学产生的深刻而全面的影响。它依照伊斯兰教的认识观点描写生活和事物,从人的表面行为看到人性的本质,从人和事物中看到主的作用。《古兰经》的故事首先是众先知的故事和传说,有阿丹、哈娃、穆萨、尔撒、易卜拉欣等,接着是天使、精灵和魔鬼的故事。至于《古兰经》故事的创作特色,我们在前文已有论述,对此不再赘述。

除《古兰经》外,《圣训》是仅次于《古兰经》的宗教经典;从文学角度来说,《圣训》同样是十分优美的散文作品。因此,从伍麦叶后期开始收集、整理、校勘、编纂的圣训集,对后世的阿拉伯文散文创作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阿巴斯王朝时期

阿巴斯王朝是阿拉伯民族建立的一个强大帝国,它历史悠久,长达五百多年,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版图辽阔,实力雄厚,与当时屹立于东亚的中国唐朝成为中古世界最强大、最先进的东西两大王朝。阿巴斯王朝建立后的开初一个多世纪,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文化学术活动空前活跃。许多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的经典著作被译成了阿拉伯语,从而大大促进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之相同,阿拉伯文学在这一时期同样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阿巴斯王朝统治的最初150年,巴格达哈里发的中央集权统治比较稳固;但自9世纪末开始,巴格达的统治权先后被突厥人、波斯人和塞尔柱人所篡夺,阿拉伯帝国的实际统治权为异族所控制,阿巴斯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名存实亡逐渐解体。由于政治上的分裂,导至帝国的整体国力日益衰败。但文艺领域的情况比较复杂,从表面上看,发展势头也有所放慢而不如前期那样强劲,但从实质上看,有些地区某些时期的文艺领域似有了更富个性的发展,如埃及的法特梅、艾尤卜王朝时期,西班牙的后伍麦叶王朝时期。

阿拉伯传统古典诗歌在阿巴斯王朝得到长足的发展,而且在此基础上还有所创新:不仅诗人辈出,而且内容广泛、题材新颖,出现了诸如颂扬诗、爱情诗、悼念诗、讽喻诗、咏酒诗、伦理诗、教育诗、田园诗、行猎诗等多种题材的诗歌。阿巴斯王朝时期出现了艾卜·努瓦斯(762~813年)的咏酒诗,艾卜阿塔希叶(748~826年)的苦行诗,穆太奈比(915~965年)的哲理诗,艾卜·阿拉·麦阿里(973~1058年)的厌世诗,他们在阿拉伯诗坛自立风格、自成体系,千百年来一直风靡于阿拉伯世界,其中有些诗句因脍炙人口而成为现今民间惯用的俗语。诗歌的创作手法,在阿巴斯王朝时期也有所发展和创新,如9世纪在安达卢西亚出现的“彩诗”,其创作手法就异于传统古典诗歌。彩诗既能吟咏也能吟唱,它与传统诗歌的最大区别在于:传统诗歌不仅要求格律严谨而且还必须保持一韵到底;而彩诗则比较灵活,虽然也要求格律,但韵脚却可以改变,不必一韵到底。因此彩诗从音色上讲比传统古典诗有了很大的进步,比较丰富多样而不落于古板、单调。

除诗歌外,阿巴斯王朝的散文特别是寓言、故事和游记的创作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如著名的寓言童话集《卡里来和笛木乃》、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和游记《伊本·白图泰游记》自问世后得到一致好评,且一直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对世界许多民族的文学产生了极为深刻、持久的影响,它们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学名著。

《古兰经》与阿拉伯文学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思想经典,穆斯林精神的依归,同时在阿拉伯文化艺术遗产中也享有重要地位。《古兰经》是最早的用文字记载的阿拉伯文学作品,是迄今为止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阿拉伯散文作品。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古兰经》的修辞、韵脚、节奏,吟咏时浑然一体,它所蕴含的音乐美使其具有摄人心魄的感染力,构成优美的艺术境界,引人进入愉悦、高尚的精神殿堂。《古兰经》被尊崇为阿拉伯散文体的范本,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传统派的阿拉伯语作家,在有意识地摹仿《古兰经》的韵文风格。吟诵《古兰经》是所有穆斯林集会的主要内容,它的词句和着节拍、声调,打动听众的心扉,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力量占据了穆斯林的内心世界。《古兰经》在语言文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那就是使得讲阿拉伯语的国家都严格遵循由《古兰经》规范化的标准阿拉伯语,从而使各国阿拉伯语在理解和表达上趋于统一。可以说,这一作用是其他任何力量所不能及的,而《古兰经》神奇地办到了。

《古兰经》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学的贡献,是促使人们认真研究伊斯兰教前蒙昧时代文学及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古兰经》的背景。《古兰经》大量运用明喻、暗喻、押韵等方法,丰富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学表现形式。

“古兰”一词的本义是“诵读”,在《古兰经》中指以韵脚、节奏等美感把真主的启示“诵读”出来。《古兰经》是诵读的经典,讲究音乐、节奏等美感。《古兰经》充分利用了阿拉伯语抑扬顿挫、富有乐感和节奏的语言特点,显示了独特美妙的文体,难怪古今穆斯林异口同声地宣称《古兰经》不但在内容方面,就是在风格上,都是无法效仿的。《古兰经》语言流畅有致,词汇丰富,结构严谨,言简意赅,因而在修辞、音韵等方面成为后世散文的典范,在语言规范方面则成为最高标准。

《古兰经》是一部生动的音乐,《古兰经》的音乐美感表现在以下几点:抑扬顿挫的不同声调,不同段落的关系和正确连读,特定节文中应答和低声祈祷,诵读的停顿。

《古兰经》的另一个特点是运用押韵。阿拉伯人运用押韵的才能超过其他民族。押韵在阿拉伯语和《古兰经》中一般读作静音,便于阅读,增强文章气势,注意首尾的起承呼应。《古兰经》还运用阿拉伯语特有的谐音,即在一句经文中或前后句中使用形式相同或相似、但意义不同的两词,由于读音接近,所以使表达变得妙趣横生、活泼新鲜起来。

《古兰经》极大地丰富了阿拉伯语修辞学,大量运用比喻是《古兰经》的突出特征。它使表达明确、生动、形象,启发联想。

在《古兰经》中讲述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它不仅负有宗教目的,起着教化、引导的作用,还具备故事这一文学形式所要求的一切因素。

《古兰经》里的故事表现手法非常自由,有时按故事先后顺序逐步展开,有的开门见山,有的先对故事的寓意作一番简评,接着再讲述故事内容,有的则仅用寥寥数语提醒读者故事主要内容已经开始。在讲述过程中常出神来之笔,有时在读者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突然说出个中秘密;有时先将故事秘密和盘托出,但让故事的主人公蒙在鼓里,使读者为主人公暗暗着急;有时又用一个意外情节,使读者与故事里的主人公一起恍然大悟……在描写手法上苍劲有力,生动活泼,饱含激情,同时往往给读者留下想像的余地,使人感到回味无穷。

《古兰经》的文体以显著的自由洒脱和独特的创造力,充分运用了抑扬顿挫的句法。这部宗教经典同什是文学史上不朽的名作,在阿拉伯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在阿拉伯文学中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古兰经》虽然是宗教经典,但它影响了许多代人的思想观念、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对阿拉伯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

阿拉伯诗歌

诗歌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伊斯兰教诞生前的蒙昧时期,产生了许多抒情诗。由于阿拉伯半岛沙漠广布,自然环境险恶,部落间连年鏖战,因而无法产生叙事诗或神话故事。“诗人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选择容易提取的题材,不愿意花费心力去寻找那些深刻的内容。”这一时期的抒情诗的题材主要是女人、声音、自然、战争、死亡、享乐等。这些诗经长期口诵,世代相传。驼队的吟歌在阿拉伯人心目中的地位崇高,被认作诗歌的雏形。据记载,有位名叫马达尔·伊本·麦阿德的阿拉伯人,从驼背上摔下,手被挫伤,他便喊遭:“呀!亚达!呀!亚达(呀!我的手!呀!我的手!)!”他的喊声琅琅如乐,于是骆驼踏着他的喊声行进。这种驼队的吟歌,被称为“希加”,是阿拉伯人最早认识的韵文,由此产生民谣。民谣最初的旋律称“拉加兹”,与骆驼行进的节奏合拍,每行内包括4-6个音步。阿拉伯人说:拉加兹是诗歌的头生子,希加是父亲,歌曲是母亲。蒙昧时期的阿拉伯诗人社会地位显赫,是“部落的先知,和平的领袖,战争的英雄;寻找新牧场要征求他的意见,搭起帐篷或收起帐篷,全凭他的一句话;他就像一个带领一群焦渴者寻找水源的向导。”

蒙昧时期的阿拉伯诗歌有两种形式:七行以下的“麦歌突阿”(短诗)和“格绥达”(长诗)。每行诗由上下两句组成,行尾词须押韵。最著名的诗是“悬诗”。即诗人们在麦加附近的欧卡兹市场举行赛诗会,优胜者将诗以金水书写悬于克尔白神庙的墙壁上,故名“悬诗”。七首“悬诗”被认作极品,乌姆鲁勒·盖斯(500-540年)是其出类拔萃者。他的代表作有:

让我们停下来哭泣,

眼前黄沙漫漫无边;

在戴胡里和豪迈里(戴胡里和豪迈里为地名),

把亲人和遗舍怀念。

这如泉的泪珠啊,

虽把我的心怀宽解;

那荒漠的疏疏浅迹,

又怎能把恋人追怀?

这首诗被古阿拉伯人当作创作和审美的标准。他们在形容美时常说:像“让我们停下哭泣”那样美。乌姆鲁勒·盖斯描写自然景物的诗:

夜,

垂下它黑沉的天幕。

像大海汹涌的波涛,

卷带着无穷的忧思。

它伸开那硕大的身躯,

巨人般压抑在大地,

考验着我的耐心和勇气。

啊,漫漫的夜,

何时能熬到天明——

天明的情景,

不会比黑夜更惬意。

描写女人的诗:

窈窕淑女,深居璇闺。

玉容多姿,秀不可攀。

体态轻盈,肌肤白皙。

素胸如镜,安适闲散。

蒙昧时代的阿拉伯人钟爱丰腴、白皙的女人。因为沙漠里的女人被干热的气候晒黑了肌肤,辛苦的劳作和单调的食物又使她们瘦骨嶙峋。

诗人塔拉法·本·阿卜德(543-569年)与其情人卡乌拉分手时,作惜别诗如下:

千辛万苦追寻哈马德的卡乌拉之家

看不见倩影,难有美丽装束闪烁

与朋友休憩一会,好言相慰:

“勿为悲伤而死,忍耐吧!”

我可爱的恋人,你这小家碧玉

即使嫁给显贵人家

也有如达陀小溪流中的一艘大船

伊斯兰教诞生后,对艺术影响很大,阿拉伯诗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原初质朴、自然、豪放的诗风中,增添了思想性和道德性。伊斯兰教赋予诗以尊贵的位置,造就了杰出的诗人。伍麦叶时代,在麦加和麦地那呈现出歌舞升平的景象,酿就了诗歌创作的氛围,拥有“一百个公民而有一万名诗人”之美誉。诗人被看作宣传家,富人以财富购买赞美,哈里发以禄位或金银换取诗人对他们行为的称颂。伊斯兰国家的每个人,从农夫到哈里发,都喜欢听诵诗。这时,不仅诗人被分成迷惘的情诗诗人和负有责任感的严肃诗人,诗歌的功用也分成普通教育性的或重在宣传性的。伊斯兰思想是诗人们选择美与丑的惟一准则。

伊斯兰教早期出现了诗歌的几种吟咏形式:达乌比特、卡那·卡那、古玛和伯拉里格。其中卡那·卡那是用来讲述伊斯兰教训诫事件,或是说书人用以传讲伊斯兰教开拓战争故事的民间文学体裁;古玛是斋月期间鸡鸣时分呼喊人们封斋的一种曲调。伍麦叶时期,诗歌由沙漠进入宫殿,因而难免矫揉造作,琐屑、虚伪,浮夸,有失真诚。诗歌对爱情颂扬超过了宗教。女性的美貌是歌咏的第一主题。同时,伍麦叶王朝的诗歌又具有时代性,即伊斯兰教生活的题材。在阿拉伯沙漠和圣城中,抒情诗主题格式化,诗人和哲学家们谈论着诗以及爱的伦理:韵调、节奏和词句的扣人心弦。欧麦尔·伊本·艾比·赖比尔(645-719年)有“情诗之王”美誉,他的艳诗写道:

美丽的面庞,生就的丽质

……

颀长的颈项贴依着水晶耳环

待向日低首,不胜纤纤

……

当阳光洒向丽人及其头颅,

似金水流溢,光彩照人。

这使我想起旭日的笑容,

划破夜空,跃出云层。

天生的丽质,腰肢扭动,

似蛇的步态,摇曳行进。

美哉!为她佩挂的那串项链,

应是用丁香和珠玉串引。

满口溢芳,使我心醉神迷,

问她吧!何以解救这被俘的心?

伍麦叶时代虽然不再出现蒙昧时期的沙漠诗人,诗句中淡化了沙漠气息,但吟咏自然仍是这一时期诗歌的重要题材。诗人以丰富的词藻、细腻的柔情描写自然风景,咏叹宇宙间的千变万化,抒发对大自然的真挚热爱。如祖·鲁玛(696-735年)描写沙漠黄昏景象的诗句,就是最好的范例:

宁静的黄昏,有偶尔传来的回声与暗色

在夜的耳畔低语;

这声响来于大自然的深处,袅袅吟唱

等待夜和无垠沙漠的相遇;

在漫天的彩霞里,夜跚珊地来到

拖拽着的裙裾,任晚风吹起;

仿佛幼发拉底河的波涛,将我们擎举

突然间沙漠上滚滚风尘;

蔓延的蜃景覆盖了原先的一切……

祖·鲁玛的诗中弥漫着大地的芳香,包含着大自然的声色光影。在自然诗方面,与祖·鲁玛风格相似的诗人还有里卡·哲利尔、沃法·哲米勒和努欧曼·欧曼尔。在诗境中,在情与景的交融上做出突出成就的诗人应属艾比·欧姆鲁·本·阿拉(689-770年),他写道:

她起身后回到湿漉的土地

黎明时分,架上的灯光映照着她的裙纹;

……

她有着绸缎般的肌肤,

言语时的余音沁人心脾;

她的双眼是安拉造就,

流转间的光泽润似醇浆;

她有着闪电般耀人的微笑,

像玲珑的雏菊剔透香艳。

阿巴斯王朝时期,社会繁荣,文化兴盛,波斯人的韵诗、希腊人的思想和逻辑以及各种社会传统艺术都登上文化舞台,异彩纷呈。伊斯兰教的审美情趣也由感受女性美转向更广阔的领域,如饮酒、自然、男性、光荣乃至安拉。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有巴格达诗人艾布·努瓦斯、侯赛尼·本·达哈克、艾比·泰马穆、伊本·鲁米、穆太纳比、伊本·法里德。其中,伊本·鲁米在美学思想上受到艾比·努瓦斯的影响,成为盖世无双的大诗人。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美曾局限于身体的形态上,而在阿巴斯王朝时代,它的内容扩大到心灵良知、宇宙万物、真主安拉,审美趋向由表及里,直至隐秘的意识深处。巴格达诗人艾布·努瓦斯(757-814年)在表现对存在的感受、战争的震撼以及渴望和平生活方面取得很大成就。这位高贵的诗人弹拨着三弦琴以《古兰经》的韵文体,铿锵地吟唱道:

将我们埋葬的是战争之父的嚣喧

充盈长者面前的是死亡的誓言

战争爆发战火蔓延

永存的是击战的痛苦遗骨的凄寒

弓箭变成我们的双手射杀了百合铃兰

战场变为神圣芳香遭到驱赶

争战复归平息我们孑然一身

让青年欢快地凝视死亡牺牲

他们在擂打战鼓我们却弹拨着琴弦

出于善意修建的骑兵营有弩炮的硝烟

甜美的苹果触到我们的指尖

狂放不羁的酒是战争之源

它驱策着人们追随向前

穆太纳比(915-965年)被阿拉伯人认作最杰出的诗人。“穆太纳比”意为“预言家”。他生于库法,在大马士革求学,因自称先知被捕。出狱后,在阿勒颇宫中侍奉哈里发,后仍不能为统治者所容,遂流寓四方,遭盗匪袭击,反抗致死。他以极大的热情和文辞的技巧抒发感情,描写战场的诗,着力表现战争的恐怖气氛,渲染刀光剑影:

罗马人披甲执戈涌来,

战马全裹上了铁衣;

在疾驰如飞的奔腾中,

已看不清凌空的四蹄。

但见头盔铠甲映日生辉,

森林般的剑戟寒光闪烁;

漫山遍野的浩荡行军中,

隆隆声震响了双子星座。

穆太纳比把自己描写成用剑追击惊慌的敌人的英雄,

满座宾朋将会知道,

他们之中我最超群;

沙漠、战马、夜色最了解我,

宝剑、长矛、纸张为我作证。

……

在黑暗和广阔的沙漠中,马贼认出了我;

剑与矛取代了纸和笔的力量。

伊本·法里德(1181-1234年)既是诗人,又是伊斯兰苏非派思想家。他自幼与父亲出入于官场,后离群索居,曾在穆格塔姆山的弱者谷中与苏非派教徒虔修。在麦加的山谷中浪迹15年,后回到埃及。伊本·法里德有“情诗之王”美称,他的诗描述对真主的爱和对真理的追求,采用象征和隐喻等苏非式手法,表达苏非派观念的存在及其意义,赞颂苏非派认作万有根本的真主之爱,以人主统一及自爱终结。伊本·法里德认为,对主的爱超越物质,是追求一切美的根本的崇高之爱,人要完全服从和消融于对主的爱之中,与主合二为一就是享受和幸福。伊本·法里德并不隐讳这种爱的苦痛,“他的开端是相思之疾,他的终结是致命之痛”,这致命之痛就是施爱者的意志消融于被爱者的意志中。苦痛的消解在于爱,爱的苦痛就是快乐。施爱者和被爱者不分彼此。爱和被爱无始无终。他的诗赞颂了对主的爱和人主合一的醉意精神快感。法里德的诗作《大塔伊亚》,又名《神秘的进程》,共760行。后人对法里德诗的注解分成文字式和苏非式两派,而拉希德·本·达哈达哈则综合了两派的见解。下面是法里德的诗句:

眼的快乐是爱的醇酒,

姣好的容貌是那酒盅。

……

赞着恋人名字,

我们捧起了酒杯;

当还无酿酒的葡萄时,

我们就早已为她陶醉。

……

爱情的酒浇醉了我的眼虹,

酒盅仿佛是我绝代佳人的花容。

不经意地瞥上一眼,

我的心弦怦然为她的懿德在拨动。

……

终结归于开端

终结也蕴涵前行

万有在我看来无遗一览

耳闻所听眼视所见

如梦初醒觉我非他

我即是我岿然存在

我的特性绝无仅有

我的外表世不二出

法里德对于艺术和美的看法与苏非派相同,即美是安拉对他的造物的馈赠,而美与艺术的终极即绝对之美就是安拉本身。法里德以诗句阐明这种观点:

直截了当地说美,不要有什么束缚;

凡是美好的事物,都有其美的要素;

看存在依然固我,不同是人的好恶。

法里德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探究其中的内涵,穿越时间的进程,追寻万物的起源,由天河的星宿联想到陆地的尘土,从宏观到微观,将所思所见归拢统一。他认为听觉也有视觉的功能,视觉又有触觉的功能。伊本·法里德反对转世说和泛神论思想。对于其他宗教,法里德持这样的态度:

为了智慧把敌手聚在一起

你会将各式才智撷取。

阿拉伯小说

伊斯兰教产生以后,随着阿拉伯帝国版图的日益扩大,东西交通的渐盛以及与外界文化传统的接触,阿拉伯文学遂与波斯文学等外来文学迅速融合,由主观色彩甚浓的感性文学进化为理性主义文学,形成“阿达卜”(文学)的独特体裁。所谓“阿达卜”就是离开宗教,寻求纯粹的文学形式,以培养优雅的品性和高贵的人格。“阿达卜”在阿拉伯语中有多种含义,最初表示邀请赴宴,后来表示人的霜操高节,再就专指人在诗歌、小说、散文和宗谱学方面的修养。

阿巴斯王朝时期是阿拉伯文学的巅峰时期,出现了《卡里莱和笛木乃》。此书源自古印度的《五卷书》,原文是梵文。6世纪中叶,印度王福尔命人将此书翻译为波斯法赫里维亚语。570年左右,由法赫里维亚语译本再译作古叙利亚语。750年左右,伊本·穆格发(724-759年)将其译为阿拉伯文。穆格发精通波斯语与阿拉伯语,是一位散文家,也是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翻译的《卡里莱和笛木乃》,由于文字优美,被尊崇为阿拉伯最古的散文典范。此书的完成,开创了阿拉伯“阿达卜”的先河。“卡里莱”和“笛木乃”都是狐狸的名字,分别代表善与恶,作为主角,展开了一连串的故事,具有《伊索寓言》的风格。在优美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包含深刻的人性哲理。譬如画眉与大象的故事就是要说明“有才智的人能运用众人的智慧,获得干军万马所得不到的成功”。通过故事反映世间人生的艰辛、苦难,揭露卑劣、权谋、背叛、贪婪、暴虐等黑暗面。在表现手法方面,此书充满矛盾冲突等戏剧要素,情节扣人心弦,矛盾不断发展,很多章节以悲剧告终。穆格发说过:“倘使话语变成格言,逻辑就更清晰,内容就更明白,听起来就更优美,读者就更广泛。”《卡里莱和笛木乃》正是依照这一主旨写成,借动物之口说出妙语连珠,传播哲理和教诲。“睿智者为其智而读它,嬉乐者为其嬉而读它”。在《卡里莱和笛木乃》以后,印度和波斯的故事不断被引入阿拉伯文学。

《卡里莱和笛木乃》之后,又出现了查希兹(775-868年)的《动物志》和《吝啬人传》。后者描写了当时的市井生活,讽刺了社会丑恶现象,人物栩栩如生,情节趣味盎然。

《一千零一夜》(或称《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巨著,讲述最具趣味的民俗故事,曾翻译成多国语言,一些故事被改编为戏剧、电影。这部作品之所以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是因其情节生动,故事曲折,对人类情感有深刻的智性诠释。《一千零一夜》中故事套故事的结构,是其一大艺术特色。环环相扣,跌宕起浮,抓住读者的心弦。故事内容层层展开,巧设矛盾冲突,欲言又止。《一千零一夜》吸收了《卡里莱和笛木乃》的部分故事,以及希腊神话、印度和波斯文学。其中的人物,男性有国王、大臣、盗贼、泼皮、懒汉、侠士、商人、工匠、自负者、老实人等,女性有恋人、阴谋家、私通者、骗子、女奴、本分人等。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通常认为应分作三部分:第一是讲述印度、波斯这两个地区的故事的,约8世纪时被译为阿拉伯文;第二是状写阿巴斯首都巴格达的风情的。作者不仅具象地映现出巴格达的繁荣,更赋予其创意和想象;第三是描绘14-15世纪埃及的生活的。这一时期,埃及作家对《一千零一夜》的前两部分进行了修改、补充。据此,有人以为《一千零一夜》是反映中世纪埃及社会的一幅风景画。

《一千零一夜》以写实的手法记述了中世纪埃及的市井生活,包括商人的冒险、工人的劳作、能人的轶事等。对盛大的庆典活动、结婚仪式、祝贺新生与避邪祭祀等,都有详尽生动的描述。对当时的人际关系,如家族成员间的关系、父子关系、君臣关系等也有不少阐述。总之,《一千零一夜》可谓古代埃及生活的百科全书。

不过,《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不仅限于埃及地域,更远到如中国等异域他方。书中人物往往借商贾旅行,云游天涯,对各国景物、人情的描写栩栩如生。主角除了从事街市交易,还探险寻幽、会见要人、谈情说爱、结婚育子,书中的神话、童话般的喻世故事中,还富含令人警醒的诗歌、成语名言。它所营造的神幻境界及其神幻物如飞毯、神灯、所罗门魔瓶等,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资料源泉。

《一千零一夜》的始作者,至今众说纷纭。多数学者认为,此书并非同一时期在同一国家写成,而是多人数代、长期积累扩充,终成今日的长篇巨制。《一千零一夜》的作者非常同情弱者和社会下层民众,憎恶高官巨贾,鞭挞强取豪夺和穷奢极欲,褒扬诚恳忠实和清苦恬淡。作者常为穷人构思知恩必报的救星,因果报应,情节极富人情味,感人肺腑。

在《古兰经》、《一千零一夜》和《卡里莱和笛木乃》后,最受穆斯林欢迎的是“玛卡梅”。“玛卡梅”意为“集会”,也就是在众人聚集之处“讲述”文学,后定型为韵文体故事,是阿拉伯早期古典小说。内容有趣,琅琅上口,很多作家著有“玛卡梅”文学。在伊朗出生的白迪阿·哈姆宰尼(969-1000年)为其鼻祖,他早年背井离乡到各地游历,有“即兴诗人”之称。后编成一套52篇的“玛卡梅”。主人公阿布·法特哈传奇式的事迹,由“拉维”(专门讲故事的人)以巧妙谐趣的语言畅谈。《鲁萨法玛卡梅故事》讲述主人公途经一座清真寺,里面一群人在祈祷之余,谈起了盗贼的本领,一共列举了70余种盗窃的手法。主人公慨叹:“这是一个凶险的时代,像你看到的那样残暴;智慧受到诅咒和非难,愚昧反倒成了时髦;金钱像一个巨大魔影,营营之徒围绕它欢跳。”

阿巴斯王朝在10世纪后半期没落后,“玛卡梅”受到处于乱世而无精神寄托的民众的欢迎,被推崇为“时代文学”。活跃于文坛的哈里里(1054-1122年)所著的玛卡梅,模仿白迪阿,但有独到之处,因其青年时在巴格达修习过文学与法学,故在文法方面造诣很深。他的50篇玛卡梅,名为《阿布扎德言行录》,可称“骗子言行录”,讲述主人公以三寸不烂之舌,招摇天下的事迹,其笔法华丽考究,细腻入微,被认作玛卡梅的顶峰之作,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具有很高地位。它以押韵的阿拉伯散文述说迷人的无赖阿布·宰义德的冒险故事,主人公以亲切的幽默、聪明和诱人的哲理,使其鬼把戏、罪恶和对神祗的不敬得到了宽恕。在阿巴斯王朝中后期,社会动荡不宁,大量释奴因生活所迫,走上了偷盗、行骗和抢劫之道,讹诈之风盛行。哈里里的玛卡梅就反映了这种社会现象:“不要听那些在美丽的玫瑰花盛开时,却阻止你采摘的傻子的话;继续追求你的目标,虽然它似乎超过你的力量;随便他们去说吧,把握住你的幸福并祝福它。”

阿拉伯-伊斯兰文学如同其文明一样,对中世纪的欧洲和文艺复兴的影响几乎是难以估量的。这种影响有的一直延续至今。1704年法国人迦兰翻译了《一千零一夜》,随即传遍欧洲。“中世纪法兰西的行吟诗和其他爱情诗的代表作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撒拉逊人(阿拉伯人)的作品。薄伽丘的《十日谈》(1350年)和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1400年)中收了《一千零一夜》的一些故事。”拉伯雷(1494-1553年)的《巨人传》和莎士比亚(1564-1616年)的某些作品,也可能受到《一千零一夜》的启迪。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世界文学名著。它是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境内广大市井艺人和文人学士通过几百年的漫长岁月,在民间说唱表述,在案头加工润色,用阿拉伯文撰写编纂而成的一部反映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社会风貌的大型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以写实的手法记述了中世纪埃及的市井生活,包括商人的冒险、工人的劳作、能人的轶事等;对盛大的庆典活动、结婚仪式、祝贺新生与避邪祭礼等,都有详尽的描述;对当时的人际关系也有不少阐述。总之,《一千零一夜》可谓古埃及人们生活的百科全书。

公元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最后形成,帝国的统治机构和律法制度日臻完备。它的版图,东起印度河流域,西临大西洋,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伊斯兰教大帝国。由于国家幅员广大,出于统治的需要,许多阿拉伯穆斯林迁居各个新征服的行省,致使当地的民族成分、宗教信仰和文化教育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在新开辟的行省广泛传播,并被法定为帝国的官方语言和国教。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是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大规模的向外扩张战争停止了,国内出现了一个相对的和平时期,人民得到了一个暂时的休养生息的时机。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活动也空前地繁荣起来。被阿拉伯人征服的埃及、叙利亚、两河流域和波斯等地,原先都是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地区。阿拉伯民族固有的文化受了被征服地区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吸收了希腊和印度等古典文化的精髓,并使之逐渐融会贯通,终于创造出了中世纪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一千零一夜》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沃土中孕育而成的。因此,它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培育的一枝奇葩,也是新兴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结出的丰硕成果之一。

《一千零一夜》的基础是古老的波斯语故事集《海扎尔·艾夫萨奈》,意为“一千个神话故事”,这部波斯故事集大部分是波斯和印度故事。10世纪前期,阿拉伯文学家哲海什雅里以这部故事集为蓝本,补充了从民间搜集到的一些故事,在伊拉克写成了《一千零一夜》的初稿,提供了一千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男女主人公的名字。以后,这部故事集的分量不断增加,还新添了许多印度、希腊、犹太、埃及、中国等国家和民族的故事,直到16世纪初这部文学名著才在埃及定型。但版本繁杂,不同版本的《一千零一夜》所收的故事也多寡不一,一般含200多个,最多的版本收有264个故事。

《一千零一夜》在写作手法上十分灵活,有些故事短小精悍,有些故事篇幅较长,在较长的故事里又包含着较短的故事,而较短的故事里还有故事。这些故事一般极富人生哲理,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一千零一夜》故事涉及面极为广泛,内容相当丰富,仿佛一个社会大观园。《一千零一夜》以其广阔的题材,洒脱多变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社会生活的画面。它充满了浓烈的生活气息,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风俗人情、伦理道德和言辞品行等。《一千零一夜》的体裁多种多样。其中有志怪传奇、神话寓言、民间传说、逸闻轶事、历史典故、幽默笑话和格言谚语等。《一千零一夜》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有描写航海历险,反映大智大勇的故事;有描写巧计杀敌,反映见义勇为的故事;有描写男女情爱,反映忠贞不渝的故事;有描写呼风唤雨,反映驱魔斗法的故事;有描写逢凶化吉,反映善有善报的故事;有描写作茧自缚,反映恶有恶报的故事;有描写哈里发私行察访,反映体察民情的故事,等等。《一千零一夜》涉及的人物也是三教九流应有尽有。上至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下至商贾僧侣、渔翁农夫、裁缝鞋匠、厨子脚夫、洗染师傅、歌伎舞女、童仆奴婢等等,此外,还有天仙、精灵和魔鬼。但是,在广阔的神奇舞台上,不管变幻多么错综复杂,却万变不离其宗:刻意表现劳苦大众爱憎分明、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的本质和他们追求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这就是《一千零一夜》思想内容的基点。

《神灯记》讲的是一个有关裁缝的儿子的故事。他本来生活十分贫困,后来得到了神灯,被招为驸马,住在巍峨的宫殿里,但他并没有忘记穷苦的老百姓,经常周济他们。当神灯连同公主和宫殿统统被可恶的魔术师夺走后,国王一怒之下要把他处死,但被他接济过的老百姓争先恐后地前来为他说情。最后,他历尽艰难险阻终于打败了魔术师,救出了公主,重新夺回了神灯和宫殿。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主人公阿里巴巴是个一贫如洗的樵夫,但他忠厚老实,心地善良。一天,他在砍柴的路上,意外发现了强盗的宝库,从中获得了大批财宝,但他并未全部据为己有。当强盗们得知阿里巴巴已发现了他们的宝库秘密,就企图通过私访来谋害他。亏得聪明、机智、勇敢的女仆美加娜的帮助,阿里巴巴才免遭强盗的毒手。美加娜机敏设计,先后三次挫败了强盗们的阴谋,最后把40个强盗全部杀死。阿里巴巴欣喜万分,把宝库中的一半财物送给了美加娜,并把她许配给了自己的侄儿。

《补鞋匠马尔鲁夫》是一个以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命名的一则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马尔鲁夫是一个补鞋匠,因为太穷而被妻子撵出了家。幸运的马尔鲁夫因得到了魔戒而当上了国王,但他没有忘记他在落难时曾帮助过他的一位农民。他把这位农民请来当他的宰相,而且还娶了他的女儿,册封为后。

在《一千零一夜》中,类似上述的故事还有不少。它们的主人公大都是一些社会地位低下,受人欺压凌辱的劳苦大众,但是他们个个都有纯朴善良,刚毅正直的品格。正是这些高尚的品质,善良的愿望和鲜明的是非标准,使各个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广大人民对这部文学巨著倾心有加。因此,《一千零一夜》中的许多故事,尽管情节非常简单,但是它们的思想情趣却始终动人心弦,至今依然引起读者们的巨大共鸣。这或许就是《一千零一夜》生命力经久不衰的奥秘所在!

在《一千零一夜》中还有不少故事以辛辣的笔触揭露了中世纪阿拉伯社会的黑暗和不平,反映了广大群众的疾苦和他们对于现实的不满情绪,这些,无疑是这本故事集深刻的现实主义描写的重要方面。

在暴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平的现实主义描写方面,《一千零一夜》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对现实生活不满的基础上,而是把矛头指向了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哈里发,对他们的昏庸无道,荒淫无耻,专横跋扈做了较深刻的揭露和鞭挞。

《一千零一夜》作为中世纪时期的一本民间故事集,能一针见血地揭露帝王的丑恶本性,并能进行辛辣的嘲讽,在当时来说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就是现在看来,也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而正是这些精彩的部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在阿拉伯国家的人民中间,对那些玩世不恭,专横跋扈的人,常常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来谴责他们:“依旧过着《一千零一夜》中的生活!”

《一千零一夜》自问世以来,始终受到阿拉伯人民和世界各族人民的推重。

在宣扬伊斯兰精神的大前提下,《一千零一夜》以朴素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向世人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它曾被高尔基誉为民间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真是名至实归。

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丰富多彩的幻想和近乎荒诞的夸张是《一千零一夜》最明显的艺术特色。如《神灯记》中的神灯和魔戒,《乌木马的故事》中的飞马,《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中的神鹰蛋和磁石山等等,都是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和非凡的想象力的产物。

故事套故事,这是《一千零一夜》的又一重要艺术特色。许多故事,眼见已到尾声,突然节外生枝,跑出一个新人来,于是又引出另一个故事。如《商人和魔鬼的故事》,眼见商人马上要被魔鬼杀死,故事到此就该结束了,但突然间跑出三个老人来,接着又开始了《第一个老人和羚羊的故事》、《第二个老人和猎犬的故事》和《第三个老人和骡子的故事》。把题材类似的故事组合起来,使小故事变成“大”故事,这是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之一,如此也有助于提高听众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诗文并茂,相得益彰是《一千零一夜》创作上的第三个特色。这个特色是在继承阿拉伯古典文学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这本故事集在叙事写景方面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为主,同时又辅以故事人物的吟歌和吟诗来进一步突出主题思想。《一千零一夜》所包含的1200多首(或节)诗歌,大多是音韵整齐,生动流畅的抒情诗。直到现在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仍在民间传诵,有些诗歌甚至已成为阿拉伯歌曲的歌词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而深得大家的喜爱。

《一千零一夜》独特对西方各国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等文艺领域曾发生过较大的影响。如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法国莱辛的诗剧《智者纳且》、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名著,在取材和写作风格上都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过《一千零一夜》的影响。《一千零一夜》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它通俗易懂的特点,使它得以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深受欢迎,不愧是一部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阿拉伯名著。

阿拉伯艺术

音乐

阿拉伯音乐起源于贝都因人的游牧生活,最早的韵律是赶驼者按照骆驼行进的节奏吟唱的曲调。贾希里叶时代,出现了商旅驼队吟唱的民谣,多神崇拜的祭祀仪式往往也伴以相应的颂歌。在伊斯兰教产生之前,阿拉伯人非常爱好诗歌,并将它们谱成了歌曲,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宗教歌曲、商队歌曲、战争歌曲、爱情歌曲等等。与之相应的还传入了一些乐器,其中铃鼓、长笛、双簧管、皮面琵琶等,成为阿拉伯人常用的乐器。

阿拉伯人民非常喜爱音乐,认为音乐和诗歌对改善社会关系、纯化男女关系起到促进作用。

伍麦叶时代,宗教情感淡薄,娱乐成风。在希贾兹的两座圣城,云集着四方的歌手。麦加的黑人歌手赛义德·米斯哲哈曾经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学习拜占廷音乐和波斯音乐,将阿拉伯诗歌谱成曲调,可谓伊斯兰音乐的开山鼻祖。继赛义德·米斯哲哈之后,伊斯兰世界的乐坛又相继出现了4位著名歌手:伊本·苏拉吉,突厥血统,曾经师从赛义德·米斯哲哈学习音乐,相传他将波斯琵琶引入希贾兹,并且首先使用乐鞭指挥演奏;盖立德系柏柏尔血统,曾经向伊本·苏拉吉学习音乐,后来成为名噪一时的歌手;伊本·穆哈拉兹,波斯血统,被誉为阿拉伯的响板手;麦尔巴德,黑人血统,曾在大马士革的宫廷演唱歌曲,备受哈里发的恩宠。麦地那的歌妓迦米拉,堪称希贾兹乐坛的佼佼者。伍麦叶时代,波斯的板面琵琶和木制笠笛等许多乐器相继传入。伍麦叶王朝的哈里发和达官贵人大都效仿波斯风俗,经常举办歌舞晚会。

阿巴斯时代,阿拉伯音乐进入了它的辉煌时代,乐坛歌手也是层出不穷。马赫迪在位期间,麦加人谢雅图和摩苏尔人易卜拉欣颇具音乐天赋。据说,谢雅图的歌声比洗热水澡更能使发冷的人感到温暖;易卜拉欣竟然在指挥数十名乐手演奏琵琶的时候发现其中1人的第二根琴弦拉得不够紧。后来,易卜拉欣成为哈伦的清客,受到哈里发的礼遇,经常得到数额可观的赏赐。这一时期,音乐理论在阿拉伯世界也有了长足发展,穆斯林将希腊语的音乐著作译成阿拉伯语,有一些希腊语的有关音乐理论的著作也译成了阿拉伯语广泛流传。巴格达的音乐家易司哈格·穆绥里撰写了数部著作,总结音乐理论和创作实践,论述旋律和节奏的构成。著名学者法拉比深入探讨了音乐的结构、曲调和节奏,所撰写的《音乐大全》和《节奏分类法》,被时人视为音乐理论的权威之作,并对西方音乐产生一定的影响。

绘画艺术

伍麦叶时代的著名建筑阿姆拉宫,其中就有许多出自异教徒之手的精美壁画。阿巴斯王朝的哈里发穆尔太绥姆在836年营建萨马拉时,下令用裸体人像和狩猎场面的壁画装饰新都的内宫。穆台瓦基勒在位期间,哈里发聘请的拜占廷画匠甚至将基督教堂和僧侣的图案画在萨马拉的内宫墙壁。但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他们认为只有安拉才有权表现人和动物的形象,所以在清真寺里都看不到人和动物形象的艺术品。

书法艺术

穆斯林长期遵循经训的教诲,崇尚书法艺术,所以书法艺术是阿拉伯艺术的重要方面,而它的表面形式又主要是誊抄《古兰经》。由于绘画内容的诸多限制,穆斯林大都在书法领域尽情显露自己的艺术才华。他们不断汲取异族和异教的绘画技巧,将自然的美感融会于书法艺术之中,使书法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麦地那时代,库法体阿拉伯文颇为盛行。这种书体,古朴方正,棱角清晰,线条粗犷,近似于汉字中的篆书。据传,先知穆罕默德就曾用库法体书法,亲笔给阿拉伯各部落酋长写信,号召他们皈依伊斯兰教。奥斯曼在位期间确定版本的《古兰经》,便是用库法体誊抄。伍麦叶时代,纳斯赫体阿拉伯文逐渐取代库法体,风行伊斯兰世界。该体盘曲流畅,便于手写,近似汉字中的行书。迪瓦尼体字间聚散分明,字形委婉多姿,近似汉字中的楷书,主要用于公文的书写。苏勒斯体又称三分体,宛若几何图案,字形复杂,字体雍容华贵,近似汉字中的草书,多用于装饰性的文字书写。与之相应,阿拉伯还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如赖哈尼、伊本·木格莱、伊本·伯瓦卜、穆哈盖格等。

建筑艺术

生活在阿拉伯半岛的贝都因人,最初并无严格意义的建筑可言。流动的帐篷是他们的宅居,浩瀚的旷野是他们的庙宇,无垠的沙丘是他们的坟墓。伍麦叶时代,阿拉伯人初别自己的故土,对于沙漠生活尚有特殊的情感。哈里发似乎并不喜欢喧嚣的大马士革,而是偏爱静谧的去处。他们大都隐匿在叙利亚沙漠的边缘地带,并建造了许多行宫。这些行宫或者位于罗马要塞的废墟,或者仿照拜占廷和波斯的建筑风格。马立克曾在叙利亚沙漠的西南侧建造穆瓦盖尔宫(即荣誉宫),其子韦里德二世在穆瓦盖尔宫附近的罗马要塞遗址建造穆斯塔勒宫(即堡宫)和阿兹拉格宫(即蓝宫)。

著名的穆沙塔宫(即冬宫)位于上述行宫附近,用石块做建筑材料,是贝都因人沙漠建筑的杰作。整个建筑呈正方形,围墙环绕四周,围墙两侧筑有塔楼,正门两侧亦各有塔楼,巨大的水池位于庭院的中央,主殿和寝宫依次排列在水池的后面。寝宫的顶部呈3个半圆形,寝宫两侧各有筒形穹窿,采用波斯风格的尖形弓架结构。主殿内墙有许多壁龛和侧柱,与后来清真寺的殿内装饰如出一辙。阿木赖宫位于死海北端,建于韦里德一世在位期间,用红石灰石做建筑材料,包括主殿和辅厅。主殿的顶部是3个筒形穹窿,外面的光线由筒形穹窿的6个窗口射入殿内。辅厅的屋顶各呈筒形穹窿、十字穹窿和三角穹窿,内设浴室和排水设备。主殿的正面墙壁画有哈里发的肖像,侧面墙壁是6个异族君王的画像,其中包括罗马的独裁者恺撒、波斯皇帝胡斯洛、埃塞俄比亚的阿克苏姆国王尼加斯、西班牙的西哥特国王罗德里克。其余墙壁以及辅厅也有许多精美的壁画,包括竞技、狩猎的场面和裸体女人的肖像,波斯的艺术风格和拜占廷的绘画技巧尽显于壁画之中。

宗教建筑历来是建筑艺术的典型佳作,在伊斯兰教盛行的阿拉伯世界更是如此,清真寺建筑风格的演变过程则是阿拉伯人传统文化风格与被征服地区异族异教艺术时尚渐趋融会的缩影。清真寺在阿拉伯语中称作“麦斯只德”,意为礼拜的场所,殿堂和浴室是清真寺的基本要素。根据《古兰经》,麦加的克尔白应是最古老的清真寺。麦地那的先知清真寺始建于622年,代表早期伊斯兰时代朴实无华的建筑风格。

伍麦叶时代,在被征服地区异族异教艺术时尚的影响下,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发生变化。穆斯林模仿基督教堂的供坛,首先在麦地那的先知清真寺殿内正墙增设凹壁(米哈拉卜),用来指示礼拜的朝向,其他诸地的清真寺于是竞相效法。穆斯林还模仿叙利亚原有的望楼和基督教堂的高塔,在清真寺的院墙增设宣礼塔(米宰纳)。伊拉克总督齐亚德·阿比曾酝士拉清真寺增设7座宣礼塔,埃及总督麦斯莱麦·穆哈拉德于672年在弗斯塔特的阿慕尔清真寺四角增设4座宣礼塔,韦里德一世在位期间的希贾兹总督欧默尔也曾在麦地那的先知清真寺增设宣礼塔。叙利亚的宣礼塔往往采用石块建造,呈四方形;埃及的宣礼塔多由泥砖砌成,建筑风格与亚历山大里亚的著名灯塔颇为相似;在伊拉克,建于阿巴斯时代的萨马拉清真寺,其宣礼塔模仿古巴比伦的庙塔,分为7级,代表日、月和金、木、水、火、土5大行星。

马立克在位期间,为与阿卜杜拉·祖拜尔及其控制的希贾兹两座圣城分庭抗礼,在耶路撒冷建造萨赫莱清真寺,又称“磐石上的圆顶寺”。该寺呈八角形,每边长约20米,高9.5米,墙壁用石块砌成,上面为一巨大的圆顶,由许多方柱和圆柱支撑。据说,萨赫莱清真寺的圆顶,系模仿布斯拉的大教堂和耶路撒冷的圣陵教堂建造。圆顶的表面和八角檐梁镶嵌着彩色的瓷砖,并且刻有精美的库法体《古兰经》经文。圆顶之下陈放着所谓的圣石,长宽各约10余米。相传,先知穆罕默德于621年的一个夜晚踏此圣石登霄,遨游仙界。该寺建成以后,巨型圆顶和镶嵌细工的建筑风格被穆斯林广为效仿,成为后世清真寺的重要特征。耶路撒冷的萨赫莱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和大马士革的倭马亚清真寺,明显不同于麦地那的先知清真寺以及巴士拉、库法、弗斯塔特、凯鲁万等地最初建造的清真寺,体现了阿拉伯人的建筑风格与异族异教艺术时尚的完美结合。

阿巴斯时代,伊斯兰世界的建筑艺术日臻成熟。巴格达的绿圆顶宫、萨马拉的巴尔库瓦拉宫、科尔多瓦的阿萨哈拉宫以及萨马拉清真寺、科尔多瓦清真寺、非斯的卡拉维因清真寺、弗斯塔特的伊本·土伦清真寺、开罗的爱资哈尔清真寺,皆可称作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瑰宝。

陵墓建筑是阿拉伯建筑的又一重要内容。由于伊斯兰教认为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单独存在,所以对兴建去世者的陵墓特别重视。著名的陵墓被称为“圣陵”,埋葬在圣陵中的一般都是阿拉伯世界中著名的统治者、皇亲国戚、宗教领袖、教派首领、对伊斯兰教的发展有杰出贡献的穆斯林长老或穆斯林崇拜的特殊的宗教人物。

陵墓建筑的登峰造极的杰作,就是被誉为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的印度的泰姬陵,它是印度莫卧尔王朝第五代皇帝沙杰罕为了深切纪念因分娩而去世的爱妃泰姬·玛哈尔而建造的巨大陵墓。整座陵墓宛如一所宏大的清真寺礼拜殿,成为伊斯兰陵墓建筑的最高典范。

陵墓建筑与清真寺建筑一样,具有“两世兼顾”的特点,既庄重肃穆,又美观华丽。这些颇具特色的阿拉伯建筑,在人类建筑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类推荐
  • 极品乞丐之乞丐戏谑倭寇

    极品乞丐之乞丐戏谑倭寇

    明朝年间,倭寇入侵,明朝军队节节连败,后明皇帝决定与倭寇讲和,并许愿一些好处给倭寇。而在这个弥漫硝烟战火的明朝大都里却有一位似与世隔绝的乞丐——笑东来,不太关注人间世事,善偷盗,后经师傅嘱托才有意无意间卷入了这场硝烟战火里。极品乞丐,人间极品,戏谑倭寇,扫除外患,畅游倭国,半生乐逍遥.........求推荐,求收藏,求关注,凉皮我的最爱在这里万分感谢啦!
  • 掌御

    掌御

    一个玩笑,命运轮回。一个阴谋,浮沉不定。一个契机,仕途坎坷。一个人生,璀璨星辉。一个枭雄,掌御苍穹。小墨新书,多多支持,一切精彩尽在《掌御》。
  • 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变迁研究

    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变迁研究

    南宋初的孔氏南渡无论在孔氏家族史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在近900年的历史中,孔氏南宗不仅在孔氏家族中具有特殊地位,而且积极主动地融入当地社会文化之中,孔氏南宗文化逐渐衍化为浙西南地方文化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本书在考察浙西南地区生活世界及文化传承的基础上,着重就孔氏南宗的符号特征与文化意义、政治思想与政治活动、教育思想与文化教育活动以及宗族文化与宗族活动进行了专题研究,深入探讨了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文化演变的互动关系。从而揭示了孔氏南宗的精神内涵及文化价值。
  • 黑科技霸三国

    黑科技霸三国

    外星黑科技帮助宅男称霸三国!近乎无限子弹的小米加步枪、以一敌百的工兵营地雷、勇猛无惧的东风大卡车、挖掘机。我不是董卓,但是董卓做的事情我也会去做的。虎牢关前,新手司机怒撞群英,吃我一记卡车冲锋拳!我就是要与天下为敌!
  • 穿越娱乐有限公司

    穿越娱乐有限公司

    穿粉;穿越!穿越!全民穿越!乐翻天;破坏!破坏!全都破坏!萌萌的穿粉们,穿越娱乐有限公司正等着你们的到来喔!
热门推荐
  • 重生后只想追大佬

    重生后只想追大佬

    上一辈子的宋忆安做了一辈子傀儡,至死都没人对她好过,除了那个暴戾的男人,但她知道他也不幸运,却把温柔都留给了她。重生回到三年前,不知道未来如何,但她只有两件事要完成:1.脱离吸血鬼家庭2.对他好。在一起之后,他说:“万家灯火,我是为你而亮的。”“毕业了娶你”“谢谢你让我得偿所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tfboys之圣樱青春

    tfboys之圣樱青春

    最深不过初恋,最美不过初见。有人说过,生命中我们总会遇见很多人。有些人和我们打个照面,就擦肩而过;有些人短暂逗留,带给我们挫折和痛苦;有些人长期定居,与我们一生快乐相伴。但是无论是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消失的,还是未知的,每个人的出现,都一定有他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遇见他们,我们的生命将永远残留一道缺口。就像是我的年少有你,你的青春有我……
  • 脉脉痴怨

    脉脉痴怨

    一场月夜血雨,让总角之际的她在本该贪享温柔的年纪历尽人间残酷在家人的血腥中将苦泪和着凛风咽下,此后,尘世中就多了一个活阎罗,嗜血成性,杀人如麻豆蔻之年,手握碎金鞭,人命,如草芥,万民,敢怒而不敢言他自小修真求道,仪表堂堂,少年弱冠出山,心系天下无奈,她一蛊忠奴将他推入红尘,也将自己折在情中……梵心安情终离散,皇城王气黯然收,人世几回伤往事,巨鹿依旧临阆苑罪己一曲红尘尽,终无意黎民苍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宇宙科技搬运工

    宇宙科技搬运工

    一次陨石的掉落,一次无意的蹭无线,让马庆泽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手机连上了外星人的论坛,潜水闷声发展黑科技。一流公司作标准,二流公司作品牌,三流公司作产品,对不起,我们作垄断!
  • 我的朋友都是大佬

    我的朋友都是大佬

    五万年前,一代天骄江尽穹承担百人因果被锁入无间炼狱,不得超生五万年后,他出来了。时事变迁,沧海桑田,昔日仇敌已尽皆灰飞烟灭,昔日宗门兄弟也早就跨界飞升。留给他的,除了无尽的孤单之外,只有那几百个叫他爸爸的系统。“先说好,别惹我!不然我随便一个朋友出来都打哭你!”众系统:“爸爸,选我,我超厉害!”有些苦恼的江尽穹揉了揉太阳穴,知道你们厉害,所以我就想选一个特别弱的,不然打哭对面怎么办?
  • 某年某月某日某事某人

    某年某月某日某事某人

    我很脆弱,而且极端,有时会把刀子放在手腕,有时会站在窗边。但我却痛恨自己,牵挂的太多,不舍的太多,害怕疼痛,连摆脱人生,奔向极乐的勇气都没有。我感觉自己好似也被一种名字叫做抑郁的猛兽盯上,我恐惧着,想要摆脱。我会开始后悔以前自己做过的事,不断地想是否是我错误的决定才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会想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或许不会如此活着。想要抛弃这一世,转世过别样的生活可时光倒流只是传说,度过的时光依旧赤裸裸的留在心里。想要抛弃,却又害怕别样的生活是否和我一样的痛苦。闭眼,往事浮现眼前。
  • 毛对山医话

    毛对山医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裂宿

    裂宿

    两千年前秦始皇派遣徐福出海寻找的蓬莱仙岛到底在哪?那里是否有不死仙药?日本人是那三千童男童女的后裔吗?难道徐福真的是日本第一代皇帝神武天皇?这到底是一个历史大骗局,还是真实的传说?钟飞,零情商,智商爆棚的《社会怪胎》。他不关心历史,只痴迷于科研和蛇,但命运偏偏选择了他。儿时遭遇的一次神秘现象;一段珍藏在心底的感情;一封婚礼邀请函;一个神秘孤岛;一起怪谈诡案……宿命正一步步将他引进这个千古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