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257100000001

第1章 美元霸权的崛起

美元的霸权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一次大战无疑是美国这个国际新贵崛起的重要转折点。战争的确使美国发了大财,以至于它敢对《凡尔赛和约》说“不”。

美国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囤积起来的黄金,为美元的霸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逃避战争而从欧洲流向美国的资本,虽然造成美国的繁荣,也为泡沫经济埋下种子。然后,就是这些泡沫的无限膨胀,最后导致了危机,而任何投资者都不会承认或不知晓自己对泡沫的形成起过作用。

美元的霸权地位是历史形成的,经历了一段不短的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还尚未被欧洲列强认同,美元自然也不是大家崇尚的货币。但是,美国趁欧洲列强大战之机,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力量,囤积黄金,为美元的霸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为逃避战争而从欧洲流向美国的资本,虽然造成了美国的繁荣,但也为泡沫经济埋下了种子。最后,金融泡沫终于破裂,美国股市的崩溃使全球经济很快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萧条。

美国敢对《凡尔赛和约》说“不”

1918年11月21日,历时四年有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停火了。巴黎,这个欧洲大陆胜利国的核心都市一改战时的萧条,突然热闹了。1919年的新年刚过,距巴黎18公里的昔日皇家圣殿——凡尔赛宫更是灯红花绿,装点一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各国政府要员,外交魁首,顾问专家,名流名媛,以至王公贵族,僧侣教士,纷纷涌向这里,发疯般地寻乐。

这些人来到巴黎,绝不仅仅为了寻欢作乐,他们更重要的任务是,在即将召开的巴黎和会上讨价还价,为自己在战后捞到更多的好处。

巴黎和会,这场堪称世界上最长的国际会议,实际只有英、法、美、日、意五国的“十人会议”才是真正的主角,其他国家除了能够参加与本国事物相关的会议,基本没有表达自己看法和意愿的权利。德国、奥地利等战败国更是连参会的资格也没有,他们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安静地站在一边,等待着胜利国开出的赔偿条件。所以,巴黎和会既谈不上和平、也谈不上和解,更谈不上平等,而不过是一战五大胜利国彼此间讨论如何重新瓜分世界财富和领土的会议。

5个月零10天的钩心斗角、大吵大闹,随着日本和意大利因不满而退出谈判,一份题为《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最终在英国首相乔治、法国总理克莱蒙梭、美国总统威尔逊这三大巨头的主导下完成了。

1919年6月28日这一天,27个国家的代表聚集在凡尔赛宫的镜殿,见证了德国外长赫尔曼·穆勒在胜利国开出的440项赔偿条款的清单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这份文件就是著名的《凡尔赛和约》(又称《凡尔赛条约》)。

就是这个和约,让德国丧失了全部的殖民地、租借地和10%的国土、12.5%的国民;丧失了75%的铁矿石资源、68%的锌矿石资源和26%的煤炭资源;丧失了20%的远洋与内河的航运能力,25%的捕鱼船队和大部分的海外投资;丧失了对军队规模的自主控制权,以及飞机、坦克和重炮等军事装备的拥有权。

除了德国众多权益被剥夺以外,《凡尔赛和约》中,一个更加引人瞩目的关键点就是:德国必须在未来的30年间,向战胜国交付1320亿金马克约合33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330亿美元在当年是个什么概念呢?资料显示,1919年过去四年之后的1923年,世界各国的黄金储备加在一起的总价值也不过200亿美元而已。

这当然是城下之盟。此时此刻,在场的人心里或许都明白,执行《凡尔赛和约》就意味着德国破产。而执笔签署这份协议的德国外长赫尔曼·穆勒的心里可能更清楚,德国根本无力支付如此庞大的战争赔款。据英国的赔款专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测算,330亿美元的赔款已经超出德国最大支付能力的三倍。

明知德国赔不起而非要它赔,那这个痛苦就不仅仅是德国一家的痛苦了。实际上,从这一时刻开始,围绕着英、法、德和美国之间纷繁复杂债权债务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各式各样的矛盾冲突,把这个刚刚从第一次全球性军事混战中走出来的世界,引入了一个全球性经济混战的时代。

在中国当时的北洋政府也派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但没人愿意尊重中国人的主张,执意把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转交给了日本。消息传到了北京,中国学子发出愤怒的吼声,著名的五四运动由此而爆发。迫于国内的压力,顾维钧等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如果说,中国拒签《凡尔赛和约》是出于愤怒与无奈,那另外一个拒签协议的国家恐怕就该另当别论了。这个国家就是美国。

在整个协议起草与定稿的过程中,美国总统威尔逊基本上是在亲力亲为,他一到巴黎就立即对外宣布了美国的14条主张,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不遗余力地争取自己的主张。但是,讨价还价的最终结果,美国除了保住了自己的债权,其他几乎一无所得。

尽管威尔逊勉强在《凡尔赛协议》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但协议却遭到美国国会的强烈反对,最后导致威尔逊的签字无效。

而这件事没有影响《凡尔赛和约》的如期生效,这也足以证明英、法两大帝国在当时的国际政治舞台上,依然具有绝对的控制力。

面对英法的傲慢,美国人的心里当然很不舒服。不过,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鉴于英、美两国之间特殊的历史渊源,美国敢于对《凡尔赛和约》说“不”,说明一战之后的美国已经今非昔比,英国对它的控制力正在渐渐失去。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无疑是美国这个国际新贵崛起的重要转折点。

战争之财使美国势力成倍增长

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的当天,威尔逊总统就立即发表声明,表明了美国的“中立”立场。8月19日,他号召美国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样做到不偏不倚。”然而,正像美国著名史学家W.米利斯所说:“在某种意义上,美国1915年年中就卷入了战争。本质上,我们是战争复杂机器上的一部分。我们整个的经济力量一直在支持着其中一方,而且我们的思想感情和政策都不是中立的。”实际上,从战争开打的第一天起,美国就变成了英国的大后方。

1915年1月,为避免与美国的中立立场发生冲突,英国政府派出了一位重量级的英国商人来到了纽约,他被任命为英国驻美商务代表。这个人就是与英、美政府高层都有着密切关系、国际著名商业机构摩根财团的当家人——摩根。

摩根在美国,一只手通过大规模举债,帮助英国政府在美国的金融市场上募集战争经费,另一只手则代表协约国在美国采购军需物资;而美国正是这笔交易的推手,他们一方面通过银行向协约国提供大量的出口信贷,使金融机构获得巨额的金融收益;另一方面则是用自己借出去的钱来购买自己的商品,而使实业家赚得盆盈钵满。

美国对英国的资助绝不仅仅限于民间借贷行为。1915年8月12日,美国财政部部长麦卡杜给威尔逊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指出,由于向协约国出售工业品,美国一个大繁荣时代正在到来。但是,要使之持久,就必须公开向协约国提供贷款。3个月之后的12月8日,威尔逊总统正式批准了政府贷款。他在批准文件上写道:“向协约国贷款25亿美元,这可以维持他们一年多的购买力了。”

不过,美国向英国提供政府贷款一直是个重要机密,直至1917年这件事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一年的1月份,德国的潜艇舰队再次大规模封锁了美英之间的海上运输线,并声称6个月内取得战争的胜利。美国人急了,如果真是德国赢得了战争,那美国对协约国数以百亿计的债务势必灰飞烟灭。情急之下,1917年4月6日,美国正式对德宣战。

美国对德宣战后,国会批准美国政府公开向协约国提供战争贷款。而最为奇妙的是,摩根财团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手中对英国政府的贷款换成了美国的国债。这意味着,贷款的性质从过去摩根财团私人对政府的贷款,现在变成了美、英两国政府间的贷款。这个转化过程到底用了什么方法?迄今依然是国际金融史上的一个不解之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外国资产的债权主要由私人投资者以股息或抵押债券的形式持有,那些抵押债券以铁路、矿业公司、银行和其他外国控股公司不断产生收入的资产作担保。巨额的政府债务司空见惯,但这些债权主要由私人投资者持有,而不是由本国政府持有。

战争改变了一切。战争使某些政府欠下其他政府的巨额债务,它们远远高于国际私人投资的价值,并完全基于新的原则之上。

在美国参战之前,欧洲各国由于战争而财政拮据。欧洲缺乏必备的现金来购买美国的武器,并缺乏足够的担保物从美国的银行获得更多的贷款。美国宣战后,国会颁布的第一个法案就是授权政府为盟国提供军购贷款。

国会以贷款的形式扩大对欧洲的资助遵循一个原则,即这并不是为了共同的盟国事业而自由分享美国的资源。随着欧洲欠美国财政部的军备债务越来越多,政府间债务迅速积累起来。包括战后的胜利贷款在内,1921年,盟国欠美国政府的债务达120亿美元,而1917年的初始贷款只有30亿美元。

战争的确让美国发了大财。从战后的统计数据看,从1914年到1919年的五年之间,美国工业总产值从不足250亿美元增长到了640亿美元,增幅达156.7%;与此同时,美国百万富翁的人数也增加了17000人。美国的财政部部长梅隆承认,美国在战争交易中所获得的利润率高达80%。而英国第一届工党政府财政大臣斯诺登认为,美国政府对其军工及相关工业部门征收了约30亿美元的超额利润税。◣注:[美]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与基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33-35页。◢

另外,战火中欧洲已经无力顾及的拉美和远东市场,几乎都变成了美国的权益。战争的五年间,美国对拉美的贸易总值从不到8000万美元扩张到34亿美元,增长40倍;战争的五年间,美国已经基本控制了墨西哥的石油和橡胶,玻利维亚的锡矿,智利的硝石以及巴西的咖啡;战争的五年间,美国私人资本对中国和远东市场输出,从35亿美元增长到了70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英、法等国由于巨额的贸易逆差,他们不得不用黄金作为向美国购买商品的贸易支付手段。所以一战期间,黄金从欧洲向美国滚滚而来,到了191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相当于世界各国黄金储备总量的40%;另外,美国借助战争,收回了20多亿外国人持有的美国债务,一举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战争结束之后,英国人的统计结果表明,美国借给协约国的全部战争债务,总值高达125亿美元。

正如美国驻英大使佩奇在1914年10月11日写给美国总统顾问豪斯的信中所预言的那样:“战后,差不多所有欧洲国家都快要破产了。海上将不再有德国。而十年以后……整个世界前途就将会落在我们手中,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而豪斯也十分得意地说:“同一个时期里,美国越来越强,交战国越来越弱,就等于美国力量在成倍增长。”

魏玛式通胀使德国一贫如洗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交战双方停战而结束。美国官方立即要求向欧洲提供救济和重建贷款,但是国会拒绝拨款。这使美国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有陷于崩溃的危险,因为欧洲无力再以战时通货膨胀的价格购买美国的食品。

1919年,美国政府开始着手拆毁成千上万辆汽车,以避免汽车制造业破产。而欧洲同样也无力继续购买昂贵的美国食品,他们取消了月度食品订单。一时间,美国食品价格一落千丈。美国食品管理局局长赫伯特·胡佛紧急致信威尔逊总统:我们的制造商有大量的存货正在等待出售,大量的肉类产品即将腐烂,必须马上出口。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美国的市场将崩溃,银行的数百亿贷款将损失,我们的财政和农民将陷入危机。

威尔逊见信后十分焦虑,随即与幕僚们商议对策。鉴于美国的法律规定,“判断战争什么时候应当结束”这是总统的权力,所以白宫决定,利用这一特权,拒绝在1919年宣布战争结束,而继续战争期间的行动——向欧洲提供胜利自由贷款,并使欧洲继续用美国的贷款,购买美国的商品。胜利自由贷款存在了三年,为美国经济调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921年7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决议,结束与德国、奥地利和匈牙利的战争状态;同年8月,美德双方签署《柏林条约》,恢复了两国的和平;刚刚接替威尔逊的美国新任总统哈丁,1921年11月才正式宣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个时间点,比欧洲宣布一战结束整整拖后了三年。

战争结束了,美国把注意力转向了债务清偿问题,要求其盟国偿还那些用来取得战争胜利的贷款。在德国赔偿问题上,美国似乎很公正,因为美国在德国的赔款中没有直接的金融利益。但美国对盟国的债务却显得很贪婪。美国政府建议盟国和德国调整赔款关系,自己却不和盟国调整债务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对美国欠下125亿美元的债务;而按照《凡尔赛协议》,德国应当向协约国支付共计33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

面对巨额的“三角债”,列强们当然各有各的盘算,当然不会考虑他人死活,只为自己利益最大化。所以,一场空前的经济混战围绕着这样一笔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拉开了帷幕。

德国,一战的战败国,尽管被人按着头签署了城下之盟,但在赔款问题上也是几经抗争,直至1921年5月才最终确定了330亿美元这个赔款数额。虽然,这个数额只相当于《凡尔赛和约》最初文本上所规定数额的一半,但它依然不是德国承担得起的。于是,赔款在执行中,能拖就拖,能少则少。

法国,作为德国的老冤家,是战争中受损最为严重的国家。法国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战争赔款壮大自己,拖垮德国,成为在欧洲大陆唯一的霸主。

英国,作为西方世界老牌的轴心国,它并不希望德国就此一蹶不振,反而希望它尽快恢复经济。一来,德国经济的恢复可以避免法国独家统领欧洲大陆,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二来,德国经济的恢复可以使英国及时而且足额地获得战争赔款,偿还美国债务,更可避免美国时不时地叫板。

美国,除了绝不允许协约国逃债以外,它还在盘算着,如何才能通过债务控制欧洲,为自己赢得“与经济实力世界第一相匹配”的国际政治地位。

抛开政治因素不说,仅从经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分析,一战之后,每个战胜国的经济预期,实际都指望着德国能够及时、足额地支付战争赔款,而正是这个不切实际的预期,成为此后10年经济痛苦的根本原因。

一战失败后,德国已把众多优质的资产作为赔偿交给了胜利国,而剩下的资源还能支撑多大的经济实力?一方面,满目疮痍的德国,工农业生产基本瘫痪,但经济恢复不仅需要时间,而且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而另一方面,必须支付的战争赔款却是数额巨大、刻不容缓。

1921年6月,战争赔款已经耗光德国的全部黄金储备,无奈之下的德国开动了印钞机,货币开始疯狂地贬值。仅仅半年时间,到1922年1月,美德两国的货币比价,已从1美元兑493金马克,变成了1美元兑18000金马克;更要命的是,这时候法国政府以德国没有充分履行赔款义务为名,派军队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400名德国工人在抗争中被杀,2000人受伤,15万人背井离乡。

到了1922年11月15日,鲁尔被法国占领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元与德国金马克的比价达到了1美元兑42000亿金马克。这是人类经济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事件,由于那时候的德国处于“魏玛共和国”时期,所以经济学家经常使用“魏玛式通胀”来描述他们心目中最恶劣的通货膨胀。

“魏玛式通胀”让德国人一贫如洗。他们银行账户上的存款变成了废纸,而德国的所有债券、贷款等信用商品更是变得一文不值。为从极度的困境中得到解脱,德国一方面与法国谈判妥协,一方面把货币从黄金本位变成土地本位,而“金马克”这个货币单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是没有“金”的“帝国马克”,完全失去了黄金的内涵。

美国玩三角债游戏吸金为美元霸权奠定基础

美国若要盟国清偿它们的债务,就意味着美国将要从盟国和德国进口相应数量的商品。然而,1921年至1923年,美国不仅没有降低关税,反而不断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制造商免受外国竞争,特别是来自债务国的竞争。尽管债务国为清偿战争债务做了许多努力,尽管它们不断贬值的货币使它们的出口产品越来越便宜,但向美国出口仍然很困难。盟国的债务有200亿美元之多,超过了全世界的黄金储备价值。由于盟国无法向美国出口产品,结果就是盟国的黄金储备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

要知道美国对盟国的债权有多重,只要比较一下法国相对于盟国与敌国的债权就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是战胜国,但它要支付其朋友与盟国的债务却4倍于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法国要支付给德国的赔款。难怪有些人说:“与法国一战时的盟国或伙伴国相比,俾斯麦出手算是轻的。”

政府间债务向私人债务的转变采取的是收支的三角形流动的形式。资金从美国流向德国,从德国回到美国的欧洲盟国,从那儿再回到美国。在1924年至1931年间,美国的私人投资者向德国的各个市政当局和产业部门借出了12亿美元,而其他国家又另外借出了11亿美元。德国国家银行用这些美元向盟国偿还战争赔款。英国和其他欧洲盟国又向美国政府支付了这笔资金,清偿它们的战争债务。欧洲的债务偿付往往提高了美国的信贷基础,使美国的投资者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来出借给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

从1914年到1924年,大量的黄金流入美国。那10年流入美国的黄金总量远远超过从美国建国到1914年前的那138年累积的总量。黄金的大量流入先“带来了繁荣的20世纪”,随后引发了巨大的金融泡沫,最后又导致了经济大萧条。

美国参战后,允许其盟国继续以信用方式购买战争物资。但在其后的3年里,美国黄金储备不断扩大的趋势停了下来。随着战争的结束,这些国家必须偿还在战争中欠下的债。英国和法国从德国及其他战败国那儿得到战争赔偿,再用这些钱来偿还欠美国的债。这样,从1920年到1924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又增加了130%。

美国在这一过程中玩三角债的游戏,而且凭借收取的债务利息获得了大量利润。美国先借钱给德国,德国又把贷款作为战争赔款偿付给了英法,而英法又拿这些钱来偿还战争中欠美国的债务。所以,钱转了一圈又回到了美国。美国又可以把更多的钱借给德国。德国把一部分贷款用来支付战争赔款,另一部分用来偿还美国贷款的利息。

从欧洲流入美国的黄金不断增加,而且都进了美国的银行业,这使美国的银行信用不断扩张。美国银行业的信贷业务以平均每年16%的速度增长。

1928年至1929年间,美国和欧洲之间的收支环流开始崩溃。先是当股市繁荣导致国内的投资增加时,美国私人购买外国债券的速度放慢了;然后是由于市场的崩溃,抹掉了可出借的资产,最后是因为大萧条,它本身就是债务不可能无限堆积的产物。政府间债权的首次大膨胀在世界范围内以破产而告终。

美国财政部收到了外债引发了新的货币创造,部分地压低了美国的利率。信贷的膨胀首先出现在货币和资本市场。在商品价格开始上涨之前,股票和债券的价格大幅上升。到了1928年,30%的银行资产被用于经纪贷款,为股市投机提供融资。一般人只要提供20%的预付金就可能拿到贷款,而那些股市大户们只需提供其股票价格的10%作为定金。资金从美国各地及全球的金融市场流向纽约的股票市场,其中大部分是以短期贷款的形式被吸引过去的。

美国投资者将投资从外国的债券转向了美国股票,而股票价格的上涨又将欧洲的资金吸引到了美国市场。在股市繁荣时,新发行的普通股票的数量惊人:1928年是21亿美元,1929年达到了51亿美元。而从1921年到1927年美国总共发行了33亿美元的股票。1961年美国迎来战后股市的高峰时也不过才45亿美元。

综合的结果是迫使外部世界信贷收缩,破坏了黄金的价格。一年后,国际市场上黄金的价格大跌,削弱了债务国的地位。这反过来又迫使信贷进一步紧缩,导致价格和信贷在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中急剧下降。

1926年后,美联储不断放松银根,利率很低,英镑因此变得有吸引力。只要英镑的利率高于美元,英国就能借到维持其盟国间债务转移所需的资金。但这一切是以通货紧缩为代价的。英镑高估,意味着同等数量的英镑可以换回更多的美元,还起债来更容易些。但英镑高估却降低了英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也就影响了英国赚取外汇美元的能力。最后,英国陷入了困境:内部紧缩,又失去了外部市场。

1931年,德国向世界请求不支付战争赔款。但纽约几家主要金融机构和银行在德国债券市场上陷得很深,如果德国全面违约,它们很有可能破产。因此,美国只同意德国推迟一年还款。这一计划冻结了德国全部的私人以及政府的短期债务。

德国短期脱了身,金融市场的焦点马上就转到了伦敦。1931年,英国的短期外国信贷达4亿英镑以上,而英国可以实现的外国短期债权只有5000万英镑左右。于是,挤兑英镑的投机潮风起云涌。英国顶不住了,只好让英镑贬值。

在英国放弃了金汇兑本位制后,北欧的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及葡萄牙、希腊、埃及、日本也采取了类似的行动,英国的主要贸易国(包括英联邦及南美几国)都采取了同样的行动。

1932年7月9日,在瑞士洛桑召开了一次战争赔款的国际会议,美国的盟国们希望以放弃对德国的赔款为条件,来换取美国放弃索取盟国的债务,想让美国总统胡佛关于延期偿付赔款的计划永久化。

德国已经尽了一切努力,但债务太重,只好向英法等国讨饶。这些盟国只好转为自我拯救,要求美国放弃它们的战争债务。会议结束时,它们同意,只要美国政府放弃对其前盟国的战争债务索赔,它们就放弃德国的战争赔款。美国政治家指责欧洲针对美国形成了统一战线,洛桑会议不欢而散。

同年11月23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一份外交照会,强调“战争赔款完全是欧洲的问题,与美国无关”,而且提醒盟国,它们的债务“必须作为完全独立于因战争而出现的赔款索赔的债务来对待”。

英镑贬值了,英国对美国的债务就增加了,其结果是英国的债务转移成了一项永远也完成不了的任务。

1933年6月12日,美国及其盟国在伦敦召开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6月15日是盟国间债务季度清偿的日子,欧洲人很希望能在谈判中将债务的偿付暂时停下来。但对罗斯福而言,拯救美国就意味着让英国和其他欧洲债务国失望。他完全赞同削减美国国内的债务,但他并不赞成减轻外国对美国的债务。

在大部分欧洲人看来,美国采取了单边行动,让美元不断贬值,它的政策造成欧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经济衰退。

为了防止美国的失业进口到它们本国来,欧洲国家也开始让货币贬值或提高进口关税。“自此以后,国际贸易就在各国政府的指挥下,成为不流血的战争的一种形式……”随着大萧条的扩散,各国为支持它们的货币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贸易的行动,包括提高关税、进口配额、出口禁运和以货易货等。

1933年金融崩溃的结果是增加了美国政府积累的国际资本。1934年美元贬值将黄金价格从每盎司20美元提高到了35美元,这进一步吸引了黄金的流入。美国的黄金储备上升到了73亿美元,约占当时世界货币黄金储备的1/3。到了1937年底,随着战争在欧洲临近,美国的黄金持有量增加到了113亿美元,超过了世界货币黄金储备的一半。这一收获既不是靠贸易和投资得到了盈余,也不是其他正常经济情况所造成,而是因为欧洲和亚洲在战争的威胁下将其资金转为美国的证券和银行存款。

到1941年美国宣布参战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增加到了227亿美元,是1934年的3倍。

美国自酿经济大萧条的苦果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起,从欧洲流入美国的黄金不断增加。由于那个时代美欧国家都信奉金本位,黄金储备多了,银行就可以放出更多的贷款。美国银行业的信贷业务以平均每年16%的速度增长。尽管美联储在1921年和1922年曾企图紧缩货币,银行发放的信贷也的确减少了6%,但很快美联储就放弃了这种努力。从1923年起,银行的信贷再度蓬勃发展,直至纽约股市崩盘的1929年。

信贷充裕,促进了经济繁荣。也就是在这种忘乎所以的气氛中,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正在形成。

20世纪20年代初,一些富裕起来的大农场主兴起了在南方佛罗里达州建立休假别墅的风气。美国实行土地轮耕制,在自己的土地休耕时,这些大农场主便可以到佛罗里达的别墅里去享受阳光与闲暇。随后,一些纽约富有的银行家们也开始加入了开发佛罗里达州别墅的行列。到那里去度假,一方面可以享受自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

修建别墅的富人增多了,而佛罗里达的土地却有限,房地产的价格便大幅上扬。当时,搞房地产投资只要付相当于贷款额1/10的抵押就可以贷款买房。银行家们认为,有实在的房地产资产作后盾,遇到问题时收回房产银行也不至亏本。而在房地产价格上扬时,银行总会高估房地产抵押的价值。许多人看到有机可乘,便迅速参与房地产投机,购买房地产再转手卖出去,从中渔利。

投机的人一多,房地产泡沫迅速膨胀。佛罗里达的沼泽地很多,那种地皮原本不值什么钱,但在房地产投机中也迅速升值,一英亩沼泽地的价格居然涨到了1000美元。按照当时的购买力计算,1000美元已是个很大的数目了。许多人买了沼泽地的地皮后,再租用大型机械把淤泥抽出来,用卡车装上新土再填上。工程量巨大不说,投资也增长了几倍。

为了显富,人们纷纷兴建豪宅,个个别墅都想赛过皇宫。一下子创造出了无限的商机。在房地产高峰时,佛罗里达东部港口城市迈阿密有1/3的人口都在经营房地产。这种比例本该引起人们警觉,但在金融泡沫膨胀时,人们并不在乎这种风险。大家都认为,市场上自有比自己更傻的傻瓜。为什么不在资产膨胀时赚一笔呢?让别人去承受市场崩盘的倒霉后果吧。

天公有时不作美。佛罗里达突然遇到了百年不遇的龙卷风,许多房屋被毁,房地产市场一下子垮了下来。房地产市场本来是靠银行贷款支撑着的,市场价格暴跌,借贷人还不起银行的贷款,抵押的资产又迅速缩水,银行的坏账堆积如山,大量的银行与金融机构纷纷倒闭。

然而,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很快又被另一个泡沫代替了。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新技术发展迅速的年代,由于电力产业发展迅速,各种家用电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到1929年,美国2000万家庭都用上了电,其中一半买了吸尘器,1/3买了洗衣机。受消费的刺激,那些与生产家电或电力有关的企业股票一路飙升。受“技术泡沫”的吸引,许多投资者忘记了房地产泡沫的教训,又跑到股市上去炒“技术”股票了,并希望能“堤外损失堤内补”,能从股市上捞回一笔,弥补在房地产市场上投机失手的损失。

从1926年起,美国股市一派兴旺。当时,美国的银行与企业的创业都很自由,银行数量很多,竞争激烈。为了争到企业的贷款,银行不惜冒大风险,所以坏账率也很高。坏账多了,银行的自有资本大幅减少,信誉下降,甚至走向破产。如何才能走出这种怪圈呢?股市的繁荣让一些银行家想出了一条脱身的“妙计”。

银行帮助企业上市,发行股票,银行再帮助炒企业的股票。等到股票价格上升到一定水平后,银行再逐渐从股市上退出来,收回资金。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筹到大量资本,就还上了银行的贷款。有些企业并未因此而改变经营不利的局面,但银行反正已经摆脱了干系,企业的不良债权风险于是都转移到了认购股票的小股民身上。

在金融泡沫腾起时,银行的信贷都明显增加。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股市繁荣时,美国的各种银行提供的短期商业信贷也迅速膨胀,为在资本市场上投机的人提供了兴风作浪的手段。1926年底,美国纽约银行及纽约以外的银行提供的拆借资金不到20亿美元,到1929年10月,这些拆借资金高达66.4万亿美元。

银行把大量资金借给个人,个人信贷的无限扩张助长了投资狂潮,而且这种趋势自我生成,越演越烈。银行扩大发行货币信贷的能力本来受到政府监督的控制,比如银行放贷需要储备金,放贷越多,需要的储备金就越多,这可以限制银行放贷的能力。但在政府放松管制时,银行可以通过创建新的银行、发明新的信用工具及利用账外的衍生金融产品来扩大信贷发行。金融投机与银行扩大发行信贷互相促进,造成了股市的繁荣,也为股市的崩溃埋下了隐患。

道琼斯指数从1921年的75点升到1929年顶峰时的363点,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1.8%——一个让人恐怖的数字。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如果1921年是合理水平而且这些年的利率水平基本不变,如果363点在1929年也是合理水平的话,那么包括在道琼斯指数中的公司利润的增长速度应该约为每年21.8%,而且是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这种情况在人类历史上是极少出现的。历史上金融危机前的欣欣向荣景象出现了。

1929年9月,事情开始起变化。一些有头有脸的经济学家们与银行家们开始讨论股市的走向问题。有些经济学家预言美国股市正在走向崩溃;但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美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衰退与危机已经成为历史。耶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欧文·费雪在1929年秋天还声称:“股票价格所已达到的高度看起来好像是持久的。”股市评论家们对持怀疑态度的经济学家们疯狂抨击与批判,甚至预言美国股市正在走向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伴随着9月份的辩论,纽约股市颤颤巍巍地开始下跌。9月3日,华尔街的一位统计学家罗杰·巴布森在华尔街的金融餐会上不经意地说了一句话:“股市迟早会崩盘!”这句话被《道琼斯金融》发表。其实,在此前的两年中他一直在重复这句话,却只被人们当作笑谈,没想到这次竟一语成谶,千古留名。此话不久就传遍了全美国,投资者信心开始动摇,股市开始下跌。到了10月份,股票价格下跌了25%以上。

股市下跌的消息惊动了总统胡佛,他赶紧向新闻界发布讲话说:“美国商业基础良好,生产和分配并未失去以往的平衡。”有关的政府财政官员也出面力挺股市。但此时人们的神经已经异常脆弱,股市在经过昙花一现的上扬后,就开始了噩梦般的暴跌。

1929年10月的最后10天,集中了证券史上一连串著名的日子。10月21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市即遇投资者大笔抛售,全天抛售量高达600多万股,以致股市行情自动记录器到收盘1小时40分后才记录完最后一笔交易。10月23日,形势继续恶化,《纽约时报》指数下跌31点。10月24日星期四是股市灾难的开始,史称“黑色星期四”。早晨一开市,股价如决堤之水轰然下泄,全天共有1289.5万股股票换手。纽约数家主要银行迅速组成“救市基金”,纽约证券交易所总裁理查德·韦尼亲自购入股票,希望力挽狂澜。

10月25日,胡佛总统发表文告说,“美国的基本企业,即商品的生产与分配,是立足于健全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力图以此刺激新一轮投资。然而,过了一个周末,一切挽救股市的努力都白搭了。

10月28日,史称“黑色星期一”。当天,纽约时报指数下跌49点,道琼斯指数狂泻38.33点,日跌幅达13%,这一天,已经没有人再出面救市。10月29日,最黑暗的一天到来了。早晨10点钟,纽约证券交易所刚刚开市,猛烈的抛单铺天盖地,人人都在不计成本地抛售,经纪人被团团围住,交易大厅一片混乱。至此,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股价指数已从最高点386点跌至298点,跌幅达22%,《纽约时报》指数下跌41点。当天收市,股市创造了1641万股成交的历史最高纪录。一名交易员将这一天形容为纽约交易所成立112年来“最糟糕的一天”。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

11月,股市跌势不止,滑至198点,跌幅高达48%。

1930年,纽约股市在1-3月份出现反弹,并于4月重新登上297点。此后又急转直下,从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股市连续出现了6次暴跌,道琼斯指数跌至41点。

在这场股灾中,数以千计的人跳楼自杀。像欧文·费雪这样的大经济学家也没算准这次危机,在几天内损失了几百万美元,顷刻间倾家荡产,从此负债累累,直到1947年在穷困潦倒中去世。

股市暴跌后,投资者损失惨重,消费欲望大减,商品积压更为严重。同时,股市和银行出现危机,使企业找不到融资渠道,生产不景气,反过来又加重了股市和银行的危机,国民经济雪上加霜。5000万人失业,86000家企业破产,5500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GNP由危机爆发时的1044亿美元急降至1933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年。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农民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无数家庭流离失所,上千亿美元财富付诸东流,生产停滞,百业凋零。

债务链断裂引发危机

今天人们在总结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往往用“纽约股市泡沫的崩溃导致了经济大萧条”这一说法。然而,在1929年11月华尔街股市崩盘的背后,却有着更深的原因。为此,我们应该记住1929年9月1日这个日子。因为这个日子标志着美国人在英法、德国、美国之间构建起的一个巨大的“债务循环链”的突然断裂。而资金链的断裂引发了流动性的短缺与金融市场的崩溃。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老牌的世界至尊、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同样遭到了严重破坏。战后,英国的国内经济已经深深地陷入了全面萧条,被19世纪两次工业革命托举起来的强大工业实力,此时已经混乱不堪。在战争中,英国国内的通货膨胀高企,物价上涨了300%,国家债务增长了9倍有余。在战争的四年间,仅英国单方面对美国的欠债就有47亿美元。所以,面对法国与德国之间没完没了的争端,自顾不暇的英国显得十分焦虑,但却无可奈何。而正是这种“法德鹬蚌相争,英国无能为力”的特殊时局,赋予美国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美国借助破解“三角债”难题的名义,在列强间占到了核心位置,让从来都不可一世的英法两国,退居到了从属的地位。

1923年10月,一份由美国国务卿查尔斯·伊文斯·休斯主导并精心策划的、专门针对德国赔款的新计划问世了。由于这份计划是由一位名叫查尔斯·道威斯的人负责具体实施,所以历史上通常把这个计划称作“道威斯计划”,而道威斯本人,他既是“一战”中的美国将军,同时也是纽约的银行家,而且与摩根家族有着十分密切的交往。

几经努力,美国人提出的“道威斯计划”终于在1924年9月1日获得了英、法、德三国的一致同意,并开始实施。按照这个计划,由美英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向德国提供贷款,帮助德国恢复经济,并使之获得偿付战争赔款能力;德国的战争赔款分5年支付,最终截止日为1929年9月1日。

为了“道威斯计划”的顺利实施,英美银行在柏林设立了办事处,委派了摩根财团的合伙人帕克·吉尔伯特作为赔款总代理,专门打理与赔款相关的金融业务。于是,英美银行以帮助德国恢复经济为名把钱借给了德国,而实际上,英美银行通过它们在德国的代理人帕克·吉尔伯特,立即就把钱变成战争赔款又交还给了英法政府,而英法政府再把其中的一部分还给美国政府。

作为保证“道威斯计划”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美联储把美国市场的利率压到了非常低的程度。这样,愿意支付更高利息的德国,债务吸引力大大提高,保证了美国的私人贷款源源不断地流向德国。

“道威斯计划”让美国的国际地位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但要想通过这个计划还清债务恐怕是天方夜谭。这样的做法导致了两个结果:第一,政府间的战争赔款转化成了德国政府对英美私人银行债务,而德国经济绝不可能因此而得到恢复;第二,德国的战争赔款越赔越多。原因很简单,向私人举债的利息率远远超过了《凡尔赛协议》规定的5%的水平,再加上佣金和费用,德国债务成本骤然提高,所以,1924年到1931年的5年间,德国一共支付了105亿帝国马克的战争赔款,但从海外借取的债务却高达186亿帝国马克。

德国被战争赔款压得难以喘息,而“道威斯计划”却让美国和英法得到战争赔款,经济开始走出低谷,但此时的英国似乎并不急于恢复经济,而是做了另一件事。

1925年,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四处奔走试图重建战前强势金本位英镑,以及1英镑兑换4.86美元的固定汇率,并为此极力说服美国。无奈,基于历史赋予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美国没有能力回绝此事,甚至对丘吉尔提出的要求倾力相助。

几经努力,丘吉尔的愿望实现了。但由于美英两国的经济实力早已今非昔比,所以恢复1英镑兑换4.86美元的汇率,本身就意味着英镑币值被严重高估,意味着英国出口变得十分困难,意味着欧洲人更倾向于持有美元,意味着欧洲的黄金大量流向美国。

英国央行的行长诺曼无法忍受这样的结果,但他不是说服丘吉尔放弃金本位货币,而是把矛头对准了美国。1927年春天,诺曼会同法国和德国的央行行长一起来到美国,试图说服美联储降低利率,从而阻止黄金进一步流向美国。

美联储又屈服了,它力排众议,把联邦基准利率从4%降到了3.5%。在当时的许多经济学家看来,这次降息是美联储历史上最愚蠢的行动之一。一年后当选第31届美国总统的胡佛,甚至把它称为“叛国”行动。

恢复黄金、英镑、美元之间一战之前的固定比价关系,英国好像是在“打肿脸充胖子”,其国内经济受此拖累恢复得十分迟缓。与之相反,美国经济却被低利率刺激得一片繁荣。

1928年12月4日,美国第30任总统柯立芝发表了他总统生涯中的最后一个国情咨文报告。他对国会议员说道:美国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令人鼓舞的繁荣时代。在国际关系方面,基于相互的理解和友好,和平已经成为主流。

尽管,整整一代经济学家批评柯立芝的盲目乐观,却没有看到国内外经济正在孕育着一场暴风骤雨;批评柯立芝只看到美国东部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和仿古的英式别墅,却看不到美国东部以外的贫民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批评归批评。说实在的,1924年到1929年的五年间,美国经济在资本市场的强力推动下突飞猛进。在1924年,美国人拥有一台收音机还是件新鲜的事,到了1929年,美国有1000多万个家庭至少拥有一台收音机;在这期间,美国人发明了消费信贷,汽车产量随之从1924年的290万辆,增长到1929年的530多万辆;在这期间,作为当时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美国钢铁产量平均每年上涨8%;在这期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从608亿美元增加到了680亿美元,而人均GNP增长了25%。

当然,这一时期美国华尔街的股价指数(《纽约时报》25种工业股票价格指数)也从1924年5月的106点,上涨到了1929年10月21日崩盘之前的378点。

美国经济是不是过热了?其实,1928年下半年,美国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股票与信贷市场的疯狂投机与相互推动。但是,它们好像没什么好办法,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放弃对低利率的维系,而开始紧缩货币,提高信贷成本。

但加息真能起到紧缩货币的作用吗?显然,如果美国加息,欧洲的黄金会更加疯狂地涌向美国,迫使美元货币进一步投放,从而抵消加息的作用。这就是说,当年丘吉尔把黄金、英镑和美元重新连在一起的做法,现在开始发挥作用了。

1929年2月7日,正当美国还在为是否通过加息抑制市场投机之际,英国先动手了。这一天,在美国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英国央行单方面将银行贴现利率从4.5%提高到了5.5%。此举骤然改变了资本流向。五年来,黄金一直是从欧洲流向美国,而此时,大量投资人用美元向美联储兑换黄金,然后汇往伦敦,黄金开始快速地流出美国。

黄金的大量外溢,使美国市场上的美元资金突然收缩,华尔街受不了了。1929年2月14日,美联储召开紧急会议,他们商议是否该把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再贴现利率从5%提高到6%,借以阻止黄金储备的急剧下降。但是,会议无果而终。原因是,美联储认为,加息除了打压国内实业以外,不会起到任何好的作用。1929年3月26日下午,华尔街短期拆借市场利率攀升到了空前的20%,这说明,美国金融市场资金短缺程度已经到达了极限。

这时,英国央行行长蒙塔古·诺曼再次来到了美国。不过,这次他向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乔治·哈里逊提出的要求,恰恰与1927年相反,是立即加息。1929年8月9日,当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真把再贴现利率从5%提高到6%的时候,纽约股市开始走向崩盘。

华尔街股价暴跌,美国金融机构的后院起火。这时候,它们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把借给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贷款尽可能多地收回到美国本土,以应对国内随时可能出现的金融挤兑。美国人拼命从欧洲抽回贷款,这势必威胁到“道威斯计划”的延续。不幸的是,这件事真实地发生了,当大量贷款回流美国的时候,在美国、德国、英法之间存在了五年的巨额“债务链”瞬间就断裂了。

难怪有学者认为,酿成1929年华尔街灾难以及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的真正祸首,就应该是这个人——英国央行行长蒙塔古·诺曼。巧合的是,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市大崩盘的当天,英国财长丘吉尔就站在纽约股票交易所的看台上,他目睹了当天发生的一切,并叹息到:“上帝啊,这是多么可怕的一天啊!”

1929年9月26日,为制止黄金外流和保护英镑在国际汇兑中的地位,英格兰银行将再贴现率和银行利率提高到了6.5%;30日,伦敦又从纽约撤资数亿美元,从而诱发美国股市大幅下跌。当10月份纽约股市崩盘后,美国的许多金融公司面临着流动性短缺的困境,不得不紧急收回它在国外的短期贷款。美欧金融机构之间互相撤资导致危机越演越烈,大萧条不期而至。

必然的灾祸——长达四年的全球经济大萧条

一战之后,美国经济升腾,英国经济衰落,按说美元的国际地位应该获得了极大提升,至少应当和老牌国际核心货币——英镑平起平坐了。但1929年,伴随着股市和经济的一落千丈,美元的光艳也骤然消失。

最先倒霉的当然是德国。此时,《凡尔赛和约》规定的330亿美元战争赔款还远未清偿,随后又欠下了185亿帝国马克的短期外债,而英美银行大力度地从德国撤回资金,迫使德国走上破产的“钢丝绳”。

德国会从这道“钢丝绳”上摔落下去吗?

这件事还要从奥地利的维也纳——这个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说起。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第一个爆发点是美国华尔街的股市暴跌,那么第二个爆发点就是奥地利维也纳信贷银行的倒闭。

一战结束之后,《凡尔赛和约》以极其苛刻的条件肢解了奥匈帝国,切断了奥地利与匈牙利等东欧国家之间最有价值的经济往来和资源供给线,奥地利工业从此废墟一片,再也没有恢复起来。但是,偿还战争赔款是少不了的,此时维也纳信贷银行在摩根财团、英格兰银行等巨头的支持下变成了奥地利最有实力的金融机构。

但是,面对一片废墟的实体经济,维也纳信贷银行又能做些什么呢?实际上,在英、美、法三国大财团的支持下,维也纳信贷银行扮演了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它收购了不少奥地利的中小银行,收购了大量政府为偿债而需要变现的资产。那维也纳信贷银行靠什么业务盈利?没有,它几乎没有任何可以盈利的业务,而是靠国内储蓄和短期外债所提供的现金流来维系运转,而收购资产所需要的钱,几乎全部来自境外金融机构提供的短期融资。

极度虚弱的财务状况,又遇到了1929年从华尔街袭来的寒流,当国际金融列强纷纷收回境外投资、舍人救己之时,维也纳信贷银行有点扛不住了,惨淡维系到了1931年。这一年的初春,奥地利与德国结成了贸易及海关联盟,此举严重刺激了法国那根敏感的神经。法国认为,德国和奥地利之间的商业联盟势必导致它们重新开始政治与军事的联盟,从而对欧洲大陆的安全构成威胁。

为了制止这样的联盟,1931年3月,法国政府下令其所有银行大幅削减对维也纳信贷银行的短期融资。两个月以后,一则“维也纳信贷银行遭到挤兑”的虚假消息见诸报端,由此,一场震撼整个欧洲的信用危机爆发了。

先是维也纳信贷银行倒闭,紧接着就是德国银行业受到全面挤兑,1931年7月13日,德国第二大私人银行——达姆施塔特国民银行宣布破产。随后两天,德国所有银行都被命令放假;柏林证券交易所关闭了两个月。很快,当人们怀疑德国已经无法继续支付战争赔款之时,挤兑风潮同样冲向了法国、英国乃至整个欧洲。

1931年9月,英国放弃了金本位制,两年后,美国和几乎所有欧洲大国也都这样做了。1929年危机发生之后,美国胡佛总统实际采取了许多措施以稳定美国经济,他甚至对工业巨头们施压,要求他们不许解雇工人、不许减低工人工资以维系市场活力。到了1930年年底,美国经济开始呈现转机,就连华尔街股市也在1931年3月收复了1929年的失地。

但是,欧洲信用危机突然爆发了。率先获知内情的华尔街大佬惊恐万状,他们再次疯狂地抛售股票。一年前,为强化投资者信心,摩根财团等华尔街最大的金融机构出资组成了“救市基金”,而这个“基金”当时购买的股票,就是在这个时候全部清仓。算下来,“救市基金”没有亏损,但所赚到的利润也不过区区100万美元。

从此,欧洲和美国之间形成了相互拖累的恶性循环,而此后长达4年的全球经济大萧条,其实正是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

这期间,发生过太多惨绝人寰的悲剧,而其中最值得历史记忆的是1931年9月22日。这一天,英国政府再一次放弃英镑的金本位制度,以及英镑和美元之间的固定汇率,同时为支持强势英镑,英国中央银行将银行再贴现率提高到了6%。一时间,各国金融机构更加拼命地收回外债,全世界的债务链彻底绷断了,让已经十分虚弱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

伴随着英国的作为,德国经济彻底垮了,德国社会彻底乱了,愤怒的德国公众告诉世界,它不可能再偿还战争赔款,甚至连表面文章也不会再继续做下去了。

与此同时,法国也垮了。从1921年到1931年的10年之间,德国足额、及时地支付的战争赔款,一直支撑着法国对未来经济的美好预期。如今,这个预期彻底破灭了,法国经济大萧条顺理成章地变成了现实。

比法国更惨的是美国。胡佛总统百般努力才使经济露出了一丝复苏的希望,但英国的霸道使本还可以挽救的美国经济,落入了无底深渊。1600万人失业,数以百万计的公民不得不靠泔水维系生命;而农产品的大幅跌价,使得许多农场主杀光了牲口,扔进山涧,由它烂掉;业主还不起银行的贷款,银行不能兑付储户的存款,到了1932年11月,美国银行体系彻底崩溃了。尽管这一年4月刚刚就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启动行政手段干预,但到1933年3月,美国依然有9000多家银行清盘关张了。

更不幸的是,那个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阿道夫·希特勒,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走上了历史舞台。1932年,希特勒在他的竞选演说中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我当政,我将撕毁《凡尔赛和约》,拒绝还债,还给人民一个强大的德国。

一年后,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赢得了议会大选,该党领袖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对于谁是造成这场金融危机的主要元凶,美欧国家的领导人们也曾互相指责,直到今天仍说不清谁的责任更大些。

美国总统胡佛认为,欧洲应该对大萧条负大部分责任。他虽然承认美国股市的投机起了一定作用,但他指责欧洲的卡特尔集团及欧洲国家的领导人犯下了严重错误,致使全世界的小麦、橡胶、咖啡、食粮、白银和锌等生产严重过剩,而生产过剩又是导致萧条的直接原因。而欧洲人直到今天都很愿意引用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研究来说明大萧条主要是美国人犯的错误。弗里德曼认为,美联储对于这场大萧条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政策责任。在大萧条时期,一些银行的倒闭非常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美联储本应及时干预,恢复公众的信心。但美联储偏偏默许了银行倒闭,未采取任何强有力的行动,终于酿成了金融系统近乎完全崩溃的局面,于是就出现了倒闭—挤兑—倒闭的恶性循环。由于流通现金―存款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的增加,降低了货币乘数,因此货币存量急剧减缩。弗里德曼的解释后来成为美国官方政策的经典,因此后来美联储在遇到股市危机时,就会大刀阔斧地运用货币政策的调整来制止恐慌。直到2007年夏,美国发生了房地产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时,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再次动用货币工具,不惜出手直接干预,于2008年3月14日通过摩根大通救助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开创了美联储营救资本市场的先河。

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其经济危机又引发了遍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在大萧条的影响下,世界国际贸易也急剧衰退,从1929年的686亿美元下降到1930年的556亿美元、1931年的397亿美元、1932年的269亿美元和1933年的242亿美元。

“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的颓势

正是在世界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竞选总统中提出了“新政”计划,进而以压倒多数的选举大获全胜,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1933年他当政伊始,便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由于大萧条是由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触发的,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也先从整顿金融入手。在被称为“百日新政”(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期间制定的15项重要立法中,有关金融的法律占了1/3。罗斯福于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总统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在罗斯福的要求下,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决定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从3月13日至15日,已有14771家银行领到执照重新开业,与1929年危机爆发前的25568家相比,淘汰了10797家。罗斯福采取的整顿金融的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众舆论评价,这个行动犹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罗斯福在整顿银行的同时,还采取了加强美国对外经济地位的行动。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开始,采取一个接一个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美钞停止兑换黄金;4月19日,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6月5日,公私债务废除以黄金偿付;1934年1月10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通过美元贬值,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这些措施,对稳定局势,疏导经济生活的血液循环,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让那些在危机时囤积了黄金与货币的人再把那些囤积的东西“吐”出来,罗斯福政府想出了一条“妙计”。美联储宣布,凡是向银行取过黄金的,如果到一定日子不退回储存,银行便要公布他们的姓名;而如果向银行退回这些黄金,银行不但随时为他们办理手续,还替他们向新闻界保密。于是,各地的银行前又排起了长队。许多人撕开了自家的床垫,从花园里挖出了埋在地下的铁罐,把那些深藏不露的金银财宝都拿了出来,重新退回银行储存。一个星期的时间,各州的联邦储备银行就回收了3亿美元的黄金与黄金兑换券。以此为储备,美联储又可以发行7.5万亿美元的新钞票。随着货币供给的恢复,商业又活跃了起来,美国全国3/4的银行恢复了营业,交易所又恢复了交易,道琼斯股票指数一下子上升了15%,金融恐慌终于过去了。

在1929年纽约股市崩溃发生之后,美国参议院即对股市进行了调查,发现有严重的操纵、欺诈和内幕交易行为。1932年银行大量倒闭,调查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诸多问题。从1933年开始,罗斯福政府对证券监管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鉴于银行曾与企业联手,帮助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圈钱”,这种体系有可能出现投资机构联手,共同坑害小股民的嫌疑。因此,罗斯福政府立法把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彻底分开,银行不得插手证券业务。所谓的银行与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体系建立,后来也成为许多国家效仿的模式。

经济大萧条产生了深刻的政治影响。在美国,有无家可归的退伍军人组成的补助金大军;有赞成专家治国的反资本主义运动;有发展为静坐罢工的农场假日运动……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32年当选总统后,实行了大规模改革的“新政”,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美国民众政治上的不满情绪,从而使各种极端主义运动逐渐瓦解。在罗斯福的第二个“百日新政”结束后,政府至少提供了600多万个工作岗位,失业人数比1933年初减少了400万。1935年农民的全部现金收入从1932年的40亿美元上升到近70亿美元;1936年工商业界倒闭数目只有1932年的1/3;各保险公司资产总额增加了30多亿美元,银行业渡过了难关,道琼斯股票指数上升了80%。此后,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经济的刺激,美国股市逐渐恢复元气,到1954年终于回到了股灾前的水平。

今天我们在回顾上世纪30年代的这场经济大萧条时,不能不总结2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上出现的那些非理性投资的狂热。如果说跟风、爱凑热闹、怕别人赚钱而自己没跟上最后一班车,这些表现都是人类天性的弱点的话,那么当这些弱点表现在促进股市的非理性膨胀时,政府就有责任提醒投资者注意泡沫的形成,政府甚至有义务采取政策措施,给股市降温,防止泡沫无限膨胀。当然,采取这些措施有时会受到民众的唾骂,会遭到舆论的抨击,因为民众喜欢泡沫,喜欢跟风。但是,负责任的政府是要担这种政治风险的。如果任由金融泡沫膨胀,外部的投机力量一定会趁机而入,会放大泡沫的影响,最后当哪一个资金环节出现紧张后,就会突然出现信贷紧张的现象,泡沫就会破戳破,紧接着就是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当危机来临时,任何投资者都不会承认自己对泡沫的形成起过作用。然而,就是这些泡沫的无限膨胀最后导致了危机。

同类推荐
  • 内蒙古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内蒙古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为了对内蒙古旅游产业融合问题进行系统化的深入研究,本书围绕旅游产业融合问题这一主线,在相关项目结题成果和已发表的论文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梳理、归类和整理,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将最终成果以专著的形式予以呈现。
  • 我的第一本经济学常识枕边书

    我的第一本经济学常识枕边书

    本书内容涉及供需关系、市场、经营、消费、宏观经济、国际贸易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学概念,既是一本全面翔实的经济学知识普及读本,同时又是一本指导经济生活,科学实用的工具书。
  • 县级财政管理

    县级财政管理

    本书着重以市场经济下县级财政发展运行规律为序,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分“专题”的形式展开阐述,共11章。
  • 谁在制造经济恐怖

    谁在制造经济恐怖

    《谁在制造经济恐怖》主要从十个方面来阐述和揭露美国利用由他牵头制定的全球贸易协定、世界经济体系、世界金融体系和碳排放等规则,以及美元这个利器,对全世界的经济进行幕后操控的阴谋事实。美国通常是指定一个有利于他自己的规则,然后等着其他国家乖乖走进圈套,当受害者明白一切的时候,已经是毫无还手之力,只能任其摆布。
热门推荐
  • 天雷之刃

    天雷之刃

    萧河,一个普通的都市青年,因为一次意外,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能力,还莫名其妙的成了修炼者。萝莉?警花?御姐?想往哪儿跑?我这才是你的家。来看一个不学无术的小菜鸟,如何欺男霸女,如何玩弄都市。
  • 花倾华落

    花倾华落

    那年她为公主,他为皇子,一朝邂逅,她无法自拔。可她不知,他是她唯一的劫。数年后,蕴月大陆处于乱世之中,各地纷争四起,她为求自保谋权篡位,成为新一代女皇。她缓缓从皇座上站起来,脸上的轻纱挡住了她的半张脸,左眼角下方的黑色印记若隐若现。“思君千场,一念成殇。如今繁花落尽,君可归否?”她浅浅一笑,眸中万点柔情。“不过,笙樊……这天下,我帮你找回来了。”
  • 网游之矿工的自我修炼

    网游之矿工的自我修炼

    这一天终于来了,作为最后一批被智能机器人替代了的矿工,大强表示有点小骄傲也有些大烦恼---貌似永久性的失业了。还好,晚上跟哥们儿聊天,他说有一款游戏很牛批,很真实,PK打怪就是真干,而且游戏里面就有招募矿工,还是需要那种有真本事的。这就太好了,那就进游戏就业,当个老本行矿工,先解决温饱问题吧,至于PK打怪,以后再说。
  • 你就是一个笑话

    你就是一个笑话

    你虽然是个笑话,可这个笑话并不好笑,只是默默地承受着这个不好笑的笑话。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相公你被休了

    相公你被休了

    哇靠!她花晓晓去虎龙山探险一探就探到这个没有记载的鸟朝。人家穿都是穿到小姐,公主,再不然就是代嫁的。她倒好,穿到这么个只剩一张皮的苦命女身体里。成亲的对象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可是他在新婚第二天便走了,一走就是数月。她花晓晓还不伺候了,拜拜就拜拜,她要休夫!
  • 隐婚蜜爱:权少,请放手

    隐婚蜜爱:权少,请放手

    试婚第一天,她说:“约法三章,零接触,不同房,不同床。”第二天,他笑道:“女人,你违约了。”酒醒后的她无辜笑了笑,“额……违约……违约则试婚无效,我们分手!”
  • 重修台湾府志

    重修台湾府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网游女主不善

    网游女主不善

    这个游戏,真的不能用普通网游来定义。-”-记者:听说你三天一腿软,五天吓破胆?女主(挥一挥衣袖):没关系~hohoho~习惯就好了~记者:听说你还被人追杀?女主(回头看看门口):嘘!!记者:嘿嘿,能问一声男主不?女主(双手画叉叉):哔哔哔……记者:讨厌,这样人家交不粗稿子了啊!女主(深情并茂):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请蕾得森,剪刀们看书去~记者(稿子甩过来):尼玛!!!!!嘿嘿嘿嘿~
  • 新世界枪神纪

    新世界枪神纪

    有志不在年高,热血才是吾辈。新世界混乱不堪,身逢乱世之秋,看我少年,如何成就枪神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