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719100000004

第4章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塞豪情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表达的是对征战将士的哀叹吗?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出自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一》。全诗如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它表现的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而是战士们勇于报效祖国的豪情;它所传达的不是惨淡凄凉的无奈,而是骁勇善战、不畏生死的气概,表达了将士们为国效力、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雄心壮志。

这首诗是吟咏边塞的名作。全诗描写了荒凉边塞的一次盛宴,描绘了沙场上的将士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从初唐至开元盛世,边境的各个少数民族从未停止对中原的进攻,所以朝廷屡次派兵前往边塞抗敌。当时,军队里不仅有带兵打仗的武官,还有文官。文官大多负责掌管公文书信等文字工作。

因此,一大批文人有了去边塞参战的机会,“边塞诗”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王翰就是这些文人中的一员。因为是文职,王翰的时间很宽裕。这首《凉州词·其一》就是他以某位即将奔赴战场的将军的角度写的。

那位将军正在自己的营地喝酒。此时,探子忽然来报说敌军到了。他还来不及喝完剩下的酒,催他披挂上阵的琵琶声便已奏响。他放下酒杯,骑上战马,似乎感到了酒劲儿,身形微微摇晃。

临行前他和身边的将士们开玩笑:“没准我是醉倒在沙场上,而不是被敌人打死的,即便如此你们也不能笑话我,因为从古到今,在那战场上就没有几人能回来。”

这首诗表现了戍守边疆的将士们为国效忠、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王翰能写出如此大气磅礴的诗,不仅与他的才华有关,还受到他豪放不羁的性格的影响。

王翰性格豪爽,常与文人志士结交。景云元年(710)王翰考取进士后,当时的并州(今太原)长史张嘉贞,非常欣赏王翰。张嘉贞经常以美酒美食款待王翰。王翰也经常为张嘉贞大人写诗作曲,还会回请他吃饭喝酒。

王翰还经常在筵席上又唱又跳,一是表达对张大人的感谢,二是显示自己的才华。这样一来,接替张嘉贞长史职位的张说,也领略了王翰的才艺,非常欣赏王翰。

没过几年,张说升为兵部尚书。他没忘记提拔王翰,先让他做了个九品的小官,不久后又找机会,把他提为七品,三年后再擢升为五品。

但是张说被罢了丞相后,王翰也被贬到河南,任汝州长史。在被贬期间,王翰没有闷闷不乐,而是邀文人墨客一同吟诗唱和,十分旷达。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原因是什么?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出自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全词如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的是将士们虽有坚定的决心巩固边防,但又思念家乡,盼望和妻子儿女团聚。所以在边塞的战争中,他们熬白了黑发,流下了思乡的泪水,但又不能不顾国事,因而久久无法入睡。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的对峙时期。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陕西,前去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了陕西,发现一个很不合理的现象。当时,宋朝政府把边兵分给各级官员带领,官职越高的带兵越多,官职越小的带兵越少。这本来是正常现象,但宋仁宗却下了一道命令,在敌人进犯时,不管来的敌人有多少,一概由官小的带领人马先去应战。

范仲淹心想,这么做怎么会赢呢?于是范仲淹不顾皇帝的命令,立即改变做法。他把延州(今延安东北)的一万八千兵马,分给六个将领带领,每个将领指挥三千人,负责训练。有了敌情,根据敌军的多少派兵。同时,他还下令修筑城堡。经过一番整顿,延州的边防顿时改观了。

西夏军队看到范仲淹防守严密,既害怕又佩服。他们称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称赞范仲淹具有军事家的谋略,从此,他们再不敢轻易入侵延州了。

针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势险要的特点,范仲淹还提出“积极防御”的守边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训练边塞军队,达到以守为攻的目的。

在范仲淹的带领下,西北军事防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北宋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由陕西调回京城,担任副宰相。任职期间,范仲淹提出了许多利国利民的政策。

范仲淹为官时政绩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出自岑参的《逢入京使》。全诗如下: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意思是说,在赶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的途中,遇到前往长安的使者,想要托使者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无奈只好托他带个口信。岑参此时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家人的深深思念,另一方面也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柔情与豪情相融合,感人至深。

岑参曾怀着到边塞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军队生活了六年。在他长期的观察和亲身体会下,曾写了许多表现边塞战士生活的诗作。

他曾在《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满怀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全诗如下: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这首诗反映出将士们奋不顾身的英勇气概,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

又如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岑参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出战士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全诗如下: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行军的情景。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充满了高昂的斗志。

边塞生活虽然艰苦,但岑参却懂得苦中作乐,常常和将士们谈天说地。一天,岑参有事外出,在回来的途中,碰到了从前相识的将士。他们让岑参题词赋诗,岑参也不推托。

不料,刚写完一首诗,挤在当中的一个小孩,就随口吟了出来。岑参有些吃惊,士兵告诉他:“这个孩子是维吾尔族的放羊娃,一次大风,这个放羊娃救了我们十三个士兵,是我们允许他在这儿放羊的。”

岑参问放羊娃:“你从哪里学到的汉语?”放羊娃说:“是父亲教给我的。”一个士兵说:“他家是早年流落到这里的。”放羊娃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书递给岑参。岑参不懂回鹘(维吾尔族的祖先)文,放羊娃便解释:“是爷爷写的,叫《论语》。”

岑参慈爱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给他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放羊娃把题词揣进怀里,向岑参鞠了三个躬,高兴地走了。

第二天,孩子的父亲领着孩子找到岑参,恳求岑参收孩子为义子,教以成人。

岑参心里非常喜爱他,又想到在西域,军队很缺翻译,可以培养这个孩子。于是,他对放羊娃的父亲说:“我是军人,要收他为义子,就得把他带走。”孩子的父亲虽然不舍,但还是答应了岑参。

放羊娃的名字原来叫也里,岑参给他改名叫“岑鹘”。就这样,岑鹘跟着岑参来到军队。几年后,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岑鹘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岑参回朝赴任时,向朝廷举荐了岑鹘。岑鹘没有辜负岑参的栽培,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了许多翻译。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中的“惊风”是把风给惊到了吗?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出自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全诗如下: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诗中的“惊风”不是把风给惊到了,而是指草突然被风吹动。全诗写将军夜晚出去打猎,见丛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被射入了一块石头中。通过这一情节,表现出将军的勇武。

这位将军就是李广。他擅长骑射,射术天下第一,世称“飞将军”。

李广胆识过人、有勇有谋,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曾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次,汉文帝派一名宦官带领一部分人马和李广学习军事要领和抗击匈奴的本领。途中他们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这三个匈奴人不仅射伤了宦官,还几乎杀光了他带领的那些骑兵。

宦官逃到李广那里,向他说明了事情的原委。李广说那三个人很有可能是匈奴的射雕能手。于是李广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

李广和骑兵们追了几十里才追上那三个人,他射死了其中的两个人,把第三个人活捉了。正当他们准备回来时,前面突然来了几千个匈奴骑兵!李广的百名骑兵都感到很恐惧,想骑马赶快逃跑。

这时,李广和这一百名骑兵说:“只要一跑,匈奴就会来追击射杀我们,我们会立刻被赶尽杀绝。如果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会以为我们是大军派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

于是李广下令继续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了下来。然后李广让全体骑兵下马并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发生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答道:“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他们就更相信我们是要引他们过来,一定不敢攻打我们。”

李广和骑兵们就都下了马。匈奴的将军果然相信了,马上叫士兵们上山,布置抵抗的阵势。有一个骑着白马的将军冲下山来,李广立刻上马赶去,一箭将他射死。李广一回来,又下了马,躺在地上。

天慢慢黑下来,匈奴的军队始终觉得奇怪,又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于是偷偷地撤离了。天亮了,李广一瞧,山上没有人大家便安全地回到了大营。

全诗表现了边疆战士英勇杀敌、保卫边境的无畏精神和爱国情怀。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中的“诸将”指的是谁?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出自高适的《蓟中作》。全诗如下: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诗中的“诸将”指的是安禄山等人。安边书指的是安边的策略。“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的意思是,胸中虽有安边良策,无奈安禄山等人已得封赏无心边防。朝廷重用腐败之臣,大大打击了高适安边的信心和志向。

高适写这首诗时,东北边境边患不止。据《通鉴·玄宗天宝四载》记载,安禄山为了取得皇帝的信任,经常侵略边境的各个民族。奚族、契丹等少数民族忍无可忍,先后杀了唐室和亲的公主,纷纷反叛。由此可见,边境叛乱主要是安禄山挑起不义之战造成的。

安禄山为人狡猾,善于揣摩人心。他任平卢兵马使时,凡是朝廷来人,都送一份厚礼。有一回,御史中丞张利贞去平卢考察,安禄山百般奉承,还一一打点张利贞的随从和手下,加以厚待。张利贞回朝后,在皇帝面前大大夸奖了安禄山,安禄山便被提升为营州都督等职。

天宝二年(743),安禄山入朝,唐玄宗对他大加重用,很是宠信他。安禄山为了让唐玄宗更加信任他,还编造了一个故事,说去年营州虫灾时,他曾焚香对天发誓:“我安禄山如果心术不正,侍君不忠,情愿蝗虫来吃我的心肝。如果我对神灵虔诚,希望虫子全都散去。”于是就有大批鸟群从北飞来,没过几天,就把害虫吃了个精光。安禄山请皇上命史官把这件事记下来。唐玄宗竟然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他。

安禄山平时还经常逗唐玄宗开心。因为他个子很矮,长得很胖,所以他的肚皮下垂超过了膝盖。于是安禄山经常在唐玄宗面前表现出一副滑稽的样子。有一次,唐玄宗指着他的大肚子问他肚子长得这么大,里面装的是什么。

安禄山说他的肚子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赤诚之心。唐玄宗听后大喜,对安禄山又增添了几分信任。

在安禄山的阿谀奉承下,唐玄宗早已失去了辨别奸伪的眼光。安禄山原来任平卢节度使,兼任范阳节度使,后来他又要求兼任河东节度使,唐玄宗也同意了。

安禄山兼领三镇节度使后,重兵在握,日益骄横。他觉得皇帝已经老了,缺少治国的谋略,而且现在朝廷武装松弛,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于是他就在手下官员的鼓动下,发动了叛乱。

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利用一个官员从京都返回的契机,造了一份假诏书。他假传圣旨,告诉将士是皇上下令让他带兵入朝讨伐杨国忠。众将士听到这个消息后都非常惊讶,但谁也不敢反抗安禄山的命令,而安禄山的一些心腹则混在将士中热烈响应这一号召。

十一月初,安禄山召集了十五万人马,连夜从范阳(今河北保定以北)出发,向南进军。他每到一处,百姓们都惊慌失措,仓皇逃走。由于百姓们多年没有经历战争,早已习惯了和平的生活。于是安禄山所到之处几乎没有遇到反抗。洛阳陷落,潼关失守,长安危急,唐玄宗只好带着杨贵妃仓皇出逃。

其实,曾经有很多人向唐玄宗提醒安禄山有谋反之心,但是唐玄宗根本不予理会,甚至还把进谏的人给杀了。

从《蓟中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高适对统治者任用佞臣的不满,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杨柳”是什么意思?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自王之涣的《凉州词》。全诗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杨柳”指的是《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用杨柳来表达送别之情。《诗经·小雅·采薇》中曾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乐府诗集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这首诗的作者王之涣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远眺黄河时的感受,同时也展现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体现了作者对边塞将士的同情和对朝廷不满的愤慨。

王之涣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诗大气磅礴,意境开阔,深受人们的喜爱。

一年冬天的某日,天上下着大雪。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三位诗人来到旗亭,饮酒赏雪。兴趣正浓时,忽然来了一群梨园歌女,要登台表演。三位诗人便移坐到舞台边,静静等待观看。这时乐工奏起乐曲,歌女清调嗓音,准备歌唱。

三位诗人见此情形小声议论了起来。王昌龄提议,他们三人在诗坛齐名,不能分出高低,不如根据歌女的演唱曲目来做定夺。谁的诗被歌女演唱一次,就在亭壁上画一条横线,最后根据横线的多少来决定胜负。高适、王之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第一位歌女演唱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非常得意,赶忙在亭壁上画了一个记号。

第一位歌女唱完后,另一位歌女接着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高适非常兴奋地画了一个记号。

第三位歌女紧接着唱到:“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裴回……”这是王昌龄的《长信怨》,他兴奋地又画了一个记号。

王之涣心里非常纳闷,自己的名气不比他们二人小,歌女为什么没有唱自己的诗?于是他稳了稳坐姿,清了清嗓子对身边的王昌龄和高适说,前面这几个普通的歌女只会唱通俗诗文,而他的诗词只有与众不同的歌女才会演唱。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年轻貌美的一位说:“只有她才会唱我的诗。”并且信心满满地说,如果一会儿她唱歌时,不唱他的诗,他就自愿认输,不再与高适和王昌龄争高下了;但如果那位年轻漂亮的歌女唱了他的诗,高适和王昌龄都得甘愿认输。

“好!”王昌龄和高适都答应了。

不一会儿,那个年轻貌美的歌女开口唱歌了,一张口便唱出了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歌声凄婉动听,扣人心弦。

听完后,高适和王昌龄异口同声地赞道:“好诗,实在是好诗!”

这首《凉州词》既是一幅描绘西北边疆壮丽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描写出征将士悲壮情怀的长歌,引人遐想,耐人寻味。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出自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全诗如下: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描绘了激烈的战争场面。敌军的力量像黑云一样压迫过来,城似乎要被压垮了。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军将士处境的艰难等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间透射下来,投射在战士的铠甲上闪闪发光。此刻他们正全副武装等待抗击敌人。这里借日光来描写守军阵营里昂扬的士气。

全诗运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们的高昂斗志和爱国热情。

《雁门太守行》是一个乐府旧题,有些古代诗人喜欢用旧题来写新作。诗人李贺是著名的“鬼才”,他与李白、李商隐被称为“诗中三李”。他七岁的时候就名声大振、享誉京师。当时的文坛大家韩愈看到李贺的作品,不由得拍案叫绝,但他看了作者的姓名,却发现从来没有听说过,尤其当他知道作者还是个孩子,就更加怀疑事情的真实性。于是韩愈和好友皇甫湜决定一起去李贺家一探究竟。

当时李贺家的家境已经败落。父亲死了,留下他和母亲、弟弟相依为命。当韩愈看到李贺,他大吃一惊,没想到李贺年龄竟然这么小。

韩愈对李贺说:“听说你小小年纪就会作诗,不知能否现作一首?”李贺听了,点头表示同意。他略加思索,便以韩愈他们的来访为题,一气呵成地写下九十多字的七言诗,题名《高轩过》。韩愈他们拿来一看,心中暗暗称奇,口里连连叫好。从此李贺的诗名便不胫而走,传遍京华。

为了能写好诗,李贺不仅刻苦读书,向古人学习,而且注重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他常常早上出门,骑一匹瘦马,让一个小书童背着书包,跟在后面。他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随时记在纸上,放到书包里。晚上回家后,他再把纸拿出来,仔细推敲,反复琢磨,然后整理成篇。

元和二年(807),十八岁的李贺准备参加进士考试。他用自己的诗作《雁门太守行》赢得了韩愈的赞赏,前途似乎一片光明。

但一些嫉妒李贺的人心怀不满,上书朝廷,说李贺父亲名为“李晋肃”,因为“晋”与“进”同音,为了避讳,李贺不能考进士。于是朝廷剥夺了李贺参加进士考试的权利。

韩愈听说后,为李贺感到不平,为他写了一篇《讳辩》。文中写道:“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能为人乎?”

虽然这篇文章写得犀利有力,但是还是辩不过所谓的“孝道”。李贺无法通过进士考试来求取功名,后来在太常寺当过两年多的小官。

李贺很有才华,又很勤奋,但生不逢时,一生郁郁不得志,只活到二十七岁就病故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胡马”是一种马吗?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王昌龄的《出塞》。全诗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中的“胡马”并不是马,而是指代西北游牧民族的骑兵。秦朝灭亡,天下大乱,楚汉之争时匈奴人也开始猖獗起来。他们越过长城,南下入侵,而此时秦朝抗击匈奴的将士们却纷纷逃跑。

直到大汉统一,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汉武帝开始训练骑兵,发动全面反击匈奴的大规模战争。

元光六年(前129),匈奴兴兵南下,直逼上谷(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汉武帝果断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迎击匈奴。

汉武帝此次计划兵分四路: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今河北省蔚县代王城)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今山西代县)出兵,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

这是卫青的首次出征,但他英勇善战,直捣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斩首约七百人,大获全胜。

而在匈奴兵力最多的雁门关,飞将军李广和将士们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却最终寡不敌众,李广负伤被俘。

匈奴兵见李广受了重伤,就把他放在绳编的网兜里,用两匹马驮着,送到单于的大营去。

李广躺在那张吊床上一动不动,大约走了十多里,李广偷偷瞅准旁边匈奴兵骑的一匹好马,纵身一跃跳上马,顺势把那个匈奴兵推下马,夺了他的弓,调过马头拼命往南飞奔。

匈奴派了几百名骑兵追赶。李广一面使劲夹住马肚子,催马快跑,一面回转身来,用弓箭射杀了几个紧追不舍的匈奴兵。匈奴兵眼看追不上李广,只好瞪着白眼让他跑了。

匈奴对自己的失败并不甘心。元朔二年(前127),匈奴贵族集结大量兵力,进攻上谷、渔阳。汉武帝决定避实击虚,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今河套以南之地)。这是西汉对匈奴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卫青率领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发,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从西绕到匈奴军的后方,迅速攻占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与后方的联系。

然后,卫青又率精骑,挥兵南下,进入陇西,形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匈奴白羊王、楼烦王见势不好,仓皇率兵出逃。汉军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一百多万头,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因为这一带水草肥美,形势险要,汉武帝在此修筑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

这样不但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阵地。卫青立有大功,被封为长平侯。

失去河南地的匈奴气愤不已,在几年内多次出兵,一心想把河南地夺回,但都没有成功。

元朔五年(前124)春,汉武帝命卫青率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发,急行军六、七百里,趁夜包围了匈奴右贤王的营帐。这时,右贤王正在帐中畅饮美酒,已有八九分醉意,忽听帐外杀声震天,出帐只见火光遍野。右贤王惊慌失措,带了几百壮骑,突出重围,向北逃去。汉军俘虏了匈奴一万五千余人,牲畜几百万头,大获全胜。

王昌龄引用汉朝时卫青、李广等名将抗击匈奴的英勇事迹,希望当今朝廷任用良将戍守边塞,安定边防,让百姓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中的“萧关”和“燕然”在哪里?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出自王维的《使至塞上》。全诗如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是古代的关名,又名陇山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燕然”是古代的山名,即今蒙古境内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意思是,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流露出对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的赞叹。

“都护在燕然”运用了一个典故。永元元年(89),窦宪被任命为车骑将军,耿秉为副将,率汉军精锐八千、南匈奴骑兵三万多人、羌族八千多人,组成了一支四万余人的骑兵部队,分三路出师,聚于涿邪山(今蒙古西部、阿尔泰山东脉)。

窦宪打探到北匈奴单于驻扎在稽落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就派一万多精锐骑兵分三路袭击围剿北匈奴单于,北匈奴与汉军进行了顽强的对抗,最终不敌汉军,大败于稽落山。北匈奴单于见大事不妙便向北逃跑,窦宪率部下一直向北追击,追击到了燕然山。

这场战争一共斩杀了敌方将士一万三千多人,获牲畜百余万头,投降窦宪的人前前后后共有二十多万人。窦宪、耿秉登燕然山,把这一功绩刻在距离边塞三千里的燕然山上。于是,“燕然勒功”就有了“建立或成就功勋”的意思。

北单于早已不知所踪。于是窦宪派遣手下吴汜、梁讽携带金帛追寻北单于,准备招降他。当时北匈奴人心涣散,吴汜、梁讽每到一处,就宣传东汉的国威,许多人先后投降。

在北海西北的西海,汉军终于追上北单于,劝他仿效当年呼韩邪单于归顺汉朝的先例。北单于知道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于是无奈接受,率领他的部下与梁讽到洛阳。

后来,北单于听说汉王朝的大军已经进入塞外,就派他的弟弟右温禺鞮王跟着梁讽到洛阳向朝廷进贡,并留在那里侍奉汉和帝。窦宪见北匈奴单于没有亲自来洛阳,认为他缺乏诚意,便奏请朝廷遣右温禺鞮王回去,准备再次出征攻打北匈奴。

永元三年(91),窦宪率军再次出塞,在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破北匈奴军,俘虏了北单于的母亲,斩杀北匈奴五千多人。北匈奴人在东汉与南匈奴的连续打击下,率部队远走乌孙,自此退出漠北,开始了漫长的西迁之旅。

大破北匈奴让窦宪名声大振,回朝后被任命为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他任用耿夔、邓叠等心腹,总揽朝政,大多数地方官吏也是由窦宪举荐任命。这些人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干着贪污贿赂的勾当。有人向皇上检举了许多由窦宪任命的官吏,却遭到窦宪的陷害。从此,朝廷官员再也没人敢揭发窦宪的恶行,全看他的脸色行事。

日渐跋扈的窦宪甚至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公元92年,窦宪和他的党羽邓叠等人相互勾结,共同策划谋杀汉和帝。汉和帝得知他们的阴谋后,将他们全部逮捕并处死。接着,汉和帝收回了窦宪的大将军印,在窦宪和三个弟弟前往各自的封国后,又下令处死他们。

王维运用燕然未勒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想法。而在写这首诗时,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往凉州,出塞察访军情,并任命他为河西节度使判官,使王维远离了朝廷。全诗既描写了边塞生活,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悲伤之情,而这种感伤情绪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显露出作者的豁达情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楼兰”在哪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全诗如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是西域古国名,即鄯善国(今新疆罗布泊西北岸)。在这首诗中,楼兰被用来借指吐蕃和突厥的当权者。

西汉昭帝时,楼兰是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战略要塞。东汉时,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此后几百年的时间里,楼兰一直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

东晋的高僧法显在《佛国记》中写道:“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由此可知,楼兰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在《魏书·西域传》中记载,从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后,鄯善国的百姓为了追寻水源逐渐向南迁移。而此后的汉文史籍中,对楼兰国便鲜有记载。最终,在辉煌了近五百年后,楼兰这个丝绸之路上的古国就销声匿迹了。

关于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史学界至今没有定论。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原因是楼兰因为地理条件改变导致缺水,举国弃城迁移。

诗人王昌龄在写这首诗时,楼兰古国早已不存在。之所以用“楼兰”是因为在《汉书》中有“傅介子计斩楼兰王”的故事。

西汉时,楼兰的地理位置重要,被夹在汉王朝与匈奴之间,但是国力有限,楼兰国时常在汉王朝与匈奴之间摇摆不定,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开辟了汉与西域通商的丝绸之路,各国之间往来的使者、客商都会经过楼兰,但是楼兰却依附匈奴,截杀汉使,妨碍汉王朝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

于是汉武帝派兵征讨楼兰,俘虏楼兰王。楼兰降汉,又受到匈奴的骚扰,于是在汉王朝和匈奴都留了质子,同时向两面称臣。楼兰王死后,留在匈奴的质子安归回国接任了王位,投靠匈奴,继续劫杀汉使,给汉王朝和西域诸国之间的交通往来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成了汉王朝的心腹大患。

西汉昭帝元凤年间,傅介子奉命拿着昭帝的诏书前往西域谴责楼兰、龟兹的国王,两国国王先后服罪,又在龟兹斩杀匈奴使者。但是汉使被劫杀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源上改变,后来傅介子献计给大将军霍光:“我这次出使楼兰、龟兹,发现他们的国王平时说话交谈都不会距离太远,我可以趁这个机会刺杀两国国王,以此在西域立威。”

霍光思考后觉得可行,对傅介子说:“龟兹太远,你可以先去楼兰实行这个计划。”霍光将这个计划上奏汉昭帝,获得了皇帝的批准。

于是傅介子带着一批士兵,携带着大量财宝离开长安,出发前往楼兰。到达楼兰后,傅介子声称那些带来的金银财宝是送给异国的礼物。楼兰王知道后非常不欢迎傅介子一行人,于是傅介子假装要离开,到楼兰边境时,让人传话给楼兰王:“西汉使者携带着金银财宝来赠予西域各国,既然楼兰王不接受,那么我们就前往其他国家了。”

然后傅介子把那些金银财宝拿给传话的人看。之后那个人就将傅介子的话禀告了楼兰王,楼兰王听后颇为心动,就赶去会见了傅介子一行人。见面后,傅介子与楼兰王两人坐在一起喝酒聊天,他还把财宝展示给楼兰王看。

又过了一会儿,傅介子跟楼兰王说汉昭帝有秘密之事要通知楼兰王,让楼兰王跟他两人私下交流。楼兰王听后就跟着傅介子进入帐中,然而他一进帐中就被傅介子安排的两个壮士用剑刺杀致死。

之后傅介子说服楼兰大臣臣服于他们,并且拥立楼兰在西汉的质子为王。就这样,傅介子凭借自己的智谋斩杀了楼兰王。

王昌龄借用傅介子斩杀楼兰王的故事,希望将士们像西汉的傅介子那样为国效力、平定边乱。尽管将士们已经深深地意识到战争之苦,但仍发出了戍守边塞的坚定誓言。将士们的豪情壮志使人倍感诗境阔达、苍凉悲壮。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中的“凌烟阁”是什么地方?“万户侯”指什么?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出自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全诗如下: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凌烟阁”是唐朝为表彰功臣而建造的绘有功臣画像的高阁,位于唐朝皇宫内三清殿旁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后因“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闻名于世。唐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起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绘制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皆真人大小,褚遂良题字,太宗时常前往怀旧。

后又有四位皇帝在凌烟阁增加功臣画像。现在存世的总共一百三十二幅画像,除去重复画像,总共一百人左右。画像全部面向北方,阁中有中隔,隔内北面写“功高宰辅”,南面写“功高侯王”,隔外面次第功臣。伴随着唐王朝的灭亡,凌烟阁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万户侯”指受封食邑达一万户的侯爵,在这里借指高位厚禄。

当初被唐太宗李世民列入凌烟阁的功臣,不论是“玄武门之变”前因为党争成为李世民政敌的臣子,还是“玄武门之变”后叛变的臣子,李世民对他们都非常尊重。

刘肃在《大唐新语·褒锡》中记载,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侯君集刚打败高昌时,没有向朝廷请奏,就私自将没有罪的人发配,并且私吞高昌财宝。到京师后,有人向朝廷举报侯君集的罪行,于是唐太宗下令将他入狱。

侯君集认为自己远征高昌有功,却因贪图钱财被囚禁,感到十分不快、怨怼在心。于是他对同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张亮说:“你为何受到排挤?”张亮说:“你不一样遭到排挤吗?”侯君集说:“我平定了高昌国,凯旋后却被打入大牢,实在是太冤屈了!不如我们一起造反吧!”

不料张亮悄悄将此事禀告皇上,唐太宗对张亮说:“你和侯君集都是国家的有功之臣,现在他把这事告诉了你,没有别人听见,如果我把侯君集叫来对证,他一定不会承认,我该相信谁呢?”于是此事不了了之,唐太宗对侯君集还像从前一样。

过了几年,侯君集又和太子李承乾共同策划谋反。然而不久后,谋反之事败露,侯君集被拘捕。唐太宗不希望别人污蔑侯君集,因而亲自审理。但是证据确凿难以翻案,于是唐太宗召集文武百官为侯君集求情:“侯君集对于国家而言是有功之人。现在他犯了法,我希望看在他之前的功绩上饶他一命,诸位答应吗?”

但大臣们都认为谋反之罪,天理难容,遂请唐太宗杀了侯君集。唐太宗只能照做。在侯君集临刑前,唐太宗哭着对他说:“吾为卿不复上凌烟阁矣。”

诗人李贺提到“凌烟阁”,借此表达希望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然而少年成名的李贺并没有实现自己在政治上的伟大抱负,他的一生都郁郁不得志。尽管如此,李贺却留下了许多传世名作,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马》),“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致酒行》)。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中的“生入玉门关”用了什么典故?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出自唐代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其二》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生入玉门关”原本是班超写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三十多年,年老时思乡求返,上书言“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在出使西域三十多年的时间里,班超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

汉明帝初期,北匈奴在西域一家独大,控制了西域各国,多次胁迫西域各国一同出兵侵犯东汉,使得边境人民苦不堪言。永平十六年(73),班超投笔从戎,跟随窦固等人征讨匈奴。在军队中,班超的军事才能与外交才能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立下不少功绩,得到了窦固的赏识,于是派他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经过准备之后,班超和郭恂率领部下向西域进发,先到达鄯善国(今新疆罗布泊西北岸)。鄯善王对班超等人先是嘘寒问暖,礼敬甚备,后来突然改变态度,变得冷淡起来。班超猜到鄯善王态度转变一定是有原因的,可能是北匈奴派使者来到鄯善,让鄯善王服从他们,所以鄯善王才会转变态度,犹豫不决。

于是,班超想了一个办法,把接待他们的鄯善侍者偷偷找来,向他询问北匈奴使者的住处。鄯善侍者先是大吃一惊,但又不敢隐瞒班超,只好把情况照实说了。班超为防止走漏消息,把鄯善侍者关了起来。

接着,他立即召集部下,饮酒聚会。喝到酒醉的时候,班超对大家说:“你们看看,北匈奴的使者才来鄯善国几天,鄯善王就开始冷落我们,不把我们当回事了。如果鄯善王把我们绑送到北匈奴去,我们就成了北匈奴口中的食物了,你们看这该怎么办?”

大家齐声说愿意听从班超的安排。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在晚上火攻北匈奴使者。”北匈奴不知道班超他们究竟有多少人,所以到时候一定会非常害怕,正好可以趁机消灭他们。而消灭了他们,鄯善王就会害怕,就会乖乖地降服于大汉。

有人说这件事应当和郭恂商量一下。班超非常生气,他说成败在此一举,郭恂知道这件事后一定会阻止,如果他因害怕而暴露了计划,那他们岂不是要白白送死。于是部下没有人再说什么了。

这天天刚黑,班超就率领将士直奔北匈奴使者的驻地。当时天刮着大风,班超命十个人拿着鼓藏在敌人驻地的后方,约好一见火起,就猛敲战鼓,大声呐喊。然后他又命其他人拿着刀枪弓弩埋伏在门的两侧。准备就绪后,班超顺风纵火,一时间大火肆虐,鼓声喧天。匈奴人乱作一团,四处逃窜。班超亲手杀了三个匈奴人,他的部下也杀死了三十多人,其余匈奴人都葬身火海。

第二天,班超把这件事告诉了郭恂,郭恂先是吃惊,接着面露不悦。班超知道他心怀不满,便对郭恂说他虽然没有参与行动,但一样有功。然后班超请来鄯善王,把匈奴使者的首级给他看,鄯善王大惊失色。班超对他安慰劝解一番,鄯善王表示愿意归附汉朝,并把自己的王子作为人质。

之后,班超又成功镇压安抚了于阗国,使于阗国归属于朝廷,还使西域其他国家同意归顺东汉。班超对西域与东汉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

戴叔伦在诗中运用“生入玉门关”的典故,是说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便是。

戴叔伦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如此要求班超,却有些不近人情,毕竟班超对东汉的贡献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年轻时为国家为民族鞠躬尽瘁,年老时思念故乡,想要回来也无可厚非。

全诗吟咏了边境战士们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为边境的统一和平而奋斗的豪情壮志。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中的“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徐锡麟的《出塞》。全诗如下: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马革裹尸是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的意思。《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道:“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诗的开头两句颇具气势,写出征的战士应高唱战歌,挥举大刀,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马革裹尸还”呢?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抒发得淋漓尽致。

然而就在写下这首诗的一年后,也就是1907年,徐锡麟英勇就义,时年三十五岁。

1907年,革命党人决定在多地同时发动起义。徐锡麟在安庆起义,秋瑾则准备在金华起义。起义原定7月19日,却因有革命党人在上海被捕,供出了起义计划,以及策划起义者的代号。

两江总督致电安徽巡抚恩铭,说安庆有革命党人准备起事,并提供了起事者的代号。恩铭接电后,马上召见安徽省警察局局长徐锡麟商议对策。

徐锡麟赫然发现自己的代号也在其中,于是将起义提前至7月8日,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那天。然而恩铭8日有事,毕业典礼又提前至7月6日举行。于是起义又改到了7月6日,这样导致了徐锡麟起义前没有时间做好充足的准备。

7月6日,巡警学堂毕业典礼开始,恩铭和安徽各大官员齐集于此。徐锡麟向恩铭递上毕业名册,口头报告了毕业人数后,便大声对恩铭说今天有革命党起事。

恩铭大惊,问道:“人在何处?什么人?”徐锡麟拔枪而出,应声答道,他就是革命党。话音未落,徐锡麟就朝恩铭连开数枪。

惊魂未定的恩铭身中七枪,一中唇,一中左掌手心,一中右腰际,余中左右腿,都没有击中要害。文巡捕陆永颐一声大喊,扑上去以身体掩护恩铭,剩下的子弹都射进了陆永颐的背部,陆永颐当场毙命。

徐锡麟枪弹打光,随即进入一旁的小室装填子弹,武巡捕车德文趁机背起重伤的恩铭朝礼堂外跑。在一片混乱中,一名革命党人从后面一枪击中恩铭,致使他抢救无效身亡。而徐锡麟和他的革命党人没跑多远,就被活捉了。

被捕后的徐锡麟开始接受审讯。主审的有藩司冯煦和臬司毓秀。冯煦问徐锡麟:“恩铭巡抚待你不薄,又是你的恩师,你怎么会想杀他呢?”

徐锡麟回答说,恩铭待他是很仁厚,但这是“私惠”;他杀恩铭,这是天下的“公愤”。然后徐锡麟问:“恩铭究竟死了没有?”

臬司毓朗答道,恩铭大人只受了点轻伤,经医师诊治,已经痊愈,明天就来亲自审你了!

徐锡麟听后,失望至极。不料毓朗又补了两句:“你知罪了吗?明天就要剖你的心肝了!”徐锡麟立即狂笑起来:“看来恩铭是死了!我心满意足了。明天就是千刀万剐,也在所不惜!一副心肝又算得了什么?”

他们又问徐锡麟有哪些同党。徐锡麟回答,革命党人多得很,安庆只有他自己。

他们还要徐锡麟写供词。他提笔疾书,立刻写了数千言,写完后自己诵读一遍,然后又推敲修改,仿佛是在书房中著书。他的供词,写的都是“杀尽贪官”“推翻清廷”“恢复中华”等内容。当晚,徐锡麟被凌迟处死。

文史专家林文彪曾说:“按照他这样的家庭出身与资质,徐锡麟如果没有参加革命,完全可以是一个锦衣玉食、前途光明的人。但他却为了民族大义放弃了家庭,成了一个义无反顾的旧民主主义激进革命家。”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中的“燕支”在哪里?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出自李白的《塞上曲》。全诗如下: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燕支,指的是燕支山,也称焉支山(今甘肃张掖市山丹县)。“燕支”也指燕支草,亦称胭脂草、红蓝花或胭脂,匈奴的妇女用它来化妆。

这首诗的首句交代由于大汉没有灭除匈奴的计策,致使匈奴进犯至渭桥,驻扎在离长安不远的五原。于是汉朝的将士们奉命西征,攻下了盛产胭脂的燕支山,所以“妇女无华色”,使妇女脸上都失去了胭脂的颜色。

根据《史记·匈奴传》记载:“汉使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而后《西河故事》中又写道:“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诗人李白讲了汉使骠骑将军霍去病抗击匈奴、收复焉支山的故事,借此歌颂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离叛立下的赫赫战功,提醒唐太宗借鉴历史,重视边防。

李靖,是隋末唐初的将领,善于用兵,长于谋略,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公元629年,唐太宗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平定突厥。公元630年正月,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今山西朔州市)出发,趁颉利可汗不备,连夜进军,逼近突厥营地。颉利可汗毫无防备,发现唐军突然出现,大惊失色。将士们也慌了手脚,说:“这次一定是唐朝发动全国兵力来了,要不然,李靖怎敢孤军深入?”

得知突厥兵已经慌乱,李靖又派间谍混入突厥内部活动,说服颉利可汗的一个心腹将领投降。颉利可汗一看形势不妙,就偷偷逃跑了。

随后李靖迅速攻下定襄,得胜回朝,唐太宗十分高兴,说:“从前汉朝李陵带兵五千,结果不幸被匈奴所俘;现在你以三千轻骑深入敌军后方,攻克定襄,威震北方,这是自古以来少有的盛事啊!”

颉利可汗逃到阴山以北后,怕唐军继续追赶,就派使者到长安求和,还说要亲自朝见唐朝天子。唐太宗一面派唐俭(当时的外交官)等人抚慰突厥;另一方面又令李靖带兵前去察看颉利可汗的动静。

李靖领兵到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和徐世勣会师,两人商量怎样对付颉利可汗。李靖说:“颉利虽然打了败仗,但是手下人马不少。如果让他逃跑,以后我们再要追他,就很困难了。我们只要选一万精兵,带二十天粮,跟踪袭击,一定能活捉颉利。”徐世勣也赞成这个意见,于是两支军队开始向阴山进发。

颉利可汗向唐朝求和实际上只是缓兵之计,想等到草盛马肥的季节,再逃到漠北。他看到唐俭来到,以为唐太宗中了他的计,暗自高兴,防备自然松懈了下来。

当天晚上,李靖和徐世勣率领唐军抵达阴山,命令手下二百轻骑,冒着夜雾悄悄进军。等到突厥前哨发现唐军时,唐军距离颉利营帐只有七里地了。

颉利可汗及手下将士们在夜雾中看不清唐军人数,顿时方寸大乱。于是颉利可汉慌忙骑上他的千里马逃走。李靖指挥唐军继续追杀,突厥军溃散,被歼万余人,还俘获了大批俘虏和牲畜。唐俭等人趁乱脱险而归。

颉利可汗东奔西逃,最后带着几个亲兵躲在荒山里。后来他被自己的手下抓住交给了唐军,最后被押送到长安。

一度很强大的东突厥灭亡了。唐太宗并没有杀死俘虏,而是在东突厥设立都督府,让突厥贵族担任都督,由他们管理突厥各部。

这次胜利,提高了唐太宗在西北各族中的威信。这一年,回纥等各族首领一起来到长安,朝见唐太宗,拥护唐太宗为他们的首领,尊称他为“天可汗”。

李白除了在诗中讲述唐太宗委任良将,加强边境防御的故事,还从侧面讲述了非战的重要性,表现出他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中的“玉门被遮”出自什么典故?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出自唐代李颀的《古从军行》。全诗如下: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玉门被遮”,即不准退入玉门关,用的是《史记·大宛列传》中的典故。大宛是中亚古国,大概在今费尔干纳盆地。大宛国出产良马,尤以汗血马最为出名。建元三年(前138)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曾到过大宛,受到大宛王的接待。汉武帝刘彻听张骞说大宛出产良马,便于太初元年(前104),派使者带二十万两黄金以及一匹黄金铸成的金马去贰师城(今吉尔吉斯斯坦西南奥西以西马尔哈马特)求换汗血宝马。

大宛王毋寡很喜爱汗血马,不愿和汉交换。汉朝的使者没想到大宛王如此不识趣,异常愤怒,说了一些嚣张的话。大宛王见汉使如此无礼,一气之下杀了他,并将他身上的钱财洗劫一空。汉武帝得知这个消息后大发雷霆,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攻打大宛国。

太初元年(前104),李广利率军出征。汉军一路所经的西域各国都不愿意给他们提供粮食和水,并且闭城抗拒汉军。李广利下令逐个攻打,然而由于一路消耗过大,汉军到达大宛东境郁成城时,仅剩数千人,且个个饥饿疲惫。而郁成城守军却斗志昂扬,顽强抵抗汉军,最终汉军攻城失败,伤亡惨重。

李广利下令撤军,回到敦煌,此时汉军的生还者已为数不多。李广利向汉武帝上书请求罢兵,汉武帝大怒,下令退入玉门关者立斩。李广利心中恐惧,只好屯兵敦煌。

此时朝中大臣都认为应该停止进攻大宛。而汉武帝认为,大军已发,连小小的大宛都不能降服,实在有损国威,汉朝一定会被西域各国轻视,因此一定要征服大宛。

紧接着,汉武帝就开始动员全国的力量准备第二次远征。汉武帝下令赦免囚徒,又调集了军中的边骑,共六万人,此外还有大量的自愿从军者。他还征集了十万头牛,三万匹马,数以万计的驴和骆驼,用来驮运军粮和兵器弓弩。

然后他又下令征集大批水工,用来切断大宛水源。同时增派甲兵十八万,驻扎于酒泉、张掖以北。第二次攻打大宛的准备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讽刺了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同时也借古喻今,暗讽了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

作者在写这首诗时,一开始就描述了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要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又要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以西,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晚上的时候,边疆风沙弥漫,军营中充盈着巡夜的打更声和幽怨的琵琶声。

军营的环境十分恶劣,不仅要忍受寒冷之苦,并且四周景象十分肃穆和荒凉。就连土生土长的胡雁和胡儿都忍不住哀啼落泪,更不必说远戍在此的“行人”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人不想班师回朝,但是君命难违。“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如当头一棒,打断了将士思归的念头。皇帝命令将士们与敌军拼命,不能回头,这样无疑会尸横遍野。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视人命如草芥。全诗揭示了战争带给百姓的伤害,呼吁当朝统治者忧国爱民,减少发动不义之战。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是感激皇上的恩惠吗?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出自唐代张说的《幽州夜饮》。全诗如下: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从字面上看是作者张说以在边城当将领为荣,很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实际上抒发了张说对朝廷的满腹牢骚。他把对朝廷的怨怼之情隐藏在这两句中,表现了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苦。

全诗写于张说任幽州都督期间,诗中描写了边城夜宴的情景,颇具凄婉悲壮的色彩,也委婉地流露出诗人对远赴边地的不满。

那么张说为什么会被派遣到边地呢?这件事还要从他和姚崇的关系说起。姚崇和张说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关系还比较融洽,当时他们都得到了重用,也为治理国家付出了许多。但是在开元元年也就是唐玄宗继位的时候,唐玄宗因为想提拔姚崇担任宰相而招致了张说的不满,于是他派人弹劾姚崇,但是唐玄宗并没有理会。

然后张说又让人向唐玄宗提议,任命姚崇为河东总管,以阻止姚崇入朝拜相。唐玄宗却不顾张说的一再阻挠,仍任命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姚崇任相后,知道了张说曾经阻挠他上位,对张说进行了报复。最后张说被贬为相州刺史,充任河北道按察使。不久,张说又被其他的事牵连,被贬为岳州刺史。

关于姚崇和张说,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姚崇病危时,对守在身边的几个儿子说:“张说丞相与我政见不和,但他才华出众,文章妙绝天下。我希望死后能让他来给我写墓志。”姚崇和儿子们说,虽然他和张说关系不好,但张说向来喜欢炫耀,喜好排场,尤其喜欢华美的服饰、珍贵的宝物。他死后,张说一定会来吊唁。

姚崇让儿子们把他服饰玩物中最宝贵的几件放在床帐前。张说如果不看,那么给他写墓志的希望就渺茫,但是如果他注意了这些东西,就把他喜欢的物件送给他,再趁机请他为自己写篇墓志。

姚崇还告诉儿子们一旦拿到文章就镌刻,并把它送给皇帝过目。他说:“张丞相考虑问题比较慢,并且以我对他的了解,几天后一定会反悔。假如他收回碑文,你们就告诉他皇帝已经同意,并领他看刻好的石碑。”

姚崇死后,张说果然来了。张说看到姚家陈列的服饰、玩物,果然非常喜欢。姚家人按姚崇吩咐的那样去做,张说果然收下赠物,写了一篇祭文,叙述姚崇的生平,褒扬姚崇的政绩,详尽而生动。张说是当时有名的诗人,所以文章一出,就被大家称为杰作。姚家人连忙呈给皇帝过目并刻石。

几天后,张说果然派人来索要稿本,说文辞不够周密,想再加以修改。姚崇的儿子们领来人看了已刻好的石碑,并告知皇上已过目同意。仆人回去告诉张说,张说非常悔恨,抚着胸说:“死去的姚崇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我今天才知道我的才能不如他呀!”

虽然姚崇和张说之间存在矛盾,但是这并不妨碍后世之人肯定他们的功绩,他们为“开元盛世”做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远被人们传颂。

同类推荐
  • 倪湛舸文集·全2册(异旅人+夏与西伯利亚)

    倪湛舸文集·全2册(异旅人+夏与西伯利亚)

    倪湛舸文集包含《异旅人》和《夏与西伯利亚》。《异旅人》是学院故事,是影响一代人的动漫神作的同人作品,也是最纯粹的爱的故事,能唤起许多人关于青春的记忆、关于爱而不得的追忆。《夏与西伯利亚》是旅美学者倪湛舸的随笔集。书中她评论石黑一雄、帕蒂·史密斯、乔纳森·弗兰岑、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等时兴作家,也介绍像米兰·迪奥迭维奇这样杰出而我们却陌生的诗人,谈论经典及其衍变,也谈论神话、宗教、科幻乃至亚文化,视野辽阔,探究深远。这些文章背后是受过严格训练的学术眼光和对世事人心的洞察,她的文字戳破文艺幻象,让人看到文学如何是一套与现代社会共同生成的概念、话语与体制,但也让人知道文学是对所有被伤害被剥夺的人补偿,平衡了社会与历史、心灵与性情双重的考量。
  • 李龙炳的诗

    李龙炳的诗

    作为一个农民,一个和文字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的农民,命运之诗会永远呼啸在我的血液之中。我只能说,诗歌确立了我和世界更美妙的关系。我只能站在我的这片土地上,用语言的手打开一扇又一扇崭新的窝口,见证着时光流转,云飞雪落。我所有的诗歌,都与这片土地的宿命有关,都是对真理、正义、崇高、光明和美好无尽的向往。对文本的探索。无论明朗或晦涩,始终贯穿着坚定的精神立场,在爱与忧愤之间也有对落难的承担,隐逸着一份刀锋的光芒,这些诗歌是一个现代农民和土地和时代牢牢拥抱在一起的见证。我的创造和想象,探索和追求,就是为了在纷乱的汉语诗歌中获得独特而独立的音调,让自己拥有心灵的自足。
  • 石嘴山市文学作品集:小说卷

    石嘴山市文学作品集:小说卷

    50年来,石嘴山市的经济文化不断地繁荣发展,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个新型工业化山水园林城市迅速崛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石嘴山市的文学事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门类到多门类共同发展繁荣的光荣历程。
  • 红色旅游之长征路(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红色旅游之长征路(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长征,是深刻影响二十世纪中国的壮丽史诗,而红一、二、四方面军的长征路,正是中国奇美的风景地带。作者从旅行见闻与历史回溯的角度,展现了长征将士们在中华大地上所谱写的人类英雄主义的壮歌。
  • 香港制造:一梦十年

    香港制造:一梦十年

    本书分为上下两辑:上半辑“香港制造”,是关于香港电影、影人、录像厅记忆的散文,全部选自十年前民间最有影响力的香港电影论坛——网易“香港制造”精华帖以及老版《香港制造》;下半辑“一梦十年”,是邀请当年老版的作者,以十年后的视角来追忆青春,回顾这十年来的变化,以及港片对自己人生的影响。
热门推荐
  • 仙侠逍遥游之元缘

    仙侠逍遥游之元缘

    陈元清,一个频临死亡的孩童,被即将飞升仙界的道空真人救下,带回洞府,镇五德,开天赋,传道法,从此踏上修仙之路。二十八年后,修为有成的陈元清破封印,游天地,历经万千磨难,以璞玉成美器,最终以证龙皇而飞升仙界,被封玄君,一步步登上至尊首座。
  • 不变强就变秃

    不变强就变秃

    屌丝开始。超凡结束人生不止有眼前苟且。还有更远的苟且。
  • 落月纪

    落月纪

    蓝发男子浮空而立,身后是一片暗蓝色的光辉,恍若水波一般跳跃的闪动着光芒,在他前方,一个漫天光辉的金色光源静默矗立“这一纪,我必会出去”“悖逆天道,拒入轮回。汝……当诛!”“天道?天道将陨,我会再创天道!”
  • 凉月清薇

    凉月清薇

    修仙修魔,谁对谁错?一个肩负修魔界振兴的师傅,遇上了一个欢乐活泼的徒弟。一段奇特的相遇,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剑醒

    剑醒

    文能传世,武可盗国,这是个尚武成风、弱肉强食的世界。现今,自古流传下来的各派系都已各霸一方,而千余年前主宰沉浮、号令百脉的剑之一脉却无故消亡。之中藏着什么惊天秘密,不从得知。夜夜反复的噩梦,指引着什么?命运轮回,从书堆里走出的传世少年要如何拥有盗国之能?剑脉是否还能兴起,再次君临天下?等着你来一一揭开!
  • 白夜追球

    白夜追球

    高中生白清,自小拥有双重性格,白日里的他温文尔雅,一身正气,是足球场上的精灵,到了夜里,神出鬼没,性格残忍,游走在足球铁笼绞杀赛的各种赛场,本着胜者为王的原则四处挑战!直到有一天,两种性格互换,白清的命运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 朝冉江湖夕饮雪

    朝冉江湖夕饮雪

    时间跨度二十余载,从被天下追杀的三岁孤儿到一代霸主,一步一步如履薄冰,陆冉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遍尝人间疾苦,方得始终,落花时节,心似朝阳。
  • 我学会计那些年

    我学会计那些年

    什么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债券,烦死人了都,不说一多不压身,但学一门本事真麻烦呀!
  • 苏娘

    苏娘

    上古众神混战,引生灵涂炭众生多难。碎魂残魄充盈世间。神战初平,无妄山上仙以花泥塑身、花酒为血,引神之力造就非人非魔非妖非仙之体以储世间万千残魂。三百年前,无妄山崩塌,上仙入魔嗜杀成性,重入轮回魔性不减。她执着三界无妄酒,为替无妄消孽渡劫,与妖娆魔君定下三世赌约……被封印了神力守在她身边的上神;生了凡心却一朝入魔的上仙;三世赌注终究输了所有的魔君;误饮无妄酒化为少年的灵兽…还有世间百态之人,多劫之妖……她救可救之人渡可渡之妖,终却发现,自己以那非人非魔非妖非仙之体,早已生了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