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212900000003

第3章 战后外交之形势及英法联军之役

《南京条约》成后,通商章程尚未议定,据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中之上谕,中称咸龄与马礼逊酌定善后章程八款于英船上,内有英商犯法归英自理。朱批且曰:“通商以后,华民归中国管束,英商归英自理。华民有罪逃至英馆者,英夷不准庇匿,英商有罪逃入内地者,中国即行交还。”章程原文则未之见,耆英奏称前与璞鼎查面议,所有税饷一切事宜,俟十一月内到粤妥议。考其原因,则通商输税例案,均在广州,势须据之酌量办理也。道光诏授伊里布钦差大臣、广州将军,并许黄恩彤、咸龄同之入粤。耆英改授两江总督。伊里布奏言和议由耆英同其议定,而今一人奉命办理善后,英夷将持异议。耆英得旨,在宁通筹各省贸易事宜。一八四三年三月,伊里布病死于广州,朝令交涉事宜,暂交黄恩彤办理,改授耆英钦差大臣,令之入粤。方其行于途中也,黄恩彤与英译员,商订税率,议定五口通商章程。六月四日,耆英始抵广州,璞鼎查约其会于香港。二十三日,耆英同黄恩彤等乘英轮船前往,会见璞鼎查数次,签订章程,二十七日,互换南京条约,唯商约未成。初伊里布约定七月颁行新例通商,乃以议商税则往返辩论,不能如期实现。璞鼎查改请广州通商,先照新例输税,耆英许之。税率据耆英奏文,增者五十七种,减者六十四,添出者十三,其货价靡常,而品类不一者,参用估价定税之法。要之,自整个新税而言,船税大减,货税主要物品略有增加。十月八日,《中英虎门条约》成立。耆英奏称事毕,欲回两江总督原任,道光许之。

中英缔结条约,改进商业状况,别国商人均欲沾其利益。美国在华之商业,次于英国,其商人尤为关心。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年)十月,美国长官要求其商人得与英商一体贸易,伊里布奏称只准一国贸易,将生枝节,英人反得与之串通,利归于己。耆英亦以为言,朝旨始许他国商人贸易于五口。方《南京条约》报于美国也,其政府欲遣使来华,议订商约。初战争期内,美国舆论深表同情于中国禁烟,其要人发表中国要求叩首为战争原因之文,杂志主笔竟拒绝登载。至是,其总统欲其商人得于五口贸易,一如英商,将遣专使来华,参院予以同意,其国务卿并征求商人之意见。总统任命著名律师顾盛(Caleb Cushing)为使,国书内称二国促进邦交,本于互惠和平之原则,缔订商约。措辞谦和,并问皇帝圣安,且令顾盛入京觐见,国务卿训令顾盛注意二国之平等地位,不得称为贡使。驻于广州之领事,奉命通知粤官,耆英以为夸耀示异,复文阻其勿来。顾盛之来,乘坐大号兵舰,寓有恫吓示威之意,一八四四(道光二十四)年二月,船抵澳门。领事通知总督程矞采,顾盛遣员说明订约,并将入京朝见。程矞采阻之,且言不必订约,顾盛则称专为朝见及订约而来,愿由内河进京,免生疑虑。程矞采坚持不可,上奏朝廷。道光谕耆英往粤办理交涉,不准其入京朝贡。顾盛以交涉久无进步,乘坐兵船,进入黄埔,请至衙门拜见总督,程氏拒之,发生激烈之争论,会知耆英将至,乃等俟之。五月三十日,耆英抵粤,六月十日,往澳,十八九日,接见顾盛。顾盛仍言北上。耆英力称不可,后始放弃北上之意,国书由耆英代奏,专订商约。会议之时,顾盛提出草约凡四十七款,文义鄙俚,字句涩晦。耆英删为三十四款,四易其稿,其删去者,据耆英奏文共有六端。(一)领事呈明督抚,公使得赴都察院申诉。(二)洋楼由暴民焚后由官赔修。(三)洋货纳税后三年不销,请发还税银。(四)商船入港,由中国保护,并开炮互敬(此句疑有误会)。(五)公使之公文递往京中,由内阁或部院衙门接收。(六)两国用兵,准商人搬回。其他条件之实质,则少更改,七月三日,约成,二使签字,是为《望厦条约》,订约于望厦故也,其地邻近澳门。

法国在华之商业,无重要之可言,其政府谋扩张领土或政治势力于海外,注意鸦片战争之发展。一八四二年一月,法舰来粤,其长官有教士翻译,请见奕山,奕山见之,法官更与璞鼎查相见,二月,去粤。三月,教士呈递说帖言和,给英码头。及英船攻入长江,法船驶抵宝山,强人投信于官,谓来帮助中国。八月八日,其长官往见道台,谓来探听消息,将劝英人戢兵,且曰:“若准英夷设一夷官在京办事,自必心服”,十三日,强行上驶,及抵南京江面,和议方正进行,遂无活动。九月,英船退出长江,法船亦退。一八四四年三月,程矞采奏称法船来粤喧嚷于时,八月,抵澳,有驶往天津之说。其使臣刺萼尼(M.de Lagrene)通知耆英来粤。耆英遣员见之,回禀法船八只在澳,请耆英赴澳相见,耆英许之。刺萼尼初不提出要求,请二国订约,共御英国,声称西洋诸国两相结好,必互派使臣,往来聘问,二国现可照行,以便常通消息,互相援助;又请中国雇用法国明习天文之人,赴监当差,遣人赴法学习造船铸炮事宜,许法人住守虎门代防英国,及弛废天主教禁等。耆英以其违反旧制,力言不可,乃请给以英美条约,作为中法条约之根据,十月二十四日,签字于黄埔江中之法舰,是为《黄埔条约》,内容仿自《望厦条约》。法使言其商业无足轻重,多方要求弛废教禁,耆英为之力请于朝廷,道光许之。其他国家尚有遣使来订商约者,除比利时订有协定外,均不得请,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年),独瑞典、挪威之使臣订约而去。其条款亦仿自《望厦条约》,条约几尽相同,兹综言其要款于下:

一、最惠国条款。最惠国条款云者,指中国与甲国缔订条约,载明此文后,与乙国订约,予以政治上,或商业上之利益,而甲国亦得援例享受,即俗所谓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也。《虎门条约》首先载之,此后与外国订约,常有最惠国条约。列强借之要求,争夺权利,往往破坏中国之主权。其在欧美,国际条约虽有最惠国条款之规定,但其属于商约,表明其无歧视,或不平等之待遇,而双方面皆以互惠为原则也。中国条约则为片面互惠,又非完全属于商业范围,乃所以称为损失也。

二、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于条约上则曰治外法权。中国初与邻国往来,曾有互交罪人之例,且不始于俄国,殆可谓为互惠之治外法权。《南京条约》于领事裁判权,尚无明文,中英善后章程及五口通商章程,始有解决二国商人争执之方法,《虎门条约》明言互交罪人,《望厦条约》订有明显之条款,《天津条约》更有规定,《烟台条约》乃成今日之领事裁判权焉。其范围则在华之缔约国人,及其财产,苟与华人或其他国人发生交涉,居于刑事或民事之被告地位,不受华官之审理,中国法律之裁判,但照本国法例,受审于领事或法官。华人居于被告之地位者,外人报于领事,由其交涉,会同华官解决。其要求之理由,则为中西法律悬殊,而中国法例、法庭、监狱,尚未改良也。初顾盛来粤,疾疫方流行于广州,群众信其带来之占风器所致,怒而暴动,美人御之,伤杀华人一名。耆英请于顾盛交出罪犯,顾盛答谓自卫无罪,不能交出,且告领事曰:“行于土耳其之治外法权,当适用于中国。”及《望厦条约》成立,载明条款,《黄埔条约》亦然。外人享有领事裁判权之经过,已如上述。其所持之理由,殆不足辩,世界各国之法律不同,凡至一国者,则多出于自愿,必当遵守其国之法律。乃在华之外人居于特殊之地位,实非事理之平。外人既得权利,其犯罪受审者,归于本国官吏办理。订约而后,列强常以商人兼任领事,判案原可非议,而其所判定者,尝致无法执行,罪人逃脱,浪人无赖遂有所恃。华民更托外人之保护,不理华官之传讯。其后交通日便,贸易激进,外人得游内地,双方接触之机会愈多,诉讼之事件骤增。其争执之点,尝非法律专家不能解决,英美虽设法庭于中国,而缔约国人之归领事裁判者尚多。领事负有保护侨民商业之责任,判决争执,易于引动感情,不免袒护不公之弊;少数侨民且以中国官吏无法干涉,常贩卖禁物,深为害于国内。其设法庭于中国者,破坏主权,更无论矣。

三、关税。广州海关税银,向有定例,船钞则根据船之大小而定。一八四〇年,四百二十吨船,纳银二千六百余两,一八四三年,《虎门条约》载明每吨输银五钱,依照新税计算,前船只纳一百八十余两耳。《虎门条约》规定七十五吨以下者为小船,每吨纳进口税一钱。明年,《望厦条约》改定船在一百五十吨以上者,每吨纳钞银五钱,其不及者,每吨一钱,视前益轻。美约又言船已纳税,而货未全销,载往别口者,于凭单内注明,得免征船钞,其货纳税后运往别口售卖者,得免重税,由是外船得有沿海贸易之权。按之国际惯例,沿海贸易,本国商人方可经营也。货税,中英代表多据值百抽五议定,约中英官负有担保商人纳税,及禁防私漏之义务。美约无协禁私漏之明文,反言变更税则,须商于美官。协定税则乃告成立。美约更言商船入港,并未开舱而于二日内出口者,不征税钞。

四、兵舰巡行权。一国之领海内河,为其主权所在之统治区域,外国军舰不得自由巡行也。中英通商章程,许英舰泊于五口,保护商业,约束水手,以免事变。其入港也,免其钞税,进出口时,先期通报海关。及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耆英允许美法军舰,得至中国口岸,其文义含混,口岸实指开放之五口,外人仅得贸易于其地也,乃未将其指明。英法联军之役,法舰阑入大沽,引用约文,致函要求驶入北河。其后长江沿岸之要埠开放,列强兵舰遂得自由航行于内河。

五、修约《望厦条约》第三十四条,载明十二年后修订关于商业之条款。《黄埔条约》第三十五条,规定十二年修约,瑞典、挪威商约亦有修约之明文。独《虎门条约》未有只字提及,乃英援用最惠国条款,谓其亦得享受十二年修约之权利。一八五四(道光二十四)年,《南京条约》适当十二年之期,要求修约,美法尚未及期,从而助之,不得。一八五六年,三国复请,亦未成功。其在广州主持外交者,为总督叶名琛,叶氏傲慢不见外宾,朝廷对于外国要求,概令其办理,寄谕又严饬其拒绝修约,故无结果。列强则以条约上许其修约,乃谓华官不肯遵守条约,如期会商。但后条约载明改订之期,中国要求者再,而列强多托词拒绝,《天津条约》而后,中国改订税则之困难,尤其明显之例。其或要求,其或拒绝,皆可证明其唯利是图耳!所可怪者,清廷大臣不许其会商也。会议之时,让步与否,其权操之于我,且得利用时机改订互惠之条约也。内外大臣固不知此,历史学者曾认其为中英第二次战争主因之一焉。

综观条约之内容,凡英国战胜后所得之权利,缔约国莫不安然享受,并且越出英约范围之外,朝臣疆吏唯求办理便易,固不知其丧失主权。海关税则协定,朝廷颇以为便,耆英之所顾虑者,则为款能足额,规礼应外人之请,尽行废除。外舰约束水手,领事担保纳税,均为传统思想之表现,其对领事裁判权成立亦不反对。其观念迥异于吾人,要由于国际知识之幼稚,设使吾人处于当日之环境,亦不之知,此闭关之害也。其未详载于约中而关系至巨者,则中国应法使刺萼尼之请求,允许传教也。先是,天主教盛于清初,一七二四年后,教禁始严。及中美代表议约,美译员为教士,商请于专使,要求传教。顾盛将其提出,《望厦条约》准许美人设立医院、礼拜堂于五口。法人信奉天主教甚虔,其神父潜入中国,宣传教义,政府予以赞助,未曾改变,或进而借之侵略。一八四四年,刺萼尼力请于耆英废除华人信教之禁令,其措辞则称天主教劝人为善,而非邪教也。耆英初称中国习教之人,借教为恶,故惩其罪,后许出示弛禁。刺萼尼固请代奏皇帝出旨,免拿教民,耆英上奏其事。十二月二十八日,上谕弛禁,许筑教堂于五口,华人入教者听之。耆英亦出布告,英美领事以其解释太隘,基督教不得享受新得之权利,向耆英交涉。耆英布告一律待遇。刺萼尼意尚未餍,再向耆英交涉,发还天主堂之旧屋。耆英奏称其坚决要求,可许其请,以为笼络抚绥,否则将致启衅,且旧教堂事实上不能归还。一八四六(道光二十六)年上谕曰:“前据耆英等奏学习天主教为善之人,请免治罪。其设立供奉处所,会同礼拜,供十字架图像,诵经讲说,毋庸查禁。所有康熙年间各省旧建之天主堂,除改为庙宇民居毋庸查办外,其原旧房屋各勘明确实,准其给还该处奉教之人。”中国对外准许传教,神父私往内地,基督教牧师则传教于口岸,后亦前往各省。来华之教士因之大增,其人富于牺牲服务之精神,其目的则宣传福音,而求多得信徒。其采行之方法,为恤苦医病,教育青年,顾其传道之机会,远胜于前,无暇研究华文,只能口操方言,而国中学者囿于固有之思想,常轻视之,不相往来。华人之信教者,多为市井愚民。其后天主教神父利用华官之心理,条约上之权利。袒护教徒作恶,益失知识界之同情。其时民众迷信极深,妄造蜚语,煽惑人心,激成暴动,教案遂为清季重要问题之一。

中国割让香港,英王委任璞鼎查为总督治之。《虎门条约》规定华船之往香港者,持有商港海关之护照,始得贸易,且言二国互换记录,以禁违法之商业。初义律承认华官征税于香港,一如黄埔,巴麦尊后亦训令璞鼎查可许华官收税于香港。至是,条约上虽无明文,而华官尚得根据商约,管理香港华商之船只,英国有协助之义务,而事颇易进行。一八四三年,英国改委前商务监督德庇时为香港总督,于其离英之先,长官语之曰:“苟因事实上之需要,可许华官管理香港之华人。”可见中国之不善经营,虽曰英商主张自由商港,抑由官吏之昏庸无识也。英国既得香港,澳门葡官呈陈耆英变通成法。豁免租金五百两,扩展地界,税收照新章减少三成。耆英上奏,朝廷概不准许。澳门政治情状,一如往日。迨后香港之商业发达,澳门日衰,一八四九(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其长官若奥·马里奥(Joao Mario Ferreira do Amaral)照会总督徐广缙裁撤海关,许其添设领事于广州。粤官不可,葡官封闭关门,宣布不征货税,遣兵防守炮台,驱逐同知,不交地租,征收华人之地税。其时中英交涉,极形严重,徐广缙不敢用兵,反言其借兵于香港,又不将其上奏朝廷,乃欲用商制夷,谕令商人退出澳门,去者日多,澳门之街市为之一空。葡官大惊,四月若奥·马里奥下令,凡无护照迁移者,收没其财产,令下,仍不能止。其受损失之华人,莫不切齿。八月若奥·马里奥骑马巡于澳门边界,为人刺杀,斩其首手而去,事闻,葡官要求徐广缙缉凶,交还其首手,徐广缙不复,葡官遣兵强据边界之要塞,英、法、美领事抗议,英舰且又示威。今自吾人观之,葡萄牙之强据澳门,实为野蛮之侵略,徐广缙不知国际公法,有所表示,外人谓华人之去澳,由于粤官之威胁,及其迟延不复,而益信手段之卑劣,起而助葡,且防其施行同样手段于其他外人也。明年一月十六日,粤官归死者之首手于澳门。斯举也,中国丧失列强之同情,葡萄牙遂得借口掌握澳门之统治权,一八八七(光绪十三)年,中葡条约始予以承认。

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港口。广州国际贸易之历史颇早,厦门、福州、宁波亦曾准许外商互市,试分述之。上海地在长江下流,河汊繁多,通于内地,其东黄埔江便于碇泊,而沿江诸省人口繁密,有大宗货物之需要,且其近于丝茶生产之区,便于外商之购买。一八四三年,英国领事抵于上海,十一月开港,美法领事继之而至。外商人初租屋于城内,北门沿黄埔江一带,时为乡村,英领商于道台租地,一八四五年,议决外人居住区域,北达苏州河,南迄洋泾浜(今爱多亚路),东临黄埔江,共一百五十余亩,明年,向西扩展一千余亩,一八四八年,竟达二千八百余亩。明年法国租界成立,其地南达北门,北至洋泾浜,东界黄埔江,西迄关帝庙、周家木桥,后扩至一千二百亩。美人初无设立租界之意,购地于苏州河入江一带。英法对于租界,均有势力范围独占之野心。美国领事住于英界,初升国旗,英领抗议,旗即撤下,后再升旗,英领再行抗议,美领置之不理。美人置产于界内者,英领不肯承认,道台受其指示,表示反对,美领终乃强迫道台承认其国人之权利,会英国以其国际上之地位,对美采行亲善之政策,始行让步解决。法领曾令外人于租界内购买地产者,须向其注册,亦以反对而止。英租界之治理也,英领、道台议定管理章程,征收路捐、灯捐,年有常会,由纳税人出席,讨论一切,议决预算,由英领主席。其办理市政,以同意为依归,而非法律之裁制。其缺席者,后得委托代理人赴会投票,其与华官关系,除每亩纳钱一千五百文外,别无可言。华人之有地产于租界者,只得售于外人,外商之房屋商店,不得租于华商。及太平军攻据南京,上海小刀会起事,人民相率避乱于租界,外人以新环境之需要,改订章程,道台及三国领事批准,一八五四(咸丰四)年七月,公布,始许华人同居于租界。乱平,华官再行提出禁令,未能执行,章程中之最要者,则为第十条规定纳税之义务,执行常会之议决案,凡多数通过者,全体皆须遵守也。章程关于市政,未曾载明,其影响普通利益者须得领事之同意,方为有效。领事原欲合并三国租地,成立统一之市政府,而法国不予同意,英美区域,乃称公共租界,法界独为一区。租界之市政府成立,华人则无参与常会之权利。

宁波在甬江下流,土肥民众,为中国著名之大城,一八四三年,开放为商港,官吏指定外人营业住留之区域,顾其贸易极不发达。盖丝自水路运往上海,既便且捷,而茶叶贩卖之权,又操于沪商也,独传教事业,颇有进步。其贸易类近宁波者,尚有福州。福州在闽江之口,水急势险,难于航行,一八四四年,开放,数年中未有商船入港,英官主张交换他港,未能成功。其入城问题,引起严重之交涉,闽人仇英之空气颇浓,领事初主让步,住于卑陋房屋,不敢高挂国旗,以启恶感,而总督刘韵珂拒其入城。会香港总督来闽,严重抗议,申言撤旗而去,借为恫吓,刘韵珂无奈,许其建筑领事馆于城中。外人入城者,未有租界之划定。厦门开放较早,始因刘韵珂之主持,亦有领事馆地址之争执,后亦同时解决。初荷人、英人曾来厦门贸易,闽商受其刺激,亦自厦门运出货物于台湾、菲律宾岛等。至是,领事外商住于鼓浪屿,划定租界。其地输入货物之价值,远过于输出,一八四七年,外船开始运出华工于厦门。广州原为中外国际贸易之商港,及订约后,废去行商,外商始得自由雇用买办通事,但其所居之卧室、营业之地址仍限于商馆。其贸易额数,初则尚能维持原状,后渐衰微,其失业者心怀怨念,造成粤人仇外原因之一。其事详后。

五口开放之后,贸易之机会大增,外商教士之来华者日多,交通便易,有以促成之也。十九世纪之中叶,轮船发达,航行大便,和使璞鼎查之来粤,《南京条约》之寄英,均赖轮船之运递。一八四五年,太古轮船公司航行于英国、香港,后五年,增加自香港驶行于上海之航路。邮件之传递,因之日便。初中国无今日所谓之邮局,一八三四年,英国商务监督律劳卑组织邮局,传递信件,托船运带,不收费用。一八四二年,璞鼎查通告开办邮局于香港,迨轮船公司扩展航路,传递邮件,酌视路程之远近,而定其价,取值颇昂,后渐减少。于是交通益便,而中国之闭关政策根本上不能存在矣。

我国海禁弛废,要由于鸦片战争之结果,鸦片促成战祸,和议之时,耆英请英使严禁鸦片,后赴香港,亦以为言。璞鼎查则言别国商人贩烟,英商效尤,不如收税。耆英将其上奏,且称禁弛两难;上谕批称“鸦片烟虽来自外夷,总由内地人民,逞欲玩法,甘心自戕,以致流毒日深,如果令行禁止,不任阳奉阴违。吸食之风既绝,兴贩者即无利可图。此后内地官民,如再有开设烟馆,及贩卖烟土。并仍前吸食者,务当按律惩办,毋稍姑息!”不幸和议成后,官吏实际上未曾严禁,一八四四年,烟商公然贩卖于广州,一八四九年,鸦片二万余箱于青天白日之下,自吴淞运往上海。外人均谓官吏俸给太少,乃私受贿赂,勾结奸商,运入内地。鸦片之运输也,时以香港为中心,分装于武装之快船,运往上海以南之各港,其地或非条约上开放之商埠,亦得贸易焉。其销售之数,逐年增加,一八四〇年,岁入一万五千余箱。一八四五年,三万三千余箱,一八五〇年,四万二千余箱,一八五五年,竟达六万五千余箱。一八四〇年,虽以战争输入较少,而战前每年之需要,只二三万箱,末数与之相较,达于两倍以上,抽吸之烟犯,虽无统计,而人数当亦二三倍于前。社会之不安,政治之恶劣,人民生活之痛苦,自可想见。一八五〇年,咸丰即位,下诏严禁鸦片,其抽吸者,限期戒烟,逾期人即正法,家属收没为奴,子孙三世不得与考,并订十家连坐之法,不幸仍为具文,反足以供贪官污吏之诛求耳。及太平军势炽,清廷之收入大减,军糈之需要日亟,一八五三年,朝廷再议鸦片,大臣有请开禁征收重税者。后上海道台议收烟税,宁波长官亦然。英国对于鸦片,主张中国弛禁收税,璞鼎查、德庇时均曾劝说粤官。英商公然运入中国,英国慈善家及宗教领袖认为耻辱,后得传教士报告,民众为之奋起,一八五五年,签名上书国王,请禁英商英船贩运鸦片于中国。顾其胪列之事实,不免浮夸张大之词,政府一一批驳,遂无结果。《中美望厦条约》载明美商禁带鸦片,而少数商人贩运如故,其政府力主禁之。一八五七年,总统任命威廉(William B.Reed)为专使,命其协助中国政府禁烟,迨其来华调查实状之后,缔订《天津条约》,改去美国对于禁烟之义务,其违反训令,殊可怪也。

鸦片战争之失败,证明清代政治上、军备上之积弊,非留心外事,彻底改革,实无自强之道,不幸荒谬刚愎之思想,依然存在。道光于伊里布赴粤,谕其不得雇用夷人制造或购买轮船,其对外让步者,唯患战祸之再起,而受臣下之恫吓也。耆英于和议成后,旨授两江总督,亲历战地,访察实状,密奏英炮摧残之威力,庐舍炮台尽成瓦砾,目不忍视。其扼要之结论曰:“不能取胜,并非战之不力,亦非防之不严,不独吴淞一口为然,即闽广浙江等省之失利,亦无不皆然。臣以所见,证诸所闻,愤恨之余,不禁为阵亡殉节诸臣及被难居民痛哭也。”其所言情节均为事实,道光倘许发钞,或可针砭朝臣之痼疾。后耆英官于广东,购得洋枪,派员入京进呈。道光称其绝顶奇妙之品,灵捷之至,且曰:“卿云仿造二字,朕知其必成望洋之叹也”,知为外人利器,何不公布派人学习,或购用于军中。不幸关于此类之奏疏谕文,莫不讳而藏之,君臣安于固陋恶劣之情形,粉饰自欺,作为升平之世。其心至不可解,交涉自无诚意,如许弛教禁,而“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年)律例,但有禁天主教条例,无弛禁之文”(叶名琛奏语),官仍捕惩教徒。条约上许外人居于五口,而仍予以困难,广州固不必论,英传教士租住于福州神光寺,绅士百计逐之,捆送修屋之工匠,县官且以媚外革职。商业上俄船驶抵上海,而长官禁其贸易,朝廷嘉之,其尤堪称异者,则对外缔结之条约,以及上谕,从不发钞于京报,国人反从外国报纸得知其内容。于此期内,道光固深失望,而国内清议对于主和之大臣,莫不非议。伊里布死,说者谓其庸懦无能,徒以党于穆彰阿,英祸始终,竟未获罪。朝廷起用琦善等,赏之三品顶戴,御史陈庆镛奏言刑赏失措,无以服民。帝即命琦善等革职,闭门思过。一八五〇年,道光病崩,遗命断不可行郊配之礼,其第四子奕詝嗣位,明年改元咸丰,追论和议之失,诏革三朝大臣穆彰阿之职,永不叙用,降耆英为五品顶戴,以六部员外郎候补,起用惨杀台湾英国难民之长官。时人莫不深赞咸丰之明断,而信太平可期,不意对外损失,反过于前代也。亲信大臣中之稍知世界大势者,当推耆英,耆英办理外交事宜于广州,矫去妄自尊大之习气,常与外使相见,惜其限于环境,但求敷然免事,无改革或促进邦交之决心。中美订约,顾盛赠送枪炮之图样,关于海陆军战术及建筑炮台之书籍。此数者,皆中国不如英国,而败于战争,为国内亟需改革者也。耆英婉辞却之,并拒派人赴法学习之请。其报告朝廷驾驭外夷之奏文,中多诋毁,其留心国际之形势者,只有林则徐、魏源数人而已。林氏编译之《四洲志》,魏源所编之《海国图志》,皆不免于错误。魏源之言鸦片战争,谓非由于缴烟,而起于断绝互市,夸张三元里乡勇之困英酋,定海伤杀夷人之恶战,夷人不敢进攻固守之松江。然舍此外,殆无他书。外人之观察中国者,谓华人不知外国之情状,妄自尊大之成见,毫未除去,其关于中英战争之史迹,既无可靠之书籍,又无广搜新闻之报章。其所根据者,则满载上下相欺之奏文上谕之京报也。其精通外国语言之华人无几,知识界人以本国之习惯环境,作为批评外国之标准,西方学术之输入,实为中国之急需。华人谓其优秀于外人者,乃其自言自信也。此论切中时人之痼病,而国人终不自省,遂为衰弱祸患根本原因之一。

官吏昏然排外,英国则欲多得权利,转采坚决之态度,而以武力为后盾。其领事之行动,曾不待其本国政府,或上级长官之训令,而于事出之后,本其个人之主张,提出要求,至为严峻;地方官既不能防患于未然,又不能立时负责解决,托故延宕,避免责任,乃予领事以口实,案情反而扩大,终遂屈服于武力恫吓,凡其要求,莫不许之。其专横之甚,无以复加,中国政府之尊严、威信,深受损失,试以青浦之案证之。初《虎门条约》载明英人得游历于五口附近之内地,其界由地方官议定,其原则为早出晚归,不准在外过夜。上海定为三十英里,乡民亦无仇外之表示,相处颇安。道光二十八年(一八四八年)三月,英国教士三人往青浦传教,途中为漕船水手所击,知县救之,送往上海。领事阿礼国(Rutherford Alcock)报于苏松太道咸龄,请惩凶犯。咸龄谓浦非一日可以往还,教士出于规定范围之外,且青浦知县已枷责二犯,意欲不问,阿礼国则称青浦在三十英里之内,惩犯太少,两不相让。案至五日,阿礼国不待训令,采取自由行动,通告英船不纳税金,封锁海港,不许漕船驶出吴淞。英舰之在上海者,初只一只,而重载放洋之漕船约一千只,竟慑于英舰之威,不敢他驶。道台乃以民意激昂,将起暴动来告。阿礼国坚持如故,遣人乘坐军舰,直驶南京,往见两江总督李星沅。李星沅患其生事,即令臬台驰往青浦,捕凶惩办,更以英舰不肯退出南京,迫而罢免咸龄。其措辞则言不严办该案,而转生轻侮也。领事始弛海禁,其蛮横之行为,足以引起两国之战争。而英国巴麦尊之训命,反赞其处置得宜,华官之昏庸有失常态,殆不足责。于时交涉之中,其最难解决者,则广州外人之入城也。

广州问题颇为复杂,一八四三年,耆英入粤,于途次闻知粤人报复,及抵广州奏曰:“市井小民,嗜利尚气,好斗轻生,又系通洋码头,五方杂处,多有造谣生事之徒,从中煽惑,借以渔利。从前粤中习俗,既资番舶为衣食之源,又以夷人为侮弄之具。该夷敢怒而不敢言,饮恨于心,已非一日,近日夷情不能再如从前之受侮,设有一言不合,即彼此欲得而甘心,遂有上年十一月(一八四二年十二月)间,焚抢洋行之事。其实皆系无赖、游棍,及俗名烂崽等辈所为,一经查拿,旋即逃散,民夷两相疑惧,倘办理稍有未协,必致重启衅端。”其困难之症结,殆为误会已成,双方无了解,或协妥之可能性也。其时五口开港,《中英南京条约》载明其为港口,并未提及外人住于城中,港口指江河之口而言,条约未许缔约国人入城也。会上海、宁波等相继许外人入城,英国政府曲解条约,谓当入城。粤人独持异议,拒其进入广州。英国因谓中国不守条约,而以不平等之原则相待,乃信问题虽小,关系至大,不肯让步,初拟于赔款交清后,不欲撤回定海之驻军,以为要挟。耆英得美法之劝告,坚持不可,而入城问题,迄未解决。考其原因,则粤人好动,林则徐利用民气,号召团练,及其势成,不受政府之指挥,而唯使用意气,反为大害。其宣传之方法,或贴字帖,或散传单,其文字不知作于何人,概为鼓动情感,不负责任之高调,造成傲慢之心理,深信英夷入城,即为侮辱广州,不惜聚众暴动。政府则皇帝迫而议和,大臣昏然排外之思想未曾改变,耆英办理外交,清议斥为误国。及广州问题严重,御史劾其媚外,上谕责之,其自辩曰:“屈民就夷,万万无此办法。凡示谕之撕毁,长红之标贴,皆臣等授意晓事绅士,密为措置,而外人举莫之知。”其言为避免责任之计,殆不足信,可见其境遇之苦。又曰:“数年以来,臣等办理夷务,千头百绪,枝节横生。诸夷狡黠成性,屡欲借端败约,几致无从措手。”其尤感受痛苦者,则拿办匪徒,亦不敢持之太急也。其属下官员,曾隐助所谓义民。英国教士租屋创设医院,医治贫苦者之疾病,全为慈善性质。屋主许之,绅士强其废约,不得,诉于官吏,捕之下狱,英官抗议,始行释放。此困难所以益趋于严重也。

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年)一月,耆英与巡抚会衔布告开放广州,许外人入城,明日,即有红白字帖,攻击长官,诋詈英夷,语多忿激。又明日,知府刘浔出署,平民有担酱者,顶撞不避,为其所责。或言刘浔往媚夷人,而乃轻视国人,或言其带夷人入署,群相煽惑,暴动遂起,游民不召而集,火焚知府衙门。刘浔出逃,官吏前往弹压,而暴民益多,驱逐官吏。广州入于混乱之状,耆英大惧,暂将刘浔撤职,并改外人入城之布告,以缓民气。其事报于伦敦,英国政府以为英人入城,徒滋纷扰,训令香港总督德庇时慎重考虑。三月,德庇时约见耆英,耆英前往,四月,议定条件:(一)广州缓期入城。(二)英人在外行走,粤人不可欺凌。(三)中国不得割让舟山群岛于他国,并可由英国协同防御。六月,英国交还定海,入城问题,暂告结束,粤人之气焰日涨。秋间,英人二名私行入城,为众殴伤,及冬,英商请许其于商馆前两花园中间墙上搭一过桥,长约二丈,而民阻之。明年,二月,英人往游佛山,经镇人投石击伤。会英国内阁更易,巴麦尊在职,采行断然处置之政策,训令传达香港。四月,总督德庇时率轮船及兵士九百名,突入黄埔江,逼近广州,形势危急。德庇时提出要求,耆英许之,其条件如下:(一)二年后开放广州。(二)惩办凶徒。(三)英商得于河南,建造货栈。(四)教士得建筑礼拜堂。耆英上奏其事,中称英夷“不准进城,则深以为辱。无如粤民过存轻视,屡向聚殴。该夷偶有所求,如租地建房等细事,亦复率众阻挠。地方官以民为本,又不便重拂舆情,曲徇该夷所请。臣数年以来与前抚臣黄恩彤于民夷交涉事件,斟酌调停,实已智尽能索,而不意犹有今日之变,抚衷愧怍,无地自容。”上谕批称进城一节,无关轻重;而粤人持之甚坚,其惩办凶徒,亦非易事也。十二月,乡民惨杀英人六名,英使要求严峻,耆英捕杀首要。定派通事一,差役二,随同外人外出,其事始已。其时耆英所处之地位,内则粤人仇英,外则英人威吓,进退两难,而两广之叛乱渐已开始。海岸则海盗横行,抢劫商船,均无法应付,幸而道光召其回京。其先耆英密奏其愤恨衰老,支持竭蹶,请帝默简才能,预为储备,此盖应其请求也。

耆英离粤,朝命两广总督徐广缙为钦差大臣。徐广缙毫不明了国际上之形势,又不虚心访察,对于外国,概以恶意推测,而竟蒙混朝廷,造成大祸。一八四八年五月,徐广缙与香港新任总督文翰(Samuel George Bonham)相见,至其兵船,互相筵宴,奏称本年广州贸易情状不佳,英夷悔过,中云:“其国中连年贸易缺本,无力滋扰,是以故示恭顺!将从前骄纵之行,尽归咎于德酋(即德庇时)以自文其奸。”六月,文翰函请,预备明年广州开放事宜,徐广缙复文称其将致纷扰,势不可能,一面奏其虚声恫吓,妄图要挟,其兵一千二百五十名,而死者二百余人,不能远出。其结论曰:“总之,广东民情剽悍,迥殊他省,不许外夷进城,妇孺同声。若含糊答应,临时别生枝节,不但有乖守土,抑且大非柔远之经。”又曰:“该夷地方(指香港)频年贸易缺本,亏折三万万有零,支用不给,现裁减兵饷。”其言尽本于广州贸易之衰落,而牵强附会也。交涉报于伦敦,巴麦尊训令文翰警告中国政府,不守协约,将有不祥之结果。文翰约见徐广缙,要求奏请皇帝发帖准许入城之上谕,徐广缙上奏朝廷,谓其智尽能索,依从两有所难,含有许其入城之意。道光批曰:“自宜酌量日期,暂令入城瞻仰。”会文翰让步,改请许其入城,会谒总督。徐广缙反信民兵十万,足敷防守,别夷亦怒文翰无端寻衅,搅乱贸易,而鸦片战争,夷商帮饷八百万,尚未还给分文,贸易今更萧条,香港驻兵不满二千,势难招用土匪,而故让步也。态度因而剧变,上奏朝廷曰:“进城一事,实属万不可行。”对于文翰之建议,严词拒绝。其时粤人广贴字帖,聚众示威,乡勇驻守要害,严防英人入城,及二年之期,英人果不得入城。文翰最后致抗议书于徐广缙,警告中国政府不遵协约之规定,将来发生不祥之事件,其咎由于自取。其让步者,由于英国政府初信粤人反英运动之激昂,强迫入城,亦无益也。

入城问题暂告结束,徐广缙奏称胜利,保举出力绅士。道光谕曰:“夷务之兴,将十年矣,沿海扰累,糜饷劳师。近年虽略臻静谧,而驭之之法,刚柔不得其平,流弊愈出愈奇。朕深恐沿海居民有蹂躏之虞,故一切隐忍待之,盖小屈必有大伸,理固然也。昨因英夷复申粤东入城之请,督臣徐广缙等连次奏报,办理悉合机宜,本日又由驿驰奏该处商民,深明大义,捐资御侮,绅士实力劻勷,入城之议已寝。该夷照旧通商,中外绥靖,不折一兵,不发一矢。该督抚安民抚夷,处处皆抉根源,令该夷驯服,无丝毫勉强,可以历久相安。朕嘉悦之忱,难以尽述,允宜懋赏,以奖殊勋,徐广缙著加恩赏给子爵,准其世袭,并赏戴双眼花翎,叶名琛(巡抚)著加恩赏给男爵,准其世袭,并赏戴花翎,以昭优眷。”绅士等均得奖赏。徐广缙更奏香港英官恐其往袭,疑惧万分,借债发息,穷蹙难支。其荒谬自欺,殊极可恨,上谕报至英国,巴麦尊大怒,乃谓反英运动,曾得清廷之同意与协助,训令文翰严重警告中国政府,不能自欺,英国之容忍,非其力弱,乃其力强,而慎重耳。若遇事机,英军足以毁灭广州全城,不留一屋,而予粤人最严厉之惩戒也。其措辞可谓强硬之至,外相更批准驻粤领事退还粤官不合常式公文之案件。一八五〇年,文翰致书于大臣穆彰阿、耆英,警告朝廷。其书先请两江总督转递,再往直隶白河投递。时咸丰嗣位,及得其书,一面称其虚辞恫吓,肆其狡诈,一面谓大臣不收外国函件。会英国内阁更变,对华之外交稍形和缓,朝臣以为外交胜利。兵科给事中曹履泰奏曰:“查粤东夷务,林始之,而徐终之。两臣皆为英夷所敬畏。”一八五二(咸丰二)年徐广缙奉诏出讨太平军,朝命巡抚叶名琛代之。

自五口通商以来,工商业发达之英国,仍以在华商业上之机会缺少为憾。中国征收之税银,根据鸦片战前之货价订成,及十年后,物价减低,而海关征收之税银如前,商人病之,其政府坚欲修约。其所持之理由,则《虎门条约》之最惠国条款也。初《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国、瑞典、挪威商约,皆有十二年修约之文,英国虽无修约之规定,以为亦得利用利益均沾之条款,要求修约。瑞典、挪威则因商业不甚发达,虽有明文,但未请求。英国在华之商业,时占第一,亟欲修约,乃谓《南京条约》订于一八四二年,一八五四年,则届十二年修约之期。其时美法二国修约尚未到期,然以利害相关,从而助之,与英合作。三国代表之希望甚奢,会商进行,但其本国政府训命不得用武。盖英法方以土耳其故,力战俄国,不得顾及东方,而美国宣战,须得参议院同意,要非顾及友谊,或有爱于中国也。一八五四年,三国代表函告叶名琛修约,叶名琛复称无修改之必要,三国代表知其与之交涉,终无进步。叶名琛之为钦差大臣也,轻视外人,常以尊国体为言,自其就职以来,即不理外国使臣。英、美、法代表于其抵粤之时,根据国际上之惯例,函请谒见,叶名琛答称公务冗繁,改日约期会见。法国公使守至十五月,未曾得见,叶名琛自称天朝大臣,殆无接见外夷使者之诚意也。美使曾以谒见无期,不能亲递证书,轮往上海,商请两江总督,递往北京,又不可得。双方之误会益多。至是,英美代表决定离粤,登轮而往上海,进与两江总督交涉。初六月间,英美领事递送修约节略,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将其退还,八月,美使麦克莱恩(Robert M.Mclane)抵申,往谒总督怡良,言其愿助中国平乱,请开放镇江,许长江贸易,及设上海关于吴淞。英使鲍林(John Bowring)继之求见,要求多端,且谓不许其请,将往天津。奏上,咸丰谕曰:

夷人诡谲性成,明知通商事宜,胥归粤东办理,辄赴各海口妄肆要求,现已谕怡良令该夷等,前赴粤东听候查办,著叶名琛仍遵前旨,设法开导,谕以坚守成约,断不容以十二年变通之说,妄有觊觎,并谕以天津海口,现因办理防堵,兵勇云集,倘该夷贸然而来,船只或有损伤,转致自贻伊戚。至该督接见夷酋等仪文,仍当恪守旧章,无得以该夷等有相待稍优之请,稍涉迁就,以致弛其畏惮之心!

谕旨措辞坚决,交涉至为不易,会法使亦至。三使坚请修约,声称多开口岸,其地如有贼匪,必当随同驱逐净尽,且饬商人补缴上海欠税。初小刀会起事,外商不肯纳税,帝曾饬其补交,故有斯言。其愿助平乱者,欲见好于清廷,固与双方有利,而朝廷疑忌外人,亦无结果。十月,英美二使北上,及抵大沽口,长芦盐道文谦见之。二使请往通州,与便宜行事之钦差大臣商议修约。咸丰得报,称其居心叵测,其谕文谦曰:“与之接见,务须折其虚骄之气,杜其诡辩之端,万不轻有允许。”文谦与通事交涉,未有进步。帝谕直督桂良赴津,但不可轻见夷酋,迁就了事,交涉仍由文谦办理。二十一日,英使方面提交节略,文谦将其一一驳斥,发生争论。奏上,帝称其虚辞恫吓,无甚伎俩,改派前任长芦盐政崇纶办理。十一月三日,会议,英使提出要求十八款,其主要者,则为公使驻京,英人得住于内地,购置地产,开放天津,修改税则,准鸦片进口,免除厘金,使用各式洋钱等。美使之主要条件,略与相同。上谕称其“所开各条,均属荒谬已极”。其愿让步者凡三,一审理民夷争案,二免上海欠税,三停广东茶捐。二使以其所议不协,离沽南下,报告政府,谓无兵力为助,修约势难成功。咸丰则谕怡良等告知外使曰:“此外各款(指上三款),不但天津不敢入奏,即应办夷务之大臣,亦不敢轻为奏请,倘冒昧渎陈,奏事之员,身获重谴,于该夷商务,仍属无益。”其意至不可解,一则政府装聋,一则疆吏乞怜,世界上竟有若此之政府耶?外交上之问题,岂装聋所能解决耶?一八五六年,三使再请修约于粤,叶名琛拒之,美使彼得·帕克(Peter Parker)至申交涉。怡良称其夸张船坚炮利,全系虚辞恫吓。叶名琛奏称理当坚持定约,上谕说明修约之原意,及政府之政策曰:“原恐日久情形不一,不过稍有变通,其大段断无更改,故有万年和约之称。该督等亦只可择其事近情理无伤大体者,允其变通一二。”其言颇为得体,无如美使希望太奢,而朝廷不许,疆吏亦不肯自我解决,得罪于清议也。美使欲往天津,上谕桂良严防,不可派大员接见,修约遂无结果。

于此情形之下,英国政府之计不售,渐具求战之心,而未得隙,乃俟时机,以便宣布中国苟不遵守条约上之义务,则二国和平,及商人安宁,均无保障,而须决于一战也。一八五六年十月八日“亚罗”(Arrow)商船之水手被捕,英旗撤下之案忽起,英国遂得口实。先是,我国之海盗势炽,其人多为沿海善于驾船之渔民,渐而变为有组织之海盗,抢劫商船,后更改造大船,安置重炮,势力日强。一八〇九年,中、葡、英三国合力剿之,降者二万余人,大船四百余只。及鸦片战争,粤省水师受挫于英,香港割让之后,海盗得有保护,其势复盛,北起长江口,南至安南、东京,皆其势力所在之地。沿海各省之长官,无力御之,商船、渔船之受劫者,置而不问,人民迫而交给匪款。政府可谓失其天职!会海盗抢劫英船,商人患之,在华之兵舰奉命剿匪,攻击广东海盗,先后三役,予以重大之损失,其在浙江者,势仍猖獗。商人禀请政府,雇用英船往剿,朝廷不许,怡良曾饬英船停止助剿海盗,而又置之不问。外国商船因而保护华船,征收金钱,其行径固侵犯我国之主权,而又无异于匪徒也。葡萄牙船之营业,尤为发达,其每年收得之款,数逾五十万两。其专横之甚,竟使华商与海盗磋商,求其保护,海盗许之,葡船与之竞争,酿成海战,结果,葡船大败。英法领事,后知保护之弊,严禁本国商人参与其事。广东则香港政府为其商业发达之故,公布章程,规定华船注册,领取护照,船上得悬英旗,其期定为一年,但得续请。亚罗船主本为华商,以防海盗之计,注册于香港政府。至是,亚罗泊于黄埔江,水师千总巡查见其船上张有英旗,以为奸民,登船大索,拔下英旗。其船长爱尔兰人因事他出,远见华官登船,驾舢板船归,见状,诘问其故。兵士以恶言相答,千总拟执全船水手而去,船长请其暂留二人驾驶,千总许之,捕十二人去。船长立时报于领事巴夏礼(Harry S.Parkes)。巴夏礼至,被捕之水手,尚在江边,说千总放还,谓条约上载明捕人于英船上,先当通知领事,迨其调查之后,即行引渡。千总答称不知条约,执之而去,上报获匪,叶名琛奏报亦称其获匪李明太等。

巴夏礼回馆,致抗议书于粤督叶名琛,请其礼还被捕之水手,粤督复称亲自检查水手,其中三人实为海盗,其余九人,当即交回。巴夏礼坚持不可,会得香港总督鲍林之训令,要求三项,一、礼还水手;二、道歉;三、担保以后尊重英旗。叶名琛以为亚罗乃华商之船,其所持之护照,已逾一年,当失时效。捕获之水手,又皆华人,当归华官管理,其中且有海盗,复文辩护。十四日,英船奉命捕获粤船一只,事遂益趋于恶化,二十日,巴夏礼亲往香港,会商总督,结果采行积极之步骤,攻取沿江之炮台,及其回归,领事馆致书粤督,责其道歉,礼还水手,限于二十四小时答复,逾期则将自由行动。叶名琛许还十人,不可,始遣微员送十二人于领事馆。巴夏礼谓其不照照会上之条件,礼还水手,且无道歉之书,拒绝不受。二十七日,英舰开始炮攻炮台,逼近广州,更攻击总督衙门,轰毁城墙,靖海门、五仙门民房被焚。叶名琛号召乡团,及事危急,始遣知府蒋立昂出城会议,未有结果,乃调兵二万,固守旧城。鲍林初信其顾全大局,势必让步,亲至广州,以便会商解决悬案,及至,知其坚持如故,大失望归。其炮击广州也,未得本国之训令,乃退兵去,叶名琛饰辞奏称夷匪扒城,败逃,后又伤杀四百余名。

综观亚罗事件之起,本无轻重之冲突,可立解决,安然无事,竟至重大之事变,叶名琛重要之错误有二,一、叶名琛为钦差大臣,办理外交事宜,不能维持领海之治安。香港政府之收费注册保护华船也,当即抗议,促其取消,而竟置之不问,以致发生事端,实属怠于职守,至堪痛恨。二、亚罗案件发生之后,叶名琛应付之方法,殆无异于买卖式之折扣,其迫于威势,逐渐让步,固不如以正当方法,断然了决也。夷考其刚愎之原因,殆由于自满自傲,叶氏初以翰林清望,超任疆圻,以拒英人入城,颇得贤声,益以雪大耻尊国体为言,及太平军起,广东失业游民,及秘密会党闻风起应,扰乱蔓延于广州附近。叶名琛用兵平之,遂亦自负。其在英国方面,亚罗之护照,依据注册章程第十条之规定,时效虽失去,然固琐小之事,乃竟小题大做,其决心求战,至为明显,更不足责。

中英战端开始之际,美法领事均表同情于英,甚者且欲从而助之,然以未得训令,表示中立。十一月,美领退出广州商馆,途中,其乘坐之舰,受炮攻击。美舰发炮应战,攻毁炮台五座,叶名琛知其构衅于二国,殊非得计,致书道歉,其事始已。中英之战祸既启,粤省公布斩杀英人汉奸之赏格,十二月五日,乡民杀英水手一名,英军闻报,火焚全村,以为报复。十四日深夜,粤民火焚英馆,其势浩大,火烟蔽空,美法诸国商馆,均及于难,存者唯有一屋。三十日,粤兵改装旅客,身藏武器,登于英船,途中出械劫船,惨杀外人。一八五七年一月十四日,粤人供给面包于香港外人者,中置砒霜,幸其质量太多,发现时早,未有死者。由是法、美、葡国公使提出抗议。叶名琛复称香港非其势力所及之地,粤人自受英军炮击之后,无家可归,怨愤之极,而谋报复也。说者谓粤省长官与闻其事,此种报复仇杀之行为,及无计划之混战,人民深受其害,诚野蛮罪恶之悲惨史也。叶名琛奏报朝廷,初言英兵败逃,国势孤立,帝谕其酌量办理。后言“孟加拉等国,与之构衅,不能添兵来援”。其说起于印兵叛乱,乃叶氏误省为国。朝廷则以内乱未平,恐其造成事变,饬其许英求和,而于广东之惨杀,殆不知也。英官报告本国,内阁方谋商于外国武力修约,对于国会提出出兵中国之议,征求同意,上院通过,下院否决,内阁解散下院。新选之结果,政府党之势力大增,通过议案,政府遂得本于事前决定之政策,联合法国出兵中国。

先是法使刺萼尼劝说耆英弛废教禁,天主教活动甚力,一八五〇年,洪秀全以上帝会起兵,三年之中,扰及长江流域,官吏如叶名琛之流乃信教士,实为祸乱之根,而教民皆奸民匪徒也。其言曰:“上帝会乃天主教之别名。”其时法国天主教神父热心于传教,及得弛禁之诏令,不辞困难,不畏险阻,潜入内地。西藏、湖北、直隶等,各有捕获,解赴广东交其领事管束。一八五三年,广西之乱尚炽,而神父马赖(Pére Auguste Chapdelaine)西往广西之西林传教。其往也,实无条约上之根据,叶名琛当照会法领阻其前进,或将其解至广州,而竟茫然不知。据法方报告,马神父抵于西林,初受县官之欢迎,一八五六年,新官下车,二月,捕囚神父及其信徒二十五人。受审之时,神父备受毒刑,狱定,枭首示众,其事报于驻粤之法国领事。领事言其虐杀无辜之神父,而法人犯罪者须交于领事审判,要求惩办县官,粤督不许。后答法使葛罗曰:“无马神父其人,只有惑众拜会抢掳奸淫之林八、马子农等,月日又不符合。”双方各执一词,领事报于本国政府,时值拿破仑第三在位,保护教会甚力。英国闻之,利用其事,商于法国,共同出兵大沽,要求修约,促进商业。其时亚罗案件尚未闻于伦敦,而英国已具求战之决心矣!法国许之,英国外相更商于美国国务卿,请其合作。其政府于政策上赞成其计划,然以商于参院之故,主张慎重,婉谢其请。英法出兵之计划,但不为之稍变,及亚罗事件报至英国,内阁不惜解散下院,而进行其经济侵略政策焉,一八五七年委任额尔金(Lord Elgin)为全权专使。法皇诏委葛罗(Baron Gros)为使臣。额尔金奉命统军而东,途中得知东印度公司之军队叛乱,声势浩大,印度总督请其分兵往援,额尔金许之,七月,抵于香港。

额尔金来粤,而法使葛罗未至,印度又乱,请于美法领事,共同合作,率兵前往北河。领事谓其未得训命之先,不敢应命。额尔金无奈,致书葛罗,促其早日来华。其时中英军队混战乱杀,报复不已。八月,英舰封锁广州,十一月,援兵始抵香港,政府训命专使北上,以与清廷交涉,而在香港之英人皆言祸根生于粤人之傲横,力请攻取广州,以挫其气,且示英军无所惧于团练也。葛罗亦抵粤东,访问马神父惨杀之案,谓为不公,总督必须负责。二使会议进行,俄使普提雅廷(Count Putiatin)亦至香港,且言率兵北上而外,别无办法。初俄船不得贸易于广州,及五口开放,俄船先后三次驶至上海,均不得贸易而去。幸其商业不甚发达,拒绝贸易,无关轻重。至是,俄国来文,称英法联合,将遣使来京,商办要事。中国复称能御英夷,毋庸派使入京,俄国仍称使臣将于七月到津,上谕直督谭廷襄于其来津,告以凡关涉俄国事件,非库伦不能入奏。其来京之使命,则为另订东北边界条约,初俄国经营东方,其探险队深入黑龙江下流,一八五四年,克里米亚战(Crimean War)起,俄自黑龙江以船运兵防守海口,华官阻之,不得,明年,请将黑龙江、松花江左岸,以及海口,分给俄国守护。上谕将军,向其声言不敢据之入奏,自干罪戾。一八五七年,黑龙江将军奕山奏报俄夷谕江左屯户,移居江右。八月,俄船抵津,华官见之。普提雅廷不肯言其来意,其属员言俄愿助中国拒英。其投递北京之公文,一言定界,一称代平内乱。平乱乃见好于清廷,而目的则订界约也。中国拒之,遂往香港。

英法二使,最后决定对于广州用兵,十二月十日,其领事各通知其专使来粤于叶名琛。十二日,二国兵船驶入白鹅潭,额尔金、葛罗各致书于粤督,额尔金列举粤官不肯开放广州、亚罗事件,以及修约等问题处置之失当,告以英法联军之合作,要求派员议商开放广州,赔偿损失,并据河南,以作担保条件之实行,即可相安,限其十日内答复。葛罗要求惩办西林县官,赔偿损失,余略同于英牒。十四日,叶名琛复文将其一一驳斥,一面奏报朝廷,称其不屈,又言美国以伯驾唆使,将其撤去,改派威廉(William B.Reed)来粤,复其照会,美商“欢呼载道”;美使讥笑法使形诸笔墨。其言毫无根据,威廉来华修约,叶氏拒其谒见,心殊怏怏也。咸丰得奏,谕其将进城赔货及更换条约各节,斩断葛藤,以为一劳永逸之举。君臣方自得计,而联军进据河南矣。其兵共五千余人,二十四日,二使致哀的美敦书于粤督,告以将攻广州。明日,叶氏复文,仍持原议。二十八日,联军发炮攻城,军舰助之,守兵于城上架炮应战,团练持矛或鸟枪,冲前以御联军,大败退逃,明日,再战于北门,清兵复败,炮台尽失,广州遂下。联军之将攻广州也。贫民为其衣食之计,仍以小船贩运水果等物,售于舰上兵士,其为之运输者,尚有香港之苦力,归英人指挥。苦力不辞劳苦,不畏炮弹,联军深赖其力。其工作于敌军者,多以生活困难,贪得联军之酬报耳。甚矣哉国内人口之多,失业之众也。夫此未受教育之愚民,原不足责,何政府之漠视人民生计而无建设耶!

二十九日,联军攻下广州,驻防都统令开西门,纵民迁徙,英军劝民勿自惊扰,分兵巡城,严禁杀掠,以见好于粤民。英军进入总督衙门,尽得粤督外交之奏折,皇帝之朱批,始知叶名琛之报告,莫不粉饰浮夸,曲解事实,以附会其轻视外人之心理也。必欲捕之。叶氏自城陷后,微服奔于粤华书院,更移居于左都统署圃之八角亭,明年一月五日,英军往搜书院,不得,闻其移居都统署。领事巴夏礼率兵往捕,得之,送至舰中,俄即送至印度首都加尔各答。其为人也,刚愎不挠,昧于世界之大势,囿于轻视外人之成见,不知外交上之正当方法,徒足以偾事辱国而已,顾其对外之行动,均得咸丰之温诏,朝廷自严惩主和之大臣以来,排外之政策,昭然显著于国内,温诏益长叶名琛之顽固意气。相传叶名琛之父,雅好扶乩,筑长春仙馆以嗣吕洞宾、李太白,名琛亦信乩语,凡军机大事,尝取决焉。及联军构难,乩语告以过十五日可无事,而广州竟先一日失守。薛福成称时人语曰:“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此语虽不尽确,而固其乖谬刚愎之写真也。咸丰得报诏革叶名琛职,前此朱批,固已忘却,可见朝廷实无一定之政策,而唯视其效果,以定黜陟,对于臣下,竟无信义耶!英兵入城之后,奉命往取库银,及至库房,见银五十二箱,其重非一人之力,所能移动,元宝凡六十八包,铜币一室,并有贵重之衣,珍宝之物。门外游民聚而观者,拥塞街中,英兵无法取归库银,游民为之搬运,英兵去后游民涌入,争取衣物而出,广州于是入于无政府之情状。二使议决恢复被俘巡抚柏贵之职,而以合作为条件,商于柏贵,柏贵许之,一八五八年一月,就职,其下有委员三人佐之,法人一,英人二,领事巴夏礼与焉。三人中独巴夏礼能操华语,掌握统治广州之大权,凡巡抚贴发之布告,须有委员之图记,行政亦须受其监督。巴夏礼尚谓额尔金让步太甚,不能禁止乡民之仇杀英人,何其专横之甚耶?

广州既陷,叶名琛奉旨革职。咸丰命黄宗汉代之,不知柏贵所处之地位,饬其联络绅民,将夷逐出内河,御史何璟则请从外用兵。柏贵上奏英法二使之要求,非派大臣与之会议,则不撤兵。上谕责之,后始明知官兵之兵器被缴,外兵分守城门,而大吏不能自主也。两江总督何桂清恐广州事变,影响上海商业,减少税收,向外商说明粤事应归粤办,并奏报朝廷。上谕曰:“如果悔罪退出省城,尚可宽其既往,倘负固不悛,即调集兵勇,驱逐出城,再与讲理。”其言要为空论,联军且谋北上矣!二使之来华,原为修约,商请美俄二使同往大沽助战。初美国不应英国武力修约之请,但欲修约,派威廉来华,叶名琛拒之,不见,留于香港。普提雅廷亦在香港。二使言其未奉训令,不能助战,但可合作,改订条约。一八五八年二月,四国公使各致照会于大学士裕诚,额尔金要求公使驻于京都,多开商港,改订税则,及传教等,并请清廷委任全权大臣,于四月初来沪议定新约。葛罗声称同意于英使之要求。威廉先述来粤之经过,次言改订条约,朝廷苟拒其请,将与他国专使,一同北上。普提雅廷谓交涉之困难,由于外国公使,不得直接与朝廷公文往来,以致引起误会,发生战端。中言华官拒其入京,故与三国合作,末后劝告清廷解决困难。四国照会由上海领事前往苏州,面交江苏巡抚,由其转递驻于常州之两江总督。其时太平军据有南京故也。督抚会衔上奏,三月,转达朝旨。其答英、法、美三使之文,大意相同,略称朝廷已免叶名琛职,改任黄宗汉为总督,兼钦差大臣,办理夷务事宜,可即回粤磋商,并言朝臣不准私收外使之函件,对于俄使告其前往黑龙江勘定疆界,公使皆不满意,决定北上。何桂清欲留英美二使于上海,不得,奏请暂缓用兵。

四月,四国公使船抵大沽口,直督谭廷襄先曾奉旨设防,留于天津。二十四日,外船要求代递公文,谭氏许之,其内容则请皇帝派遣便宜行事之钦差大臣,会议于天津或北京,限其六日答复。朝廷复称可向谭廷襄磋商。帝谕谭廷襄告知外使,中国从无便宜行事之官。谭氏初欲离间英俄,不得。二十八日,法使投文,声称如五月一日仍无钦差会议,即执行王命,意谓战争也。谭氏照会公使,未书钦差大臣全衔,英、法、美使以其款式不合,将其退还,其心以为华官轻视外人,而遂重视此等节文也。普提雅廷往见总督,说其改正。谭氏从之。英法二使问其是否已得全权大臣之诏,知其仍须请训,五月一日,不肯往见,普提雅廷劝之,弗听,谭氏与美使相见,议商条约,英法二使,乃宽限六日,待其得有全权证书,即行开会。谭氏后称朝廷不可,二使欲待中美交涉之结果,做最后之决定。其时咸丰傲慢如常,初谕谭廷襄不准添开口岸,会闻俄使建议代办枪炮,谕曰:“中国从不与各国海外争锋,器械亦尚可恃”,及见美国国书中有“朕”字,批曰:“夜郎自大,不觉可笑。”谭廷襄初亦不知其地位之危险,而以外使不肯就范,主张战争。其与美使会议也,奏请添口,上谕允于粤闽各开一口,乃许添开口岸,改定税率,余多拒绝,对于公使驻京,长江开放,不许提出讨论。威廉大失所望,英法二使欲以武力达到目的,态度愈形强硬。普提雅廷调停双方,未得要领,终乃谢绝。

五月二十日,英法二使照会谭廷襄,称其前往北京,将与全权大臣议和,法使且引《黄埔条约》,谓其军舰得往天津,又致哀的美敦书于大沽炮台守将,限其于二小时内,交出炮台。守将不应,攻之即下,军舰扫除白河障碍物后,即行上驶。谭廷襄初尚奏称毁夷船七只,及炮台失守,即回天津;其地人心惊惶,纷纷迁徙。谭氏再奏俄美二使仍愿调停,咸丰始行让步,谕称除公使驻京及内地传教外,尚可斟酌办理。会联军逼近天津,抢漕米九百余石,俨然以战胜国自居,谭氏奏帝请派职分较崇之大臣于六月一日前来津。咸丰诏大学士桂良、户部尚书花沙纳赴津。联军入天津城后,大臣纷然主战,或奏夷人畏民甚于畏兵,或请用民,宣示逆夷罪状,或言驳斥夷人条款,君臣皆信民可御夷。及闻外兵驻于望海楼,帝深失望曰:“住房,不闻民有起而阻之者,人心若是,可胜浩叹!”兵不能战,而民可用,何竟不思之甚,民已迁徙,尚欲用之,无怪其失望也。同时,帝诏蒙古亲王僧格林沁设防于通州。六月二日,桂良等抵津,四日,接见英使于海光寺。英使欲互交证书,桂良竟无以应,乃请颁给钦差关防。交涉由英译员李泰国(Horatio Nelson Lay)、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办理,二人精通华语,性情粗暴,李泰国时为上海海关职员,竟不忠于中国。

初,桂良等赴津,朝臣以耆英熟悉夷务,奏请起用,耆英奉旨赴津。其时,李泰国要求公使驻京,开放长江,上谕均不准许,乃谕耆英不必拘定与桂良等商。朝廷之策略,欲桂良拒绝一切,再由耆英让步,酌许一二了事也。九日,耆英谒俄美二使;并请见英法二使,二使复文拒之,耆英俄称上谕委为钦差大臣,二使亦不之理。李泰国仍向桂良交涉,后出见之,耆英请外舰先行退出白河,然后议商条件,且言前在广东,亲善英国,李泰国出其在粤诋毁英夷之奏疏,以窘辱之。其心殆不可知,盖政府委任会议之代表,操有增减更换罢免之全权,即虽战败之国,亦得另派代表,未有拒而不见者也。岂以耆英在粤时久,明知外交方法,不若桂良等之驯服,易于屈服让步耶?耆英遂以在津无益,回归北京,咸丰大怒,更受肃顺之谗,诏赐自尽。

方中英代表之议商条约也,额尔金除先与桂良相见,及后签字日再见而外,未曾出席会议。其提出之条件,根据于本国之训令,交与李泰国等办理。李泰国之态度,至为强硬,必欲如其所欲,毫无磋商妥协之意,唯以战争入京恫吓而已。桂良等不堪其辱,告之俄美二使,请其转告英使,亦无效果。双方争执最烈者,一为公使驻京,一为多开口岸,一为内地游历,朝廷坚决不愿公使驻京,仅许如俄国之例,派遣学生来京,对于口岸,不肯开放长江沿岸之大城。英国提出镇江,上谕称其碍及河运,桂良请以南京代之,上谕不允,英使又请开放天津,桂良以登州、牛庄代之。内地游行,英使不肯让步,交涉久无进展。恭亲王奕?等主战,奏请捕杀李泰国,即可无事。最后英使方面提出条约五十六款,声称不可更易一字。额尔金曰:“予欲立时签订条约,清使若再迟延,予将认为和议决裂,径带兵进京,多多要求矣。”桂良迫而许之,一面奏报朝廷,势不能战,对于新订之条约,则曰:“将来倘欲背盟弃好,只需将奴才等治以办理不善之罪,即可作为废纸。”关于公使驻京,称其一欲夸耀外国,一欲就近奏事,且曰:“(夷人)最怕花钱,任其自备资斧,又畏风尘,驻之无益,必将自去。”关于长江及内地开放,奏称长江不逾三口,镇江外商不致阻碍河运。内地游历,既有执照,未必将到各处。其言迫而签字之情形,则谓不许其请,即带兵进京,且曰:“奴才等愿以身死,不愿目睹凶焰,扰及都城,天时如此,人事如此,全局如此,只好姑为应允,催其速退兵船,以安人心。”咸丰亦无奈何,批谕公使驻京,一切跪拜礼节,悉遵中国制度,不得携带眷属。六月二十六日,《中英天津条约》签字,明日,《中法条约》成立。方中英交涉之相持也,普提雅廷议定条约,十三日签字,其时二国界约亦成,普提雅廷表示亲善,言于桂良,中国亟宜整顿武备,俄国愿送枪万支,炮五十尊,派员助筑炮台。咸丰初不肯收,后乃令其送交恰克图华官。十八日,《中美条约》亦成。三十日,咸丰批准条约,英法二使以其措辞含混,要求再降谕旨。七月四日,上谕依议,遂无异言。

四国条约成立,英法军舰离津南下,双方说明改订税则会议于上海举行。其原因则上海时为通商要港,货价贵贱,均有记录,海关税则且有成案可稽也。俄使以其本国商业,无足轻重,径回本国,三国公使则至上海。朝廷之批准条约,实非得已。及外船南下,咸丰力谋有所挽回,其主张则中国免除海关税银;外国则将公使驻京、长江通商、内地游行、赔偿兵费始还广州四项放弃也;诏派桂良会同何桂清往议。何氏以海关免税,则军饷无出,力言不可,上谕以为此乃一劳永逸之计,严词责之。九月末,桂良等至申,奏报臬司薛焕之言,免税不能废约,十月,再奏免税有可虑者十端,不可向其提出。及议商税则,桂良奏称额尔金以广东仇英之动作,要求撤总督黄宗汉职,及绅士之权,不理废约之说。咸丰得奏,以为四项条件,毫无把握,而又枝节横生,谕曰:“朕派桂良等前往上海,又命何桂清会同商办,岂真专为税则计耶?试思桂良等在津,滥许所求之事,据奏思日后挽回,若至今仍无补救,不独无颜对朕,其何以对天下!”桂良多方解释,关于内地游历,奏云“游历他方者,多系传教之人,本属例所不禁(帝于其旁朱笔批曰:‘始则传教,继则叵测其心’),今有执照,转能稽核(帝又批曰:‘即使处处稽核,于事何补?’)。夷情最忌繁难,苦其累赘,日久或可不往。”(帝又批曰:‘冀其自废初心,真梦语也。’)君臣之误解,多由于国际知识之幼稚,而帝愤愤之气见于文辞。其反对之理由,则外人侦探国内之情形,而贻祸于无穷也。关税会议,独英委员与桂良等会议。其时中国国际贸易三分之二,操于英人,二国经济关系,最为密切也。其具体条件,由李泰国提出,作为讨论之根据,并无重要之修改。额尔金欲乘兵舰,溯江上驶,商于桂良,桂良请以公使,暂勿驻京为交换条件。额尔金允许再行商议,遂乘兵舰上驶,沿路调查,直达汉口。咸丰知之,颇为愤怒。十一月,关税章程签字,作为条约中之一部分,《美法条约》仿而行之。总之,四国条约文虽不同,然以最惠国之待遇,享受之权利,莫不相同。其内容关于我国者,至深且巨,兹分言其要款如下:

一、公使驻京。公使驻京,我国历史上向无此例,清廷大臣不知国际上外交之惯例,对于英国之要求,坚决反对。其心理则北京为一国之首都,今许夷酋留驻,有失朝廷之尊严,且得探听朝廷旨意,而易有所要挟。桂良不惜哀诉,托称让步,皇帝将斩其首,其愚诚不可及。外人则言误会争执之起,多由于粤督饰辞上奏,曲解事实,而公使不得直接与北京政府交涉,辨明真相,甚乃引起战祸。今按世界交通发达,各国关系日趋密切,国际上发生交涉之事务益繁,误会争执之解决,常赖大使或公使之协商。桂良力拒英使驻京,额尔金对之不稍让步,美约、法约载明其公使,可因要务,暂住北京。中国若许别国公使驻京,二国亦得享受同等之机会。自朝臣观之,英国要求之准许,别国公使,亦将驻京。咸丰诏命桂良等之赴上海也,令其取消公使驻京之条款。中国通商事务,交上海长官办理,公使可驻其地,终无所成,造成战祸。一八六〇年,问题始告解决,大臣奏请车驾回京。咸丰谕曰:“此次外人称兵犯顺,恭亲王弈等与之议抚,虽已换约,然退兵后,各国尚有首领驻京者,且亲递国书一节,既未与彼等言明,难保不因朕回銮,再来饶舌,该王大臣奏请回銮,系为镇定人心起见,然反复筹思,只顾目前之虚名,而贻无穷之后患,朕拟本年暂缓回銮,俟洋务大定,再将回銮一切事宜办理。”其愚殆不可及,而大祸所以造成也。条约承认我国公使亦得驻于缔约国之首都,享受同等之权利,乃清廷放弃驻外公使,列强根据之报告,则为公使一面之词。一八七七(光绪三)年,中国始设使馆于外国。

二、关税。《南京条约》后,协定关税成立。协定关税云者,一国与缔约国共同议订税率之后,非得其同意,不得改定或增加也。列强在华,享有最惠国条款之待遇,其多数虽表同情于我国,增加关税,但因一国不许改订,即作罢论,甚至物价剧变。海关征收之税,不足百分之五,亦不得修改,其违反关税自主之原则,尽人所知。盖关税自主为一国统治权之表现,我国竟与外人共之,不得提高税率,保护国内之工商业,且不得增加国库之收入也。说者有谓物价低廉,贫民受其赐者,然利终不敌害,其说不足深辩,关税之当自主,毫无疑义。自订约后,英国依据条约,领事负有协助华官征收英商货税之义务,商人遇有不公平之待遇,亦可报于领事,由其提出抗议。修约之先,英商谓物价低廉,税则未改,担负太重。及《天津条约》成立,根据货价改订税率,仍为值百抽五,十年一改。输出之丝茶,输入之鸦片,均为例外。外人需用之物,又多免税,外使更以常关税重,厘金苛繁,向桂良磋商,议决海关代征百分之二点五之子口半税,免去杂税,于是外人运输洋货于国中,得免苛捐,而国货反纳重税。其价增加,销路减少,而使失业者大增。政府竟置人民之生计于不问,殆先进国所无之怪现状也。按照先进国之关税,除进出口税而外,货物运输于国内者,概不纳税。税则增加民众之担负,而妨工商业之发达也。条约减少商船,每吨之课银,凡船一百五十吨以上,每吨改收四钱,其下每吨一钱,船纳钞后,于四月之内,驶往他港者,概行免税。其尤堪注意者,则上海小刀会之乱,海关雇用外人,而《天津条约》,予以规定,推行其制于他港也(其事详后)。

三、口岸。《南京条约》开放五口,均在长江以南,北方诸省,及长江沿岸无一商埠,商业仍受限制。外商要求增加通商口岸,多得商业上之机会,及四国《天津条约》成立,中国开放牛庄、登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台湾、淡水、潮州(汕头)、琼州。桂良所谓长江不逾三口者,初就中英条约而言,中法条约开放南京,一八六〇年,增加天津。由是长江以北之海港,及沿江要埠开放。长江口岸,镇江开放最早,九江、汉口次之,南京则以内乱暂不开放,乱平,外商始来贸易。其余诸港,外人先后前往,琼州独为例外。英国后以登州水浅,改换芝罘,中国许之,其港在登州之东百有余里,港大水深,便于停泊。凡此通商口岸,驻有领事,保护侨民,其贸易于他港者,船即充公。

四、传教。鸦片战后,来华之教士渐多,其传教之区域,限于五口。《中俄天津条约》载明传教。《中美天津条约》等亦有规定。教士携有护照,得入内地传教,官厅须力保护,教民不得稍受虐待。一八六〇年,中国许还教产于天主教。神父之充译员者,于华文中法条约添入内地置产权。一八六五年,法使与总署大臣议定章程,一八九五年,再有所议定。其主要之条件,内地教产,属于教会,私人不得购置。他国教会利用本国条约上最惠国之条款,亦得享受同等之权利。由是教士深入内地,租买地基,建筑教堂,宣传教义。其多数来华之目的,本于服务救世之思想,而欲多得信徒,或设医院,或授生徒。其影响于中国者,至深且巨,但以东西文化,根本观念之不同,文人保守思想之顽固,愚民迷信之深痼,官吏轻外之心理,进成误会。其一部分不肖之教士,徒以教徒数多,收容无赖,不惜保护罪犯,教民因而凭势欺弄良民,积愤益甚,尤以天主教为甚,引起清末无穷之纷扰。

五、游历。外人得游历于内地,始于《天津条约》,其在先进国家,外人入其境内,游历城镇乡村,不受限制,而中英《天津条约》第九条曰:“英国民人,准听持照前往内地各处游历通商,其执照概归领事发给,而由地方官盖印。”其无执照以及犯有不法之行为者,则由华官交于最近领事办罪,途中不得虐待处罚。其在通商口岸百里以内游历者,无须执照。约文载明旅行执照之权利,不得发给水手,其规定虽由于中国特殊之情状,而固进一步之开放也。

六、赔款《天津条约》规定赔偿英国商业损失二百万两,军费二百万两,法国军费二百万两,概由粤省筹措。英约载明交款之后,归还广州。一八六〇年,英法联军进抵北京,二国军费增至各八百万两,由海关支出。美国因商馆损失,亦得赔款五十万两,其政府后以数目过多,退还其一部分。联军之所得者,亦云多矣。

七、鸦片。鸦片自中英战争以来,销路大畅,公然买卖于国内,英国代表迭说大臣奏请弛禁,均无效果,然于弛禁之主张,迄未改变。及二国代表会议通商税则章程于上海,英使再请弛禁。中国时虽内乱,需款孔殷,而其代表初尚严词拒绝,后乃迫而许之,改称鸦片为洋药,每石纳银三十两。运入内地者,尚有厘金。外商输入洋药,可于通商口岸出售,由华商运入内地,鸦片问题,遂告解决。政府可谓放弃天职矣。虽然,于腐败政府之下,禁止鸦片,徒供贪官污吏之敲诈,公卖鸦片,名虽便于管理,而贪官污吏,亦得营私。吾人之结论,中国苟无统一廉洁之政府,鸦片难终禁绝也。

条约中尚有领事裁判权、最惠国条款等,其性质已言其前,禁用夷字,更无讨论之必要。总之,条约关系重要,而清廷让步者,迫于联军之威力,患其前攻北京,出于一时权宜之计,勉强批准,而于外使驻京,开放长江等,固根本反对也。自今观之,公使驻京,内地通商,游历,皆先进国家视为当然之事,其应全力反对者,则外船不得驶入内河,及损失国家主权之条款也。不幸君臣上下均不之知,仍持战议。初联军南下,僧格林沁奏参失事大员,谭廷襄奉旨革职查办,僧王移军设防,建筑炮台,置木桩以防轮船,购牛皮以御火箭(时称子弹之名),调集骑兵,图设水师。帝命怡亲王载垣往巡。其时广东团练抗英,朝臣言其战胜,帝谕黄宗汉,称其如能制胜万全,不必阻遏团练进攻,否则不必轻于一试。及上海会议不能废约,帝心愤怒,明年一月,谕旨中云:“前曾经叠次谕知,如果该夷北来,我兵必先开炮。条约内既未定有天津口岸,即非该夷应到之处,我若用兵,并非理曲”,又饬桂良设法,使其闻知。态度可谓强硬之至。桂良奏称英人总云,“不怕。”大将胜保等亦持战议,其扼要之语曰:“夫犬夷唯利是视,各国之所谓使臣,皆该国之奸商。彼国王止令其出外讲利,恐亦未必尽知其寻衅兴兵,堂堂天朝,无故而示弱于彼,果何谓欤?凡有一切要求,尽拒不纳不然,即请皇上赫然震怒,或擒杀其酋,或缚解其众。”其建议朝廷固未接受。二月,桂良奏称英使布鲁斯(Frederick W.A.Bruce)将入北京。帝饬其告之曰:“倘到津船只,或受损伤,我等不能任咎,又或复开兵衅,则上年条约,必至全归罢议。”说其于上海换约,又谕僧王严防,漕船暂停于牛庄等地。识者知其不能再战,前直督庆祺密函新任直督恒福不可启衅。三月,桂良奏称英酋不听开导,坚欲赴津换约,朝廷始疑战无把握,乃欲限定入京人数,不准逗留、带械、坐轿、摆队;入京之路,则自北塘上岸。

五月,英使布鲁斯照会桂良赴津,桂良复称兵船须停拦江沙外,俟其到津,方可商办各事,并欲与之相见。布鲁斯拒之,六月乘船北上,法使同行,初《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载明于北京换约。美使华若翰(John E.ward)以其本国条约,未曾指明换约之地,同之北上。俄使则已抵京。咸丰得知三使来京,令由北塘行走。军机处奉旨于正阳门外查空闲房屋三所,以备三使寓住,恒福又曾奉旨往北塘迎之。各使入京,侍从限定不得逾二十名,朝廷毫无启衅之意。而布鲁斯则有成见在胸,恃其军舰,不顾广州领事馆译员赫德(Robert Hart)之报告,不理桂良之照会,兵舰十六只,同之北上,兵士约一千三百人,法舰只有两只。十七日,船抵拦江沙,派人投文,要求撤大沽口之防具,限三日答复。二十日,恒福遣员告以总督将至海口,请其暂候数日。二十四日,美使得悉恒福驻于北塘,英使俄亦收得照会,请其由北塘登岸,无如舰队先已奉命扫除阻碍物等,预备作战,而竟置之不理也。二十五日,发炮轰击,兵士登岸,炮台始乃发炮应战,瞄射准确,击中兵舰,沉没者四,重伤者六,兵士死伤四百余人,英海军大将亦受重伤,幸美舰救之,得免于难。奏上,帝饬恒福问其开炮之故,并言可俟桂良回津换约,俄谕其驻于北塘,请其换约。其让步之原因;一患夷人将来报复,国内尚未平定,聚兵大沽,殊非易事,而又不能撤防。一患其扰他省,外舰驶行洋面,水师无如之何,沿海诸省,均可侵扰,帝谕各省严防,但不可宣露有碍抚议。总之,大沽之战,实非朝廷之意。恒福备送食物于外使,投文请其换约。英法二使不应,独华若翰许之,七月八日,登岸,拟乘自备之轿入京,恒福说其乘马,最后乘车进京,随员凡三十人。其在京也,住于一宅,不准与俄使相见,朝廷说其入觐,华若翰知其将行三跪九叩首之礼,谢绝其请,国书由桂良接收转递。美使俄即出京,至北塘换约,事毕南下。

六月十一日,外舰全离大沽海面,上海闻知败报,外商惊惶,将停营业。何桂清谕其安业,外商始定。帝谕何氏给予照会,说其据照《中美条约》,另立条款。法使复称须待本国训命,英使则置之不理,何氏往谒,亦不肯见。朝廷仍欲言和,九月,谕将士曰:“不准因有前番得意,遇夷即战,徒邀保举,不顾剿抚大局,如有前项情事,即由汝等查拿正法,不必请旨。”其欲和之意,尚未稍改,惜其无法通知外国政府,并未宣布启衅之责任也。英人或责额尔金未留重兵保障新约之实行,或言朝廷违约失信。斯说也,要无根据,《天津条约》未换之前,军舰不得驶入白河,毫无疑义。恒福通知英法二使,自北塘登岸,竟置不理。其将狃于战胜,首先发炮,其指挥作战也,处置失宜,死亡之多,由于自取。所可惜者,美使入京,未能以礼相待,互换之条约,朝廷不肯立即实行,必欲与英法条约一同办理。华若翰往见何桂清于昆山,要求先行开放台湾、潮州,并照新章输纳船钞。奏上,咸丰许之,英法商人,亦得享受同等之权利。及冬,布鲁斯欲阻漕船北上,朝廷将禁茶叶出口,以为报复,乃以外商反对而罢。一八六〇年二月,华商杨芳等密与英商磋商和平办法。英商提出条件,其重要者凡四:一、津约不改一字;二、增加兵费一百万两;三、许外兵一二千人至津;四、撤大沽防兵。上海道更与法译官梅尔登(Méritens)商减赔款,免去撤防。何桂清奏报朝廷,而咸丰之态度忽变,其原因有二:一则朝臣多持战议,初大沽之役,兵部尚书全庆等奏请乘势进行天讨,令广东出兵往攻香港,登州水师出而截其归路。其计划所谓纸上谈兵,毫不切于实际,而大臣固以为洋务转机。一则帝以夷人别无伎俩。帝初患外舰别扰他港,乃今久无动作,商人贸易如常。布鲁斯欲阻漕运,竟因商人反对,不果于行,信如时人所谓夷人嗜利成性,未必将扰其他海口,而大沽防守甚严,天津可以无事。二月二十七日,谕曰:

天津和约既定,而布鲁斯忽复称兵,是该夷先行背约,并非中国肯失信于外夷。此时兵威既振,岂能将前议之五十六款,悉行照办。至兵费一层,中国既经得胜即应该夷赔偿,若两抵不偿,已属通融,安有中国出银之理?至大沽设防,系海疆应办之事,并非专为英法,即使和约大定,亦不能遽行裁撤。果使该夷悔罪,诚心求和,前定之五十六款内,凡不可行之事,悉听何桂清裁减,于上海议定,以后或欲援照美夷成例,减从来京换约,尚属可行。

咸丰所欲裁减者,仍前四事。美使入京,自称待之如囚。英商先称断不可如美使相待,事遂不谐。英商提出之条件,先殆商于布鲁斯。初大沽之战,报于英国,值内阁更易,外相罗素(John Russel)颇主慎重,训令公使,苟得中国之请,仍可北上换约。其时法皇拿破仑第三以欧洲问题,与英不协,梅尔登迭与华官相见,谓派钦差前来调处,即可无事。奏上,咸丰不置可否,法皇后始决定与英合作。三月九日,二使致北京大学士照会,请何桂清代递,要求四事:一中国道歉,二公使驻京,三赔偿兵费,四进京换约,限于三十日内答复,措辞极为坚决。咸丰见之,称其狂悖已极,将其驳斥。四月八日,布鲁斯收到复文,称将用兵,何桂清将其上奏。帝称其“故作此虚声恫吓之言,以冀尽如其愿。如果该夷带兵前来,唯有与之决战,所有前议条约,概作罢论”。十六日,二使再致照会,内称用兵解决,外船扣留漕船,强驻兵于舟山群岛,山东之烟台,及辽东半岛之金州。其地长官说其他去,均置不理,而亦无如之何。朝廷乃再改变政策,谕“将士不可衅自我开,是为至要”,且饬僧王亦须暗中筹划抚局,会薛焕奏称英国意愿在和,美使亦欲调处。咸丰得奏,许二使各带从人一二十名入京会议,及外船抵于大沽海面;恒福送礼与美使,请其转约二使入京换约,美使复称无法。上谕许二使于城外坐轿,谕盛京将军玉明曰:“不可贪功挑衅,致误抚局”,又谕恒福曰:“借此转圜,此机断不可再失,总当遵奉叠次谕旨,照会该夷,不可任令委员借口风浪不顺,畏葸不前。倘再贻误时机,致令大局决裂,唯恒福是问。”帝既决心议和,竟不知进行之方法,其希望则欲二使入京会议。

七月三十日,大批外舰抵于大沽海面。额尔金、葛罗亦奉命至,仍为和议代表。其时英军来华者,共一万八千余人,法军七千人,分留小队防守占据之港;其作战者,英军一万,法军六千三百。华工为之运输者,凡二千五百人;其人助敌攻击祖国,不过表现政治之不良,以及人民生计之困难耳。其在东南,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方统大军,逼近上海,外兵援助,清兵防守,北方则联军力谋进攻。初舰队驶抵拦江沙,美使乘坐之船亦至,恒福送给礼物与之,得悉联军将自北塘上岸。先是,僧王于大沽设防,置北塘不问,御史陈鸿翊奏请北塘,亦须设防。帝饬僧王办理,僧王复奏其地不能设防,请于北塘、芦台中间之营城地方,建筑炮台,调兵固守。帝将奏疏交亲臣阅看,亦无异言。八月一日,联军自北塘登岸,未遇抵抗,清兵扼守距北塘十余里之新河。十二日,联军前攻新河,守兵大败,退守唐儿沽,距大沽八里。薛福成称马队三千,逃出者只有七人。其言虽不尽确,而固惨败也。十四日复战,又败,固守北河北岸炮台。十八日,联军攻陷大小梁子,请交出炮台,不得,二十一日,进攻炮台。守兵相继死亡,僧军迫而退出,南炮台兵不战而退。二十五日,联军进据天津,僧军退守通州。联军之进行也甚缓,一由运输困难,一由迭次言和。初直督恒福奉旨办理抚局,及联军登岸,致函额尔金说其入京会议,英使拒绝其请,及唐儿沽败后,再递照会,二使不复。帝命侍郎文俊前粤海关监督恒祺伴送二使入京换约。十七日,恒福将其通知二使,明日,额尔金复文声称让出天津交通之路,允许提出之条件,始可停战。恒福称其狂悖,而战又败,乃请帝许其要求,由军机大臣照复。长芦盐政宽惠等奏请诏派职分最崇之大臣,颁给关防,许以便宜行事全权字样来津。二十一日,炮台失守,恒福照会二使,称旨派全权大臣来沽,实则咸丰时未有旨,其目的则欲停战也。文俊等至津,二使拒之不见,及炮台失守之信息报至,帝授桂良、恒福为钦差大臣。

二十七日,桂良自京赴津,而津先已失守。二使均至其地,照会恒福,谓会议无可再商,只有允许所请。桂良所奉之使命,先阻公使驻京,如外使坚持,亦可许之,但不得多带从人;赔款亦许商办。顾时情状迥异于战前,额尔金鉴于前事,必欲有所保证,入京换约不肯如美使之待遇。及桂良抵津,二使各派委员与之会议,巴夏礼与焉。巴夏礼要求开放天津,驻兵于大沽,及赔款还清,方能撤兵。入京换约,须先派人观看房屋,然后使臣带兵入京,军费则坚索现款。桂良不肯开放天津,巴夏礼声称地为我有,不许即踞官署,桂良不敢坚持,余亦允许,独于现款,力持异议。桂良上奏言将罢兵,帝称其双目已盲,对于入京观看,责其怯懦无能,又谕僧王拦阻,设法以备截击。桂良言公使入京,以礼相待,自可相安。朱谕则曰:“拥兵换约,虽愚马亦知其心藏叵测,别有要挟,桂良等尚在梦中耶!”又称带兵换约,则“夷人续来,将内溃于心”。关于赔款,巴夏礼要求先付二百万两,咸丰以为给银,则为城下之盟,夷兵得饷,势将益形猖獗,乃称给银,断无此理。总之,帝于条款,尤不愿公使带兵换约,给予现款,密谕亲王曰:“以上二条,若桂良等丧心病狂,擅自应许,不唯违旨畏夷,是直举国家而奉之,朕即将该大臣等立置典刑,以饬纲纪,再与该夷决战。”其坚决之态度,多造成于误会,迄于此时,朝廷无一明知国际公法,以及英法外交政策之人,本于旧有之思想,牵合于中国国际间之新事迹,又无辨别是非轻重之能力,妄信浮言,空唱高调。初额尔金来华,薛焕言其代替布鲁斯,主战非英王之意。联军驻于烟台,大臣言其马队三千,上骑中空木人。新河战败,怡亲王载垣奏称僧王所获俘虏,言夷与“长发贼”勾连,帝交僧王复奏,僧王言无其事。给事中薛书堂奏言,战则我有五胜,和则我有十害,请即声讨,严禁茶叶大黄下海。朝臣之主张若是者,不知凡几。

九月六日,和议将成,而桂良迭奉严旨申斥,乃变态度,明日,二使索看全权大臣便宜行事敕书,不得,愤怒而去,投文称其前往通州。巴夏礼声称现虽签订条约,亦不能阻其前进,路上遇有华兵,即行开战。咸丰得报,谕曰:“唯有与之决战后再抚,舍此别无办法。”九日,朱谕亲征,以臣下谏阻而罢,悬赏捕杀夷人。僧王密请出幸木兰(热河),京中扣车调兵,帝谓将在京北坐镇,人心大为不安,朝臣奏请车驾不可出京,以安人心,上谕许之,一面派怡亲王载垣、尚书穆荫赴通,一面宣布巴夏礼罪状,中云:“倘执迷不悟,灭理横行,我将士唯有尽力歼除,誓弗与同天日。”十日,载垣致照会于额尔金、葛罗,略称皇帝委为全权大臣,请其回津,会商和约。二使时抵杨村,仍言将至通州议和,英使派巴夏礼前往。咸丰得奏,信其挟兵要盟,谕载垣将其“羁留在通,毋令折回,以杜奸计”。如不能羁禁,亦可作罢,但毋庸接见。其索现带兵入城,万不能允。其谕僧王曰:“倘越过马头,即著僧格林沁迎头截击,尽歼丑类,断不容其行至通州。”十四日,巴夏礼来至通州会议,载垣允许开放天津,入京换约,外兵驻于张家湾以南五里,咸丰限制入京人数四百名,赔偿军费,先付之现银,可于二月内缴清,和议将成。十六日,巴夏礼要求英使可得入觐皇帝,亲呈国书,载垣知其不肯拜跪,奏称事关国体,万难允准,帝谕令其拜跪,否则如美俄前例,十七日,会议未有解决。载垣称其欲逃,令僧王捕拿,时官兵备战,扼守张家湾。

十八日晨,巴夏礼等回至张家湾,其地驻有清兵,折回通州,欲见载垣,说其退兵,不得,方拟回营,适得英将紧急之书,招其即归,乃骑马驰行。清兵围而捕之,解见僧王。僧王饬其致书英将停战,巴夏礼不可,官吏送之他地,受审者再,最后囚于刑部大狱。斯变也,英人被囚者二十六名,法人十三,尤重视巴夏礼焉。巴夏礼初为广州领事,精通华语,桂良称其骄悍,甚于威妥玛万分,叶名琛尝奏英主厌兵,粤事皆巴夏礼等所为,及从额尔金北上,数与钦差议和,大臣故重视之。沈兆霖奏曰:“皇上明降谕旨,历数数年英人罪状,大伸天讨,中外臣民同声称快,又闻英人所倚为谋主者,唯巴夏礼一人,前此掳去叶名琛,亦系此人之计,余如额尔金、葛罗等,皆不能划策。今巴夏礼就擒,敌已失其所恃,必将设法索回。据国法言之,自应即予诛磔,何烦再计,然敌之势,本利在速战,即行诛戮,恐奋兵深入,其势益锐。莫若牢固监禁。”焦祐瀛奏称“虎兕出柙,不可再制”,请将其正法。帝批奏疏曰:“是极,唯尚可缓数日耳。”巴夏礼等被捕之日,联军进攻张家湾之守兵,弹落如雨,守兵死伤颇多,退守八里桥;地为自通州入京之要道,距北京八里。夜分,额尔金始知巴夏礼等被捕,力说大将督军进攻,大将许之,二十一日,进犯八里桥。胜保督禁军力战,俄即败退,胜保伤颊,说者讥其红顶黄褂,骋而督战,以致受伤,可谓谑而虐矣。僧王知不能战,不待朝命,即照会二使言和,咸丰授其弟恭亲王奕?为全权大臣。奕?素持战议,主张捕杀李泰国,反对公使驻京,至是,致书额尔金、葛罗请先停战,以便议和。二使复称放出巴夏礼等,始可言和。奕?不可,奏曰:“幸就擒获,岂可遽令行还,”交涉未有进步。其时联军于激战之后,子弹不足,乃致照会辩论。二十二日,咸丰自京出狩热河。奕?饬恒祺往说巴夏礼写信息兵,巴夏礼欲用英文,朝臣无识之者,遂作罢议。朱谕曰:“看此光景,不如早为处死”,俄再谕奕?,“如城不守,即将巴正法”,又谕各海口闭关。北京自帝出狩后,人心惊惶,谣言四起,匪徒抢劫,禁军不能再战,帝始改变态度,谕曰:“现在时机紧迫,问不容发,朕亦不为遥制,即著恭亲王等相机办理,总期抚局速成。”僧王亦主议抚,而二使迭请释放巴夏礼,奕?奏称如夷攻城,即将其正法。帝乃谕称将其送还,以示大方。巴夏礼时自狱中提出,住于德胜门高庙。三十日,二使投文声称再过三日,巴夏礼如不放出,即交大将执行。巴夏礼信请免战,而信竟未收到。十月二日,帝谕奕?见之,奕?言其“生性狡悍,此次既被拘执,怀恨必深”,仍不肯将其放出。

十月初,联军军火援军自天津大至,五日,开始行动,大将据报,以为咸丰驻于圆明园。园在北京城外西北十余里,为清帝避暑宫殿,内有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中有耶稣会教士设计建筑者,列帝修治,可谓积二百年之民力经营而成者也。联军往攻北京圆明园间之海淀,防兵败溃。六日,法军首先入园,其将称其建筑之美,珍物之多,为欧洲所无,且非言语所能形容也。法兵将珍物搜去,英军亦得赃物,无赖乘机强取剩余之物。据朝臣奏疏,迄于九日,静明园、静宜园尚未抢劫,禁兵入园防守。奕?时在万寿寺闻之,大惊,以北上之路断阻,逃至卢沟桥,奏言抚局不可再议。上谕仍饬其筹办。七日,二使致哀的美敦书于王大臣,内请释放巴夏礼等,否则攻城,待其放出之后,再议条件,互换条约,并须交出一门,人民苟皆安居,联军亦不辱之。八日,恒祺与留京王大臣议定释放巴夏礼归营。初英人被捕者二十六名,法人十三名,至是,存者英人十三,法人五名,距其被捕之时,二十日耳。方苞于清盛时,记狱中情状,言其饮食不时,污秽不堪,犯人备受虐待,狱吏至为贪狠。嗟夫!我国良民之惨死于狱中者,不知凡几矣!十日,二使再致书于大臣,限其于十三日午时,开放安定门交外兵把守,逾时将即攻城。恭亲王业已逃至长辛店,交涉由恒祺办理。咸丰得奏,谕曰:“倘该夷不允复出,尚复成何事体。”留京王大臣,函请奕?回京,恒祺以恭亲王名义,照会二使赔偿圆明园之损失,并请先议条件,再行开门。二使置之不复,大臣相顾无策,乃于规定期内,开放安定门。咸丰亦谕奕?回京,外兵入城,未扰人民。十四日,奕?回至西便门外天宁寺,明日,照会二使换约。

初联军入京,二国大将意见不协,二使更以欧洲问题,信其难于合作,十五日,英将通知额尔金,(一)英军不能留于北京过冬。(二)十一月一日,军队开始撤回天津。(三)华官开放安定门,理应维持信义,不得毁坏公家建筑。(四)大使决定焚毁海淀之行宫,以及圆明园之宫殿,将即执行。当斯时也,额尔金数与葛罗会商,以为清廷不顾白旗,施其阴谋,不顾国信,捕囚代表,死亡多人,必欲有所惩戒。二使会商之时,对于赔款,则以款已增加,如再要求,徒加无辜人民之担负;对于割地,则以问题将益复杂;对于严惩载垣、僧格林沁,则以一时难于成功,均作罢论。后始议定恤金英国三十万两,法国二十万两,额尔金建议中国政府刻碑胪列阴谋失信之事实,葛罗谓其侮辱太甚,力持异议。最后额尔金主张焚毁圆明园,谓被捕之外人,先曾受辱于园中,必先毁之,然后议和。葛罗不可,主张和议决裂之后,火焚清官,法将助之。英将力言焚毁皇宫,则为失信,额尔金之意遂决。十七日,二使照复恭亲王。额尔金谓中国虐待英人,须出恤金三十万两,拆毁圆明园,葛罗要求恤金二十万两,交还天主堂及教士墓茔。文中约定二十日照复,二十二日,给银,二十三日,签订新约,换约。十八日,英兵奉令焚毁圆明园,于是经营二百年之宫殿,竟于火光之下,化为烟灰焦土破瓦颓垣,世界美术遂少宏丽伟大建筑之一。英将之执行命令者,亦深为之叹息焉!额尔金之报复行动,出于一时之情感,其野蛮失常,殊可痛恨。其不欲火焚皇宫者,盖患恭亲王惊惧出逃,无人负责办理交涉,而非有爱于中国也。俄使伊格纳季耶夫(Ignatieff)自称劝说二使让步,中国不可再失时机。二十二日,户部允给现银五十万两,英使增加要求:一、九龙司归英,二、许华人赴英。法使要求归还前田地房产于天主教,奕?许之,和议始成。

额尔金改于二十四日入城,由英兵保护,至礼部衙门签订新约,是为《中英北京条约》,并互换《天津条约》,文武大臣在焉,额尔金先期约之故也。大臣多呈惶恐之色,额尔金改许先赔现银五十万两,可于四十日内交清,葛罗俄亦允许同样办法。换约礼毕,额尔金即行,英兵于安定门鸣炮庆祝,明日,法使亦至衙门订约,换约并赴宴会,态度颇为和平,后告奕?愿助中国剿匪,额尔金要求朝廷公布《天津条约》于各省,始肯撤兵。法兵出京较早,《中英北京条约》之要款凡五:(一)皇帝对于大沽事件,深表歉意。(二)使馆设于北京。(三)赔偿军费八百万两,由海关提出收入五分之一付交,恤金三十万两,立时付清。(四)华工得侨居或工作于英国属地。(五)中国割让九龙海岸一部分与英。《中法北京条约》,法得赔款八百万两,恤金二十万两,中国交还教产于天主教堂。华文条约,神父之为译员者,添入教会得置地产于内地之文,和议成后,十一月一日,法军尽离北京。十二月九日,英军亦退。其在金州、烟台、定海之兵,亦次第撤退。明年,天津、广州驻军,始尽撤退。委员交还广州政权,巴夏礼报告书中,有谓英兵、粤人相处甚善,其前反英之运动,曾由官吏奖励而成。委员管治期内,广州城外团练,受总督黄宗汉之指挥,仇杀外人,联军追杀团丁达于花县。由是官吏始知乡民不足以慑外兵。

纵观清代迄于一八六〇年之外交,吾人未尝不深叹息。外人来华,初为商业,其所求者,则为商业上之机会,如其愿偿,生命财产,均能安全,则可无事。其不能者,政府则以武力助之,盖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本家汲汲谋得市场于海外,而中级社会之政府,予以保护,不惜用兵,乃合商业、政治二者为目的,外交武力为手段,弱国遂为鱼肉。同时,清代内外官吏国际知识浅陋,无以应变,以致重大之损失。中国对外初无交涉之可言,外商限于一地,遵守习惯,相安无事。一八三四年,形势大变,平等待遇、严禁鸦片、法律问题,相继发生,遂成战祸,缔结城下之盟。不幸对外思想,依然不变,政府更无远大一定之政策,其一时成功者,则赏以官爵。迨其失败,虽有批准之朱谕,亦不免于惩罚焉。其前后矛盾,殆无理解之可能,终则酝酿英法联军之祸。其争执之初起,原属无足轻重,可即解决之问题,乃因昏庸之大臣,造成极大之事变,缔结丧失权利之条约。所可怪者,大臣之反对条约者,对于关系国家主权,人民生计之协定关税,及领事裁判权等,未曾要求修正,反于国际上之常事,如入京觐见,公使驻京,抵死力争。其心目之中,徒以天朝皇帝不应与外夷公使非礼相见,而失其尊严也。其时国内扰乱,财政困难,咸丰初以时局之严重,主张议和,乃以知识之幼稚,发生重大之误会。禁军迭败,帝逃热河,恭亲王密奏迁都陕西,胜保请招南军勤王。其时江南大营再溃,太平军迭陷东南名城,势大涨旺,二事均以和议告成作罢。和议既以增加代价而成立,咸丰仍未觉悟,不肯回京。关于进递国书,谕曰:“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若复任其肆行无忌,我大清尚有人耶?”及额尔金坐轿出京,奕?奏其事曰:“沐猴而冠之状,殊觉不堪入目。”其原因一则由于少见多怪,奕?幼生于宫中,未见外人,外人之行动,异于华人,坐轿之状,不无稍异,一则出于轻视之心理,咸丰初禁美使坐轿入京,后俄使坐轿,轿夫均受重罚。及联军逼近北京,始许公使于城外坐轿,而今力无奈何,徒作讥刺之语也。

《北京条约》成立,俄使伊格纳季耶夫自称劝阻二使,给银从缓,外兵不久驻京,力请解决二国之问题。初俄经营东方,探险队前往黑龙江下流调查,而朝廷对于满洲,以为发祥之地,除罪人而外,严禁汉人移居。黑龙江北岸,只有少数野蛮部落。一八五三年,俄国要求分界立牌,会以克里米亚战延期,俄船阑入海口,其政府请将黑龙江松花江北岸归之,中国不许。一八五八年,黑龙江将军奕山奉旨与俄东西伯利亚将军穆拉维夫(Muravieff)订立界约,五月二十二日,相见。穆拉维夫要求黑龙江等地,分属二国,并准二国船只往来。奕山拒之,明日,再见仍以为言。奕山坚持如故,乃称病不见,二十六日,奕山胆怯,至其寓所见之。穆拉维夫益横,提出草约,奕山拒绝签字,遂大声喧嚷,将文收起而去,夜间放枪,有意寻衅。奕山为其所胁,派人见之,竟称若不签订界约,将即驱逐北岸屯户。二十七日,奕山许而从之,约成,是为《瑷珲条约》。其条款凡二:一、黑龙江、松花江北岸,自额尔古纳河至松花江海口属于俄国,其南岸顺江至乌苏里江属于中国。自乌苏里江至海所有地方归二国共管。各江只许中俄船只往来。黑龙江北岸居住之满洲人等,照常居住,仍归清官管辖。二、二国准许两岸居住之人民,互相贸易。约成,派员勘界,其属黑龙江境者,自无问题,而乌苏里江一带属于吉林。朝廷以奕山失职,将其罢免,勘界久无所成。其在西北,中国于鸦片战后应俄要求,开放伊犁及塔尔巴哈台,边界则未勘定。

一八五九年,伊格纳季耶夫奉命入京,七月,呈递补续和约六条,其主意则请勘定吉林乐界,新疆地界,并求陆路通商权利等,由理藩院大臣肃顺、瑞常交涉,将其驳斥。双方强词夺理,各出恫吓之词,交涉毫无进步。俄使照会军机处,亦无所得,后即出京。及英法联军进至天津,俄使要求回京,俄抵北京,而联军兵临城下,自请调解。奕?密奏其经过曰:“前据俄罗斯伊酋来文,屡请前赴英夷营代为说和,昨又据崇纶、恒祺等面称该酋现已进城,暂住北馆,仍自请赴英营劝阻,允给银两尚可从缓,且可酌减,并称不致久驻京师,夷兵亦令退至大沽等处,不使驻扎近京地方等语。臣等明知此事系俄夷怂恿,今为此言,何可尽信?然解铃系铃究出一手,若不允其前往,难保不倍加作祟,因给予照复令其前赴劝阻,设能如其所言,于抚局不无裨益,而伊酋事后如有要求,再作理论。”俄使所言多非事实,奕?之解说,全出于误会。及二国罢兵,俄使请订新约,要求改订吉林、新疆地界,并商业权利。奕主张借给绥芬乌苏里江一带与俄,华人住居之处不得占住,添开商埠,俄使不可,十一月议成条约,竟将土地割让。奕?奏曰:“该酋以英法之换约,攘为己功,设或迁延不定,恐或另生枝节,而英国兵既不撤,法国兵亦未尽回津。渠等狈狼为奸,尤虑变生意外,臣等查夷性犬羊,喜人怒兽,势难理喻。俄酋居心狡诈,必须力为防维。再与之理论,难保不勾结英法为患,但于目前之患较少,不得不委曲允从,以便催令英酋退兵,俾京城根本既安,人心渐定,以全大局。”其言多无根据,奕?将其上奏者,一盖曲解事实,或受俄使之愚弄,而不自知。一因前言借与,而今割让,是以恫吓皇帝,而欲其批准,借以解决二国之争执也。《中俄北京条约》之要款如下:

一、黑龙江下流至乌苏里河合流处,南岸属于中国,北岸归俄。自乌苏里河口而南,上至兴凯湖,二国以乌苏里及松阿察二河为界,西属中国,东属俄国。自松阿察河、白棱河等迄于图们江,西属中国,东属俄国。于是东北沿海岸广大之区域,尽归于俄。二、西疆勘界,指明顺山岭大河,及华官所在卡伦为界。西疆之范围颇广,一八六四年之《塔城条约》,中国丧失塔尔巴哈台伊犁所属巴克图卡伦迤西之地。后新疆叛乱,将军与俄员勘科布多等界,亦多割让领土。三、中国开放喀什噶尔——新疆之要地也,并许俄商于库伦、张家口销售零星货物,俄于喀什噶尔、库伦得设领事。四、两国边地长官,平等往来。一八六二年,二国订成通商章程,试行七年,改订商约,俄商享受陆路上贸易之特殊权利(其权利详后)。于是俄国不劳军队,得有广大之区域,及陆路上商业优越之地位,甚矣哉俄国外交官之狡诈多能也。相形之下,何清廷大臣之愚拙若此耶!一则由于一强一弱,一则由于无正确之报告也。

同类推荐
  • 从九岁开始谋划称帝

    从九岁开始谋划称帝

    “叮!宙斯盾系统激活。”“叮!超能系统激活。”“叮,宙斯盾防御体系开启。”叮!能量不足!”“叮,超能系统转生体系应急通道按程序指令开启!”“转生体系应急通道定位坐标~五千年前始皇帝登基年前三个月。”“叮!转生体系传送阵启动,请宿主选择转生载体男女老少…”“叮!定位坐标~始皇帝登基年份被联邦1号博士疯子张强制连线临时改写…”这是张乘风最后听到的声音,他不知道那个疯子中的疯子到底踏马的改写了什么指令…
  • 明末之争战天下

    明末之争战天下

    朱慈照,一个孤儿,生性冷酷奸诈。上学的时候欺负同学,长大后进入黑涩会,被仇家追杀到了金三角,学会了一身本事,灭了仇家,成为了黑涩会老大。就在他志得意满时,却被仇家后代暗算报复,莫名其妙穿越到了明末,成为了崇祯四儿子朱慈炤。面对即将国破家亡的处境,朱慈照步步惊心,有惊无险;就在他一步一步统一华夏,扬威海外时,却发现……
  • 丰碑杨门

    丰碑杨门

    (新书已发《北颂》,兄弟们快来支持一波……) 大郎替主把命丧;二郎无力而阵亡;三郎马踏入泥浆;四郎失落在辽邦;五郎一怒当和尚;七郎乱箭透心凉;六郎只身见高堂……一部《杨家将》,半部血泪史,忠臣流干血,妇孺流干泪……21世纪宅男杨希穿越成天波杨府第七子,他该如何拯救这忠烈满门……PS:本书架空历史爽文,非正史、非传记,遗漏不符,错误矛盾之处,尽请谅解。书友群:【火山营】195992981【盗草人】全订群:891188649
  • 于乱世,为枭雄

    于乱世,为枭雄

    转眼千年,于乱世风起云涌,风生水起。携名人平定内乱扫清外敌。
  • 三国之霸业召唤

    三国之霸业召唤

    穿越三国,有未婚妻,有伙伴,有朋友。还有召唤文臣武将的金手指。且看他如何征战四方。
热门推荐
  • 网游之神兵天劫

    网游之神兵天劫

    纵横游戏数十载,肖楠手握绝世神兵——诛仙,已然是站在天地间最顶尖的人物之一。但是由于女友的背叛,以至诛仙易主。九天神雷劫下,诛仙剑出,肖楠的一切尽毁于神剑与天雷之下。带着无边的悔恨和愤怒,肖楠重生而回!这个世界,这片苍穹,终究会因我的剑而战栗、颤抖!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一夜流星,一世飒踏

    一夜流星,一世飒踏

    是谁用那真挚的心,换回了一段短暂的美好,又是谁用一生,去验证了一世真正的情
  • 系统傍身造就世界最强

    系统傍身造就世界最强

    我是林文,在一个夜晚,我莫名其妙获得了系统,这使我平淡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改变,实力逐渐变强的我,发现了这个世界暗潮涌动,我一定会保护好我的家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成为世界最强!!!
  • 妃同小可:霸道神妃无人敌

    妃同小可:霸道神妃无人敌

    “夜澈轩我恨你!”这是临走前珞星幽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我何尝不想和你在一起,只是我们的身份有别。”夜澈轩摸着她的画像说。
  • 雪落无尘:妖娆驭九天

    雪落无尘:妖娆驭九天

    她是废材?她是丑女?不,她是二十一世纪黑白通吃的暗夜女王,冰冷无情,杀人如麻,谈笑间夺人性命!当她成为一名废柴,那些渣渣岂能入她的眼?
  • 绝世无极

    绝世无极

    王者的归来意味着战斗的开始,在地球战斗之后,他将踏上异界之旅。
  • 校草哥哥宠上天

    校草哥哥宠上天

    一对校园结识的兄妹,后面哥哥发现对妹妹越来越喜欢,恰巧妹妹以为只是哥哥对妹妹那种喜欢……结局会怎样呢?
  • 痞女也有春天

    痞女也有春天

    他是她从小的梦想,无可替代她是她最好的闺蜜,二人吵吵闹闹,感情深厚。可是他却想替代他的梦想他只为她一人改变,他愿意为了她付出自己的一切只为得到她的心一场爆笑,虐心之剧,拉开帷幕......
  • 觉醒者

    觉醒者

    神秘杀手冒名进军统,打鬼子,除间谍,美女相伴,破坏特高科惊天阴谋,揭露不世之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