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860200000003

第3章 茶经茶趣(3)

说:“茶根土实,草木杂生则不茂。”他说茶园春季要拔草,夏秋两季要锄掘三四遍,到第二年茶叶萌发会十分茂盛。他还提到培土措施,如果地力不足,要培以焦土,在茶根旁掘一小坑,埋入焦土升余,用米潜浇灌。

《茶解》还提到茶园间种技术,杂植桂、梅、兰、竹,松、菊“清芳之品”,既可使茶园幽香常发,又可抑制杂草蔓生。

茶树生长到一定年限后,便会老化,茶叶产量和品质都会受到明显影响。清代时已采用更新复壮措施,解决茶树的老化问题。方以智《物理小识》中提到火烧方法,说“树老则烧之,其根自发”。还有《匡庐游录》

则提到砍伐方法,说茶树有的“五六年便老无芽,则须伐去,侯其再集”。这都是较为原始的茶树更新方法,到清代后期,又有了一些改进。改进的方法见于张振夔的《说茶》,他说:“先以腰镰刘去老本,令根与土平;旁穿一小阱,厚粪其根,仍覆其土而锄之,则叶易茂,”

《时务通考》还记述了清人发明的剪枝法,做法是:“茶树生长有五六年,每树既高尺余,清明后则必用镰刺其半枝,须用草遮其余枝,每日用水淋之。四十日后,方除去其草,此时全树必俱发嫩叶,不惟所采之茶甚多,所造之茶犹好。”修剪技术在现代仍是茶树管理的一项重要技术,而且分化为定型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合刘等多种方法,是茶树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作为种植作物的茶树,在其培育过程中有与其他经济林木不同的地方。在封建时代的封闭状态下,中国的茶树培育技术进步比较缓慢,茶叶产量及品质提高也不快。近代西方农业科技传人以后,茶学界的有识之士不仅引进技术和设备,还建立了一些良种场、试验站,筹办专门的科研机构,逐步改变了茶叶生产停滞不前的状况。茶叶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产品,需要一些特别的生产技术,包括育种、繁殖、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随着近代科技的发达,这些植茶技术也得到提高和发展。

从整体情形看,中国历史上对茶树的培育技术,基本处于一种凭经验的状态,提高比较缓慢。文人们对成茶倾注了更多的热情,对品饮更是津津乐道,而对于植茶却极少现之于笔端。

采摘与炒焙

在古人看来,采茶比植茶学问更大。的确,再好的茶树,如果采摘失时,也是得不到好茶的。按陆羽《茶经》所说,唐代采茶是在二至四月之间,只采春茶。明代开始有了采夏秋茶的记述,如许次纤《茶疏》即说:

“往日无有于秋日摘茶者,近乃有之。秋七八月重摘一番,谓之早春,其品甚佳。”还有陈继儒的《太平清话》

也提到“吴人予十月采小春茶”。清代武夷茶还有采三季的做法,陆廷灿《续茶经》即提到“武夷茶自谷雨采至立春,谓之头春。约隔二句复采,谓之二春,又隔又采,谓之三春。头春叶粗味浓,二春三春叶渐细,味渐薄,且带苦矣。夏末秋初又采一次,名为秋露,香更浓,味亦佳。但为来年计,惜之,不能多采耳。”

古代重春茶,得春茶谓之新茶。春茶的采摘,一般是在二十四节候的第三候——惊蛰前后。当然,由于地区气候的差异,各地开摘的时间不尽相同,如福建有的地方可早到立春后十日。《东溪试茶录》说:“建溪茶比他群最先。北苑、壑源者尤早。岁多暖,则先惊蛰十日即芽;岁多寒,则后惊蛰五日始发。先芽者气味不佳,惟过惊蛰者最为第一。民间常以惊蛰为候,诸焙后北苑者半月,去远则益晚。”北苑所出为宋时有名的贡茶,采摘约略稍早。宋人其他茶书,如黄儒《品茶要录》、赵估《大观茶论》。均认为惊蛰前后采茶最佳,这大多指的是贡品之类。

一般用于贸易的茶叶,采摘节候多在清明前后。明代一些茶区的采摘期晚到谷雨之时,有的名品如罗岭茶则推迟到立夏才采摘。采摘晚于这个节候的,自然就不能算是春茶了。

采摘的节候,往往决定着成茶的品第。现代人所说的特级茶和一级茶,都在春茶前期采摘,以采一芽二叶为主。而后期所采,只堪制作四五级茶。由此可见,古代更重茶品的质量,质量高,产量相应要低一些。现代除南方少部分地区如海南四季采茶外,一般都采三季茶,称为春茶、夏茶和秋茶。大体3~5月所采为春茶,6~7月所采为夏茶,8~10月所采为秋茶。春茶的开采,提倡早些进行,采摘期以4~7天为宜,名优茶的采摘期只有2~4天,要求很高。

采茶的节候决定茶品的高下,具体采摘的时间也很重要。陆羽《茶经》说,“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非晴露之日不能采茶。宋人《试茶录》也说:“凡采茶必从晨兴,不以日出。日出露烯,为阳所薄,则使芽之膏腆,泣耗于内,茶及受水,而不鲜明,故常以早晨为最。”《大观茶论》也说,“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太阳一出,就不要采了。《北苑别录》说,为了控制采茶的时间,还有专人指挥开采和止采,以击鼓鸣锣为号,如出战一般。采茶时。“每日常以五更挝鼓,集群夫于凤凰山。监采官人给一牌人山,至辰刻则复鸣锣以聚之,恐其逾时贪多务得也”。这是御茶苑的管理方式,自然是要严格得多。在有些地区。要求又有所不同,如《考架余事》提到,“若闽广岭南,多瘴病之气,必待日出山雾,雾障岚气收净,采之可也”。

古人为提高茶品质量,还十分强调采摘方法的规范化。如北苑贡茶的采摘,要专雇熟练的采茶工,《北苑别录》即说:“大抵采茶,亦须习熟。募夫之际,必择土着及谙晓之人,非特识茶发早晚所在,而于采摘亦知其指要。盖以指而不以甲,则多温而易损;以甲而不以指,而速断而不柔。故采夫欲其习熟,政为是耳。”采茶的技巧,主要是以指甲而不是以指头断茶,这在《大观茶论)中也可读到,“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积,茶不鲜洁”。为了解决手汗问题,茶工还随带一罐新汲的井水,采茶芽后投入罐中。

采茶要求很高,制茶更要求精益求精。古代制茶,因茶品的不同,方法不尽一致,但主要工艺都少不了炒焙或蒸焙。从表面上看,这不过是用人工使茶叶干燥的一个过程,但实际上它是决定茶品质量的关键工序。按照古代茶书的记述,中国古代茶叶的制作大体经历了蒸焙和炒焙两个大的发展阶段,以明代为前后阶段作为分界。

陆羽《茶经》所述的制茶方法是“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样得到的便是干茶叶,也就是茶学家们所谓的“蒸青饼茶”。饼茶在饮时要碾成末冲泡,所以茶具中还要配茶碾。唐代蒸青饼茶形状比较大,常重在1斤以上,到宋代又制成小饼,28片合为重1斤的一大饼。当然唐代有饼茶,也有散茶、末茶,以饼茶最负盛名。到元代,蒸焙茶的方法还被作为传统工艺进行介绍,王祯《农书》就载有具体制法,但这时的成茶是散茶而非饼茶了,可以叫做“蒸青叶茶”。

其制法是“采讫,以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千,勿使焦。编竹为焙,裹药覆之,以收火气。”也就是说,叶茶省却了饼茶的压模工序,应当说是有了进步。

明代初年,传统的饼茶仍在制作,不过茶人已清楚地认识封了它的弱点,如耗时费工,茶叶浸水榨法有损于香味等,所以就有了革饼茶而改为叶茶的愿望。明太祖朱元璋为废饼茶兴叶茶,还专门下了一道诏令:“罢造龙团,唯采芽以进。”皇帝都提倡饮叶茶,饼茶自然也就没有销路了。

明代不仅废了饼茶工艺,还改蒸法为炒法,大量生产炒青叶茶。炒青茶技术在唐代本来就有了,刘禹锡有《试茶歌》说“斯须炒成满室香”,指的即是制茶的炒法。炒焙之法到明代才得以完善,而且得到推广,茶书上只言炒法而不言蒸法,说明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确实开始了。

明代张源《茶录》所述炒焙之法是“锅广二尺四寸,将茶一斤半焙之。候锅极热,始下茶急炒。火不可缓,待熟方退火,彻人筛中,轻团那数遍。复下锅中,渐渐减火,焙干为度”。炒茶的火候非常关键,所谓“火烈香清,锅寒伸倦;火猛生焦,柴疏失翠;久延则过熟,早起却还生;熟则犯黄,生则着黑;顺那则干,逆那则湿;带白点者无妨,绝焦点者最佳”总之是要恰到好处,有一定难度。许次纤的《茶疏》述炒茶之法颇为详细,他说:“生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多取人挡,则手力不匀,久于挡中,过熟而香散矣,甚且枯焦,不堪烹点。”

对于炒茶所用的锅和柴也有一定之规:“炒茶之器,最嫌新铁,铁腥一入,不复有香。尤忌脂腻,害甚于铁,须预取一挡,专供炊饮,无得别作他用。炒茶之薪,仅可树枝,不用于叶,干则火力猛炽,叶则易焰易灭。”

具体炒法也颇有精妙之处:“挡必磨莹,旋摘旋炒,一挡之内,仅容四两。先用文火焙软,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钞转。以半熟为度。微侯香发,是其候矣。急用小扇,钞置被笼,纯绵大纸,衬底燥焙。积多候冷,入瓶收藏。”

炒茶实际是分两次炒成,一次炒熟,二次炒干,较之蒸焙,省却了捣、拍、烘几道工序。炒茶贵新鲜,所谓“旋摘旋炒”采好的茶叶不能存放太长的时间,否则会失去鲜香味。为此,还有将灶釜支上茶山的做法,边采边炒,如《考巢余事》所说:“茶采时,先自带锅灶人山,别租一室,择茶工之尤良者,倍其雇值。戒其搓摩,勿使生硬,勿令过焦。细细炒燥扇冷,方贮罂中。”

炒青绿茶的出现,还带来了一些副产品,如黄茶和黑茶,制作工艺相同,品质却有明显区别。绿茶是绿叶绿汤,但如果在炒制过,程中操作不当,可使时黄汤黄,就成了黄茶。炒青火温低,叶色变为黑绿色,或发酵沤成了黑色,也就成了黑茶。失败中又制成了两个新茶品,这恐怕是茶人们事先未曾料到的。

明代除了大量生产炒青绿茶,还有不炒而生晒的自茶。白茶采自一种大白叶茶树,田艺衡《煮泉小品》

说:“茶者以火作者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他认为生晒的茶洁净,保留本香本味。

清代制成的红茶和乌龙茶,也是以日晒代替杀青,称作晒青。当然晒后也还是要经过炒焙干燥,与绿茶制法大体相似。

茶与中国文化

茶作为一种饮料,它是物质生活用品。当它在古代中国普及之后,就成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生计七件要事之一了。这是宋代的说法,足见那时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不是可有可无的了。不过在古人看来,茶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精神生活的必需品,人们以茶养性和神,以茶易俗成礼,以茶研学布教,在这样的过程中赋予茶以完美的品质。茶因此越来越具有了文化色彩,它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中国人开始饮茶,按陆羽在《茶经》中的说法,“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将饮茶的最早年代追溯到了传说时代。不过文字记录的中国最早的茶事,是发生在西汉时代,见于王褒在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所写的《憧约》。《憧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话,后来的茶学家们据此认为,这其中提到了以茶待客的古风,也提到最早的茶叶贸易活动,还提及有专用的茶具。这就是说,在巴蜀故地,西汉时代饮茶已成为普遍时尚。因此,我们也有理由推断,开始饮茶的时代,应当比王褒生活的那个年代要早得多。东晋人常璩撰《华阳国志》,说武王克殷以后。巴人纳贡的贡品中有茶和蜂蜜等。或许古代巴蜀产茶,真的可以早到商周之际。到了两晋以后,南方产茶的规模已经不小,饮茶更加普及,所以张载在《登成都楼诗)中写出了“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句子。又有晋人孙楚的《出歌》说:“姜桂茶薜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表明巴蜀故地在两晋时代仍是重要的产茶饮茶的中心。

自汉代以后。饮茶活动被人们赋予了明显的精神色彩,茶已不纯粹作为饮料而存在了。特别是魏晋以后,贵族了崇尚奢靡之风,浆酒霍肉,暴殄天物,一些有识之士为表现自己清雅不俗的操守,用品茗代替酒馔,即“以茶代酒”,以扭转世风。据《晋中兴书》说:东晋时升任吏部尚书的陆纳,在任吴兴太守时,有一次卫将军谢安约好要来拜访他。他的侄子陆椒是个热心肠的人,对叔父没有筹备筵席待客深感不安,但也不敢问明原因,便自做主张地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静候谢安的到来。谢安来了,陆纳只命人端上一杯茶来,再摆上一些茶果,就这样款待贵客。陆椒见此情景,觉得太寒酸了,赶快将自己预备的酒菜端上来待客。侄子满以为这样能讨得叔父的欢心,没想到在客人告辞后,叔父先逮住他打了四十大板,怒气冲冲地说:“你不能为叔父争光倒也罢了,却为何还要毁了我清淡的操行?”这一杯茶水,成了当时士大夫们以清廉自诩的标牌。又见《晋书·桓温传》说,桓温任扬州太守时,也是一个节俭的太守,每逢宴饮,只用七子攒盘摆些茶果,并不大嚼大饮。还有一些帝王,也以茶饮作为标榜自己德行的工具。据《南齐书·武帝纪》说,齐武帝萧颐在他的遗嘱中,明言死后“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以茶作供品作祭品,这说明茶已是当时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晶了,至少在江南地区是如此。

唐代佛教禅宗的发展,更加促进了茶饮的普及,茶禅一体,僧俗转相仿效,饮茶之风日盛。尤其是陆羽着《茶经》以后,古代茶学得以正式确立,使后代茶学着作层出不穷。唐代饮茶已普及到中原及边疆地区,茶真正成为举国之饮。茶在唐代有了专用的字和专门的着作,有了边销和税收,对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唐代文人对茶的认识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认定茶对人的身体与精神都有莫大的益处。文人们在茶饮活动中,力求进入一种前人不曾到达的境界。顾况在《茶赋》中说茶“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擅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裴汶的《茶述》更进一步言茶“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这样评述茶的性味、功用,对茶赋予新的定义是前代所未有的。可见,茶的文化意蕴更加浓厚了,茶饮不仅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中,更进一步进入到了人们的精神领域。

茶大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有了新的茶叶生产中心,建安所产建茶名闻天下,龙团风饼贡茶更是品质优良。宋代出现了许多茶馆,茶饮的社会化得到充分体现。宋代还风行斗茶和分茶游戏,对茶品的优化和茶艺的精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宋代宫廷有茶仪茶宴,还有研究茶学的帝王。许多文人、官吏都是着名的茶人,都曾下力研习茶艺。民间茶礼也已经形成,茶用作订婚的彩礼之一,媒人被称为“提茶瓶人”;邻舍敦睦互请品茶,称为“支茶”;喜迁新居,街坊要彼此“献茶”;朔望之日,亲朋好友也有“茶水往来”。自汉代以来“以酒成礼”的传统,到宋代就有了新的改变,茶也可以行礼了。

到了元代,茶艺一改宋人的琐细,变得简约清新起来。元人除保留少量饼茶作为贡茶以外,大量生产散茶。散茶的普及,推动了饮茶方式的简易化,也就促进了茶艺的简约化发展趋势。元代茶人更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元代的这种变化,是蒙古人主中原后传统汉文化受到冲击的结果。因为旧文化传统的分化,繁琐的茶艺也同时被摒弃了。

同类推荐
  •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大学者,他晚年曾写出一系列谈东方文化将重现辉煌的文章,体现了他长期思考义理之学的结果。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主张文化起源多元论、文化交流论,认为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方式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维方式。《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季先生对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对于理解季羡林先生的文化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 悲越天山——东干人记事

    悲越天山——东干人记事

    秋高气爽,景色宜人。正在准备庆祝建都850周年的北京,熬过了酷暑盛夏的困扰,又展现了它明媚靓丽的风姿,吸引并接待着五洲四海、络绎不绝的游客。我刚从宁夏开会归来,也明显地感觉到北京已进入气候最美好的旅游高峰季节。坐在写字台前,阅读着近期收到的函件,不时接听来自各方的电话,为奔走相告的喜事而欣慰,为远方亲友的病危而担忧,更为回族穷困地区的脱贫振兴而鼓舞。
  • 法门寺博物馆论丛(第一辑)

    法门寺博物馆论丛(第一辑)

    2005年11月11曰-12月20日,应韩国佛教宗团协议会邀请,经中国政府批准,法门寺佛指舍利被迎请到韩国供奉,我馆珍藏地宫文物随佛指舍利赴韩国展览。韩国方面努力推展我馆大唐宝藏。1997年12月,国家文物局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联合主办“国宝一中国历史文物精华展”,特首董建华先生观赏我馆珍藏国宝。
  • 青少年文化修养提升手册:民风民俗知识

    青少年文化修养提升手册:民风民俗知识

    本书主要内容为:亚洲风俗,元宵节的来由,寒食节的来由,端阳节的来由。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礼仪常识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礼仪常识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讲述礼仪常识:社交、日常生活、办公事务、服务业、商务等。
热门推荐
  • 绝世奇少

    绝世奇少

    自天地开辟以来,万物皆生于道,立始于一,乾坤之中孕生绝世奇物,千年以来异士层出不从,修真问世,气散成神,一柄不朽神剑,一轮八卦天鉴,见龙必斩,见邪必诛。
  • 哈伦阿尔山的记忆

    哈伦阿尔山的记忆

    昔日的阿尔山,人迹罕至,荒无人烟,千山万岭覆盖着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史料称之为“天地为之暗淡",是飞禽走兽主宰的自然王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长达十四年的东北沦陷中,侵华日寇把铁路修筑到这里,青山罹难,生灵涂炭,难以计数的木材被大肆采伐输送到海外。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这场民族与森林的灾难才宣告结束新中国成立后,以木材生产为主的岭南岭北五岔沟、白狼、阿尔山林业生产企业虽然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无从谈起,贫穷落后的阴影几十年来无情地笼罩着这片秀美的山川,这里有很多传奇的历史、人物、山川、故事耐人回味源远流长。
  • 梦桃园

    梦桃园

    峪山居士梦桃园,桃园远在缥缈山,缥缈之处亦缥缈,举头之上是云天。
  • 重生从熊孩子开始

    重生从熊孩子开始

    唐元一觉醒来,回到了小学课堂之上,成为了别人眼中的熊孩子……郑重声明:本书志在揭露熊孩子恶行,请勿随意模仿,熊孩子请在家长陪同下阅览,否则后果自负。
  • 万物生长

    万物生长

    罗伟章,1967年生于四川宣汉县,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作家研究生班。曾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中篇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四川文学奖等,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被有关专家称为“活跃的同辈当中分量最重、最突出、最值得关注的作家之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成都。
  • 暖暖的都是爱

    暖暖的都是爱

    在她的眼中,他不必腰缠万贯,不必功成名就,只要听到他的声音,就像拥有了全世界。厉清北突然靠近,宽厚的手掌轻抚上向小葵的长发:“出了事之后,你第一个求助的人,是不是我?”此时此刻的向小葵,思考能力只剩下百分之一,于是本能地点了点头。“很好。”对于这个答案,厉清北非常满意,“你有没有想过,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没有找你的父母,没有找你哥哥,而是第一个想到了我,是不是证明我在你的心里也是很特别的?”向小葵暗想:特别的……有钱吗?她一抬眼,立刻陷入厉清北深沉且带着浅笑的黑眸之中。于是,她又呆呆地点头。“那,”他薄唇轻启,声音被压得更低,性感得醉人,“要不要我做你的男朋友?”诶?
  • 凤诺

    凤诺

    太傅长女却被送往江南,没想到却在江南遇上微服私访的临亲王...
  • 驭灵夜帝

    驭灵夜帝

    天才盗墓师夜辰枫在一次盗墓中偶然得到一本奇怪的古书,因而穿越到了驭灵大陆。开局一本书,他开启了驭灵的传奇之旅,驭灵兽,炼灵丹,结友寻妻,终成一代夜帝。
  • 时光再倾

    时光再倾

    两个人因一个书中的老和尚错过了彼此最好的姻缘。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十年须臾,时光再倾,我们还能否成为我们?
  • 哲理格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哲理格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