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154500000007

第7章 对宾格的陈述(1)

几乎所有的中国小说最终都逃不脱正史逻辑的规范,连一向以笑傲江湖、快意恩仇为务的武侠小说也不例外。对金庸小说中的正史世界也应当作如是观(当然,在金庸的小说中,正史世界只是他构筑出的多种世界之一种)。这一方面体现了正史逻辑的强大,一方面大概正体现了金庸的聪明:他用自己的创作揭示了这一真相。

1.儒道互补?

德国人W. 兰德曼(Willain Landman)用通俗的语言表明了人与文化之间的水乳关系:谁想知道人究竟是否只是一只进化不了的猴子,那么他也应该,而且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文化〔1〕。金庸的许多评论者也大都从中国传统文化着眼,这当然不无道理。武侠小说作为一种“类型小说”,既然“基本上”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中发育成长起来的〔2〕,探讨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但这里边有一个必要的过渡:我们首先得知道中国文化是什么。可是,要回答这个问题显然相当困难;不过,只要我们稍稍转换一下文化望远镜的角度,首先仅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两家侧目打量一番,问题相对而言肯定要容易得多。正如西方话语理论所揭示的,掌握了政治统治权的阶级也就自然而然掌握了话语统治权。儒道两家作为一种统治文化(话语)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如何,似乎用不着我们再多说什么了。

儒道互补是长久以来被人们偷工减料、唠唠叨叨用以说明中国文化特色的著名命题。这当然算不得错。但是,儒道互补从根本上只能被看作上层文化的主要结构方式〔3〕,可能就不是我们那些“方脑袋的理论家们”(钟鸣语)完全知道的了。儒道互补的基本含义和图示是,两种看似大相径庭的玩意儿,在不同的人生际遇中可以互为补充、发明,各自发挥威力,以使国人不致沦为没有价值关怀的生盲大夫——“达则兼济”鼓励国人要勇于入世,建功立业,不是“悔教夫婿觅封侯”,而是“大丈夫处世兮立功名”,“学好文武艺,鬻于帝王家”(儒);“不达则独善”呢,却又号召国人啸傲山林、放浪隐逸或任性无为(道)。胡秋原先生曾经以为,儒、道、墨分别来自儒士、隐士与侠士,进而儒、侠、隐便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三大性格因素。此说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但还是只把目光聚焦到了知识分子(即士大夫阶层)身上。事实也的确如此——让我们暂时先抛开侠,李白就既能“仰天大笑出门去”,也能“明朝散发弄扁舟”;一生奔波于诸侯之间实践“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丘,也令人吃惊地有“吾与点也”的太息。统治阶级并不是蠢猪(它们聪明着呢),它既要求一部分人勇于入世,但必须限定在有限的、安全的范围内,又要求这部分人在没有多少用场时能主动去势,遁入山林当一个清静无为的隐士。至于“清静”是否一定就会“无为”,虽然事实上不敢有任何保证(谁能说清楚究竟有多少隐士最后都成了“隐”在绿林中的豪杰之“士”?),理论上却至少如此。

顾准先生在“文革”的艰难岁月里给他的弟弟陈敏之写过一封信,简约但深刻地指出了中国文化的“史官性质”:“所谓史官文化者,以政治权威为无上权威,使文化从属于政治权威。”〔4〕有理由认为,归根到底,史官文化的底蕴就是儒道互补,它的真正核心乃在于“王”(不管是“内圣外王”的“王”还是霸王的“王”)〔5〕。董仲舒曾经既唠唠叨叨却又勇猛绝伦、气派宏大地说:“王者皇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者黄也,王者往也。”〔6〕——这当然说的是儒家。老子则阴阳怪气地喃喃自语:“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自然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精义了。没说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核心依然是董仲舒大声疾呼的那个“王”字,不过是倒退着前进罢了:儒家是长有“王”字的老虎,道家却是温顺的、温柔的光额头白兔。庄子虽然高喊“真人”,还虚拟了一个据说可以供“真人”肉身留宿和洗心灵桑拿浴的“心斋”,其实又何曾含糊过。且听他的分解:

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7〕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8〕

很明显,在这里,“王”的实现还是当然的主旨,只是看上去不那么显眼罢了。不过,庄子在此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庄子语境中的“一”就是老子语境中化生天地的“道”。“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心意象,向来就被儒道(当然还有墨)共同分食。有人指出:天人合一是道的根本要求。而儒道两家都是一方面引用天道来证明人道,一方面又按照人道的基本诉求来塑造天道。就是在这一点上,儒道两家的确是不同的学说:道家偏重于“以人合天”,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儒家却偏重于“以天合人”,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正是在这一接合部上,儒道两家终于能够走在一起:以人合天是天人合一的一极,而以天合人不过是其另一极。各执一端自然有弊病:人能永远不知疲劳地处于“自强不息”的异化境地吗?当然,人肯定也不能从生到死都处于“弃圣绝智”的猿猴状态——人可是好不容易才把自己从无知无识的猴子弄成有知有识的人的呀〔9〕。在写给被食洋不化的中国读书人误以为是老庄门徒的卢梭的信中,伏尔泰挖苦卢梭说,读尊著,使人顿生爬行之渴望。这正是(或不是?)“弃圣绝智”的西洋版本。一如千百年来被历代经生和儒士拳脚交加的荀况所抱怨的:“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10〕,“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11〕。这大概才是儒道两家天然有可能走向互补的形而上依据和思维依据。

孔子从血缘伦理(父/子)推导出的君臣关系,经过无数次偷鸡摸狗的大排“转折亲”运动(即思维上的循环论证),终于找到了形而上的依据这张虎皮大旗。道理显而易见:就以天合人而言,“道”转换为儒家的“天”(在董仲舒那里),天转化为儒家的“理”(在程朱等人那里改称“天理”),就是种瓜得瓜之事。当然,这一切反过来又可为君臣、父子的尊卑观念作论证。建立在血缘依据之上而推导出的君臣关系,就这样最终被“以天合人”的形而上本体证明了存在的合理性。它最著名的宣传口号,就是宋儒津津乐道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美妙说教。这种假虎皮为大旗的伎俩,的确是循环论证战史上伟大的成功战例。它的发明权、专利权和荣誉权将永远地属于古往今来不知疲倦的儒士经生们。

儒道互补决定了一种观察世界的特殊角度,我们不妨把它叫做正史角度。从正史角度出发,存在的只能是正史世界;正史世界是统治哲学所要求的时空构架。我们似乎有必要把正史角度看成一种在特定“世界观”(即儒道互补;儒道互补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支配下的、对世界万物及其各自关系进行思维的工具或方法。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世界图示。殷海光先生就曾说过,世界观(Weltanschauung)是吾人对于生命、社会及其制度的全部展望〔12〕。世界观更是一种价值体系,该价值体系的主要目的在于评判、评价世界以及生活在世界上的人和人所干的全部事情。按照B.哈维斯(B. Horace)的观点,价值体系纯以全体为对象,或者以已知甚至可知的事物为对象〔13〕。J.格兰维勒(Josep Glanwill)还十分精辟地说起过,世界观是一种意见的征候〔14〕。种种建议提醒我们,从正史角度出发,人们构建出的正史世界本身就包含了对世界的评价。它的确是一种“意见的征候”。所谓正史世界,不过是在儒道互补的滤色镜下呈现出的王化的时空。那是一种关于尊卑的时空。它自命自己对他人的统治和说教是合理的,因为天有十重,所以人就该有十等,并且要层层挟制〔15〕;同时,它也强迫被统治者承认它对他们的统治是合理的、必然的和必需的。为了这个目的,正史世界有一个潜在的要求,那就是教化(说教)。回忆一下儒道经典的口气吧,哪一句话又不是在为“保民而王”唠叨说教呢?甚至不惜现身说法!教化是对儒道互补进行注释和引用的过程。它始终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说话,它的叙述不过是代天(圣)立言,是没有主语只有宾语的祈使语气。假如说儒道互补堪称统治阶级在用天人合一对其统治权、尊卑划分进行了堪称胡乱证明后的统治真理,教化(说教)实际上表明的只是一种无人称的真理(主格的“我”在其中消失了!)。

正是这样,才使得正史世界在“道”(天理、天道)的统摄下,最终成为“天理的盛宴”和“无为的盛宴”。合起来就是所谓“正史的盛宴”。先请听道学家朗诵着的呻吟:

天地之间,理一而已。然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则其大小之分,亲疏之等,至于十百千万不能齐也……盖以乾为父,以坤为母,有生之类无物不然,所谓理一也。而人物之生,血脉之属,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则其分亦安得而不殊哉!〔16〕

所有的国粹派人士都知道,这自然是在谈“理一分殊”。但让人倍感兴趣的是“理一分殊”中包含的等级、尊卑观念。很明显,“其分亦安得而不殊哉”与“大小之分,亲疏之等”互为因果;万物对“理”进行“分有”,视其对“理”“分有”的程度、成色,决定万物的高下、贵贱。这就从“理一分殊”的特殊角度既论证了“亲亲、尊尊”的先在性,也证明了“亲亲、尊尊”在思维方式上与“以天合人”的亲缘关系。它照样是对“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17〕的“同气连枝”——借用金庸的小说话语来说。

更重要的是:在儒家语境中,世间万物——尤其是这当中的人伦关系——都起源于“理”(天、道)的规定,而“理”的核心用意却在居于不同等级的人依次向上一层进忠,直至落实到金字塔顶端的“王”。由道生万也好,由万物对理进行分有也罢,在一元线性的逻辑框架指引下,不管是天理在证明人间尊卑,还是人间尊卑必然、必须要对应天理,其循环往复,说白了就是那个“王”——这是更为直截了当的、撕掉了遮羞布的说法。至于准圣人朱熹的“革尽人欲,复尽天理”,虽然看起来“理”是在和“欲”的对立中存在,实际上还是一个“王”字:正史世界要求王权的绝对地位,人欲横行不过是看起来有违统治者的权威罢了,历代王朝的“扫黄打非”不过是有鉴于这一危险。假如没有这个险情,理学家是否还有兴趣去“革尽人欲”,只有他们的“天”才能知道。

“理一分殊”的重点在“分殊”而不在“理一”,“理一”在理学家那里是不需要再行评判的绝对理念。同时,理一分殊也点明了,理只有一个,即它要求和认可的王权只有一个(所谓民无二主,天无二日)。万事万物所分有的这个理(王),不过是对王权特征的分食——当然,作为对儒家的循环论证伎俩的对应,上述命题反过来说也“正确”。所以,绝对的效忠、绝对的统治权是合理的。显然,也就不需要还有一个主格的“我”——独立的、有主见和能够规定自己的“我”——站出来比比画画、谈天说地,从而让天理讨厌了:“我”只能以宾格的形式洗耳恭听、喊“喳”称“是”。这就是鲁迅在《狂人日记》里那石破天惊的大发现:吃人。这不是一个人在吃人,而是所有人都在通过自己的行动注释和引用儒道互补来吃人。而所谓吃人,不过是将主格的“我”(I)在“以天合人”的要求下,降低为悄无声息的宾格的“我”(me)。这是暗中的、偷偷摸摸的然而又明目张胆的置换。金庸笔下的总淫棍田伯光虽然无恶不作,却仍不失为一条响当当的汉子,被正派人士阉了之后归向“正”途,取名为“不可不戒”(《笑傲江湖》),则不啻一个大寓言。天理就是去势,就是阉割。宾格就是去势之后的“人”。

几千年来,在中国的时空中始终都充斥着太监的呻吟(它被称作中华民族伟大的忍辱负重的能力)和呐喊(当然就是“刁民”起而造反或者所谓“武死战”“文死谏”)。唯一主格的“我”只能是天理、王权,也就是自称“朕”“寡人”的东西。几千年来,天理的盛宴就如此铺陈而下,致使中国所有用文字表述的文本无不打上天理的盛宴的烙印。很有几分仙风道骨气的张潮甚至狂妄地说:“古谓禽兽亦知人伦也,予谓非独禽兽也,即草木亦复有之。牡丹为王,芍药为相,其君臣也。”〔18〕在正史角度的显微镜下,万事万物都难逃此劫。在这里,人法天,以天合人,而禽兽与草木则法人;即使是中医处方里,也要搞出些君臣相佐的药理。从比喻的方式可以看出催生这种比喻的文化上的征候(J.格兰维勒:世界观是一种意见的征候),谁说不是这样的呢?而到了金庸笔下,掌门人、师父、帮主和教主更是直接代替了君父而对徒众、门人实行君父之权,确确实实正是金氏的着力渲染之处。

同类推荐
  • 三十六陂烟水

    三十六陂烟水

    《三十六陂烟水》为美籍华人作家刘荒田散文精选集,书名出自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共分三辑,第一辑“落日楼头”,抒写海外人生;第二辑“白头想见江南”,描摹故国所忆所见所感;第三辑“坐看云起时”,包括读书笔记和议论性文章。作者刘荒田生长于“侨乡”台山,又在海外生活多年,思想沧桑、目光敏锐、笔触犀利。从唐人街的人生百态、新旧移民的悲欢歌哭到已老还乡的无限感慨,他的笔刻画出了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许多篇章既富情趣,又发人深省,饱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 世界散文经典·西方卷9

    世界散文经典·西方卷9

    人类创造了文明和文化,人在文明和文化中生存,文明和文化同时制约着人。人是文化动物,去掉了人身上的文化,或者说人丧失了创造文明和文化的能力,人就不成其为人了。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要著所在。本选集将我国现代散文定于“五四”现代文学的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上与西方的启蒙主义运动相当。回顾近一个世纪来我国散文的发展,大体上也与西方文学三、四百年间各种流派兴衰更迭的历史相当,确切些说,西方现代文学三、四百年间的历史发展被我们浓缩在一个世纪里有选择地加以介绍、传播和完成了。西方现代散文的前两大篇章,相当于“五四”至三十年代我国现代散文发展繁荣的个高潮期;台湾地区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散文创作可视为我国现代散文的第二个繁盛期,而八十年代后半叶开始,无论大陆还是台湾,在散文接受本世纪人类文化成果方面,海峡彼岸和此岸都已经或正在与世界同步。我国现代散文近二个世纪高高低低、坎坷不平的历程表明,把外来文化和文明成果作为发展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撞击,触媒可发酵的机制,几乎是一个必要的前提。鲁迅讲,“五四”时期的散文就在新兴的诗歌和小说之上;周作人讲,“五四”现代散文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明清小品的传统,一是英国小品的传播,是两者融合的产物。世界散文经典包括东方卷和西方卷。
  • SARS 10年:“非典”亲历者的回忆

    SARS 10年:“非典”亲历者的回忆

    《SARS10年:“非典”亲历者的回忆》在“非典”十周年之际,由当年战斗在一线的40多位医护工作者讲述难忘的2003年春天的真实经历,记录心底的记忆、记录这十年间医患关系的变化、记录十年来公共卫生学的重大改革。
  • 志摩的诗

    志摩的诗

    本书收录了徐志摩的经典诗歌和散文,这些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富于变化,但又不失整饬;语言清新,洗练,以口语入诗,但又不失文雅;音乐性强,但又不囿于韵脚,而追求的是内在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实用文艺鉴赏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实用文艺鉴赏

    本书讲述了民间文学、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电视、建筑鉴赏方面的知识,其内容全面广泛、营养丰富、生动具体、趣味盎然。
热门推荐
  • 无名之颠

    无名之颠

    一个不知身事的孩子为了寻找爷爷,走出了大山,也经历了他意想不到事情,改变了他的人生,从此踏上了修仙的漫长路程。世间的经历让他从一个孩子慢慢成长起来,也让他改变了初衷。他不想升仙,不愿成神,却可遨游三界中,不惧神尊之威。
  • 暗黑禁地

    暗黑禁地

    越黑暗也许越光明奥尔良大陆最赚钱职业是什么自然是除魔师,生死一线牵,这买卖不会断
  • 清风拂南衣

    清风拂南衣

    “何为暗恋?”“斟酌,寂寥,不言说。”“可否具体?”“幻想,梦呓,惆怅情。”“可否再具体?”“心悦君兮君不知。”顾南衣瞒着所有人,爱了季屿言十年……季屿言瞒着所有人,守护了顾南衣十年……
  • 想和你在一起是我最透明的秘密

    想和你在一起是我最透明的秘密

    她任晴兮的哥哥,任墨言沦为她丈夫的仇人,曾经的兄弟已反目,曾经的爱情已不复回。失了身又失了心的她跪在她父母的坟前,哭着喊:“爸妈,我终于知道了被最深爱的人利用去伤害我最信任的人是怎样的感觉。”此时此刻,任墨言站在锋傲别墅前与陆傲天对峙“我不想解释,也不用解释,,我只要你还我妹妹。”后者则满不在乎:“我若不是顾忌与她的情分,又怎会只报复你一个人?”任墨言的爱人,他们曾经的好友叶云初在兮里暗暗补充到,傲天,你这个样子,便让晴兮万劫不复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隔着一个世界的爱恋

    隔着一个世界的爱恋

    一个普通的女孩,有着一个作家爸爸,却不能凸显出优秀的遗传基因,成为了一名并不被看好的医生,阴差阳错认识了帅气优秀的男主,经过一系列事情的磨合,两人的心逐渐交织在一起,成为了男女朋友,从此生活发生了改变。
  • 我的世界之方块传说

    我的世界之方块传说

    “地狱没有边境。”归来的少年如此述道。“有的只有黑暗。正义,只是一个幼稚而拙劣的谎言罢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就像天平,倾向一端,另一者就将彻底粉碎。即使这样,被世人视为黑暗巅峰的少年,毁灭了一切。只是为了心底火焰般燃烧的信念。行年磨炼出的信念。
  • 和摄政王嗑CP的日子

    和摄政王嗑CP的日子

    这种想都不敢想的穿越故事,竟然会发生在一个女高中生的身上!“听说你对朕的国师有想法?”沈怜柏眯着眼睛威胁般地看着花瑾“怎…么会呢,皇嫂有你皇叔就够了,哈哈哈”花瑾迅速地躲到沈怀瑜的身后花瑾偷偷瞄了一眼他,发现他脸色不太好,心想惨了准备开溜“那个皇嫂还有点事,先走一步了,还有……”花瑾看了一眼国师又看了一眼沈怜柏,“那个…祝你们幸福!”刚转头没跑几步,就被沈怀瑜一把拉住“王妃想去哪,为何不带上本王?”
  • 盛世宠婚:娇妻别想逃

    盛世宠婚:娇妻别想逃

    她是亲生母亲遗弃的女儿,二十年后又被迫相认。一场被迫替嫁,亲妈面慈心狠,亲姐毒如蛇蝎。而那个传说奇丑无比,下身瘫痪甚至不能人道的她的丈夫,竟然黑夜摸进她的房门……“王家的人心如蛇蝎,是你装的好,还是你们王家心机深沉。顾七七,这是你们王家欠下的!”她盯着这个男人,只觉自己身陷狼窝,所有苍白无力的解释被他强吻陷进口中。一场有计划的阴谋,使得两个人互相猜疑,被迫分离。她厌恶若即若离,想要靠近却只有满身的伤。“慕靖渊,我恨你!”一夜强掠豪夺,她心都碎了。五年后,接到她出现的消息,他发了疯一样奔向雨里。
  • 梦如四季:羽阳之季

    梦如四季:羽阳之季

    一个简单的相遇,让他们聚集到了这里。一个个奇怪的事件,让他们个生活有所变化。那他们会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