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68700000058

第58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四)(5)

二谓“客”,此“客”当指与“佛性常住”相对的“有为法”,特别表现在“能所”关系,即主客观关系上的有为法——“有为诸法皆念念灭,无停住义”,因此不能将它们视之为“住”,执以为实。为除此执故说佛性,由此得出结论:“佛性者,即是人法二空所显真如。由真如故,无能骂所骂。通达此理,离虚妄执。”此中以“人法二空”显现“真如”,是瑜伽行派的特有主张,加上用此“二空”所显“真如”揭示“佛性”的内涵,都与中国佛教通常把“如来藏”理解为“觉”或“智”不一致。

(4) “为除诽谤真实法”。什么叫“二空”,论文定义为“一切众生过失之事”。什么叫“真实”?“由解此空故,所起清净智慧功德,是名真实。言诽谤者,若不说佛性,则不了空,便执实有;违谤真如,净智功德,皆不成就。”意思是,“佛性”是“空”与“不空”的统一:空者,指一切众生之过失;不空者,系空掉过失所显出来的“真实”即“真如”,由此生起的“净智功德”,就是“真如”,或依“真如”生起。

(5) “离我执”。“由闻佛说佛性故,知虚妄过失、真实功德,则于众生中,起大悲心,无有彼此,故除我执。”这里的重点是推己及人:自己体认了佛性,也助他人去体认。意思是不要把“彼此”割裂,把我与他人对立起来,并非否认“我”是实体。

从以上“五义”看,《佛性论》是在重新诠释“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命题,纠正《大般涅槃经》那种强烈的排他性:既要肯定我有佛性,也要承认他人亦有佛性;既要自尊自信,也要承认他人亦会自尊自信。这种承认是无条件的,即使“一阐提”也不能排除。

与此同时,它也在重新诠释大乘中观学派的“般若”观。首先提出“二空”的是般若中观学派。此派认为,它所说之“空”优于二乘,因为它不但像二乘那样说“人空”,而且还特别说“法空”,表示它的空观比二乘深刻得多、彻底得多。但是,此派所理解的般若“空观”,只有否定意义,即对世人认识之具有真理性表示否定;用以表示这种否定的肯定词,叫做“实相”——“实相”的内涵,是“实际”的性相并非如世人的认识那样。因此,这种般若思想,具有很消极的虚无主义倾向。瑜伽唯识学也讲般若,也普遍承认“二空”,但这“空”却是有针对性的,是针对“我”与“法”取绝对不变的那类观念的否定,为的是通过这种否定,显示出其背后的“真实”——真实的“净智功德”,因此,它一般不用“实相”这个概念,而是用“真实”和“真如”这种完全肯定意义上的词句来表达——承认脱离人的凡俗认识,有真实的实体存在,而且最终可以认识。

由此佛性“五义”达到的直接目的,同一般大乘主张涅槃与世间的统一没有区别,所以说:由佛性故,观一切众生二无所有,息自爱念。观诸众生二空所摄,一切功德,而得成就,是故于他而生爱念。由般若故,灭自爱念;由大悲故,生他爱念。由般若故,舍凡夫执;由大悲故,舍二乘执。由般若故,不舍涅槃;由大悲故,不舍生死。由般若故,成就佛法;由大悲故,成熟众生。由二方便,住无住处,无有退转,速证菩提。(《佛性论》卷一,下同)但是,这里用的是“般若”与“大悲”一对范畴取代了般若中观学派用“般若”和“方便”一对范畴以观察世间与出世间关系的方法,突出了“灭自爱念”和“生他爱念”,取代了《大般涅槃经》的排他主义,从而为瑜伽行派更积极、更乐观地面对现实,创造了一种理论氛围。

2. “一阐提亦有佛性”

根据这一新的佛性论,它清查了与之不同的另一些佛性论者。这一部分论述对于中国佛教打破“五种姓”学说,肯定“一阐提”亦具“佛性”,有决定性意义;它的论证方法,则反映了瑜伽行派那种特有的逻辑性,值得介绍——论文通过与三种偏执,所谓小乘执、外道执和大乘执的论辩,从理论上完成了“一阐提亦有佛性”的论证。

(1) 驳“小乘执”。经典中记有:“佛为小乘人说,有众生不住于性,永不般涅槃。”有人对佛的此说表示怀疑,不肯相信。论文就以捍卫佛说的形式,纠正《大般涅槃经》关于一阐提无涅槃性之说。

它从小乘关于佛性的不同理解讲起:小乘诸部,解执不同。若依分别部说,一切凡圣众生,并以“空”为其本。所以凡圣众生,皆从空出,故“空”是佛性。佛性者即大涅槃。这个“分别部”有可能是“恶取空”者,其主空之说是用“空”的遍在性解释一切,所以把“佛性”和“涅槃”也释之为空。以一切众生无不空者,于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是理所当然了。若依毗昙萨婆多等诸部说者,则一切众生无有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佛性。此毗昙萨婆多,即说一切有部;此部认为,佛性是后天修得的,不是先天具有的。据此,该论认为:分别众生,凡有三种:一定无佛性,永不得涅槃,是一阐提犯重禁者;二不定有无,若修时即得,不修不得,是贤善共位以上人故;三定有佛性,即三乘人:一声闻从苦忍以上即得佛性,二独觉从世法以上即得佛性,三者菩萨十回向以上是不退位时得于佛性。此中的“一阐提”是“定无佛性,永不得涅槃”者;其余“三乘”虽有佛性,但都是后天修得的;“不定有无者”,则由他们是修还是不修决定。因此五种姓皆无《大般涅槃经》意义上的佛性,即先天佛性。瑜伽行派所持的“五种姓说”,即来源于说一切有部,只是它强调佛性的先天本性,而不像这里所说,主要看后天是否修习。

对于佛性论的这两种说法,引起小乘的疑问,以至于小乘不相信此为佛说。“何者?若从分别部说,则不信有无性众生;若萨婆多等部说,则不信皆有佛性故。”究竟何者为是?论文集中驳斥了“无性”论者,以下试析之。

无性论者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众生既有种种麁妙不同,故知理有有性、无性。汝若不信有无性众生永不涅槃,而信有众生有种种麁妙等界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执不平等故。意谓,所谓众生,存在凡圣、人天、畜类、地狱等种种差别,此中当然就包含有性、无性的差别;如果不信有无性众生,而承认众生之间存在巨大差别,那就是自我矛盾(执不平等)。反对有无性众生者驳道:汝信有众生种种麁妙等界,即令信有无性众生者,亦应信有无根众生耶。何以故?众生由有根、无根故。有种种麁妙等界。汝若不信有无根众生者,云何信有麁妙等界。若谓有麁妙等界不关有根、无根者,我亦信有麁妙等界,不关有性、无性之义。意谓,不能用众生的差别性推断众生定有无性者,因为众生的差别是由于“六根”(身形器官意识)的不同。如果按无性论者的逻辑,则众生中亦应有“无根”者了。无性论者答曰:“汝以有根、无根例我有性、无性,是义不然。何以故?谓无根者,为是众生,为非众生?若是众生,有二过失:一者泰过过失——若无六根而是众生者,则一切无情草木石等皆是众生,同无根故;二者不及过失——本说六根以为众生,既无六根,更说何物?”用“过犹不及”作为论辩的逻辑术语,作为表达不合实际的一种方式,而不用域外佛教通常的“离二边”作为行“中道”的表达方式,也是说明《佛性论》是中国产的一个证据,但运用在这里非常合适。无性论者认为,若无六根即是众生,则超出了众生的范畴,等同木石等无情之物,离开众生这个实际太远了,是犯了“太过”之过。事实是,无六根即无众生,则无根达不到众生这个实际,所以犯了“不及”的过失。据此,“汝以有根、无根例我有性、无性”不能成立。

于是,反无性论者运用同样的方法难曰:若汝谓我立无根众生有二过失者,汝立犯重一阐提人无有佛性,永不得涅槃,亦有二失:

一者泰过过失——众生本以我见无明为凡夫法。寻此无明,由违人空故起;既起无明,故有业报。若不违人空,则无无明业报。既无无明业报等三轮,若尔,应是圣人作于凡夫。《佛性论》定义“无明”,是以佛教共许的“我见”为内涵的,只要有“我见无明”即是“凡夫”而非“圣人”(指获得佛教圣果者);与“我见”相违,能够获得圣果的观点则是“人空”。所以只要体认了“人空”真理的众生,即是圣人,并没有为众生自身制订另外的什么条件。如果有众生确实已经做到了“不违人空”,因而也不会再有“无明”及其引生的业报轮回,可你认为他依旧处在无明业报之中不能成圣,那岂非把圣人当成凡夫?是故,“若谓众生无佛性者,但圣为凡,无凡得圣,此成泰过”。二者不及过失——若汝谓有众生无佛性者,既无空性,则无无明;若无无明,则无业报;既无业报,众生岂有?故成不及。按《佛性论》上述“有性”论者解释,“佛性”就是“空性”;否认佛性,即是否认“空性”,也就是肯定众生本质不空。这是任何佛教派别都不会承认的。但一旦承认佛性即是空性,问题又来了:“空”是对“无明”否定,是无明的本质;如果没有了无明,不但没有了“空”的对象,而且也不会有由“无明”缘生的业报轮回,因而也不会有“众生”的存在——哪里还有判断有性、无性的对象!

除了这种逻辑的论辩,证明有类众生无有佛性之说先后失据、不得成立之外,又深一层,是根据现实的社会现象对无性论者的驳难。问曰:汝说有众生无佛性者——如刹底利种,为具有四性及地狱人天等性为不具有?若言不具有者,人应常人,永无作诸道义。“四种姓”是古印度社会基本的等级制度。若有众生现属刹帝利,其本性中是否具有所有四种姓,是否具有三界六道所有可能因素?这有两个答案:一个是“不具有”——众生本性是单一的,“人”永远是“人”,不可能轮转六道;“婆罗门”永远是“婆罗门”,不可以为天帝或为畜类。此说有悖佛教基本教义。另一个是“具足有”——众生本性具有凡圣六道等一切因素,但这也违经。“如经中说:如来性力能了种种麁妙等界,此众生性,既其平等,经不证故。”此语表达模糊,大意说,“如来性”之“力”虽能了知众生种种差别,但毕竟认为在“众生性”上他们是平等的,无有差别,也不突出这些差别。总之,不论一类众生是否同时“具有”他类“众生性”,确认有类众生不具佛性,就难以自圆其说了。

此类论辩还有很多,与佛教基本理论有关的,是有因论还是无因论。问题是这样的:若汝谓无佛性是定无者,如火定热性,不可转为水冷性,佛性亦尔,有无应定,皆不可转。若不可转者,汝立此定为由因故定,不由因故定?这有两个答案:若由因故定,此定不成定。何以故?本时未是定,由因方定故。若说不由因而定者,则无穷过失……非理之事并应得成……如人谓石女生两儿,一白一黑,亦如兔有两角,一利一钝。若人不由因说,此不平等义亦应得成。此“不平等义”指不合逻辑,这里特指对根本没有的事进行分析。无性论者所作“佛性定无”的判断,不论是据有因论还是无因论,都不能成立。因此如汝所说,“有本定有,无本定无,有不可灭,无不可生。此等过失,由汝邪执,无性义生故”。

经过这番论辩,结论是:若尔,云何佛说众生不住于性,永无般涅槃耶?答曰:若憎背大乘者,此法是一阐提因,为令众生舍此法故;若随一阐提因,于长时中,轮转不灭,以是义故,经作是说。若依道理,一切众生皆悉本有清净佛性,若永不得般涅槃者,无有是处。是故佛性决定本有,离有离无故。大家知道,坚持“佛性”遍在于一切众生,首倡“一阐提亦有佛性”的,是晋宋之际的竺道生,中国本土僧人;昙无谶所译《大般涅槃经》后分,糅进了这个观点,由此来看《佛性论》的这个结论并不新鲜。但意义并不一样。道生的观点是从儒家出发推出来的,《大般涅槃经》肯定了道生的观点,但没有论证。《佛性论》则是针对说一切有部和瑜伽行派继承有部之说所作的批评,为佛性的遍在性重新论证,以至于成为唐代法相宗的对立面,在形成和维护“如来藏缘起”说上起了巨大的作用。

为了坚持一阐提亦有佛性,《佛性论》还引用了经典中的不同说法,加以会通:经中说:一阐提人堕邪定聚,有二种身:一本性法身,二随意身。佛日慧光照此二身,法身者,即真如理;随意身者,即从如理起佛光明。为怜愍阐提二身者,一为令法身得生,二为令加行得长,修菩提行,故观得成。复有经说,阐提众生决无般涅槃性。若尔,二经便自相违。

会此二说,一了、一不了,故不相违。言有性者,是名了说;言无性者,是不了说。故佛说,若不信乐大乘名一阐提,欲令舍离一阐提心故,说作阐提时决无解脱。若有众生有自性清净性永不得解脱者,无有是处。故佛观一切众生有自性故,后时决得清净法身。上述引文中的“经”不知所指。其说一阐提仍有二身之说,则与《胜鬘经》之说大同:如来藏并不因为一阐提堕于群邪之中而消失,如来之佛日慧光自能形成两种身——一是“真如理”,一是“如理”所起之智慧。正是如来藏的这种自我满足,所以断定一阐提“后时决定得清净法身”。

同类推荐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莲心禅韵

    莲心禅韵

    一位印度智者追寻禅宗智慧,探求人生哲理的心路历程,带你走向心灵自由之路,文化没有国界,思想没有疆界,智慧的激情碰撞,文化的和谐沟通。
  • 佛教生死学

    佛教生死学

    广而言之,则社会、人类群体对这一问题的普遍解答,实为整个社会、人类文明创立的出发点和基石。揭开生死之谜,无疑成为人类智慧面临的要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生死之谜的破解,要比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工业新产品的发明等现实问题,更为现实,更为重要。
  • 一念间:星云说喻

    一念间:星云说喻

    本书是《舍得的艺术》、《定不在境》、《宽容的价值》三本书的合集。主要讲述了星云大师所主张的对待他人与环境的态度。要懂得取舍,舍得放下,与人方便于己方便。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调解人世的悲欢离合。读来令人受益匪浅。
  • 降伏其心(下册)

    降伏其心(下册)

    学佛必须要看清自己的心动念,修行先要降伏自己的身心,历世炼心即是福慧双修,守住真心胜过所有法门,激活能量打开心量,没有过去未来就是当下,每一个当下都能觉悟那就是佛,众生成就了你,没有众生就没有无上菩提,冤枉你就是成就你,修行就是转外境而不是被外境所转。
热门推荐
  • 他是人间妄想

    他是人间妄想

    人间妖精女主VS温润腹黑男主三年后,她重新回到晋城,已经有了显赫的家世和一对可爱的双胞胎。端着红酒游走在宴会里,她笑靥如花,一转身,却被他按在无人的柱子后。他是夜空里的昏星,是她曾经可望不可即的妄想,现在在她耳边狠声说:“你终于回来了!”她嘴唇被咬破个口子,满眼是不服输的桀骜:“尉先生,要我提醒你吗?我们早就离婚了。”——————坑品保证,欢迎入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星空执剑

    星空执剑

    这是地球灾变之后的世界。武道、修行又成为了世界的主流。
  • 三十七首诗

    三十七首诗

    本书是作者的一本诗选集。创作年代在1983年到1993年间。诗集精选了1983~1986,1987~1988,1989~1993三个阶段的作品共37首。诗作反映了作者早期的创作历程,并潜涵着时代的投影。
  • 清梦紫烟

    清梦紫烟

    我其实不是多想重新活一次,因为这个讨厌的顺治,倒霉的静妃都是我不能接受的。但是既然来了,那就好好活一次吧。。。
  • 太后上塌:摄政王,别乱来

    太后上塌:摄政王,别乱来

    先帝薨,她母凭子贵一跃成为当朝太后,却因宫变惨遭暗箭,与他阴阳相隔。濒死时她泣血发誓:若得来生,再不为权势富贵而背弃心爱之人!苍天垂怜,再许一世,昔年尊崇无比的文德太后成为没落将军府的孤女……太后凉凉笑得狡诈:哀家重生啦!这辈子,她再也不用忍这忍那,看不惯的,抡起棍棒——嘿嘿!当第一人美人变成彪悍的母老虎,凉都勋贵齐惊魂:就不能放下棍棒好好玩耍吗?太后凉凉:我就喜欢简单粗暴!摄政王殿下:小桃夭,来,粗暴地蹂躏本王吧!太后凉凉:(⊙o⊙)……
  • 师父徒儿要犯上

    师父徒儿要犯上

    本以为自己悲催的穿越只能做一只倒霉的灰鸟,却不想不止恢复了人身还收了个美男做师仙。安安份份的神仙日子不过,某只神经大条的小凤凰大喊,“师傅徒儿要犯上!”惹得各路仙女针锋相对。峰回路转,师父,你还是从了徒儿吧!某男窃笑。那夜过后,她才发现,他竟是那样腹黑。腹黑师父,哪里逃!
  • 凤凰涅槃:狂妃倾天下

    凤凰涅槃:狂妃倾天下

    1.某日:“大神……”北葵温柔而又充满诱惑力的嗓音响起,可是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她全身滚烫似火烧般难受,使出全身的力气紧紧抓住那个被抓在手心的臂膀,小脸皱成一团,一种陌生的渴望,由于得不到释放,所产生的痛苦使得她全身缩成一团。2.某夜:某男无耻地拉着某女的手“夫人,为夫饿了!”某女鄙视地看了某男一眼“自己去厨房找吃的。”某男“夫人,那些吃不饱。”某女:……(白眼)某男“我要吃夫人。”某女迅速地逃离了某男的视线,心里冷哼道“当初,送上门时,自己不吃。”这是赤裸裸的报复吗?碧凡无语地看着不知道第一次站在自己房门前的北葵,“嫂子,您还要对当初的事情记恨到何时啊?您老完全影响到您小姑子的休息了。”
  • 暗血or水依

    暗血or水依

    水依变成了暗血,拥有了多重身份,最后暗夜会让暗血变回水依,还是跟暗血在一起,还是其他人(本文有可能牵扯到守护甜心,请不要介意)
  • 灵山大陆

    灵山大陆

    唐凯穿越了,虚空世界远古大神遗留的一颗宝珠将他召唤而来。“少年,继承吾主的衣钵吧,你将迎娶白富美,成为人上人,走上人生巅峰……”“没兴趣。”唐凯觉得能活的开心就好,于是他决定游历大陆。欧美风格的人族,中国风的魔族,异域风情的妖族,热爱自然的灵族,森林的宠儿妖精族,还有崇尚魔导科技的多尔格族。这一切都让唐凯觉得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异世界还真有意思啊……”这是一本打怪冒险文。
  • 废材小姐要修仙

    废材小姐要修仙

    她一次失败的任务,在战地医院被手术医生结束了生命。一朝穿越她是修仙世家的废材三小姐炼丹运气提炼该会的统统都不会一度成为了别人眼里的朽木偶然的一次祭月让她获得了祭师神鼎从此傲视天下,戏耍众人被家族嘲讽的过去这一次她要让所有人知道谁才是废材从此修仙大陆,风云变色,她来了,这一次的重生,让所有人都臣服。他说;你为何要跟我纠缠不清!她邪魅一笑;百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