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845200000048

第48章 商业巨子

钢铁大王卡耐基

卡耐基是一位闻名的钢铁大王,但他对钢铁制造却全然不懂。他雇用千百位钢铁专家为他工作,这种知人善任的能力,是致富的秘诀之一。从小他就具有组织能力及领导才能。

安德鲁·卡耐基(Andrw Carnegie)出生时没有医生或助产婆接生,因为他父母穷得请不起。他最早的工作所得,一小时只有2分钱,后来却造就了4亿美元的巨大资产。

我曾旅行到英格兰的东弗林镇,前往他的出生地参观,他的家只有二层狭小农舍。早年,父亲在楼下从事纺织工作,又黑又小的阁楼,就是他们的生活起居室。

当他们移民到美国时,父亲以贩卖自己编织的布为业,母亲则帮人洗衣或到鞋厂做小工。卡耐基的衬衫只有一件,所以每晚睡觉后,他的母亲必须赶紧洗净晾干,以备第二天再穿。每天工作16~18小时的母亲,非常疼爱他。22岁时,卡耐基决心在他母亲有生之年,绝不结婚,他遵守了这个诺言30年。当他52岁结婚时,他母亲去世了。而他唯一的独子,在他62岁时才出生。卡耐基小时候常对他母亲说:“妈,当我成为富翁,我要让您穿最好的衣服,雇很多的佣人,并且拥有自己的马车。”这些许诺成为他日后成功的原动力。丧母的悲伤,持续十五年之久,每当想到母亲的名字,他总会痛哭流涕、悲伤不已,有一位英格兰老太婆,因为酷似他的母亲,因而获得他的帮助,偿还负债。

卡耐基小时候曾经捕获一只怀胎的兔子,这只兔子不久生出一窝小兔子,为了喂饱这些小兔子,他想出一个办法,他向附近玩耍的小孩子们说:“帮我为小兔子找食物吧!养大的兔子将用你们的名字命名。”这计划神奇地成功了。

日后,卡耐基成了大企业家时还时常运用这种心理学。例如,宾夕法尼亚州铁路公司售出铁轨时,也是用当时铁路公司经理的名字为该处新工厂命名。如此一来,该公司的经理乐于制造新工厂的铁轨。

卡耐基早年在匹兹堡送电报的工资,一天约有50美分,当时对他而言,这是份相当重要的工作,但他对该市的环境并不了解,随时可能被停职,所以,他极想成为发报员,于是他夜间学习电信知识,清晨又赶到电信局去练习。

有一天清晨,一份来自费城的紧急电报,因值班技士还没来而不能收,卡耐基自然而然地代收电报,并且自己发出电报。不久,他被升为电报技士,薪水也升了两倍。

他胸怀大志且努力工作,终于引起上司的注意,宾夕法尼亚州铁路公司独立时,他已提升为电信科主任的私人秘书。

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卡耐基踏上巨富之路。公共汽车邻座坐的一位发明家对他说:“这是我的新发明——新式火车的模型。”当时的火车只是在货车两旁钉上简陋的架子而已,而发明家的新模型,与现代的火车相当类似。卡耐基以英格兰人特有的先见之明,认为这玩意儿将会有发展潜力——他心里盘算着。于是他向朋友借钱,全数购买了这家制造工厂的股票,不久,业绩果然蒸蒸日上,当他25岁时,投资的利息使他年收入达5000美金。

任职电信科长时,铁道的木桥被火烧毁,造成铁道不通。“木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将会走上铁桥的时代。”心里这样盘算着,他又借钱创办了铁桥制造工厂,不久,金钱如滚雪般地赚进来。

卡耐基就像神话中的神仙一般:点铁成金。以4万美元与朋友合资购买的农场,因为富藏石油,一年后,身价百倍。27岁那年,他一周有1000美元收入,这又岂是15岁时日薪20美分时可比拟的?

1862年,南北战争最激烈时,物价连连高涨,西部的开拓已发展到密西西比河对岸,铁路开始穿越美国大陆,产生了无数的新兴都市,美国正踏入新时代。这时卡耐基已不再辛劳工作,他拥有无数的得力助手,帮助他建立企业王国,虽然卡耐基有英格兰人的小气,但绝不是视财如命的人,那些帮他忙的员工,许多人也成了百万富翁。

他一生中只念过4年书,但也出版了游记、传记、随笔、经济等类书8册,对于公众图书馆、教育制度的改善也不遗余力,捐款高达7800万美元。

他会背诵彭恩斯的诗集,还能背诵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斯》、《哈姆雷特》、《李尔王》及《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其他名作他也都遍览无遗。

他不信仰任何宗教,但赠给各教会的风琴却高达7000台。

他一生所捐的款项合计有3.65亿美金,相当于1天100万美元。他是所有富豪中,最善于处理钱财的人。他曾说:“抱财而死,是一种耻辱。”

报业大王赫斯特

威廉·兰道夫·赫斯特的父亲是金矿业泰斗,赫斯特在24岁时,接手经营旧金山的报业,1年间发行数量增加1倍,从此成为美国新闻界的权威,并且活跃于政坛。

你可否想过,如果手中拥有100万美元,将如何分配使用呢?威廉·兰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的月薪就有100万美元——相当于1天可赚3万美元。当你在读这篇文章的5分钟内,他又赚进了100美元了!

从来没有人称呼他“威廉”,即使是亲近的朋友,也都以“W·R”昵称他。他的属下大约有7万员工,他们都以我们的“头儿”来称呼他。

他经营的报纸种类高达24种,出版的杂志总计9种——拥有几百万的读者,他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具潜力的出版业者,他的名字在美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然而,他本身却是一个相当神秘的人物呢。一般大众对他的了解,不比对印度伟人甘地所明了的情形更多。

身为全美第一出版大王,最令人惊讶的是他竟然是位相当内向而羞涩的人。大约有半世纪之久,他愿意和一流名人及朋友欢聚,却最讨厌和陌生人会谈。

平常总有1060位客人住在他加州的巨宅里。但他认为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自己偷偷玩着纸牌算命的游戏。到纽约城时,最大的乐事是边欣赏商店的橱窗边散步。

美国西部规模最大的产业,就是赫斯特在加州的牧场。这个牧场面积共计25万英亩大,沿着太平洋的海岸,全长大约有50英里。

站在高度2000英尺的山上,可以远眺太平洋的波涛汹涌,于是,他就在山上建筑一座巍峨的摩洛哥风格的城堡,取名为“魔法之丘”。他耗费数百万美元的巨款装饰这座城堡。城堡里装饰墙壁的葛布兰式花壁毯,原是当年法国城堡里的悬帷。优雅的大厅里挂着荷兰画家瑞伯兰特、法国画家罗宾斯以及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等人的珍贵名画。他宴请宾客的大餐厅里陈列着珍贵的艺术作品,但吃的东西却很简单,而且用的是纸围巾。

赫斯特非常喜爱动物,饲养着许多野兽,使当年马戏大王巴拿姆都羡慕不已。成群的斑马、水牛、长颈鹿、袋鼠——在山上乱跑狂叫,树林里,无数奇形怪状的鸟禽在枝头上跳跃。此外,在动物馆内,有雄狮吼叫,有老虎咆哮不停。这些都是他所饲养的。

我有位朋友,名叫法兰克·麦逊,专替赫斯特去法国各地购买古物、艺术品。甚至有时候,把一所城堡都买下并把它们装箱运回美国,一块石头、砖瓦、木材都编号注明来自何地,他就照旧把它们建造起来。

他这样疯狂地采购美术品的结果是,最后连存放的地方都得大费周折。他只得在纽约买下一个大仓库,把暂时不用的东西存放到仓库内。仓库管理员共有20名,经费每年约6万美元——收藏的东西,从布谷鸟报时钟,到埃及出土的木乃伊等,无奇不有。

赫斯特的父亲,原来是密苏里州的一个农夫,1849年的时候,适逢淘金热的盛期,他也跋涉到西部2000英里的荒地去挖金矿。他和牛并列而行,有时也和印第安土著人作战。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发现了金矿,也得到了百万财富。到他年老时,总爱在家园的树阴下休息。数年前,儿子赫斯特发觉这棵树挡住了视线,无法从窗子眺望大海的景色。他不忍任意砍伐父亲所喜爱的那棵树,因之他花费4万美元,请植树专家把那棵大树移动了30米。

他非常喜爱动物。一次,好莱坞电影公司的一群高级管理人员远道而来拜访他,但赫斯特却毫不在意地让他们久等,这是因为他正在照顾一条掉了半截尾巴的蜥蝎。还有一次,他在深夜里驾驶私人游艇去请名医来治疗一只断了脚的土拨鼠,并且支付了500美元的医疗费。

赫斯特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是打网球的身手仍然非常矫健。这是他40年来努力不间断地练习、并且虚心地接受指导、一心一意改善球技的成果。他还是一位业余摄影爱好者,摄影技术连专家都自叹不如,每年拍摄照片高达几千张之多。射击方面他也是高手,有一次他乘着游艇出游,一手拔枪击落正在高空飞翔的海鸥,准确地击中翅膀,使同伴都非常讶异他的神技!

他喜欢跳踢踏舞、擅长模仿和讲故事,记忆力之佳可媲美百科全书。譬如:问他英国中世纪亨利八世有几位王妃、美国历任大总统的名字等问题,他都能一一回答,而且从不有误。

有时候,吉米·瓦特和查理·查布林在赫斯特的牧场里聊天,提到《圣经》里的用词,二人常常争得面红耳赤。结果,皆由赫斯特出面解答,这是源于赫斯特对《圣经》里的每句每字都记得一清二楚。

赫斯特喜欢结交年轻的男女朋友,但却不许任何人在他面前提到“死亡”。

他继承父亲3000万美元的遗产,本可悠游一世,可是他却仍然每天工作8~15小时,50年来从不间断。

他曾公开表示——我绝对不退休,除非上帝呼唤我回去。

烟草大王德瑞斯

50美分创造了一个拥有51亿美元的烟草王国。

世界首富德瑞斯(Doris Duke)之女——已经结婚了,私人财产大概有5300万美金之多,人们却称她为“可怜的富豪千金”,因为无论她到哪里总有侍卫随行,并且时常被新闻记者、摄影师跟从,连买顶帽子,也有随行保镖二三人跟随,完全没有私人的行动自由。

德瑞斯拥有5片庞大的土地,美国境内4片,另一片在法国的里维耶拉。新泽西的面积有5000亩,花团锦簇的花园,湖水清澈,一望无际的绿草如茵,绿色的建筑物点缀其中成为美国东部名胜之一。

这位富豪千金举行结婚仪式,当她出现在佛罗里达州的巴姆比基广场时,所穿着的竟然是3年前的旧款式服装。“虽然拥有庞大的财产,但最舒服的结婚仪式还是在熊熊烈火燃烧着的暖炉前取暖。”她说。

德瑞斯的父亲究竟是如何致富的呢?——靠香烟。

被誉为烟草大王的德瑞斯家族,是在南北战争结束时开始创业的。当时战败的南军正处于惨淡的时代,军队所到之处,一片狼藉;田里没有任何作物,只得吃栗果及棉种混合煮成的东西代替食品:以树木的叶子代替蔬菜。德瑞斯的祖父盛顿·德瑞斯曾为南军统领李将军的部下,在里基玛德战役时被捕,被投入恶名昭彰的里比监狱,过着非人的生活。李将军战败投降后,他的祖父回到故乡北卡罗来纳州。

南军政府赐给他两头盲骡,5美元钞票一张,经过北军兑换后只值50美分。他以50美分、两头盲骡,加上两个丧母的孩子,开创坎坷多歧的前途。

战火所到之处,田里的作物都被士兵吃光,只剩下烟草而已。两个可怜的孩子巴克及班将这些烟草烘干、揉压、装袋后,堆在老瞎的骡马车上,出外贩卖,就这样他们创立了全世界第一大烟草王国。

他们在北卡罗来纳州北部,以香烟交换熏肉及棉花。日落时,在路边野宿,吃着交换来的熏肉及马铃薯。所幸,他俩不以为苦,反而决心扩大贩卖香烟的工作。

随着时代的演进,资本丰富的香烟制造工厂达到了数百家之多,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德瑞斯的父亲认为:“没有突破性的技术发展,将被时代淘汰,不能生存。”几番苦思,终于想出可赚几千万美金的构想——纸卷香烟。

以目前而言,这并不是富有创造性的改革,但在当时却是一项革命性的新制品。俄罗斯人或土耳其人在几世纪前开始抽纸卷香烟,英国也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学会纸卷香烟。然而,全世界香烟最大供应国——美国,在1867年才开始用纸卷香烟。

德瑞斯的父亲最初是用人工来卷香烟,当他发明卷香烟的机器后,每日产量由2500支提高至100万支。他还发明了包装香烟的机械。还有人记得“Mecca”、“TheEra”等香烟吧!这些硬纸盒的设计也是出自德瑞斯的父亲之手。

业绩蒸蒸日上,为了配合政府调低香烟税金,他也将售价降低一半;大量地卖出一包5美分的香烟,使得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他的父亲按着计划开拓新市场,以25岁的年纪前往纽约开创新工厂。当时他发誓“效仿洛克菲勒开发石油的精神,我的香烟也一定会成功的”。

赚得的利润他又投入新事业的开创,虽然年收入有5万美金,他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从来不吃超过1美金以上的便当。在这种俭朴的情况下,世界各地的连锁店迅速开发成长。

他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工厂勤奋工作。从材料到成品都亲自严格地监督,不假手他人。

他死后留下的遗产多达1.1亿美金。他自负地说:“美国境内没有比我更富有的富翁。”他所受的教育仅仅四五年而已。他曾自嘲地说:“如果作牧师或律师,就必须接受大学教育;像我这样的人,只要有商业头脑就可以了。”

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引用他的话——“我成功的秘诀,是‘努力’,而不在于头脑比别人好;那些头脑比我好的人,终究失败了,那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

这位没有接受教育的人,竟然拿出4000万美金来扩大一所小规模的大学。这所大学至今仍用他的名字为校名(北卡罗来纳州的德瑞斯大学)。德瑞斯出任该大学的理事之一,他是全世界最年轻的大学理事。

德瑞斯不喜欢出风头,一生中只有一次接受访问,那次记者问他:“拥有如此庞大的财产,你满足吗?”他摇摇头说:“不!一点都不满足。”

台湾塑胶大王王永庆

王永庆念书的成绩总在最后十名内,进米店做小工只知道终有饭吃,后来在日本人压迫下白手起家,一跃成为台湾首富。刻苦、努力、节俭正是王永庆发迹过程的法宝。

根据台湾《大人物》杂志社1985年6月的一项调查显示,王永庆目前是台湾知名度最高、最具神秘色彩的人物。

1985年8月24日华视“周末派”节目指出,王永庆是大多数年轻人崇拜的偶像。

《卓越》杂志在1984年7月间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王永庆所主持的台塑集团企业,在“商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管理制度”、“未来发展潜力”等三方面均独占鳌头,成为台湾经营最卓越的集团企业。

这些调查结果表明,王永庆目前是台湾家喻户晓的一位神秘偶像人物。

以品质和服务取胜

1917年1月18日,王永庆出生于台北县新店镇直潭里。王永庆出生的时候,村里住着数百户人家,读书识字的没几人,绝大多数是文盲。因为贫苦,村民们为了节省粮食,三餐经常吃稀饭,稀饭消化快,吃完没多久又饿了。只有在年节的时候才准备白饭与一点猪肉,痛痛快快吃顿饭,等年节一过,又以稀饭度日了。

王永庆家的生活也不例外,终年辛劳,只能勉强求得温饱,日子过得很苦。

但是,王家对子女的教育仍然非常重视,王永庆7岁的时候,其父母王长庚夫妇便把他送到新店国民小学就读。

王永庆念小学时,对书本没兴趣,也从来没有认真过,在校成绩都是在最后一十名之内。他后来说: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性,有的人喜欢念书,有的人对这方面就不感兴趣,我在国民小学的时候,对念书就缺乏兴趣,现在回想起来,除了个人的因素以外,缺乏环境的引导也很有关系。”

王永庆小学毕业后,在家乡连做苦工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在他15岁那一年,就立志要出去闯一番天下了。

1931年,他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并在叔叔王永源的介绍下,来到嘉义当米店的小工。日据时代的嘉义是台湾商业的重镇,它更是米谷的集散地。嘉南平原的米谷集中于此,南输北运,生意热络,繁荣异常。

王永庆回忆说:“那时一心所想的,就是能有个工作不要饿肚子就好了。我不但没有因为离家而感伤,反而满心的欣喜与欢慰,因为好不容易我终于找到了工作,有饭吃了。”

白花花的大米曾经是王永庆梦寐以求之物,今日竟能与其终日为伍,所以他在获得此项工作之后,不但高兴而且格外的珍惜。他除了兢兢业业全力以赴之外,并细心观察老板经营米店的一些诀窍,以之作为日后创业之准备。

一年之后,也就是王永庆16岁那一年,以他父亲四处张罗借来的200元做本钱,自己在嘉义开了个小小的米店。

米店开张之初很困难,因为生意的对象是每个家庭,而他们都已经有了固定的米店供应。王永庆只能挨家挨户去拜访推销,好不容易才争取到几家愿意试用。

面对此种困境,王永庆心想:“如果我的品质与服务不比别人好的话,这几家好不容易争取来的试用客户,说不定在试用之后,又会回头向原来的米店买进了。这样一来,就更谈不上再去发展其他新客户了。”

于是,王永庆便在米的品质与服务上苦下工夫。那时稻谷在收割之后,都铺在马路上晒太阳,碾成米后往往杂有米糠、砂粒、小石头等。虽然这种现象很普遍,卖米和买米的人都见怪不怪,但王永庆认为这样的米品质太差,他便将那些米糠、砂粒、小石头等杂物捡干净后才卖给顾客。

在服务方面,他也想出了一套改被动为主动的方法。当顾客上门来买米时,他就主动提出送货上门,这种好事对顾客来说当然是求之不得的。

当王永庆把米送到顾客家中,并将米倒入缸里的时候,他就掏出一本小小的笔记本,记下这家的米缸容量;然后,他又向顾客询问该户人家人口和饭量情况、一天米的用量等等,便依据这些资料计算出这家顾客米的用量,以及这次送来的米大约食用天数。在顾客吃完米之前的二三天——他就主动把米送到顾客家里去了。

这样一来,不但这家顾客可以确保无断米之虑,而且他也可以确保顾客不会因为断了米而临时转向其他米店买米。

米卖出之后,接着是收钱问题,什么日子去收钱对顾客最方便呢?对于大多数薪水阶级来说,当然是发薪日。所以王永庆便一一记下所有顾客的发薪日。等到顾客发薪之后,他再去收米款,结果,十次有九次都能顺利收到钱,顾客对这种收钱方式也很满意。

那时,王永庆的隔壁也有一家碾米厂,是一位名叫福岛正夫的日本人经营的,他比王永庆大二十多岁。在日治时期,日本人和中国人经营米店有悬殊的待遇差别,福岛正夫有很多条件都比王永庆优厚。但王永庆并不服输,他立志要超过福岛正夫。

福岛正夫的碾米厂做到下午6点就停工休息,而王永庆则做到10点30分,他比福岛每天多做四个半小时;每天碾米都会弄一身的石灰粉,福岛每天花3分钱洗热水澡,而王永庆则省下3分钱,只在屋外的水龙头洗凉水澡,即使冬天也不例外。王永庆认为,每天省下3分钱,就等于多卖出3斗米的利润。

在嘉义的26家碾米厂当中,后来王永庆排名第三,福岛第四。王永庆如愿以偿。

日本人实施配给制后,发动宣传要民间采用代用食。再经过一段时间,代用食也无以为继,民间呈现饥荒状态,主永庆的碾米店被迫关门了。

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

王永庆的米店与碾米厂虽然关闭了,但经过10年辛苦努力,他也有了一些积蓄。次年,他便在家乡直潭里买了一些土地。于是,在他26岁,终于从一个一无所有的贫寒子弟一跃成为小地主了。

后来,他到嘉义的乡下开设砖厂,砖厂用煤炭烧窑的时候,会冒出浓烟;而浓烟有损稻谷,所以当稻子开花的时候,日本警察就会强迫砖厂停工。

王永庆在嘉义的砖厂就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惨淡经营,后来因为不易取得烧窑用的煤炭,他把砖厂搬到板桥。板桥的砖厂经营一段时间后也因故停业了。

虽然他刻苦经营的米店及砖厂因故先后结束了,可是当时有一件事给他很大的启发。

抗战时期,由于粮食不足,鸭鹅当然也缺乏饲料,只得在野外吃野草。四个月下来,瘦得皮包骨,只有两斤重,比一般的轻三到四斤。

王永庆买下了许多瘦鹅,用包心菜的粗叶子喂养。两斤重的瘦鹅再经过两个月的饲养,重达七八斤,非常肥大。究其因,乃是瘦鹅具有强韧的生命力,不但胃口奇佳,而且消化力极强,只要有东西吃,它立即就会肥大起来。

喂养瘦鹅给王永庆两点启示:第一,一个人在失意之时,要像瘦鹅一样忍耐饥饿,锻炼自己的忍耐力。只要饿不死,一旦机会到来,就会像瘦鹅一样,迅速地强壮肥大起来。第二,瘦鹅之所以瘦,问题不在鹅,而在养鹅的人饲养方法不当,企业经营的道理也一样,经营不善,问题不在员工,而在老板管理方法不当。

1943年,王永庆27岁,他又从米店、碾米厂、砖厂等转向林木业发展。

在建南汽车货运林老先生的资助下,他开始了木材生意。可是由于经验不足,不久便血本无归。这一时期可算是他前半生最黯然的日子了。所幸林老先生再一次帮助他,才得以立稳脚跟。

8年抗战胜利了,台湾摆脱日本统治,重回祖国怀抱。二次大战时饱受美机轰炸之下的台湾,处处断垣残壁,一切百废待兴。因此,建筑业呈现蓬勃的景象。王永庆经营的木材业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业务蒸蒸日上。

到了1946年,王永庆30岁时,他的积蓄已达到5000万元。

王永庆说:“贫寒的家境,以及在恶劣条件下的创业经验,使多年轻时就深刻体会到,先天环境的好坏不足喜亦不足忧,成功的关键完全在于自己的努力。这个信念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深深影响并支配我的处事态度。在创办台塑企业的过程中,曾经遭遇过各种的困难,我都是以这一信念勉励自己以及台塑企业的同仁。因此我们能够一次又一次地攻克难关,持续踏出稳健的脚步,追求成就和不断的自我超越。”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王永庆是因塑胶而发迹的,但他初时想投资塑胶工业时,竟几乎对“塑胶”的真正含义一无所知,遭到台湾工业会化工组主任严演存的白眼。但1年以后,他对塑胶之性质、制程、生产、加工、用途等均了如指掌,令人刮目相看。由此可知他努力求知的精神。

40年代的台湾,由于受到战争的破坏,百废待举。当局拟定的塑胶原料工业,原属永丰工业老板何义负责,但何义考察日本、美国、欧洲归来之后,认为前景黯淡,遂宣布放弃。

但是,美援好不容易争取到了,不做太可惜了。于是,当局找到了原想申请做轮胎的王永庆。当时的王永庆对塑胶完全外行,手头仅有一点资料,他却逆流而上,不假思索答应了。

1954年3月,王永庆登记设立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自有资金约50万美元,美援有67万美元。

王永庆回忆说:“那个时候,台湾的经济发展环境恰如一片荒芜的废耕地。我们所面对的是,资金缺乏、技术落后、原料困难、市场极其狭窄且封闭的情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从事PVC塑胶粉的生产,就好像是一个手中缺乏工具的人,开始在极为贫瘠的土地上耕耘。”

1957年3月,台塑建厂完成,正式开工生产。每月产量只有100吨,是世界上规模最小的。即使如此,当时台湾市场每月的需要量只有15吨。所制成的产品只有胶膜,品质很差,做成雨衣一穿就破;其余的用途有软质PVC,将它压制成细条状,用于编制小袋子,其消耗数量亦很有限。

加之风闻台湾当局要保护管制进口,原本便对自产品质没有信心的加工业者,立即把七个月数十吨的需要量一次进口,使得从1957年3月到12月,台塑生产的PVC塑胶粉一吨也卖不出去,库存堆积如山。

台塑当时的处境,骑虎难下,进退两难,几乎到了山穷水尽、奄奄一息的地步。除非开拓外销市场,否则死路一条。

要拓展外销市场,以当时每月一百吨产量的规模,毫无竞争力。所以,王永庆决定一方面扩厂,希望借大量生产以降低成本;一方面筹建一次加工厂,为台塑的PVC粉找出路。

于是,在1958年,月产增至21吨。增产后虽然成本稍降,但日本那时已增产至五六千吨,成本更低。因此仍然无法开拓外销,所以,王永庆决定第二次扩充增产。

对于第二次扩充增产,大多数人都认为增至六百吨比较保险,就连外国的顾问也持这种观点。王永庆独排众议,主张增至1200吨。结果,在当时工业会第一处处长沈奴泰的支持下,于1960年顺利完成了1200吨的扩建计划。扩建之后,产量激增,成本大减。

除此之外,王永庆于1958年成立了南亚塑胶公司,做一次加工,设法协助台塑销售PVC粉。等到第一次加工品质较稳定之后,立刻设立卡林、新东等二次加工厂。

经由扩厂大量生产降低成本,并成立一次及二次加工以拓展外销的情形下,总算解开了PVC粉滞销的困境。以后逐渐发展的结果,不但找开了PVC粉的销路,也促成了PVC塑胶加工蓬勃发展的局面。

遇到问题要追根究底

1978年,台塑集团企业的营业额突破10亿美元,此一成就证明了台塑已具备与世界大企业竞争的条件。

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时,PVC粉原料缺乏的问题暴露无遗。王永庆看准了美国的PVC原料充足,而且比台湾更便宜,非常适宜在当地设厂。

1980年,王永庆正式进军美国。他在美国德州休士顿建成了一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PVC塑胶工厂。该厂于1980年6月开始兴建,从策划、设计、安装、施工、试车安全由台塑一手包办,因此大大降低了成本。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该厂于1983年正式投产,一船一船的PVC原料由美国运回台湾,解决了多年来原料缺乏的严重问题。

目前,美国市场PVC粉的售价,每公吨已达700美元以上,而台塑公司供应国内加工厂的PVC粉价格,从1983年以来,一直维持在每公吨600美元以下。

由此看出,不断地追求低成本,做到物美价廉,是王永庆的经营信念。他曾说过:“经营管理,成本分析,要追根究底,分析到最后一点。我们台塑就靠这一点吃饭。我看美国人、ICI、史托福都没有这么做,我就晓得我们台塑有饭吃。”

这种“追根究底”的原则乃是王永庆经营企业成功的法宝。

凡遇到问题或发生异常都要深入加以分析,并且追究问题的本源。就好像河川的流水混浊了,我们要探求它的原因,必须溯流而上,一直追到河川的源头处,才能排除异常,解决问题。因此,这种方法也常称为“原流方法”。有一次,他们开会讨论南亚做的一个塑胶椅子。报告的人把接合管多少钱、椅垫多少钱、尼龙布和贴纸多少钱、工资多少钱,都算得很清楚,合计550元钱。每个项目的花费在成本分析上统统列出来了。

但王永庆追问:“椅垫用的PVC泡棉1公斤56元,品质和其他的比较起来怎么样?价格如何?有没有竞争的条件?”

报告人答不出来,一点用都没有了。

王永庆再问:“这PVC泡棉用什么做?”

“用废料,1公斤40元。”“那么大量做的话,废料来源有没有问题呢?”又不知道。“南亚卖给人裁剪组合,在裁剪后收回来的塑胶废料1公斤多少钱呢?”“20元。”

“那么成本1公斤只能算20元,不能算40元。使塑胶发泡的发泡机用什么样的?什么技术?原料多少?工资多少?消耗能不能控制?能不能使工资合理化?生产效率能不能再提高?”结果没有,报告人根本没有分析。

这么一大堆工作没有做,在王永庆看来,是绝对不对的。

他还把“追根究底”的精神带到中外驰名的台塑“午餐汇报”上。

为了追踪、考核台塑各有关事业单位,以了解意力贯彻的实际程度,并考察各单位主管与幕僚人员的工作能力,台塑总经理室定期安排“午餐汇报”,每一事业单位都有轮到的机会。

一般“午餐汇报”都由王永庆亲自主持,气氛严肃,会中王永庆一听到有疑问的地方,立刻在该处摺角,待报告告一段落之后,以惯有的“追根究底”方式不断发问,若准备不充分,随时会被问倒。因此,在会报中报告的单位无不战战兢兢,唯恐当场出丑。

对此,王永庆的看法是:“什么叫做人情?人情用在努力、有贡献的人身上是一种爱和鼓励。假如这个人不努力、不用功、没有贡献,你还怎么照顾他呢?淘汰就淘汰了,让他有机会反省,这样才有救。中国式的人情在过去家族式的企业上表现得最明显,不管旁人能力如何,自己的亲戚最重要。他们不讲理,只顾情。事实上,没有理怎么有情?”

实力重于学历

日本SONY公司的社长盛田昭夫在1966年写了一本史为《学历无用论》的畅销书,在日本企业界引起很大的震撼。

盛田昭夫深恐读者把“学历无用论”误解为“教育无用论”,曾经郑重表示,他写该书之动机乃鉴于日本社会重视学历甚于重视实力,并把学历作为评判一个人的标准的不正常现象。

换言之,“学历无用论”并非否定学历,而是肯定实力的重要。

既然空有学问无用,那么实力从何而来呢?实力是从实际经验得来的,王永庆说:“我是一个没有受过正式经济教育的人,可说全凭经验。为了求生存,我在一切条件不利之下搞起。”

“中国博士在外国开餐馆,我碰到好几位。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人要到美国工业界发展有两点困难。第一,因为语言、风俗习惯等的因素,美国人用中国人的比例就比较少;第二,我们的留学生已经是博士、硕士,要到工厂中工作,他们绝对不愿当一般职员、作业员,而公司内高的职位,不要说美国人的公司,就是我也没有办法特别安排给他们。在美国,公司主管大部分是高中、高工、高商等,因为这些人在工厂已经比大学、研究所的人多磨炼了若干年,经验相当丰富,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工作范围,都有单独作战的力量。如果想在工业界寻求发展,还是工厂的实际经验有用些。”

1967年左右,台塑公司曾经请了国内外的学者去演讲。台塑里各级主管都很用心听讲,渴望从中学到东西。学习的场面很热烈,但收效很有限。其问题在于,学者所谈的,不一定能够适合听者实务方面的需要;而且学者所讲的内容,听者不一定能引用来配合自己的实务需要。

这就是理论与实务之间的问题。

汽车大王福特认为,经验乃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王永庆也说:“钱是没有用的,钱人家可以从你的手中抢走。只要有足够的力量你就会成功,而且,无论如何,力量是人家抢不走的,培养自己的力量是最重要的。”

他还说:“天下事情,你有没有实力,是最实实在在的事。怎样和人家竞争呢?就是你做的东西能不能更便宜、更好,最后是消费者承认不承认你的问题。”

幼年生活的困苦,令王永庆觉得唯有刻苦耐劳方能补其身无专长的不足,这“刻苦耐劳”不但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成功的主要动力。

即使在被公认为大富豪的今天,王永庆也不改其刻苦耐劳的本色,而且生活节俭,极看不惯奢侈和浪费,这同他的惊人毅力、信守诺言一样为人们津津乐道。

面对越演越烈的石化工业,王永庆毫不畏惧,他打算以坚强的实力去打这场硬仗。

麦当劳创始人克洛

美国卖牛肉饼的餐馆不计其数,但只有雷·克洛被称为“牛肉饼大王”。因为他把牛肉饼这行业看得那么重,甚至设立了一间“牛肉饼大学”。

雷·克洛的创业很有传奇性,它向人们证明:关于抓住机会的人最可能成功。这样的人独具慧眼,一个买卖,一笔交易,一项工作,一顿饭,都不会轻易放过而不加利用。

克洛在高中二年级休学离校后,在几个旅行乐团里做过钢琴师,在芝加哥无线电台做过音乐节日导播,在佛罗里达推销过房地产,还在中西部卖过纸杯。他知道失败的滋味。“在佛罗里达的房地产热潮消退之后,我彻底破产了,”他回想,“我没有大衣,没有外套,连副手套都没有。我在冰冷的街道上驾车回芝加哥,到家之后我已冻成冰棒,满怀失意,一文不名。”

克洛在1937年开始自己做生意,担任一家推销混乳机小公司的头头。混乳机是一种能同时混合拌匀五种麦乳的机器。1954年,他在加利福尼亚州圣伯纳地诺城发现了一家小餐厅,老板是麦当劳兄弟——马克和狄克,他们要买八架机器。没有人曾买过那么多,克洛决定亲自去看看麦氏兄弟的工作。他到了圣伯纳地诺城,马上看出麦氏兄弟已经踏进了一座金矿……顾客们为了能买他们的牛肉饼而不惜排队抢购。

克洛问麦氏兄弟为什么不多开几家分店,狄克摇摇头,指着附近小坡上,“看到上面那幢房子吗?”他说,“那就是我的家,我喜欢那边。如果我们开了连锁餐馆,我们就永远不会有闲暇回家了。”

聪明人处处都是机会

克洛看到他的机会来了,而且立刻把握住。麦氏兄弟很快就答应给他经销权在全国各地开分店,条件是抽取5%的利润。克洛专心致志地干了起来。

他拥有的第一家麦氏餐馆于1955年4月15日在芝加哥郊区开张。第二家在同年九月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弗列斯诺市开业,第三家,还是在这一年12月在加利福尼亚州雷萨达市开业。后来增设分店的速度越来越快,到1960年,一共有280家麦氏餐厅分设各地。1968年前,每年大约有100家陆续开张,以后更增加到每年200家以上。

1961年,克洛以270万美元向麦氏兄弟买下主权——包括名号、所有商标、版权以及烹饪处方。自此以后,他跟这两位兄弟彼此就很少联络。克洛说:“他们比我年轻,可是他们歇手了。我可不能抛锚,当你年轻的时候只要能奔,就得前进;到你老了,一停手就会僵化。”

虽然狄克和马克是创始者,但是显然他们不是属于做大生意的人。

麦氏餐馆需要雄心勃勃的人。雷·克洛已是董事长兼首席主管,69岁仍活跃一如往昔。他这样说,“我们需要的是把全部力量投到事业中的人,如果他的野心仅止于养家活口,过得安适悠闲,麦氏餐馆就不需要他。”

也许甚至连年轻时代的雷·克洛——更不必提驾车回芝加哥时冻成冰棒、分文不名的雷·克洛——都够不上今天麦氏餐馆的要求。一公里长的名单上排队求职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淘汰。

“只有有成功潜力的人才被录取。”当人们询问这种选取法有无标准的时候,公司负责人员告诉说没有。“基本上,我们要的人是能与人处得来的人,”他解释道,“可以说我们一心要找的人是推销员而不是会计师或厨子。”

公司夸口说他们每家分餐馆的主持人都是了不起的知名人士,可能是夸张了一些。但平均年龄为35岁的麦氏公司餐馆的主持人都是在另一行生意上有了相当的成就,银行账户上的数字也很可观的那一类。公司指出,一开始的现金投资要求,可以“吓退那些能力不足或不合适的应征者。”

取得每一家麦氏的分餐馆的经销权(包括地租设备以及营养费用)要消耗11万~12万5000元,看主持人所需要的餐馆大小及位置而定。其中大约六万五千美元必须是现金,余款要由主持人以自己的名义筹措,由公司选择地点建造餐馆。当主持人开始营业时,他要付给麦氏公司每月销售额(扣税后)的11.5%——其中3%是服务费,8.5%是租金。

听起来这是很苛刻的条件,但记录显示出,主持人还是大有赚头。公司声称一家营业良好的餐馆,在三到五年内就能赚回原来的投资额,以后每年税前的利益可达到12%至15%。由于平均每有餐馆每年营业额约为43万至50万美元,这样一个还算不差的主持人,每年可以赚进50000~75000美元。

公司对好的主持人的一种奖励方法是,当有销售权空缺时,他们可以优先购买。有些主持人拥有四家、六家或者八家餐馆,赚的钱堆得老高。雷·克洛估计约有60~70个主持人是百万富翁。

最近一次在迈阿密海滩杜罗旅馆中举行的主持人会议上,一位衣着华丽的主持人的妻子走向克洛,开始谈起以前的日子,那时她每天要帮忙炸法式土豆片,突然她举起一只手指,上面闪耀着一颗巨大的钻戒。

坚韧和决心是无敌的

不错,麦氏公司需要独立奋发的人才。但它不要太独断专行的人。公司的制度总还是必须遵守的。数年前,克洛把这种经销方式称作“美国式梦想的新实现”。问他这句话的意义时,他说:

“让我们面对现实看一看,一切事情都和以前不同了。一个人不能像他父亲那样租个铺子就开起杂货店,他知道争不过大超级市场的连锁商店。但是这里你办得到,我们给大家一个自己开业的机会,不要一个冒全部的险。我个人的唯一要求是,要他们照我们的方法做事,因为这是个已经证实有效的方法。”

那好,就像克洛所说,让我们也面对现实看一看。麦氏餐馆不只是个卖吃食的店,它更是一个制度体系。它的食物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麦氏公司所鼓吹的牛肉饼——机器处理,498克重,9.8公分宽,煮熟了以后它会缩小零点陆公分厚,拨上7.8克的洋葱,盖上芥末泥、番茄酱和一片酸黄瓜,全部塞在1块10.8公分宽的面包中—就算你喜欢吃的话,它的味道和其他十几种牌子的牛肉饼也没什么两样。有一些麦氏公司的高级主管承认他们并不怎么喜欢他们自己的牛肉饼。“如果你不透露的话,”一位说,“我承认我从来不吃。”法式炸土豆片是另一样食物,大多数主持人说它最受欢迎。“毫无问题,法式炸土豆片是我们的王牌食物。”我请教一位我认识的专爱吃快餐的朋友,他证实这种说法:“对,我可以说麦氏餐馆的法式炸土豆片最好,它们比别家的稍微脆一点点。但是并不见得差太远,大多数人分不出差别。”

如果大多数人分不出差别,那么是什么使得麦氏公司与众不同呢?雷·克洛把他成功的秘方表示为——“质量、服务、清洁”——经常简称为Q。S。C。但是其他好公司照样遵守这个信条。麦氏公司的最大劲敌是勃根牛肉饼店,他们也有勃根4个信条:质量、服务、清洁及礼节。

在观察麦氏公司工业业务两周内之后,人们得到的结论是:使得麦氏公司与众不同的原因是,麦氏公司把牛肉饼这一行业看得比其他公司要慎重得多,的确他们把它看得很慎重。

在麦氏公司新的总部办公室中,许多主管的办公桌上都有铜饰,上面刻有雷·克洛最爱用的座右铭:

世上没有任何事能取代“坚定”;

“才能”不能,因为有太多有才能的人并未成功;

“天才”不能,因为被埋没的天才屡见不鲜;

“教育”不能,因为多的是受过教育的废物;

只有“坚韧”和“决心”方是无敌的。

最能看出麦氏公司的经营态度是多么慎重的地方,是他们在艾克市创办的“牛肉饼大学”。其他的连锁中心也有训练课程和讨论会,但是只有麦氏公司有一家“大学”——19天的课程,毕业者可得到“牛肉饼学硕士”,副修课目是法式炸土豆片。

公司不允许在菜单或装潢上有什么尝试性改变。1968年出任的公司经理福烈·透纳曾说:“在这样多的美国人都在变动的时代中,我们最主要的资产之一就是我们的‘协调和一致’。这点很重要,一个习惯在伊利诺伊州汉司市的麦氏餐馆吃饭的人,知道他到俄马哈的麦氏餐馆中也会得到同样的食物和服务。我们已经找到有效的作风了,所以一定要坚守它。”

为了保证所有单位都坚守它,公司安插了一批“地区顾问”人员(“我们不愿意把他们称作督察”,一位负责人解释),每一位地区顾问负责30家餐馆,经常做访问——有些事先知道,有些事先不知道。

偶尔,几位顾问一同“突击”一家餐馆——大批地买牛肉、煎肉及饮料,然后质问主持人,“你看,其中200个是冷的。”大多数的主持人都顺从顾问的批评和意见而改进工作,只有极少数公司要强迫取消某些不听话主持人的经销权。这不包括过去公司中35到40名丧失经销权的主持人,因为他们付不起每月租金,或是自然放弃这一行,而不是因为他们抵制地区顾问的批评。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取回他们的15000美元的保证金存款和他们的折旧费,当然先要扣掉他欠公司的钱。

两个引人注意的主持人被迫放弃经销权的例子均发生在加利福尼亚州。其中一个拒绝供应菜单上新添的鱼片,另一个不照配方来烧牛肉饼,而且拒绝地区顾问进入他的餐馆。

配合当地口味来促销

公司允许少数变通,以适应当地的口味:在长岛,牛肉饼上不加芥末;在曼毛斯特,芥末加多而减少番茄酱;在德克萨斯州,芥末要多,番茄酱要少;在新英格兰的一些地区,除了巧克力、香草和草莓外,还有牛奶、咖啡、饮料。

多年来,公司在原来“牛肉饼—土豆片—饮料”的菜单上已有增添,但一定是在原处设的实验室中做了无数次试验后才决定的。1963年增添了双份牛肉饼及乳酪双份牛肉饼;1964年增添了鱼肉三明治;1967年增添了苹果派;1968年,在几个月的神秘实验之后推出“大马克”(两个牛肉面饼,中间三层芝麻馁,上面浇有菜果屑、乳酪、酸黄瓜片以及一种“特种酱油”)。公司在达特成试验炸鸡肉,在西海岸试验大型1/4磅的牛肉饼。每当实验失败,其公司马上承认。最近烤牛肉三明治和鱼片被放弃了。还有一串名叫珍杜彬(以克洛夫人而命名)的糕饼和名叫雷蒙的豪华牛肉饼连锁商店也都被放弃了。

麦氏公司也有严格的标准来要求雇员的衣着、修饰及仪态。手册中明文规定:

侍役和服务生必须要使顾客留下他们是“纯美国式”男孩的印象。他们一定要有这些可爱的特征,像真挚、热心、自信和幽默感……在麦氏公司,仪容外表是很注重的。男人必须每天刮胡子,修指甲,随时保持口腔清洁,经常洗澡,使用除臭剂以及防止腋下及其他部分发出体臭。应该穿深色裤子、擦亮的黑皮鞋、头发整洁,脸色明朗。牙齿不整齐、雀斑太多或有文身的人不宜做招待工作。

这些在50年代订的标准在最近产生了一些问题。麦氏公司很依赖十多岁的少年来工作,因为他们在课余及周末能兼差,并且愿意领最少的工资(维持低工资以降低成本是麦氏公司的秘方之一)。多年来,麦氏公司拒绝雇用女性——尤其是少女。因为,照雷·克洛的说法,“她们引来坏的男孩。”但是联邦法律强迫公司放弃性别歧视。而且现在年轻人也慢慢强迫公司放松对头发和衣着的严格规定。

雷·克洛依旧坚持公司“不能容忍胡须、山羊胡或超过耳朵的鬓角。”但是在一些大城市及黑人区的麦氏餐馆中,我注意到这条规定常被打破。一位官员解释说:“你看,克洛在这方面过时了。他不了解今天的年轻人,他受不了长头发。我知道福烈·透纳以及其他人并不这么想,他们尝试去慢慢地‘接受它’”。

福烈·透纳的确尝试了。这位曾任第一家麦氏餐馆烧饼师的经理现在才38岁,穿着时髦的上装,上面有贴花口袋,最近头发已经长到能轻拂衣领了。他是麦氏公司在欧布利市总部的主要政策决定人。在透纳的领导下,公司最近发行了一套手册,告诉在大学城的主持人如何应付今日的青年人。“以直率的态度和学生谈话,”它上面写着“它们管这叫‘直谈’,不必尝试模仿他们的语言,不必故意‘讨好他们’。注意地方上的问题,尤其是校园问题,千万不要卷进是非圈中……”

要做到并不容易。在肯尼迪总统被刺的第二天,南伊利诺伊州大学的学生进入卡本乃的麦氏餐馆,要求餐馆外飞扬的国旗下降一半。主持人同意了,但恰巧当地有个认识雷·克洛的邻居打电话向雷·克洛抱怨。克洛——这位一向坚持麦氏餐馆的旗子应该24小时全天飘扬的人——打电话到卡本乃餐馆命令国旗再升起来。这使得学生们又回来,且威吓说除非国旗下降否则要把餐馆烧掉。这一次,主持人打电话请教福烈·透纳。这位经理想了片刻,然后说:“我来告诉你怎么办。待会儿运货卡车来的时候,叫司机倒车时把旗杆撞倒。”这总算两全其美,都顾了面子。

但是麦氏公司顺应青年顾客的作风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它很不欢迎可怕的“十几岁的少年”。在50年代,速食生意大部分是为了驾车的少年而做的。他们驾着快车来去,向穿短裙的女侍大送秋波,叽叽咕咕没个完,在停车场一停就是数小时,谈情说爱或听收音机。

谨慎预防可能的骚乱

从一开始起,麦氏公司就在想办法阻止少年顾客。手册中斩钉截铁地写着:“麦氏餐馆中不许设电动玩具、机器球台、报纸架、赌博器具、电话亭;也不准卖香烟、糖果、口香糖等等。”——这些东西吸引少年人的。

但是就这样的预防措施,依然无法阻止少年人把某几家麦氏餐馆宣称是他们自己的俱乐部。很糟糕的一个例子如在佛罗里达州的费罗海滩,在那里青年人因警察禁止他们进入自己喜爱的公园,结果几乎每晚都涌进麦氏餐馆中。在牛肉饼大学最近有关“少年问题”的课程中,莫兰教授就把费罗海滩的例子举了出来,然后警告道:“小心少年人。他们经常会把成年顾客吓跑而使你生意受阻。他们太爱吵闹而且乱七八糟。他们还说粗话,那是绝不能见容于麦氏餐馆的。他们会在餐桌上调情——你最好马上打断他们的雅兴。在运动会的晚上,要特别小心。打输的球队一定想到麦氏餐馆来证明他们比赢队强,那么你的馆子就会发生三四百人的群殴,我们曾经有许多经理受过伤,很多是重伤,虽然我们不记得曾有人被打死。”

“少年人”对麦氏餐馆是一种不太好避免的威胁,因为,餐馆全心努力招徕“阖家光临”型顾客。主管们选择麦氏餐馆的地点时喜欢说:“我们数教堂尖塔的数目,而不是汽车的数目。”当然这有点夸张;麦氏公司在每个可以选择的地点,都还是做过仔细的情况分析的,但它也对附近家庭生活环境做过仔细的考虑——教堂、学校、游乐场、购物中心、住宅区的街道等等。一位负责人解释道:“你可以说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这样的家庭,父亲27岁,母亲25岁,有两个小孩,还有一个在腹中,年薪一万美元以上,并且住在大城市的郊区。”

麦氏公司的广告,是极花钱的一项活动,单在1969年就耗费了1450万美元,主要对象就是上面说的那种家庭。在福烈·透纳的领导下,公司的广告变得不那么单纯了。去年摆脱了原来的广告代理商,因为依照透纳的讲法,“他们以为在麦氏餐馆吃饭的每一个小孩一定要有雀斑,而且门牙中间有缝。”

新的代理商,哈柏公司,几乎完全重新设计了本季的广告活动。最近的调查活动表明,全家吃哪一家馆子4次中有3次是由儿童来决定。由这点出发,代理商把精力贯注在制作一套新构想的电影广告影集,目标针对儿童,内容是神话世界“麦氏乐园”。剧中中心人物是麦罗纳(这个角色一直是美国电视上著名小旦,96%的儿童都知道他的名字,是仅次于圣诞老人的知名角色)。还有其他的人物,包括克鲁船长(他只吃鱼肉三明治);克劳比先生(最爱吃法式炸土豆片);汉伯格(专偷牛肉饼);乳酪市长和大马克——警察局局长。

哈柏公司也废弃了麦氏公司原来的口号“属于你的餐馆”,而想出一个新的“值得你享受一次”。他们解释这条标语是用来强调“麦氏餐馆吃饭的感觉”,而不是单指食物。“我们所欲表达的意思”,他们说,“是对一个美国家庭来说,上麦氏餐馆是一个有趣好玩的经验。对主妇来说,它是单调家庭例行工作的调节剂。对父亲来说,是在小孩面前当英雄的机会,可是又不需花费太多钱。对儿童来说,完全是乐趣。对他们全体来说,它能使阖家欢乐享受。”

由大批家庭阖家欢乐给餐馆赚来的钱可能是很可观的。在马萨诸塞州布明市尼尼可街8040号的麦氏餐馆是个例子。去年这家由公司本身经营的餐馆,一年毛利已达100万美元,这是第一家利润超过100万美元的麦氏餐馆。当然,布明市是个好地方,它距离运动场不到一点六公里,据调查证实运动迷大都来吃麦氏餐馆的食物;还有,它就在主要公路旁边,附近有几家汽车戏院,两家大购物中心和几个主要商业区。

利用社区活动来宣传

但是据它的经理吉姆·杜华的看法,他认为餐馆赚钱的主要原因是:餐馆顾客的主要成分是居住在布日用市附近迅速成长的郊区中居民,他们年轻、子女多,家庭经济情况又好。“这些人忠实得令人难以置信,”他说道,“你看,我们不只是从一家的平均营业额看谁是最受欢迎的餐馆,而且从每个月来看都是,包括冬季的月份。虽然这里冬天很冷;甚至当气温是零下五度且积雪有30厘米深的时候,还有许多家庭在这里排队买食物,拿回汽车上,打开暖气然后吃。”

要建立这样的顾客忠实度,麦氏公司在全国各地市场,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以证明他们是“社区的一部分。”这是麦氏公司公共关系活动最主要的主题。方法大部分由哈柏公司构想出来,千奇百怪饶有新意。在加利福尼亚州沙抵土加市,麦氏餐馆赠送参加“消除肮脏活动”的女士们免费的点心。在田纳西州詹森市,居民利克·福登被当地警察选为“最安全守礼的司机”时,麦氏公司免费招待他一大餐。在加布利市,麦氏餐馆供应参加森林救火的人员免费牛肉饼和饮料。在福特市,麦氏餐馆把牛肉饼免费赠给响应“点车灯”运动而把光片贴在脚踏车上的每一位儿童。在福烈德城,由学生及演员所扮演的“麦当劳”在节日中带领游行。

麦氏公司并非在每一社区都受爱戴。在马萨诸塞州布兰地市,市民集体抗议在珍珠街上新麦氏餐馆所在地建造巨大金色拱门的计划。在国内其他城市中也有人抱怨那些拱门、标志塔以及红白瓦片都很俗气,不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有时候,公司的建筑设计小组被迫做很大的修改。透纳把这些批评都归咎于“那一堆不知所云无所事事的老太婆”。但是麦氏公司最近还是采纳了一种温和的新建筑设计,改变了一些旧的经销方法。新设计为双重斜坡屋顶,嵌上金属条片;采用镀金玻璃窗和砖墙;墙上是小小的麦氏商标——全部采用流行的褐色及灰棕色调。

麦氏公司在黑人社区也有难题。1969年在克里夫兰市遭遇到一次大危机,黑人联合抵制临近的四家餐馆,抵制的理由是经销权应由黑人接手。结果在两个抵制领袖被判为勒索罪后才勉强得到解决。为防止全国性黑人社区的抵制运动,公司破天荒地把主要是黑人居民地区的经销权由白人转交给黑人。到现在,大约有50家餐馆的主持人是黑人,大部分都做得不错。

麦氏公司转眼又面临新的抨击风波。消费者运动已经开展起来,一些实行家已开始由营养学的观点来审查速食业。麦氏公司的肉类清洁卫生是没有问题的,纽约市消费者协会主席梅森先生说,麦氏公司最近减少牛肉饼脂肪含量的措施很好。麦氏公司的处方要求脂肪含量要在16%至19%之间,并且不容许有内脏及头部的肉混入。

但是在麦氏餐馆中,普通的一餐能给你多少营养呢?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的尚梅尔教授回答说:“麦氏餐馆典型的一餐——牛肉饼、法式炸土豆片和麦乳饮料,并没有给你多少营养。维生素B和C的含量很少,而过饱和脂肪却很多。这种食物很容易引起胆固醇增加而导致心脏病,我并不是顽固派,偶尔我也吃一餐牛肉饼和炸土豆片,但不能固定长期吃。”

透纳却说,没有人把麦氏公司的食物当做正餐。但是尚梅尔教授引用在加利福尼亚州马帝斯市荣民医院的一位营养专家的话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官兵吃的是马铃薯和肉类;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去朝鲜打仗的人比较平衡,吃的是多样食物——蔬菜、水果和牛奶。但是参加越南战争的老兵根本不吃正餐,他们不吃饭,只把毯子拉上来盖住头睡觉。到中午他们饿了,才随便抓个牛肉饼、热肉和马铃薯佐以饮料。如果可能的话,他们也许每餐都会去麦氏餐馆吃。”

在麦氏公司总部的一个抽屉里堆满了信件,亦表示出同样的意思。如果这些信可靠的话,在越南打仗的青年人,并不像从前的少爷兵一样怀念家乡烹饪了。他们所渴望的可以由下面这封信——未必能使麦氏公司得意的信中看出来。

亲爱的先生:

我们是美国军第廿一旅第四营第一排。我们是步兵,常在丛林和稻田中辛苦奔波。吃两种口粮的滋味不大好受,天天嘀咕着想吃美国食物。在传阅《展望》杂志的时候,我们发现一张“大马克”牛肉饼的照片。第一排想订五十份大马克。我们知道这个请求很古怪,但我们想吃牛肉饼想得要命。当我们回到美国后,我们第一件会做的事,就是到麦氏餐馆买份牛肉饼同时和你握手。如果你答应我们的请求的话,我们会永远感激。

现在,麦当劳快餐店已遍布世界各地,享誉全球。他们优质的服务,极佳的职业道德,均受到各界人士的盛赞,现在麦当劳的事业也未有停步的迹象,它的“牛肉饼”之类的快餐依然方兴未艾。

这一切,都有赖当初雷·克洛的经营策略和远见卓识。

里维村的创造者里维父子

几个世纪以来,营造商都是一幢一幢、慢吞吞地建房子。而现在,突然间,出现了一个营造商,一下子就盖了整个村庄。

里维这家人——一个父亲和两个儿子——在美国的营造界,名气大极了。他们的专门技术,是建造小型的、单户家庭住的房子,着眼点在尽力使价格低廉。他们创造了新的方法,自世界上有营造商以来,他们比任何营造商更有实效。他们家的名声以及“里维村”这个相关的名字,已经在美国和大部分的西方世界家喻户晓了。

有些建筑师、社会学家,还有其他的人,抱怨里维这家人造出美学上和社会上的畸形怪物:漫画似的郊区,巨大、空洞、军营似的房子,住着思想一致的人们。有些国会议员指责里维一家发的是战争财,他们辉煌的事业主要是利用纳税者的钱做基础。没有人会中止对里维这家人的批评。但是,不管这些评语是否有根据,有两个事实是无人可以争辩的:如果不是里维这家人,那些现在住在他们所建房子里的人,连比现在一半好的居住环境都得不到。另一点是,在精明的经营之下,他们发了非常、非常大的财。

他们家的三位辉煌的人物中,现在唯一活着的是大儿子威廉。他个子不高,样子有点像电影明星威廉·鲍尔。1968年,他买下了价值9200万美元的国际电信公司(以下简称ITT)股票,出售了他的事业。今年他六十多岁,享受着上了年纪的环球花花公子的生活,拥有一艘长237英尺的远洋游艇和一位如花似玉的法国太太。

但是,全世界的荣华,也会使他常常感到无聊,而他偶尔还会回来看看“里维父子公司”的情况如何。他脱离不了营造事业,梦想着辉煌的新冒险。他最大的梦想——当然,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可以有这样的梦想——找个蛮荒地区,从头开始建立一座完整的、自足的、组织健全的城市。

奋斗之中才有乐趣

他可能真的会失去实现他的梦想。因为非常、非常有钱的人常常会觉得他们在退休之后无聊得很。他们的金钱并不能带给他们充分的快乐。他们只有在奋斗的过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乐趣。

里维的王国是1929年在纽约的长岛创立的。亚伯拉罕·里维,一个貌不惊人的中产阶级人士,本来是从当律师开始他的事业的,但是他发觉这行不对他的胃口,于是寻找别的出路。他开始注意到,有些靠在长岛营造房屋的人变得越来越有钱。纽约市发展得很快,住到长岛去的人越来越多。每个小城都由中心点向外发展。等中心地区住满了人之后。外围地区又会客满,营造商把利润放回口袋,又移到另一个外围地区。

亚伯拉罕·里维决心建一座房子。他的大儿子威廉那时候刚好由纽约大学毕业,主修企业管理和经济学。父子两人共同进入营造行业。他们建立了一幢房子,很快地卖掉,赚了一大笔利润,因而增进了他们的信用价值,比较容易从银行借了钱,买了好几块外围地区的地皮。里维父子公司就发展起来了。

亚伯拉罕的另一个儿子艾福瑞,比威廉小4岁,刚上大学。他家的营造事业深深地吸引他,他想退学,加入家族的行业。但是他父亲坚持要他完成学业。艾福瑞就选了建筑学作为主修课聊以自慰。

他们家的事业开始时不是发展得很快,在大恐慌那段时间更不是一帆风顺。在那个阶段,里维父子公司毫无特殊之处,不过是散布在全美国的几千个小营造商之一罢了。正像《富星》杂志后来所说的,营造事业在那段时间里是“美国资本主义之耻”。在美国当时各主要企业里,营造业是唯一还不懂得利用大量生产或巨型企业组织以便节省人力和物力的行业。当时美国所有的营造商都是小型的,每一次只建造一、两幢房子。

早在1935年,亚伯拉罕就跟他的两个儿子谈论这个“耻辱”,那也没有清楚地找出解决的方法。亚伯拉罕是3个人中最具有社会思想的人。他喜欢说廉价的房子是资本主义欠人民的一笔道德债。威廉是个有魅力、积极的商人,也是个敢下赌注的人。他相信以大量生产方式来造房子是行得通的,定价比一般方式建造的类似房子要便宜1/3,而仍然能净得满意的利润。

艾福瑞是建筑师,担心大量生产可能会造成低级品。他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卓越的设计可以很便宜地应用在房子的大量生产方面,因为建筑师和庭园整理人员的费用,可以由许多家的房子来分摊,而不必只由一家独资。

但是30年代中期,银根紧得很,而里维的信用价值又不行,——几乎每一个营造信用都是一样——因此所有关于廉价房子的谈论,也仅只是谈论谈论而已。

1930年,里维父子公司建造了许多房子,然而仍然是以传统的方式,一幢一幢地造的。那些都是坐落在理想的环境里的好房子,其土地价值今天仍在上涨。有些里维父子早期营造的房子,新的时候1幢1万美元,今天却涨到七万到八万美元。但是这种价格的上涨并不是里维一家致富的源泉。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里维突然有了一个机会可以尝试他们的梦想。美国政府需要在弗吉尼亚的诺佛为那些军事人员建造16000幢房子。这些房子必须便宜,而且必须很快地完工。政府开始公开招标。

大量生产可以降低成本

全美国几乎没有人愿跟里维这家人做同样疯狂的梦。多数营造商在投这个标的时候,还是根据以往他们每次只造一、两幢房子的费用和时间来考虑的。里维父子公司则相反,决心大显身手,干出个样子。几年来,亚伯拉罕一直跟他的两个儿子琢磨大量生产房子问题,而他们已经大致地知道利用这个方法可以省下多少钱,但这个方法还没有真正地试验过,更不用说在一千六百幢房子的规模上进行尝试,可以认为没有任何前人的经验可以衡量。根据大家的看法,这家人的梦想纯粹是扯淡。里维父子公司可不在乎这些,他们根据大量生产的想法投了标,价钱自然比一般指标要低好多。政府的主管人员起初还以为他们一定是估错了。

“不,”亚伯拉罕回答一名政府官员的电话说,“没有错,这是我们投标的数字。”

那名官员沉吟了许久才整理好他的思绪,终于静静地说:“老天爷,你要破产的。”然后挂断了电话。里维一家人并没有破产,相反地,他们发现事实变得比梦想更理想。他们低价购进大批木材和其他材料。他们利用机器一次性地切木材,取代木匠的手工方式。由于工程浩大,电工和水管工也乐于以低报酬应雇。最后,他们不只从这个工程赚了不少钱,而且完工的日期也比他们自己或任何他人所料想的还要早几个月。

里维父子公司终于站稳了。

大战之后,在其他营造商人惊讶的注视之下,第一批大量生产的房屋群——里维村在长岛出现了。里维先买下好几千亩种土豆的土地。然后,把那个在诺佛玩过了的戏法应用在这个大10倍的规模上。从1947年到1951年的5年之间,他们大规模地建造了17450幢房子,又在别的地方小规模地盖了2000幢房屋。这5年中所造的将近二万幢房子,总价值在一亿七千万美元左右。

里维村的房子1幢以8000美元的价格出售(今天转手的价格是35000美元)。这个价格低得这么可笑,以致里维父子公司根本就不必去推销,购买者排着队争相签约。结果呢,纽约州的里维城,住进75000人。

他们的手法使得营造企业界迷惑不已。几个世纪以来,营造商都是一幢一幢、慢吞吞地建房子。而现在,突然间,出现了一个营造商,一下子就盖了整整一个村。

有许多评论者不喜欢里维的所作所为。有些人不喜欢里维村的外观。一个卓越的建筑师不满地说:“它是巨大的郊区贫民区,年代一久,情形就会很糟。”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那些房子建成之后,多数价格涨了四倍,可见里维村仍然是人们所想住的地方。

自然还有一些批评者不乐意里维父子公司赚进的滚滚巨额钞票。有些国会议员尤其不高兴,因为里维村的房子多半卖掉了,钱被里维一家人赚去了,而他们采用的却是老百姓向银行借钱而由政府担保的贷款方式。

平心而论,这个结果并不是里维使用了什么不良勾当。战后,全国房舍大缺,联邦房舍行政处、退伍军人行政处以及其他的机构,千方百计地帮助营造商营造,帮助购买者购买。政府答应承担营造商的一些风险,提供一些他们所需的资本,而且以好几种有利的方式,来帮助人们付钱。里维跟其他营造商一样,只不过是利用了政府提供的方便罢了。后来,当初批准提供这种方便的国会议员,又因里维和其他的人从中受惠而不满。

1954年,在参议院征询会上,威廉·里维羞涩地承认,他的公司在建造里维村首批4028幢房子中赚了500万美元,迫令那些参议员大吃一惊地叫起来。

亚伯拉罕·里维在1950年底去世,两个儿子把公司发展到新高峰。他们在宾夕法尼亚和新泽西建造了其他的里维村。60年代艾福瑞去世之后,威廉成了这个大公司唯一的主人。他又把事业向前发展一步。公众似乎开始有些不大喜欢一大片完全相同的房子,于是他现在在全美国和海外,着眼在小片地方造房。60年代后期,当全国房屋业进入不景气的当口,里维父子公司每年卖出的房子却逐年递增。1968年,这个公司一年的销售额是1亿5000万美元,大约是第一座里维村的总额。里维父子公司现在是个巨大的、赚钱的组织,它吸引了哈洛·詹尼的注意,他是一名关系企业大家,国际电信公司(ITT)的总裁兼董事长,而他觉得里维父子公司加入ITT各种各类的关系企业,将是如虎添翼,于是他开了一个价钱。

对威廉·里维这个单独股东来说ITT的提议是把他那巨大但是冻结的不动产变成现钞的一个理想方法。他接受了,用89万8千股的国际电信公司的股票交换了他的公司。这些股票当时在纽约股票交换中心的价值是9200万美元。把这些股票,跟其他的投资和房地产加在一起,威廉·里维在61岁时的身价就不止是1亿美元了。

美国政府反托拉斯的律师们后来发觉ITT和里维父子公司合并在一起不是件好事。结果法院裁定,在1974年8月之前ITT必须把里维脱手。公司内外还没有人知道里维公司何去何从。

华尔街有人猜测,威廉·里维健康情形甚佳,又充满精力,而且可能对他的退休生活不耐烦,也许会买回有他创立的这个公司和主要股权。他可能以这个公司为工具,以实现他大规模建造城市的梦想。

“他还没有告诉他们他的打算,而我知道,他也没告诉别人。”最近一名高级职员在纽约成功湖的总公司说,“我们不知道将怎么办。当然,这个公司会一直继续存下去,不管威廉是不是回来。不过,我希望他回来。也许在70年代,继续追寻他的梦想是一件刺激兴奋的事。”

追求理想是最兴奋的事

本文是一年前写的,最近,2月25日的《时代周刊》在商业栏里刊载了下面一段报道:

在过去的两年半里,ITT一直要把他们的里维公司脱手,但找不到买者。上星期,他们终于找到了。买的人恰恰就是威廉·里维。这位67岁的著名的里维村创造者,曾在1968年扔它卖给了ITT。里维签约决心把它买回来,他说他会恢复原来公司的名字(ITT把它改为“ITT里维公司”),而且以私人公司的方式营业。这笔交易,如果美国司法机构批准的话,它将成为一度卖给巨大关系企业,后来又被原负责人买回,而多少还保持原来面目的少数公司之一。

所有的征象都显示出,威廉·里维得到一笔理想的交易,而ITT是出于不得已。ITT当时以价值8000万美元的股票卖掉这个公司,多数股票落入主要负责人里维手中。他购买的条件,要等到司法机关批准之后才会公开。但是,营造界人士佑计他买回来的价格不会超过3000万美元,也可能只有1000万美元。而他买回来的公司,将会比他卖出时大多了。当里维父子卖给ITT的时候,它是营造界首屈一批的公司——卖出的前一年,它的销售额是9400万美元,但是ITT对它投下大量的资本,使它的销售额增加到每年2亿5000万美元。

为什么ITT会这么便宜就把它脱手?无疑,一个理由是政府下令出售的公司很少能赚钱,因买者知道卖者非出售不可,势必拼命杀价……另一个理由是,里维父子公司在卖给ITT之前的那年,赚了400万美元,而去年在ITT所属下赔下了1400万美元,房屋营造事业必须作出迅速、直觉的判断,而这又跟ITT的经营方式相冲突。总裁房尼要求部属什么事情都要把报告写成数字,送到他那儿。威廉替ITT主管了分公司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干了。他说:“我们不可以采用他们那种方式来经营这公司。”

为了要回这个公司,威廉·里维中止了他舒适的3年退休生涯。退休期间,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那世界上少数最大的游船之一——“西蒙小姐”上了。现在他决心接管业务。“公司必须整顿,”他说,“把一个已经处处分权的公司,着手改成中央集权。”——他是指那间长岛成功湖的办公室,它一直被保留着。

旅馆业巨子希尔顿

康拉德·希尔顿的游戏是房地产,尤其是旅馆。他买下它们,建造它们,经营它们,整理它们,卖掉它们,好像下棋似的玩弄它们。

20世纪40年代,旅馆业巨子康拉德·希尔顿已经六十多岁了,且拥有着无数的财产。按常理来说,人到这个年纪该走下坡路了,也应考虑退休了。而希尔顿却不是这样,仍然一如既往地热衷他的游戏。

希尔顿是个“买下广场的人”,“广场”指的是纽约的“广场旅馆”,它是全世界少数最豪华的旅馆之一;就在他六十多岁的时候,他又买下了纽约的“华尔道夫旅馆”。如果说“广场”是旅馆中的皇后,则“华尔道夫”便是皇帝了;继而他又花了1亿1000万美元,把整个史达勒连锁旅馆买了下来,这在当时可称得上是历史上最大的一笔地产交易……

关于从现象发现本质

希尔顿是个热爱他个人事业的人,虽说早已拥有花不完的钱,本可在40年代就退出江湖,过安适的生活,永远不再受凡尘俗世的打扰,但他却离不开他的游戏。

他的游戏是房地产——尤其是旅馆。他买下了它们,建造它们,经营它们,整理它们,卖掉它们,就像下棋似地玩弄它们。他聪明地借用别人钱达到这个目的。

希尔顿于1887年圣诞节那天出生于新墨西哥州。他父亲是个小生意人,境况时好时坏,但却很勤勉。希尔顿家里有八个孩子,每多了一个人,他父亲就得加盖一个房间。然后,等孩子们长大离家住到学校去了,他就把空下来的房间租出去,这个寄宿似的旅馆经理,多多少少也影响了希尔顿的未来。

希尔顿的父亲从别人那里租来一个煤矿区,经过苦心经营,慢慢地便拥有了新墨西哥州圣安东尼这个小城,他几乎供给人工作的机会:开矿、运煤等等。他把农人的产品买下来;他有了小店;他有了邮局;最后,他有了一家小银行,还有一个小旅馆。

希尔顿原本对银行业颇感兴趣,他亲自把那家小银行建立起来,做个银行家也是他最初的梦想。

他的父亲去世的时候,正赶上生意不景气,只留给小康拉德两三千美元的遗产,这笔钱加上他自己存下来的,总共只有5000美元,但希尔顿便靠着他出来打天下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他的父亲死了以后,希尔顿一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好。他开始只是想买下一家小银行,来迎合自己的兴趣。

经过几次碰壁之后,他在朋友的建议下来到德克萨斯州西斯柯城,那儿当时挖油井的风气很盛。希尔顿在那里找到了一家要卖的银行,开价是75000美元。

这家银行的规模正是希尔顿希望的,他向那儿的一个熟识的银行家征询意见。

“你真是个大傻瓜!”那银行家说,“应该赶快把它买下来。这是一笔好交易。如果钱不够的话,缺多少都可以跟我借。”

因此希尔顿到西斯柯,打了个电报给那家银行主:“我要买下那家银行。”希尔顿心中有个大梦想,它将是他在德克萨斯州银行王国的一个莫基。他甚至都懒得讨价还价。

谁知,那人回了一封电报:“价格上涨,至少要八万美元。”希尔顿气疯了,他觉得原本的开价便已超出他的本能的猜测以及与父亲一起做生意的经验,居然他又加价了,那天晚上,希尔顿回到他的小旅馆——莫普里旅社,发现那里拥挤不堪,有人为了要一间房,等了8小时。二十四小时之内,房客也曾换过3次。他便不失时机地找到了旅社老板:“你的生意似乎不错嘛?”

“我的生意倒是不错,但是我到油田去可以赚更多的钱。”老板说。

“这么说,你是要卖掉旅社了?”

希尔顿故意露出很想要的样子。

老板说:“也许我以后会把它卖掉。”

这时,希尔顿就立志要买下这家旅社,后来也真的实现了,从此开始了他的旅馆业游戏。

也许,希尔顿得感谢那位提高了500美元的银行主,否则他不会脱离银行业去搞旅馆业。但真正的导火线是由于希尔顿见到旅社那拥挤的情形。当旅馆老板拿出账簿给他看时,他计算出一年之内就能捞回本,这可是相当棒的买卖。

他觉得这比搞银行好多了,于是他下了决心不再做别的,并且意识到这将是他以后的生涯。

充分利用空间是一项原则

希尔顿在经营莫普里旅社的时候,学了几项主要的经营旅馆的原则。其中有条是他终生遵守的准则,就是充分利用空间。

他察看了莫普里旅馆的四周后,发觉他们并没有充分利用所有的地方,因此,他就相应做了些改变。

例如,他想既然客人们可以在别的地方吃饭,而他们又不是迫切需要旅馆的餐厅,因此他就把原来的餐厅改为几间客房。

“你知道,你要么赚钱,要么赔钱,要看你是否知道大家要的是什么。你必须了解这个,而且尽可能给他们最大的空间。”希尔顿总结说,“今天,你可能会发现,最能被充分利用的地方是在一家餐馆里。”

另外,希尔顿还把所有的员工找来,告诉他们说,旅馆的客人是否满意,是否还会回来,他们要负大部分的责任。他一生中都要求自己和手下这样做。

1925年,康拉德建造了他的第一家旅馆——达拉斯·希尔顿旅馆。为建造该旅馆,他遭到了极大的困难,为了筹钱而几乎破产。

当时,他对那个土地所有者说,他要建造一家价值100万美元的旅馆。希尔顿告诉那人说:“我不买你的土地,但要租下99年。”

那人顶回来:“我又不是彭祖,我活不了99岁。”

而希尔顿说:“如果我不付钱,你不只收回土地,建筑物也是你的。”

当那人对这点与租金表示同意之后,希尔顿又把最后一招亮了出来:“我还要在租契上说明,我有权把这个不动产作为借钱的抵押。”那人大叫起来。

然而,当时希尔顿实在是经验和知识都不够。虽然他筹到了100万美元,但这笔钱仍然不够,弄得他口袋空空如也。

后来,为了脱离困境,他又回到了土地拥有者那里,对他说:“听我说,如果你继续把旅馆建成,我会以更高价再跟你租回来。”

那人很有钱,然而不愿意这么做,但希尔顿说了不少好话,最后他说:“好吧。”

终于,希尔顿逃离了困难。

这也告诉我们,经验不足必须三思而后行。

良机绝不能轻易错过

后来,希尔顿成立了“希尔顿旅馆公司”和“希尔顿国际公司”,担任董事长和总裁,在他的名下有近百家旅馆,从天涯到海角,都挂着希尔顿的旗子。他现有在海外的旅馆,比在美国本土的还多。

康拉德·希尔顿是因买下华尔道夫旅馆而闻名的,这是旅馆业经营者至高无上的光荣。

拥有华尔道夫旅馆是希尔顿多年来的梦想,他把它看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旅馆。那些优雅的大房间,曾经住过许多皇族。当别人打电话过来找“国王”,华尔道夫的电话接线生必须问“请问哪一个国王”。但是这家旅馆却破产了。他1942年购买华尔道夫股票时,每股才值4.25美分,糟糕到如此境地。但希尔顿真正注意要买华尔夫道是1949年的事。

然而,希尔顿的理事会的那些理事,不能分享他的狂热,大表反对。身为希尔顿旅馆公司的董事长,没有理事的同意,他也不能以公司的名义买下。

希尔顿也没有因此退却,因为他知道拥有这样一家旅馆,将会为他带来多大的价值和地位。他想:“我可以像30年在德克萨斯州西斯柯那样做,我可以自己买下来,把我的看法推销给那些能够有我这种想法的人。”

因此,希尔顿开始以过去的那种熟悉的老方式着手去做,他打电话给在华尔街那拥有华尔道夫股票一群人中的老大。

“我今天就能开个价钱,”希尔顿说,“我什么时候过来呢?”

当天下午,他走进那老大的办公室,要以12美元一股买下24万9042股一一这是控制股的数目。

“这个价格24小时之内有效。”希尔顿说。然后,他给了一张10万美元的支票当押金。

那老大说:“给你48小时吧?!”希尔顿答应了。

那人接受了希尔顿的价格。而希尔顿要买下华尔道夫,还差300万美元。

他便去找别人筹钱。他对他们说:“你要投下25万美元,跟我一起买下华尔道夫吗?我不想让给你,实在没有办法的话也可能要让给你。”

那些人都说:“好的。”

希尔顿本想一如平时遵守他的生活方式,下午6点停止工作,晚上去跳舞,打高尔夫球。但是为了筹足余下的最后款项,他不得不打断他的娱乐。

正在筹钱的当儿,希尔顿的理事们说:“你这样做是不应该的。既然你已做到这种地步,这个旅馆必须属于希尔顿旅馆公司才行。”

于是,公司便筹出余下的钱,了却了希尔顿的心愿。

1954年,希尔顿又以巨额资金买下了史达勒连锁旅馆。但差点儿就迟了。

当时,“盛布和那普公司”的舍肯多夫也想买下史达勒连锁旅馆,而且投下标,押下了100万美元。

史达勒先生离开康乃尔大学之后,史达勒夫人就控制了公司不少的股票,她也控制了孩子们的股票。该公司内部有个问题,便是冲突甚大。

因此,在希尔顿决定捷足先登以后,马上打电话给在纽约的佐毕斯——当时希尔顿公司的副董事长。

希尔顿问道:“史达勒夫人在什么地方?”

“她在这儿,不过她正要走。”

“留住她,我要见她。我会立刻动身。”这时希尔顿还在加利福尼亚州。

佐毕斯回电话说:“她会在这儿等你。”

希尔顿记起控制股份的人总共有3个,于是希尔顿想:啊,我不能在这胡搞,如果我想得到这些连锁旅馆,动作就要快。

回到纽约,他对史达勒夫人说:“你会支持我的投标吗?我给你的这个标,将会比你目前得到的更好。”

她说:“好的。”没想到这样顺利,妙极了。

希尔顿的出价与舍肯多夫的一样,高达1100万美元,但他拿出了700万美元作押金。

史达勒连锁旅馆的控制者必须接受希尔顿的条件。身为股票管理者,他们必须接受700万美元押金,而不是100万美元。

因此,希尔顿又完成了当时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房地产交易。

诚实是成功的基本条件

在经济大恐慌的时候,希尔顿的日子也非常艰难,他的旅馆一个又一个地失去了。他借钱借到不能再借的地步。

但是,他不肯放弃他的事业,放弃不是他的哲学。他也坚信自己迟早办法扭转颓势。那时全美国80%的旅馆都破产了。

有个时期,希尔顿欠债高达50万美元,而且身上不名一文,但是他也渡过了难关。

他渡过难关的妙法,除了寻找废地,建立同舟共济精神之外,他在经营旅馆方面,还坚持一个原则,即“我所有的旅馆都必须是第一流的。”从他收到的信来看,这个原则是行得通的。

“我要客人走进来,见到的是一间好房间,一间清洁的浴室,因此我必须坚持这点。”

“我发觉,当你走进我的旅馆,我提供给你的设施和服务令你满意,你就不会抱怨我收你多少钱了。但是,如果我给你的地毯又旧又破,你一定不会喜欢的,你会感到不高兴。”

同时,他也注意到,每一家旅馆都会因为不同的地点而有不同的气氛;在预测需求方面也必须正确;还有,一次大量购买的话可以省钱;此外,需要宣传,推销和训练。

希尔顿的家人,尤其是他的母亲,对他的成功有很大的影响。当他特别成功的时候,家里总有人得意洋洋的。

有次回家,他对母亲说:“你面前的这个人,现在拥有价值4100万美元的旅馆。”

她回答说:“我觉得你看起来同过去并没有什么两样,除了你的领带上有污渍。”

希尔顿生命里的3条原则是信仰、努力和眼光。不论做哪一行,若想成功的话,他认为应该具备一个基本条件——诚实正直。

“任何情形下,都不要欺骗任何人,说话要算话。这点绝不能违背。”

从事环球企业,希尔顿喜欢跟政府合伙,他认为这样不会遇到任何麻烦。就其全世界的旅馆来说,他们有意说:“我们将经营这家旅馆。你把它建出来,把它布置好,由我们提供经营资金,提供人员,而在此以后,你可以放手不管,我们分配利润,2/3归你,1/3归我们。”

他认为这是和平的方法,而实际结果双方果然都满意。

希尔顿觉得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在旅馆业方面,则买到了华尔道夫和史达勒连锁旅馆,并成立全球性的连锁旅馆。

希尔顿饭店的大招牌,在世界许多大城市都可以见到,“希尔顿帝国”终于建立起来了。

同类推荐
  • 做一个经天纬地的老板

    做一个经天纬地的老板

    本书从知识准备、目标、心态、能力、敏捷度、领导和执行等要素与层面,阐述了行动的要素与结构,从主体的内在素质、主体指向客体的微观过程,教人怎样走向实际成功。
  • 成功的失败者

    成功的失败者

    阅读本书,不仅会使你超越生命的长度、拓展心灵的宽度、增加灵魂的深度,而且会使你发现,蓓蕾初成、芙蕖临波、秋英染金、梅映雪香,生命在其中,美得像一场花季;红光暖尘、日影横江、风驰萧萧、雨洗新色,生命在其中,美得像一幅图画。
  • 把时间当作朋友

    把时间当作朋友

    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如何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知名博客李笑来与你一一分享。这是一本帮助你走向独立,走向自由的省身之作。
  • 人生再苦也要想着阳光的事儿

    人生再苦也要想着阳光的事儿

    世界五彩斑斓,如一个多面体,人生酸甜苦辣让人从不同的视角都能欣赏到独特的风景。唯有尝过奋斗的苦涩、失败的泪水、青春的孤独,才能享受那暖透身心的阳光。每经历一次挫折,都将是一次重生。阳光一直都在,别怕苦,一切都慢慢来,在这一路喧哗或落寞的成长中,我们可以很勇敢地唱着温暖阳光的歌前行。
  • 培养非常规的领导力

    培养非常规的领导力

    通过大量生动的事例,详细论述领导力的本质、领导力必须具备的素质、领导力必须具备的品质,娓娓道出一门如何让别人追随你的学问。
热门推荐
  • 嫁错花轿爱错郎

    嫁错花轿爱错郎

    创世首部全影息小说嫁错花轿爱错郎由宗鱼独家饰演.宗鱼的新婚路上偶遇初恋方瑜,一个奉子成婚,一个媒妁之言,究竟是两情相悦还是爱恨情仇,是私奔还是现实?坐着看站着看笑着看哭着看嫁错花轿爱错郎。
  • 雅典人泰门

    雅典人泰门

    《雅典的泰门》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悲剧,大约写于1607—1608年。雅典富有的贵族泰门慷慨好施,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些阿谀奉承的“朋友”,无论穷人还是达官贵族都愿意成为他的随从和食客,以骗取他的钱财。泰门很快家产荡尽,负债累累。那些受惠于他的“朋友们”马上与他断绝了来往,债主们却无情地逼他还债。泰门发现同胞们的忘恩负义和贪婪后,变成了一个愤世者。他宣布再举行一次宴会,请来了过去的常客和社会名流。这些人误以为泰门原来是装穷来考验他们的忠诚,蜂拥而至,虚情假意地向泰门表白自己。泰门揭开盖子,把盘子里的热水泼在客人的脸上和身上,把他们痛骂了一顿。从此,泰门离开了他再也不能忍受的城市,躲进荒凉的洞穴,以树根充饥,过起野兽般的生活。有一天他在挖树根时发现了一堆金子,他把金子发给过路的穷人、妓女和窃贼。在他看来,虚伪的“朋友”比窃贼更坏,他恶毒地诅咒人类和黄金,最后在绝望中孤独地死去。
  • 嫡女有风华

    嫡女有风华

    21世纪医师,内外科双绝,文武双全,不幸中枪身亡,穿越成为大兴朝右相府嫡女璃秋月,生母早逝,父亲不爱,后来她被贬出京城。一朝穿越,手握三个空间,帮助原主展开了大规模的复仇计划。
  • 无敌从强化万物开始

    无敌从强化万物开始

    苏卫看了看手里+13的大宝剑,感受了一下体内+15的筑基修为,拍了拍+18的肉身,邪魅一笑,向前方勾了勾手指。“结丹期的,我要打一百个!”
  • 且谈修仙

    且谈修仙

    天傀秘炼,启仙缘,成仙九阶。争宝物,千重法门,腥风雨血。东窗事发遭仇杀,初露锋芒歼敌灭。入宗门,漫漫修行路,觅仙界。小铜镜,追圆满,登天堑,何时越?只身一人行三界,管他谁挡我仙业。待回首,世上已万年,踏仙阙。
  • 殷红传

    殷红传

    我从小就喜欢红色,因此父亲给我取名叫红儿,殷yan红…
  • 弃后有毒:傲娇王爷吃定你

    弃后有毒:傲娇王爷吃定你

    燕云衫倾尽全力辅佐自己的丈夫登上帝位,却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被夺了后位,还被自己同侍一夫的闺蜜剜眼割舌,砍去手脚,一条白绫送了性命。再次重生,燕云衫誓要让渣男渣女尝到输光一切的惨败。但是,本来自己耍手段勾引来的夫君,怎么这么专情?人前傲娇,人后生猛。一言不合就是“春宵”,这让臣妾怎么做到一心只想复仇、不谈风月呢?爱妃,本王吃定你了。殿下,只要是你,臣妾愿意…………那还等什么,春宵一刻值千金!殿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