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96600000042

第42章 政治文化(1)

政治文化就是一个政治系统中人们对政治现象的取向模式。这种取向模式包括认知取向、情感取向以及评价取向三个方面。政治文化常常表现为主流政治文化与政治亚文化、整合型政治文化与极化的政治文化、大众政治文化与精英政治文化之间的分野。政治文化主要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以及政治价值观三个层次构成。政治文化对政治体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人们政治行为的表现模式以及政治发展都产生重要影响。政治文化发展集中表现为文化的世俗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政治民主化进程不仅需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民主机制,而且需要不断培育该机制运作所必需的政治文化基础,即公民文化。

一、政治文化的含义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

对于特定文化系统对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影响,学者们很早就予以关注。早期的政治文化研究集中表现为政治思想、意识形态、民族性格、国民性、公民性格等课题的研究。但从行为科学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却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才开始。这一时期,美国政治学家开创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比较政治学。而政治文化作为比较政治研究的重要工具,引起了国际政治学界的高度重视。

着名社会学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曾指出:任何一种政治体系都可以被划分为政治结构(政治行为的模式)和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心理取向)两部分,它们彼此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彼此牵制,忽视任何一方都必然导致对政治体系的片面理解。1956年,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政治季刊》上发表了《比较政治体系》一文。在这篇论文中,他首先使用“政治文化”这一概念,并将“政治文化”界定为“一个政治系统(国家或民族)的基本政治倾向”。按照阿尔蒙德的理解,政治文化不同于明确的政治理念,也不同于现实的政治决策,它作为长期形成的心理积淀,深藏在人们心中并潜移默化地支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在这篇论文中,阿尔蒙德借用政治文化这一分析工具将各国政治区分为英美政治体系、欧洲大陆政治体系、非西方或前工业化的政治体系、极权政治体系四种类型。1966年,阿尔蒙德与鲍威尔合作发表《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对“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发挥①。

自从阿尔蒙德提出政治文化这一分析性概念以来,许多政治学者纷纷用它来分析政治体系中的政治行为及其变迁的趋向。他们均肯定政治文化概念的价值,认为它可以促进政治行为的研究,以比较不同的文化体系或同一文化体系内各次级文化间的异同。

概言之,政治文化即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的投射形式。它是一个民族在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对该社会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对政治系统的要求以及对法律的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

每一个政治系统都表现出该系统特有的政治行动取向模式,而这种取向模式就是该政治系统的政治文化。一般来说,一个政治系统中人们对政治对象的取向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认知取向,即关于政治制度之功能、这些功能的执行者以及政治制度输入输出的态度和信仰;②情感取向,即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之作用、执行者以及执行过程的情感;③评价取向,即凭借已有的知识信息以及价值尺度对整个政治体系或政治对象形成的判断和见解。

作为一种观念形式,政治文化并非纯粹的主观意识和想象,而是与特定社会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密切相关的,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所以,对于任何社会政治文化的把握,都不能仅仅停留在纯粹观念领域的抽象层面,而应当深入到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的领域中去。然而,政治文化作为社会物质条件基础上政治生活的抽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一方面,它不是机械地随着特定政治关系的改变而改变,而是能够以某种观念形式保留下来,并反过来对人们的政治生活产生巨大的心理和精神支配作用;另一方面,政治文化可以通过特定的途径得到传习和延续。

(二)政治文化的特征

就政治文化本身来看,其内涵常常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1.政治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

人是政治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政治文化的承载者。在现实的政治实践活动中,人们不仅受到已有的政治文化形态的影响,而且在自身的历史活动中传递和延续着特定的政治文化。正是在社会成员一代又一代的历史活动中,政治文化才得以绵延不绝。

2.政治文化具有民族性

由于社会生产方式、历史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作为观念形态的政治文化也在不同民族之间常常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在传统农业社会,人们在政治态度、政治信仰以及政治情感等方面与现代工业社会有着明显的差别;在那些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的国度,长期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政治取向对新时代政治文化的选择和发展往往产生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世界各种政治文化形态进行比较分析时,重视每种政治文化中所包含的特定的民族气质、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当然,政治文化在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性的同时,也具有相当程度的国际性。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生活于不同国度里的人们在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情感等方面也经历着空前的改变,从先前对政治权威的盲目迷信到如今的理性自觉,更加认识到自己作为“政治人”的主体权利和作为现代公民所具有的政治能力。渴望限制强权,维护个人正当权益这一带有普遍性的人类追求政治文明的核心命题,正是政治文化国际性的重要依据。

3.政治文化具有阶级属性

在阶级社会,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经常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正是作为政治文化主体——人的这种阶级性,使得政治文化本身具有阶级属性。由于物质活动和阶级利益上的差异,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与被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常常存在矛盾和冲突。与统治阶级在政治经济领域的统治地位相对应,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也必然占据统治地位,这不仅是他们的阶级地位决定的,而且是进行有效统治的要求;与政治文化的这种阶级性相伴随的是政治文化的社会性,统治阶级的政治观念、政治理想只有在得到被统治阶级一定程度的认可的情况下才能维持其主导地位,而统治阶级往往都将本阶级的政治文化宣扬为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与此同时,对于一个试图取得统治地位的阶级在与现存的统治阶级对抗时,其政治理念必须得到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支持和认同,否则,就很难在对抗中取胜。为此,它必须努力将本阶级的利益上升为社会的“共同利益”,并赋予本阶级的思想、原则、信念以某种普遍性的形式,从而使本阶级俨然以全社会代表的身份,以全体民众的姿态反对现存的统治阶级。

4.政治文化具有发展性

任何政治文化形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带来政治制度的变迁,进而使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信仰等方面发生相应改变,而这种改变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政治制度的变迁。

二、政治文化的构成与功能

(一)政治文化的结构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不同的社会阶级或阶层、不同民族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地域以及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群构成的一个多元体,这个多元体中的每一元都有着自己的特殊利益诉求和政治倾向,这就决定了一个社会文化结构的多元性。这种多元的文化结构标志着政治态度在民众中不同集团之间的多层次分布。学者们将这一现象称为政治文化的“亚文化”(或“次级文化”)现象。

阿尔蒙德和鲍威尔曾对政治亚文化作了如下界定,“如果我们找到了在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的态度分布类型,我们不妨把它称之为政治亚文化。我们确定政治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争论的问题以及我们所关切的事物的性质。”与政治“亚文化”相对的是主流政治文化,即政治文化中的“一般性因素”。这种“一般性因素”体现一个社会内的各个集团所持有的共同的政治态度和倾向。比如,尽管不同的政党或利益集团可能在某些政府政策上意见分歧,但它们可能对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及重大政策问题持相当的认同感,这种忠诚感便可视为政治文化的“一般性因素”①。

政治文化中共识因素的多寡与一国政治局势的稳定与否密切相关。这种共识因素会成为调节政治生活中不同利益群体间冲突的潜在力量,它能够帮助将冲突纳入秩序所容许的范围。共识因素多的文化可以称为“整合性的政治文化”,而意见和倾向趋于两端的文化可以称为“极化的政治文化”。在极化的政治文化结构中,公民的意见和倾向的分布呈“U”型,即趋于两端。比如在北爱尔兰、黎巴嫩或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由于新、旧教(北爱尔兰),基督教与回教(黎巴嫩)以及法语系人与英语系人(加拿大)的严重分歧,使得政府的任何一项微小的政策都有可能导致某一方面的严重不满和分裂的加剧。所以,如何将不同的族群、不同地域的亚文化单位纳入主流文化的主导框架,必然是一个政治系统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政治文化结构的另一基本分野是大众政治文化与精英政治文化。精英主要指一个社会中受过良好教育、收入较高、影响力更大的一群。由于他们往往掌握着更多的政治资源(如政治知识、技能等等),这就使得其通常要比普通大众在政治上表现得更加积极,对政治系统有着较高而且稳定的预期和政治功效意识。这就使精英群体形成了具有明显群体特征的政治行为取向模式,即政治文化。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在任何政治系统中,大众与领导集团在利益、信仰、情感、价值取向及政治认知上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甚至矛盾。

当大众与精英文化的分歧只是表现为“差异”的时候,该政治文化基本上可视作“整合性”的政治文化,而当分歧表现为“矛盾”甚至激烈的冲突时,该政治文化则可视为“极化”的政治文化。

(二)政治文化的成分和类型

作为人们主观心理世界所反映的政治取向模式,政治文化主要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以及政治价值观三个层次构成。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理论;政治价值观则是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想相互作用并在人的认知系统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观念取向,它构成了政治文化的核心部分。

1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和信念等等。就政治心理的形成过程而言,它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射,它实际上反映的是现实的政治关系、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现象。而就政治心理本身所呈现的形式外观而言,它常常是一种直观的、自发的心理反映,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出现,是对政治生活的一种不系统的、未定型的感性认识。

就政治心理的内在过程来看,其主要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

(1)政治认知。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活动及其规律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政治认知过程就是认知者、认知课题以及认知情境等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心理过程。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人们的政治认知所能达到的程度与认知主体自身的智识水平和认知结构,以及他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密切相关。政治认知过程常常包括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阶段:政治知觉是政治主体对政治认知客体形成的整体概念,政治印象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知觉的基础上对认知客体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记忆,而政治认知判断则是政治主体在前两个过程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从而形成对认知对象的综合分析。政治认知过程要求认知主体获得相应的政治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政治认同意识,所以,它是整个认知心理过程的基础,对于政治心理的发展和政治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政治情感。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形成的自发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政治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事件、人物、活动等的好恶、亲疏等心理反应。政治心理包括较低层次的政治情绪和较高层次的政治感情:前者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根据切身的政治实践而产生的暂时的主观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积极的、肯定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否定的;如果说政治情绪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缺乏稳定性和可控性,那么政治感情则是一种相对持续、稳定的精神活动。

政治情感是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政治心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构成政治生活的情感纽带,也是政治动机形成的内在动力和基础。

同类推荐
  • 鲁滨孙漂流记(小学生爱读本)

    鲁滨孙漂流记(小学生爱读本)

    鲁滨孙虽出身于一个中上层的家庭,但他却没有安分地接受父母为他安排的未来,而是坚持自己的梦想,保有心中那一股压抑不住、勇于冒险的进取精神。流落荒岛后,他不是听天由命,坐以待毙,而是发挥自己的全部才智,不断地靠双手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居住条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糙到精致,创建了自己的王国。他以行动成为自然的主人,从而赢得人们对他的敬爱。鲁滨孙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盛行的时代,在他身上体现了资产阶级倡导的富于冒险、充满野心、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和一种斗志,因此,鲁滨孙很自然地成了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这是一部十分有趣、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名著,相信你一定会被书里的精彩内容所吸引。
  • 市场调查与预测习题集

    市场调查与预测习题集

    本书分为十二章,每章设有内容提要、同步习题和参考答案、以及相关案例。内容涉及市场调查与预测及其作用、市场调查的方式和步骤、市场抽样调查、文案调查法等。
  • 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

    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

    学生怎样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一直是众多教师和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人能提出上千种不同的方法,但最根本的一条,则是大家都认可的,那就是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学习方法是指通过许许多多人的学习实践,总结出来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以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所以受到大家的特别重视。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它因个人条件的不同,选取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别。
  • 高职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它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颁布实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
  • 校园收藏类活动指导手册

    校园收藏类活动指导手册

    根据党和政府有关政策和部门的要求以及国内外最新校园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特别编撰了《五彩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丛书,不仅包括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管理、策划方案等指导性内容,还包括阅读、科普、歌咏、器乐、绘画、书法、美化、舞蹈、文学、口才、曲艺、戏剧、表演、游艺、游戏、智力、收藏、棋艺、牌技、旅游、健身等具体活动项目,还包括节庆、会展、行为、环保、场馆等不同情景的活动开展形式等,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娱乐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热门推荐
  • 蔚蓝的对岸(上)

    蔚蓝的对岸(上)

    一个异国的恋情——热情的意大利男子与羞怯的中国女孩。一个坚持的追求——从无所求的暗恋到艰难的获得爱情。一个力与美的结合——他是个著名的球星,她是个温柔的作家。在孕育出古代文明的罗马城,在灿烂的历史与艺术的杰作衬托下,纯情在这里飞扬。
  • 我的总裁  原来是你

    我的总裁 原来是你

    苏楠,天之娇女,豪门千金,却因母亲的突然离世,让她的世界瞬间颠覆。母亲离世前将她名下所有股份及资产留给了她,从此他成了她那些所谓的亲人们使尽各种手段掠夺的对象。之后她遭遇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各种威逼利诱,甚至暗杀,她都坚强的挺了过来,因为有他在身边守护。可当她亲眼看到相恋相爱多年的未婚夫和父亲的私生女在床上颠鸾倒凤时,她的世界坍塌了。她再也坚持不下去,带着满身伤痕逃离了那肮脏的世界。龙岩,行走在金字塔尖上的人,外界传他是无情冷血阴狠之人,背景切雄厚神秘,却又令女人为之疯狂的男人,年轻的企业家。人们常说:上天为你关上了一扇窗,就会为你打开一扇门。她认为自己的人生从此阳光明媚,幸福相伴。却在一次绑架中,她才发现,原来自己是有多可怜。“龙老板,这里的两个人你只能救一个”,一个是他的初恋情人,一个是现任女友。他毫不犹豫的走向了他的初恋情人,深情的抱着他的初恋情人转身离开,连眼神都未给她一个。她闭上了双眼,牙齿咬破嘴唇,鲜红的血顺着嘴角蜿蜒而下,胸腔内那颗跳动的心,像天空中突然炸开的烟花,碎成了粉茉。原来世界那么大,却没有一个属于她的家。
  • 糖心喜帖

    糖心喜帖

    喜欢一个人和暗恋一个人有区别吗?“暗恋比喜欢更加难受。”赖星任垂眸浅笑道,“暗恋就是,我想我和你家楼下的路灯都混熟了,你也不知道我喜欢你。喜欢就是,我喜欢你,我敢表白。”赖星任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喜欢上他从小到大的死对头唐橙,然后还很没骨气的暗恋她。他们既是朋友又是互相嫌弃的损友,他以为没有人会知道他很不可耻的喜欢上了她。可是,喜欢这种东西,就算是捂住嘴巴,也会从眼睛里跑出来……#1v1#双洁,青梅竹马,初恋。
  • 古宅门前的血狮

    古宅门前的血狮

    原本宁静的s市,被几桩案子,搅得人心惶惶,还有那神秘的古宅,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和男主角朱建国一起去探寻吧
  • 末日修道记

    末日修道记

    战争,是宇宙文明发展繁衍的催化剂。小到围田、大至宇宙,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弱肉强食世界亘古不变的定律!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地球沦为一座死星,四处充斥着受核辐射变异的怪兽,幸存的人类苟延残喘于地底世界,于末日之中挣扎着谋求生存。福兮祸所依,也是因为这些变异的怪兽,使人类开启了修行之路,且看主人公如何造化机缘,突破九重天阙,进入真正的修行世界。
  • 绑架boss:本源女神

    绑架boss:本源女神

    京城四少,无一简单,执卫魔,理为仙,随心所欲为邪,池夕便为邪。邪公子池夕也有今天?屈于家族被逼成婚?四少聚首,毫不留情的奚落,听说娶的女人还是池家老爷子大街上捡来的一个孤女。邪公子一脸苦逼,“轩辕璃落,你就笑吧,亏你还是我最铁的哥们,哼,那种货色也敢成为池太太?”
  • 平凡少年闯都市

    平凡少年闯都市

    平凡的少年本应该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却因为它的出现而颠覆了他的人生,且看平凡少年如何脱胎换骨、纵横天下......
  • 小受宝宝妈咪是个腐女

    小受宝宝妈咪是个腐女

    “嘿嘿嘿,宝宝,来,给妈咪做同人志的模特,看这白白嫩嫩的模样,绝世小受啊!”某宝宝汗颜,怎么会遇上这样的妈,我要重新投胎!!!!小受宝宝,小攻爹地,腐女妈咪,史上最狗血无厘头的家庭重磅来袭,剧情波折不断,结果出乎意料,请您敬请关注和期待,哇哈哈哈哈
  • 王俊凯我丑,不需你爱

    王俊凯我丑,不需你爱

    一场大火毁了她整个家庭,又让她失去了最亲爱的弟弟。她,很丑,丑的没人要,丑的招人嫌弃。丑的无家可归,让她流落街头……
  • 暴君,难求下堂妃

    暴君,难求下堂妃

    她是活在繁华都市阴影下的女孩,意外魂穿。他是活在阴谋权利阴霾下的男人,不懂爱是何物的同时,遇见了她。他与她定下三月之约:三个月内,他定让她主动爬上自己的床,否则放她离开。不料邻国大王子的暧昧言辞使他愤怒之下强取豪夺,一夜之间,她从太子妃变成冷宫弃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