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68700000059

第59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四)(6)

一阐提能否成佛,似乎也是一个神学问题。但是它的论辩背后隐藏的问题,却很有价值。譬如,物种或人性是永恒的,还是变化的?物种之间能否互相转化?种姓制度、等级现象是永恒的,还是变化的?种姓或等级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由此涉及,事物是由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决定的?是内因起决定作用,还是外因起决定作用?如此种种,《佛性论》虽然没有展开讨论,但在逻辑上取肯定态度,说明其在思维深度上已有明显突破。

(2) 破“外道执”。此处的“外道”,指“胜论师”和“数论师”。在印度,此两者是批判佛教的主要“外道”,也是大乘论师们的主要论敌。其实,“外道”是不讲佛性的,但他们的主张不利于佛性论的确立,所以《佛性论》要单列一项,让他们认识佛性;而在清理外道的主张中,也巩固了佛性论的地位。所以说,“为外道不识佛性故,彼立义应知”。

首先,该论谓:有外道说,一切诸法,皆有自性,等有不空,性各异故。若诸法悉空,无自性者,则水火、色心,生死、涅槃,并无自性。自性既无,应可转火为水,转于涅槃更作生死。何以故?等无自性故。现见火性定热,不可为水;水性定湿,不可为火;涅槃生死,亦复如是,不可互相转作。如此二法,并有自性故;若互可转,则修道无用。故知诸法各有自性,是故不空。论中所指持此说的“外道”是胜论师,本论作“鞞世师”。此师先以“六句义”概括他们的学说,将“实、德、业、同、异、和合”作为决定一切法之实体、性质和变化的元素;其后,此派又在六句义基础上增加“有能、无能、俱分、无说”四句,成“十句义”,以解释世界现象和说明解脱之道。总括这些说法,核心是主张“自性”实有的。《佛性论》即抓住这一核心,将他们的思想体系如上地介绍出来,以便破除。具体论辩颇繁,简单讲来就是一句话:汝说诸法各有自性不空、性定异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自性决定不可得故。大乘讲“诸法性空”,主要理由是“法无自性”;“无自性”的主要理由是“性不决定”。“性不决定”是中观学派“诸法性空”的主要证明。论辩的最后,引《中论》中偈言:一切处诸法,从自不得生,从他二亦尔,从无因亦然。这个译文不如鸠摩罗什所译《中论》的文字流畅。意思是说:任何事物都不是由“自性”产生,也不是“他性”所生,更不是“自他二性”共生,但也不是“无因生”。此四句偈很有名,由此说明般若的缘起“无生义”,被佛教各派广泛采用。据此,论文批驳了胜论师有关“自性”论的众多观点,在此处就是用于维护“如来藏”的“人法二空”一面。

胜论师的著作有汉译介绍,即唐玄奘翻译的慧月造《胜宗十句义论》一卷,为历代《大藏经》所收;关于此派的思想,在《佛性论》的批判中也保存不少。

论文接着考察数论师。此师亦作“僧佉”,真谛所译的《金七十论》二卷,是其代表作之一,此论亦作《僧佉论》,是大藏经收入的两种“外论”之一。而《佛性论》对此派的批判尤其细微,也是研究它的重要资料。

按佛教观点,此师属于“因中有果”论者,认为一切世界事物都隐含在最初因中,是最初因自我开展转变的结果,此因即是“自性”。“自性”是一种未显现的隐在物质,它与它的转变物由“三德”构成,所谓“萨捶”(喜与照明)、“罗伽”(忧与冲动)、“多磨”(迷暗与抑制);“自性”首先转变为“觉”,继之而成“我慢”,开展为“十一根”(眼耳手足心等器官)和“五唯”(色香味等五境)、“五大”(地水等四大与空),总称“二十五谛”,由之形成差别万千的世界。此外,还另有一个独自存在的“神我”(无上我),是“神我”与“自性”结合引起“自性”的变化;在与“自性”物质结合中的“神我”是不自由的,只要“神我”摆脱了自性物质,那就是解脱。因此,数论师就成了“自性论”者的另一种典型。

《佛性论》对数论师的破解,是从一个具体事例开始的——一切事物都有自性,这是个全称判断;论文举出,“声”也是一类事物,是否也有“自性”?于是“内学”(佛学)者问:汝义云“声有自性,与自性不异故”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声有自性,则声应为耳本故;若说声是耳、耳即是声,可说自性即声、声即自性,若不许耳即是声者,亦不许汝声即自性。若汝说声是所闻,耳不尔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汝声与耳为一为异?若汝说声是所闻与耳异者,已所闻故,与自性亦异;若说声与耳不异者,何故不说声能闻耳!若汝说德如耳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声灭时,耳应俱灭,声耳是一故。如耳声一物不成例,余成不成亦尔。故知诸法决无自性,悉皆是空。就“声”之“无自性”一例,足以破你一切诸法皆有自性的全称判断。但是,这一破法如能成立,应该有个前提,那就是只从“声”与能闻的“耳”之关系上,限定在声与耳的关系范围对声进行考察:没有耳,即听不到声,所以声即以耳为“本”,此“本”即是“自性”,于是声的自性即是耳,结论当然是荒唐的。这一结论的得出,不在于推理本身,而在于那个没有说出来的前提——可这个前提,即眼耳等与色声等是对应的概念,“能”识与“所”识不可相离,这是佛教也是古印度哲学普遍承认的一种思想,因此“内学”者可以这样驳难数论师,而没有对“声”本身的物理性质作探讨。

然而,即使如此也不能反证“法无自性,悉皆是空”是正确的。在这里,需要逻辑。数论师是古印度哲学中很重视逻辑的学派,他们在立“自性”有时,就运用了逻辑,名之为“量”。由于他们的逻辑与认识论紧密关连,所以“量”分三类,即“证量”(现量)、“比量”和“圣教量”。《佛性论》也因此采取了“量”的论辩方式,我们只看它所作的“证量”:今我立证量,显了二空:诸法空故,自性不可得,如见幻事。幻物者,证量所见,不如实有。诸法亦尔,不如所见而有所见。由体不实故不有,由证量故不无。由体无故,空义得成,以证量故,假有不失。所谓“证量”,指的是感官直觉到的认识,是绝对不经理性思维而对对象的直接感受。例如眼见色,如果中间不经思维分别,唯有眼根与色相的直接相触,由此得出的眼识就是证量所得。《佛性论》开出的证量,是“幻事”,幻觉中感知的事物,例如快速转动手中火炬能够见到一个火圈,夏日可以于田间见到的“野马”之类。这火圈和野马都是“幻化物”,它们是“不如所见而有所见”的现象——就其为证量直观所见而言“不无”,以区别于兔角、石女儿等之纯无;就其“体不实”而言“不有”。据此证明了“性空假有”般若空观的基本论点,驳斥了数论师的“自性”说。

继之,论辩进一步涉及了“量”自身的性质问题。数论师认为,由于“量”由“能量、所量二法成就,所以诸法各有自性故不空”。论文驳道:是义不然。何以故?量从自生故不缘所量境而能量智自成者,无有是处。既无所量,能量之名,对何而立,则量何所量耶?若汝说由观所量故得成能量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前境未有即量何所缘?所量者是所缘境,能量者是能缘智。若所量已成,能量何用?“所”本由“能”故得“所”名,若能量未有,已成所量,则能量无用;若所量不关能量自得成者,有何能所?此处关系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所谓思维对存在的统一性问题:能量与所量,能知与所知,略称“能”、“所”,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还是互相分离,而联系只是有条件的?这对整个唯识家来说都是个要害问题。《佛性论》主张,“能”、“所”是相互依存的,因为它这里讲的是认识论范围内的主客关系,离开任何一方,认识活动都不可能正常进行。因此,数论师说“量从自(性)生”,等于说认识从认识的自性生,是荒谬的;说“不缘所量境而能量智自成”,等于说无需客观对象就会产生关于这一对象的认识,同样是荒谬的。但是,如果超出认识论范围,讨论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即思维对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时,性质就变了:认为“‘所’由‘能’得名”,就不是正确的;所谓“所量已成,能量何用”的提问也就没有意义。唯识家的错误不在于承认认识论范围内“能”、“所”的不可分离性,即思维对存在的统一性,而是超出了这个范围,把这一原理运用到解答思维与存在孰是第一性的问题上,这成了他们形成唯识世界观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量”以及“能量”和“所量”是否具有“自性”的问题,《佛性论》记载的论辩还有很多,此处不拟细谈。针对数论师运用“比量”对“自性有”的证明,《佛性论》也作了具体驳难,由于牵涉数论师自身的观点很多,也不适宜于此处详说。总而言之两句话:由证量故有比量……证既不成,比譬、圣言等量皆失。故知一切法如实无自性,唯真实空是其自性。(3) “破大乘见”。这里的“大乘”,明显是指大乘的中观学派;其所谓“见”,是指此派“学有所执”部分,即“二谛”说。论文首先以答问方式陈述论敌一方的基本观点:若汝说一切有,皆由俗谛;一切无,皆由真谛。应作此问:善友,何者是真实?何者是俗谛?答曰:一切诸法无有自性,是为真实;于无自性法中说有自性,是名俗谛,以于无中假说有故。关于“二谛”的这一解说,可参见鸠摩罗什译的《中论》中的“三是偈”。问难由此开始:问曰:是执无有自性,为当依世俗言故有,为当唯是语言(故有)?若依世俗言有此执者,此执则不可说。何以故?执是无故——若此执唯是语言则无所诠,世俗语言不成就故;若不成就是世俗者,是义不然。又,若汝谓于无自性中执有自性,是名为俗——若执有者,云何是无?答曰:为颠倒品类故,故无中说有,乃至于无常乐我等诸法,说言皆有;常等诸德,其体实无,但假说有。如此执者,为四倒摄,是故虽执是有,而得是无。《佛性论》认为,说“一切诸法无有自性”,并非真实,而是一种偏执;“于无自性中说有自性”,则不能成立。因为所谓世俗有,指的是什么?按《中论》的解说,即是“假名有”。那么此“有”是指某物依赖语言而有,还是语言自身即是有呢?若是前者,则某物无自性亦即是无,因而是不可说,何来世俗有?若是后者,语言没有了诠释的对象,那就什么用处都没有;没有用处就成不得世俗。

这些论辩太嫌抽象,一旦用以解释“常乐我净”涅槃四德,就变得非常具体——依中观派说:“常等诸德,其体实无,但假说有”;认为它们实有,即是“颠倒”,“虽执是有而得是无”。《佛性论》由此总结说:若无性中执有自性为俗谛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二谛不可说有,不可说无,非有非无故。真谛不可说有不可说无者,无人法故不可说有;显二空故,不可说无。俗谛亦尔:分别性故不可说有,依他性故不可说无。这里提出的见解,是标准的瑜伽行派的“三自性”说。它用“三自性”批判“二谛”说,重新解释“二谛”说,反映了此派与中观派的主要分歧之一:依“二谛”论“无”说“有”,自身就是一个错误。因为不论真谛或俗谛,都不可以用“有”或“无”来界定,两者的本质都是“非有非无”,亦可说既“有”既“无”。瑜伽行派称“真实”为“圆成实”,它的含义是“无人法”——对人我、法我二执的否定,故“不可说有”,亦即是“无”;它的另一个含义是“二空”,乃“无我”所显,“不可说无”,亦即是“有”。“俗谛”也包含这两层含义:“分别”世俗现象执以为实,属“遍计所执”,其性本无,故“不可说有”,但其所执之现象,由因缘所生,属“依他起”,故“不可说无”,亦即“假有”。

《佛性论》诠释瑜伽行派的“三自性”学说比较简洁明确,不是这里考察的范围,只是说明,其在“破大乘见”中,是从“三自性”出发反对中观派的“无自性”,从而捍卫“有自性”,尤其是“大般涅槃常乐我净”这一重要理念的。

以上三破,破有破无,核心是在确立“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存在无佛性的“一阐提”这种例外。这样一来,它也为“如来藏”的“清净”内涵增加了更丰富的规定。

二、 “如来藏”:“智与境”的统一

何谓“如来藏”?论文指出三义:“一所摄藏,二隐覆藏,三能摄藏。”以下分述之。

(1) “所摄藏”,意即“所摄名藏”。论云:佛说约住自性如如,一切众生是“如来”藏。

同类推荐
  •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本书主要指道教历史与道教文化。包括道教、道教绘画、道教雕塑,其中图文并茂,图解图注,形象直观,赏心悦目,彩色制作,丰富多彩,设计精美,格调高雅,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和陈列。
  • 台湾最美的人:证严法师与慈济人

    台湾最美的人:证严法师与慈济人

    本书记录了证严法师和“慈济人”所作的行善助人的事迹,包括:“走在最前,做到最后”、“五毛钱爆发出来的力量”、“牵起全球菩萨网”、“神奇的赈灾毛毯”等。
  • 听南怀瑾讲佛学

    听南怀瑾讲佛学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南怀瑾先生发表了大量著作,堪称博学多产的著述名家。目前可知的南氏著作已达三十多种,内容涉及儒、道、佛和神仙巫术等三教九流的各家思想学说,以及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本书主要总结了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成果,是对其系统整理研究的一个全面过程。对于佛学爱好者来说,能够从本书中详细了解到佛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还能对佛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成佛的力量;佛是觉悟者,法是认识宇宙人生,走向觉醒的方法;认识人生,改善人生,觉悟人生!《觉悟》是济群法师历年弘法的理念和核心思想,特别是他在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人生佛教,用佛法的智慧来指导人生。本书分三篇:“有所思”,讲述人生佛教的提出和思考过程;“有所行”,讲述佛教教育、弘法的具体实践;“修学之旅”则是济群法师本人的修学经历和体会。
热门推荐
  • 娱乐皇帝

    娱乐皇帝

    娱乐啊,娱乐
  • TFBOYS之永爱

    TFBOYS之永爱

    请你好好待我。这样才能一生无悔。我是真的爱你。
  • 快穿之佛系宿主很杠精

    快穿之佛系宿主很杠精

    秋苜:宿主,性别女,年龄不详,性格奇葩,脑回路清奇,思维跳脱,戏精本精,懒癌患者,蛇精病一个。心情好时,对谁都慈眉善目,笑呵呵的;心情不好时,分分钟怼到你怀疑人生。这是系统对秋苜的评价。狗剩:系统,性别不详,年龄不详,性格奇葩,脑袋不是缺根筋就是只有一根筋,智商太低,残忍无下限,接受能力差。这是秋苜对系统的评价。【宿主,咱们是来毁灭世界的,不是来休假的啊!!!】“啧,我刚歇会儿。直接弄个原子弹炸了不就行了吗。”【不行啊,上头规定了不能宿主直接影响,不过找反派就行了吧?教唆反派毁灭世界!】“毁灭就毁灭,你先解释一下,跟我屁股后面拽着我的那个是什么鬼?”【偶布吉岛嘞~您的系统狗剩已下线。】秋苜青筋暴起。“你给我撒开!”“我就不。”“再说一遍,撒开!”“不嘛不嘛。”“不撒杀了你哦~”“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宝贝儿你杀吧,杀完自刎陪我吧,死了也舍不得你。”“……”秋苜无语。杀你个锤子呦?!老娘还没活够呐!狗剩看着远处,一个面容英俊潇洒的男子死死抱着宿主的大腿,宿主一脸生无可恋的模样。(*ˉ︶ˉ*)啊,生活真是美好啊。
  • 田园交响曲:纪德中短篇小说选

    田园交响曲:纪德中短篇小说选

    《田园交响曲(纪德中短篇小说选)》选取的《窄门》、《田园交响曲》和《背德者》都是纪德的代表作,合称“纪德三部曲”。作品都带有悲剧色彩,蕴含着作者对于人性与世俗冲突的思考。其中《田园交响曲》,被认为是作者最富自传性的作品。纪德的作品非常早就传入了中国,引起了包括鲁迅在内的读者注意。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的价值不仅没有被时间埋没,反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归根结底是他用自己的笔触动了人们的内心。《田园交响曲(纪德中短篇小说选)》是“时光文库”系列之一。
  • 生活我的小确幸

    生活我的小确幸

    生活挺美好,对于生活的态度,应是感谢,应是向上。这不是什么鸡汤,是对生活的感叹。
  •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搞定大亨

    搞定大亨

    拜托~~她还没笑成震宇以前长得像美少年,现在一副老古板了,他还敢先取笑她不配叫“玫瑰”?比一比谁比较夸张嘛,她没在怕的啦!而且都什么时代了,她穿及膝短裤他嫌太短,不留长发被他说成不男不女,他当大亨了不起吗?事业成功但做人太差、孤僻傲慢,那也是一种失败!
  • 性格决定命运的24堂课

    性格决定命运的24堂课

    本书对人生性格做了精辟的分析和总结,告诉每一位读者,性格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因为,性格决定了你的命运,所以,改变性格即改变命运!书中的每一课都是成功者的经验,创造者的智慧。相信您全面阅读、深刻领悟后,必将突破人生性格的局限,获取非凡的成功和无穷的财富。
  • 无限活下去

    无限活下去

    活下去,似乎很简单。但是当庞黄再次苏醒后,这简单的愿望却已是奢求。第五次新纪元文明悄然开启,而命运让一个平凡的人类走上了一条只为了活下去的路,而这条路上,布满了恶棍、丧尸、妖魔、鬼怪甚至是仙佛、神袛!也同样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诱惑和真情。庞黄咬紧了牙关,攥紧了拳头,迎着这些随时要命的危险,挥出自己的拳头!“来吧!我是庞黄,是轮回世界盘古小队的队长!”
  • 前妻归来:渣夫可还好?

    前妻归来:渣夫可还好?

    十五岁,鹿惜光爱上了比自己大六岁沈梦楚。可是,那时候他有他的白月光。而她,只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五年后,他被逼娶她为妻。鹿惜光在众人艳羡的目光里成为了他的沈太太,却不想沈梦楚对她没有爱。利用她,夺得下沈家家业。而她,却成了他的下堂妻。爱他,鹿惜光穷极一生却只换来无尽的灾难。最后的最后,她爱他如同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