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论证是申论考试最后一个环节,在一定意义上,它才算是申论的真正开始。它要求应试者充分利用给定资料,切中主要问题,全面阐明、论证自己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基本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前面的三个环节尽管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不能有任何懈怠,但总的来说,还都只是积极有益的铺垫,此处的论证过程则需要浓墨重彩,淋漓尽致地书写。这不仅因为它的字数要求多,分值高于其他部分,更重要的是,论证才是申论考试的核心,能全面考查和衡量一个人的分析归纳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说理能力。
论证部分的写作应该在深入思考、运筹帷幄的基础上进行,最好事先列一个扼要的提纲,做到胸有成竹,行文流畅,并要注意论题鲜明、重点突出、线索清晰、详略得当这些写作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下面针对考题中的“申论要求”进行分题解说。
第一,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理解题意:
1.字数限定:1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
2.表达方式:要求答案覆盖全文主要内容,但表述要求语句精练,简明扼要,不冗长,不啰唆。一般不直接应用具体事例或数字。
3.范围限定:只能在给定资料中概括,不能跳出资料圈的内容,旁征博引或随意发挥。
4.轻重权衡:反应主要问题,也即表达主要事实或观念。答题时不要囿于细枝末节,要统观全局,高瞻远瞩,从宏观的范围来把握主要问题。一般认为,主要问题是给定资料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它决定或支配着思路的走向或观念的变迁。
答题步骤:
1.在阅读过程中勾画出文中的主要语句。主要词句一般不包括具体事例或数字,也不包括阐述的内容。
2.对勾画出的句子进行分析,去除限定性的语句,只留下主干部分。
3.用通顺的语言把留下的语句组织起来,就是给定的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答题方法:
一个完整的答案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总括句+分述句。
1.总括句:重在提炼,应高度概括全文主要问题。句式模型通常为:“什么情况”+“造成了什么问题(或后果)”。如:“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老百姓不堪重负的包袱。”
2.分述句:要把总括句里涉及的内容,分条列项地表达出来。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环节分析法。对于那些带有明显的阶段性或逻辑关系的给定材料,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如“生产厂家自己定价,中间商层层加价,医生或医院为了自身利益给病人开高价药,病人购买高价药品。”这是按医药流通的四个环节来分析的。
(2)参与方法分析:一件事情可能有几方参与,在分述句里,我们可以就各方的行为进行分述答题。如“(这是一组关于中国的10家苹果汁生产企业对美方倾销起诉取得成功的案例。)成本低廉的中国的苹果汁进入美国市场,引起美方不满,美方提出反倾销调查起诉。中方积极应诉,充分发挥有利因素,获得了起诉胜利,保护了中方苹果汁生产企业的利益。”这种概括方法比较简便易行。
(3)链式分析法:有时候,一组材料中所涉及的事件是一环扣一环的,各个事件之间有明显的关系,这时就适用链式分析法。如:“(这是一组关于我国9家彩电企业结盟限价销售彩电的报道。)9家彩电企业深圳结盟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对此提出了质疑,专家认为价格联盟是变相垄断,消费者对此无动于衷,结盟商家内部意见也不统一,最终导致彩电限价失败。”
(4)类型分析法:当一组材料所涉及的是不同类别的人、事、物时,则可以进行分类表述。如:“调查表明,我国的玩具消费者拥有难以估量的发展潜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愿意为孩子买更多的玩具。但调查还表明,我国的成人玩具市场基本是一片空白,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专门生产成人玩具的企业,存在着巨大的商机。玩具开发和销售面向成人,是世界玩具生产新热点。”
(5)关键词分析法:对于给定的材料,有时我们会感到无处下笔进行概括。这时可以将文中出现频率高的词语罗列出来,然后结合文中事实或观点把它们串联起来,但这只能是下策。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申论》考试的答案一般都是客观的、有一个基本确定的指向,因而上述各种方法只是切入角度不同,最终答案都应该是相同的,所谓殊途同归,考生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否则就会违背答题要求。
第二,请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要分条列项地说明,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理解题意:
1.字数限定3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
2.解题对象:针对给定资料,提出解决方案。问题在给定资料之内,一般是近涉关系,很少是原涉关系。
3.适用性:由于招考的公务员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人才,因而,所思所想都必须站在政府的角度,提出的方案要就事论事,可以执行,不能大而空,要切实可行。
答题步骤:
1.根据前边所述的方法,勾画出文中反映的主要问题。这是保证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的重要依据。
2.寻找问题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这是保证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3.根据环境和条件,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提出解决方案。
答题方法:
1.分层法:有些问题,可以从观念、制度、具体行为三个层面来提出解决办法。
(1)“转变观念,改变现有的……观念,通过……树立……观念。”
(2)“建立……制度(体制)……”。
(3)“加强……管理(实际行动)”。
2.职能分类法:作为一种虚拟行政行为的申论应答,很多问题都与法律构建、职能落实有关。因而答这类题时,方案可以按“法律”“政府”“企业或单位”“个人”四方面来分别陈述。通常情况都是“法律应该如何完善”“政府应该做什么”“企业应该做什么”“个人应该做什么”。
3.核心元素分析法: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要抓住核心元素,提出解决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关于人的问题上,一般都要从观念和行动两方面来提出解决方案。如有关“行人违章,撞了白撞”的核心元素是“人、车、路”,那么解决方案就是:
(1)提高路人的安全意识,监督路人的行动(列举一些具体方法,如加强交通安全教育,设置交通路口安全督岗等)。
(2)车主必须尊重路人生命,不能因为法律授权就任意作为,在可能避免的情况下要尽量避免撞人事件发生。
(3)路的问题主要靠政府解决,政府要多修路,修好路(也要列举一些具体方法,如拓宽主要街道,在交通要道架设天桥,修地下道,或封闭一些事故多发路口等)。
(4)参与法分析法:当一个事件涉及双方或多方时,各有什么问题就分别解决什么问题,对这类问题要避免出现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解决方法,具体写法可参照职能分类法。
(5)焦点问题分析法:找出矛盾的焦点,解决它,就如同解开争斗的死结一样。比如“怎样恰当地解决新闻曝光”。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法律、政府、新闻的实际出发,可以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来思考,提出解决方案。
第三,自拟标题,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不少于1200字的篇幅进行论述。可全面论述,也可就某一方面重点论述。要求中心明确,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深刻,层次清晰,有说服力。
理解题意:
1.文体:议论文,对事物或道理进行论述的文章。
2.论述内容:就给定资料的主要问题进行全面的论述或重点论述。可以看出,《申论》考试要求考生抓主要问题,因为作为国家公务员,行使的是国家权力,考虑问题应做到主次分明,权衡轻重、利弊。
3.中心明确:就是观点鲜明,肯定或否定,赞扬或贬斥,清楚明了,不含糊其词。在文中最好使用段旨句。一是方便阅卷教师迅速获知文章主要信息,二是方便考生自己写作紧紧围绕中心,使文章思路清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4.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论述过程中理论与事实很好地结合,既要讲道理,又要摆事实。事实与道理紧密结合,互相支持,为中心论点服务。
5.论述深刻:就是要求论述时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囿于事物的表面,应深入事物的核心,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并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对一件事,不只看到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更要从体制、观念、心理等方面进行深层分析,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6.有说服力:这是对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提出的要求。论点要鲜明,论据要有力,论证要合乎逻辑。
论述题在答题时虽然有一定的发挥余地,但申论考试关系到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评卷要求客观公正,评分标准规范性强,因而作文必须从标题、结构、语言、文面等方面体现出规范性的要求,这样才有利于写作与评卷。
写作步骤:
1.通读资料,抓住主要问题。
2.思考资料提出的主要问题,提炼出中心论点。注意要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角度出发,为国家利益着想。
3.围绕中心论点选择证明观点的恰当材料,在头脑中酝酿写作提纲,对全文进行谋篇布局。
4.将头脑中酝酿成熟的文章内容表述出来。注意不要随意修改,不写错别字,保持卷面整洁。
文章写作:
1.标题。标题写法主要有两种形式。
(1)陈述式。主要包括揭示内容、主旨两种情况。揭示内容的如《为农村医疗体系建设“把脉开方”》,揭示主旨的如《医疗体制改革刻不容缓》。这种标题的好处是让人一看便知论述的内容或主题。
(2)设问式。如《你能承受多大的噪声》,这种标题的好处是能让人产生悬念,引发读者思考。
2.正文的写作一律采用三段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一般都选用资料中提供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来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要紧密结合材料,不能东拉西扯,海阔天空地乱谈。要集中力量论述主要问题,论述时有详有略,重点内容详写,次要内容略写,但要兼顾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既要看到主要情况,又要注意到次要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有层次,涉及相关部门时,方案要体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互相合作精神。分析问题要按照由此及彼、由表象到本质、微观到宏观、由特殊到一般的方式进行。
解决方案要紧承分析问题的步骤,最好是前后对应,一个盖子对应一个杯子式提出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既要有总体思路,也要列举切实可行的手段或措施。使解决方案既照顾到全局,又要照顾到特殊情况,既要解决主要问题,又兼顾次要问题,还要防止新问题的滋生。
在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时,建议采用分条列项的方式,使阅卷教师一目了然。或者使用段旨句,每一段的第一句都概括表明本段的大意。总之,考生应当明白,无论从阅卷教师的评卷心理,还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作风来衡量,这种简洁快速的作文方式都是值得提倡的。
【例文9-3】
模拟申论试题及答案
资料:
1.在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以158票赞成、3票反对、4票弃权,高票通过了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这部被寄予厚望的法律五年磨一剑,经过四审后才终于诞生,并于2009年6月1日实施。
《食品安全法》实施之日,也即是一直实施的《食品卫生法》废止之时。一部关于食品的法律,从“卫生”变成“安全”,不只是法律意义上的转换,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的反映。
这些年来,人们对于食品“卫生不卫生”的问题似乎已有点淡化了。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更担心的是:食品“安全不安全”!从阜阳大头奶粉到三鹿毒奶粉,从苏丹红到孔雀石绿,从瘦肉精到增白剂,从有毒多宝鱼到福寿螺事件……天上地下、海里河里、植物动物,所涉及的一桩桩一件件食品安全事件,几乎可以编出一本食品安全的“百科全书”。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里没数。中国的老百姓,在这种无奈之下,已成了一种种化学试剂的“实验田”;而在知道了一种接一种的化学试剂之后,中国的老百姓又纷纷成了“化学家”,起码“公众化学水平”是直线上升了。然而,大家懂得越多,心里越是没底:“这东西能吃吗?”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就提到:“面粉里面有荧光剂和增白剂,大米经过了化学漂白,蔬菜水果上喷洒了保鲜剂,存放了很久的肉经过化学品浸泡可以恢复新鲜的色泽……”“一个苹果能榨出4扎苹果汁,一个西瓜能榨出20多扎西瓜汁,这样的鲜榨果汁你敢喝吗?”
群众对于食品安全太关注了。《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和即将实施,真正反映了民情和民意。都知道“民以食为天”,但“食”又以什么为“天”呢?食品的“天”就是“安全”。如果把食品的安全比作“1”的话,食品的营养、功效、外观、口感等等都是“1”后面的“0”。有了“1”,后面的“0”们才有意义;没有“1”,那真的就只剩下“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