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47600000010

第10章 第九讲 《大宗师》

《大宗师》,题目的结构也是“大-宗师”。什么叫宗师,宗者太也,一种学派就叫宗,你们看佛家分什么净土宗、华严宗、天台宗。宗师就不是普通的师了,普通的师有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宗师就牵扯到信仰问题,他是那一个方面的领袖大师。庄子的这个题目是跟大家开了一个玩笑,因为任何一个人一看到题目,都会认为,这篇一定写到一个权威,权威型的大宗师。结果你把这一篇读完了以后,你才知道,没有大宗师。庄子所谓的大宗师是什么,是看不见的那个“道”。任何看得见的都不是大宗师,都是普通人。我们修道养德,要服膺于“道”,最值得我们尊重的不是某一位师傅,不是像武侠小说里见到师傅就磕头,庄子说唯一受我们尊重的真正的大宗师,是我们看不见的“道”。那个“道”就是天然,就是自然,它在那里运作着,我们看不见它,但我们可以学它,我们可以修道,但无法把它拿到手。不是说我一个人修了道你们全都修不成,没有谁能垄断它。我也无法把它拿去传给我的子女,我更不可能把它拿去卖钱,那个就叫“道”。

《大宗师》中间庄子提出了一种人,名叫“真人”。庄子说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是“假人”,这里的“假”不是指假货的假,“假”的意思是假借来的,实际上我们都是假人,我们是借了一些东西来组合成人。我们全身有百分之七十多是水分,是从大自然借来的,还有钙、钾、镁、磷等各种元素,这些都是借来的,也就是说等我们死了以后,借来的这一切都还要还给大自然。我们是假借来的。而庄子说的“真人”,就是后来说的神仙。庄子没有用过“神仙”两个字,但是他用过“真人”,也用过“神人”,就是后来说的“神仙”。所有关于神仙的传说,其最初的版权,属于《庄子》。庄子创造了真人、神人这种形象,使以后关于神仙的各种传说代代不绝。

【古之真人,不逆寡,】对着干就叫“逆”。“寡”者少也,少数派也。古代第一个真人,他尊重少数派。他不是跟着朝里的大官,不是哪里有少数派就欺压人家。

【不雄成,】有了成就,不会拿来自我吹嘘夸大,不会把自己英雄化。自我夸张就叫“雄”。

我们几十年前,做了很多个人迷信、个人吹捧的事情,一个人伟大得不得了,我们每天吃的饭都是他送给我们的。现在又恰好相反,你如果不把你的长处拿去卖弄呢,人家就不赏识你,结果你连工作都找不到,所以第一件事情还得要“雄成”。去找个工作,问我有什么,我说我出了几本书,这就叫自我雄成。

【不谟士。】这个“谟”本来是寂寞的“寞”,但是用在这里它不是假借,这个“谟”和招募的“募”可以通用。这句意思就是不去拉帮结派,不去组织集团,不去拉拢一批人。真人最瞧不起最厌恶这个。动辄就要去弄一帮人,从小流氓起,直到上面政治野心家,都要搞“谟士”的事情,真人反对这个。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一个人真正做到了这样,对他说来,一个好处和机遇从眼前跑了,他不悔。普通人一天到晚都在悔,早晨起来他去看一下股票,哎呀昨天要是晓得这样我就该把它买了。要不就是在哪儿看到一个女子,哎呀,我本该给她写封信去,结果她跟人家好了,又后悔。普通人一天到晚都在痛苦之中。庄子教给我们,要像真人那样,“过而弗悔”,“弗”就是不,“过”就是从眼前过了,pass了。“当”就是正好,得当。一个篮球丢过去,恰好丢到那个篮筐里头,就叫当。这时候也不要表现得扬扬得意,你不要说你百发百中,不得了,说你练这个球都练了三年了,庄子说你运气好,球丢过去,恰好中了圈圈里头,不要自得。这是我选的第一段。

第二段。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其寝不梦”就是睡觉睡得很香。“其觉无忧”,醒来以后也没有什么忧愁。“其食不甘”,他吃什么东西,并不觉得特别好吃。好吃就叫“甘”。不像我们偶尔吃到一次美食,猛吃到撑,那个就叫“甘”。“其息深深”,“息”就是呼吸,这个牵扯到练气功。“深深”就是深呼吸。他不像我们普通人,我们身体会有个小疾小患,特别像我这样的,从前还有个气管炎什么的,说话都喘气,气很浅,但真人的气就很深。

不过,读到这里呢,我们也可以纠正庄子先生的一个错误。他刚才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这个是他老先生缺少科学常识。根据现在睡眠科学的研究,人在睡眠中间,有一个过程叫做快眼动睡眠。每天夜晚都有若干次,你睡着了你不知道,但是来观察你的人就看见你的眼球在那里动,每天夜晚每个人都会这样。如果一个人睡觉的时候动眼睛,你把他叫醒,问他是不是在做梦,他就会说自己是在做梦。所有的人都要做梦。所以,庄子说的“其寝不梦”绝对没有那回事情。只是说有些人快眼动睡眠做了梦以后,后来他又进入各种阶段,他就把梦忘了,因此醒来以后,想不起自己做过梦。

但是庄子那个时代科学水平低,庄子也不是搞科学研究的,他的很多话都是想来说的,我们也不必太认真,或者句句要落实。刚才至于他说到“其食不甘”,这个我就做不到,我要吃到一点好吃的菜啊什么的,我就觉得很好吃。我想,要做到“其食不甘”,除非是那个人他有胃病。这些也许和真人无关,庄子只是要告诉我们不要贪于美食,不要一说起今天晚上要烫火锅,舌头都禁不住伸出去了。人要控制自己的食欲,不要猛吃死长,现在好多人三十多岁肚子就掉出来了。“其息深深”,这个我也没有体会过,因为我这个人一辈子又不锻炼身体,气功也不练,啥子叫“其息深深”,是怎样深呼吸我也不知道。

【真人之息以踵,】讲养生的书里说,人的脚底下有一个穴位叫涌泉穴,“踵”就是涌泉穴。说真人的呼吸很深,深到脚板心那个涌泉穴去了。庄子呢也可能不懂人体结构,气体再怎么着都不可能钻到脚板心。但是这个事也难说,研究这些的说人体经络一百零八个穴位,我没好好研究过。

【众人之息以喉。】说我们普通人呼吸用喉咙。不过这个说得也对,有个医生就教过我们,医生告诉我们,要尽量用鼻孔呼吸,不要张着嘴巴呼吸,这样不卫生,直接把很多有害的东西吸进去了,通过鼻孔呼吸,会把一些有害的东西阻挡了。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说得也是众人,即普通人,普通人如果和人家争论起事情来了,或者骂起架来了,人家就只好屈服。“其嗌言若哇”,意思是他的话就在喉咙里,马上就出来了。庄子写的这些细节也很有趣,讨论会上争得脸红脖子粗的时候,就是“其嗌言若哇”。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人的各种欲望嗜好不能够没有,但是不应该深,不管人的哪一种欲望,都不要太强烈了,太强烈了,大自然所赋予他的那些良好的东西就很浅。大自然形成的那一套良好的东西就是天机。因为基本上欲望都是人心产生的,很少是人本身需要的。庄子说的“天”不是sky,是nature,大自然,庄子说人体生命本身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要让身体顺其自然,不要横加干涉,一个人的天机才能够萌发出来。但是我们成人进入社会以后,我们的嗜欲越来越深,使我们丧失了自然的天机。庄子说的虽然是真人,但实际上是借真人来说我们这些“假人”,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短处之所在。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说”要读成yuè,“恶”要读成wù。真人对于生命并不特别留恋,对于死亡并不怎么敌视,到时候要死就去死。苏东坡说的鸡鸭鱼肉碰到就吃,生老病死时至则行。

【其出不訢,】你们仔细看,“言”旁一个“斤”字,不是“訴”,没有那一点,这个字通欣赏的“欣”。“出”指为社会所用。他一旦被社会所用了,并不表现得那样狂喜。

【其入不距,】这个距离的“距”和拒绝的“拒”是通的。如果有一天要打发他回去了,他也不拒绝。不像现在有些人,说他该退休了,结果他就抗拒,老是赖着不走,还要赖五年。

【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这个“翛”是风声的意思,就是我们说的咻的一声,是象声词。真人要走了就像一阵风咻的一声就走了,他要来了就咻的一声就来了。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他哪怕为社会所用,他都没有忘记他本来的理想、出发点,“始”就是出发点。好多人都说他的出发点是什么什么,他要为国家作好大的贡献,但是等他一旦做起事情了,他就忘了出发点了,结果都是在想这回把事情弄好,好连升二级,好升到副处级,这就叫“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就是通知真人要结束了,他马上就可以结束了。不像我们要结束了,还要求是不是给开个欢送会什么的,那个就叫“求其所终”。真人不要求这些,来就来了,走就走了,都看得很淡然。

【受而喜之,忘而复之,】得到和接受了一个什么东西,就喜欢,但是很快他就忘记了,又把这个退给人家了。就是说他把得失看得非常淡,没有挂在心上。“复”就是退回去。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受而喜之”,没有哪个是“忘而复之”的。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虽然修道,但是不把自己的内心一天到晚都挂在那件事情上,也不是为了修道,要把个人的内心都抛弃。他仍然有他的内心生活,仍然过得很淡然。修道本来就是锻炼自己的,不是说要修什么道了,就一下子什么都抛开了。他的这种超然的态度,就叫“不以心捐道”。

【不以人助天,】“天”就是社会与自然,自然形成的规律和趋势。不要人为地去推进自然的规律和趋势,让它自然地运行。对于自然界,我们人类做不到主导,但对于社会,人有时就可以去主导周围的人与事。墙要倒了,你就让它倒,你不要帮它倒,你去推就是“以人助天”,你不推它也会倒。庄子的意思,是极端地尊重自然,体现无为。

【是之谓真人。】这就是所谓的真人。

【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其顙頯,】如果做到了这样,他的内心把是非、得失、利害、生死全部都忘了,没有能挂在他心里的了。他的容貌表现出安静的状态。“寂”就是安静。“顙”就是眉心这个地方,“頯”是指额头很宽大。大概古人信这个,古人认为人身上的器官中有一种叫“顙”,人不但有心灵,能够判断和思考,还有更重要的“顙”,能够给我们提供灵视和灵听,使我们的眼睛能够展望未来,耳朵能够听到更多的东西,不只是普通的声音,这就要靠“顙”这个地方。这个好像也有些道理,因为从解剖学来说,人的大脑中间有个叫松果体的,就在眉心里边,据说这个松果体还能够感光。古人这样看重这个地方,也许是他们感觉到了,感觉到我们人体有各种器官,有一个地方是“顙”,专门管一些高级思维的事情。

【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各位,这两句是多么美啊。一个人惹上争论,如果他心境一凄凉,他就觉得是秋天了,如果他心头一温暖,他就觉得是春天了。我写不出这样漂亮的句子,为什么我要选取原文来讲,就是让各位能够记住其中的一些句子,将来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它,能够在谈话中运用它,那么就是客观上传播了中华民族的语言艺术,希望你们能永远记住这八个字。写一个人的表情,庄子和我们写小说的不同,写小说写人物的表情是很细致地写,眉毛怎么跳了啊,流了一滴泪水啊这样,庄子是从抽象的角度写,这是好句子。

【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作为一个真人,他的喜怒哀乐都和一年四季的大自然同步。还不光是真人,就是我们每个人,也会“喜怒通四时”,和自然界互相沟通。小时候,如果你起得早,到野外去,看见东方一轮太阳刚刚出来,小娃儿就忍不住大声喊叫,非常快活。反之,到了初秋的黄昏,如果又遇到夏末很多雨,那个时候你又失了恋,就会有一种凄凉的感觉。不用哪个来教,你跟大自然都有同步性。“物”就是指整个客观世界。一个真人,他与整个客观世界不发生冲突,一个真人,他不会今天宣布,他要改造这条江,他要改造这座山,或者他要改造这个社会,他不会这样,真人和自然是和谐相处的。“与物有宜”,和这个客观世界很合得来;“而莫知其极”,我们又弄不清楚其底牌。“极”,顶点。到底怎样的,我们无法知道。

第四段一开始,大宗师就出来了。这个大宗师就叫“道”。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情”指实事,“信”是信用。那个“道”,是实际存在的。但是它又“无为无形”,是看不见的,任何“道”都不如我们的茶杯,拿在手里看得见,有重量。“道”没有重量,也看不见,也拿不过来的。“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你们注意这是个对偶句。

【可传而不可受,】“道”可以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但是不可能变成某个人的所有物,不是某个人得到后就永远只属于他自己。

【可得而不可见,】一个人修身养性能够得道,但是从外在看不见。我说我得了道,你们看不见,我自己也看不见。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固,本来。去追溯这个“道”的根本,宇宙空间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了。至少自然界,有些基本定律,是早就有的,世界尚未形成,那些基本定律就在那里起作用,那个就是最古老的“道”。原子有原子运动的规律,原子核中间的质子和原子核外面的电子,各有其运动的规律,而它们是在人类世界被造成之前,早就存在的。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这里的“神”,是动词,由于有“道”这个东西存在,哪怕是鬼魂,都能够使它神起来,“帝”就是远古的帝王,黄帝、炎帝都叫帝,由于有“道”,能够使帝王具有神授性。“生”也是动词,天空是被“道”生成的,如果没有自然界的“道”,不可能有天空,不可能有大地。你们注意,这又是一个对偶句。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我们假设宇宙,有一个极点,最高点,相当于英文的culmination,叫极点。我们不能说这个“道”高得很,它不是和你的直接距离比有多高,而是任何一个地方存在,在宇宙的最高点那里,“道”也在那里,但是我们并不是因此就说“道”很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从前把上下四方称为六极,这六个方向推到极点,“道”也在那里,但是我们也并不因此说“道”很深。

就是说,无论时间维度还是空间维度的任何一点,都有“道”的存在。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哪怕在天地出现以前,就有了“道”,但是我们并不就说“道”是如何的悠久。“道”是无所谓悠久不悠久的,它是超时间、超空间的,是无所不在的一种永恒存在。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并不因为它比上古那段历史还要长,我们就说“道”有多古老,因为“道”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发挥作用。

这个“道”就是大宗师。庄子《大宗师》里面最核心的段落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一段,所以庄子从来不鼓吹个人崇拜。这是庄子和那些儒家最大的不同。你们知道,在春秋战国时代,儒家是最看重领袖的,孔子的门生一切好处,都归为老师孔子,孔子被捧为圣人。与儒家对立的墨家也是这样,墨家崇拜他们的宗派领袖“巨子”,“巨子”用白话翻译过来就是“大人”。墨家也是搞崇拜的。甚至墨子死了以后,墨家学派还要在其中间选一个样子长得像墨子的人,每次学习理论的时候,都把他放到老师的位置上坐着,就像菩萨一样供起来。儒家也搞这个,据说孔夫子有个学生叫有若,有若的样子长得像孔夫子,有时候他的学生也把他当做夫子一样崇拜。他们的这些大宗师,都是具体的人,要拥护一个领袖,要跟着这个领袖,一切听领袖指挥。庄子不,庄子说的大宗师就是“道”,不是人。庄子崇拜的就是这个。

在先秦诸子中间,唯有庄子一个人是这样,他不崇拜某一个人,他只信仰“道”。所以,这就导致庄子所有的学说缺乏可操作性,因为要操作,就要弄一批人去实践,你都不信这个,你实践什么?你看现在,提倡国学的山东那边就很机灵,赶快找几个画家,画了一个孔夫子像,然后就在全国宣布这个是标准像,今后全国都要用这个像,等等,这个就表现出两千四百多年历史中的领袖崇拜。我们中国人到死都脱不了这个壳壳。让他去崇拜一个抽象的东西,他接受不了。所以,国外的有些宗教,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一个基督教,一个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不供什么“菩萨”的,你看他们的教堂都是空的;基督教呢,上面只是十字架。中国人觉得这个完全不稳当,中国人一定要做一个菩萨。这不是中国人后来发明的,在树菩萨像以前,中国人早就是这样做的。古代的礼仪中,有一种礼仪叫“尸”,但是那个“尸”本来的意思不是尸体,是“尸位素餐”的“尸”。

从前的人,比如有一家人姓张,他们日子过得好,全靠他们的一个祖先,比如曾祖父吧,张大爷,发了财,后来子孙就有了钱。后来张大爷死了,他的子孙每一年都在他生日那一天纪念他,怎么纪念呢,就在后辈中间选一个小娃儿,喊他到上面去坐着,穿着衣服,模仿张大爷,坐在那里接受底下的爷爷伯伯叔叔的跪拜,这个就叫“尸”。中国人完全要眼见为实,要眼睛看得见,看见有人,才会赶紧跪下去拜。如果是空的,他会说那里是空的,我又没看见我拜啥子。中国人要看见有才算有,没有看见就不存在。所以庄子的学说,历来被人冷淡,他这一点不合中国国情。相反,你看中国历史,所有的民间宗教,五斗米教、白莲教等,都有个教主,要把教主供起来;包括农民革命,比如义和团也要供一个什么黎山老母啊、太上老君啊,等等。我觉得庄子因为他的学说,使所有伟人无法和他相比,他能够提出一个抽象的东西,就是“道”。不要因为看不见“道”,就认为它不存在。实际上你想一下,有几样东西你看得见?原子的样子你看见没有?分子的样子你看见没有?更别说质子、介子,但你不能说这些东西不存在。

还有一点,庄子是信仰灵魂不灭的。庄子认为有一种东西就叫灵魂,但是这个灵魂我们又看不见。在十九世纪,法国有一些人研究灵魂,说一个人快要死的时候,把他称一下,有多少多少克,等他断了气以后马上再拿去称,结果就少了二十一克。法国人说,那个就是灵魂的重量。在十九世纪的时候大家都信,后来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情。因为那个时候的计量工具不准确,有误差。

《大宗师》所要讲的就是信仰这个抽象的“道”。

最后这一段。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曰:】有三个修道者在一起修道讲德。一个是子桑户,“子”者,男子之美称也;一个是孟子反;还一个叫子琴张。这点很奇怪,因为这个子琴张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中间的一个,历来认为这个子琴张是孔夫子的弟子。但是庄子写的是寓言,也不晓得这个子琴张是不是既信儒学又信道家学说。

【“孰能相与于无相与,】很绕口,意思是,谁能够做到我们相好于不相好,就是我们用不相好的办法来实现我们相好。君子之交淡若水就是这样,不是我们说的相好就是亲得不得了。他们是通过这种不相好的方式来相好,这个你只有去体会“君子之交淡若水”的意思才会明白。

【相为于无相为?】我们彼此用不帮忙的办法来帮助对方。

实际上就是无为,顺其自然的关系。

【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登天游雾”是说人的心境与精神状态,能够放开漫游宇宙。“挠挑”是双声词。各种姿态变化没有穷尽,从内心到行为都极其潇洒的状态。我们彼此忘掉了对方的存在,用这种办法我们成为最好的朋友。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永远没有穷竭。这叫淡淡之交得久长,不是耍,好了三天,到第四天就翻脸。

【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他们三人彼此都不回答,互相看了一眼,就会心地微笑。他们完全理解,用不着说了,想法都一致,这样他们变成最好的朋友。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没过多久,子桑户死了,还没有下葬。

【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孔子听到了这件事,就派子贡替他们办丧事。

【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他们是三个人,子桑户死了,显然就剩下两个了,那么这两个朋友在干啥呢?一个在编草席子,一个在弹琴,他们一起唱道……“编曲”不是作曲,“曲”是从前一种养蚕子的席子,北方人用苇子来编的就叫曲布。所以这里的“编曲”就是编草席子。为啥子要编草席子呢,这点谁都没有说,古往今来的注解家都没有想到这个,这是因为从前给庄子写注解的都是高层人士,他们不像我,经历过各种生活,我知道他们为什么编席子,因为他们太穷,买不起棺材,用席子拿来裹了去葬,叫软埋。

【“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这个“来”不是来去的来,是一种感叹词。“而”就是你。桑户啊,桑户啊,你已经返回真实状态了,只有我们还在这儿打起精神做人哟。庄子说人是假借来的,活着是假的,死了才归真。

【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子贡看见他们在那里唱歌,赶快几步走上前去,问道,你们在朋友尸体前唱歌,这个合乎古礼吗?人死了,就应该有丧礼嘛,有一定的规则。比如我们现在,人死了,搭个灵堂,大家打麻将。也是一种礼嘛。古人的礼呢,就不打麻将,叫你守着。现在人觉得守着麻烦,打打麻将吧。

【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是”,此,代词,这里指子贡。这两个人相视而笑,说,他知道什么是礼呢!很藐视子贡。

【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子贡就回去了,给孔子老师汇报,说: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啊?他们要修什么行呢?又没有看到他们讲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不像儒家,儒家修行,孔子老在那里讲,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他们放荡自己,完全不把人的身体当一回事。人虽然死了,但也是一种存在,尸体还在这里,他们却完全不理这回事,他们纯粹追求的是精神。

【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在尸体面前居然还唱什么歌,还脸色不变,我没有办法给他们下定义,他们是些什么人呢?

我们死了亲人都要哭,从前人们哭得还要凶,脸色要苍白,表示自己特别悲哀。儒家特别看重这个,儒家不但要求脸色变化,估计人都必须瘦下去,几顿饭不要吃,这样才算办丧事。“颜”就是脸。朋友死了,你总应该做出一副伤心的样子嘛。你看我们现在的人好会做哟,死者家属本来都不哭,记者来采访,镜头一对着他,他哇一下就开始哭。我们都是假人。子贡说,他们居然脸色不变,我没有办法给他们下定义,他们是些什么人呢?问他的老师孔子。

【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什么叫“方”呢?上下四方的这个世界就叫“方”,世界是一个立方体。就是说他跟我们都不同,他们是世外之人,他们是活在现实世界以外的人,孔子表示理解。“丘”,孔子称他自己。而我们是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他们是生活在想象世界、精神世界里的。

【外内不相及,】我们和他们不同,我们是入世的,是生活在现实社会里的,是将要建功立命的,是要做出一番事业的。总之,他们不来这一套,他们是现实世界以外的。我们和他们谈不拢。

【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陋矣。】“女”就是汝,就是你。我让你去悼念他们,这是我没有见识。

【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他们那些人是和造物主——比方说上帝,在一起的人,他们不是我们这些学人。这个造物者也不是真正的上帝,上帝有神格,毕竟还是有神的存在。这个造物者是刚才说的“道”、“大宗师”,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而游乎天地之一气。】他们那些人是活在天地之间,那一种自然界所赋予他们的状况就叫“气”,他们活在那一种状况中。

【彼以生为附赘县疣,】“赘”就是人身上长的包块,附到你的身上,叫“附赘”。“县”读xuǎn,“疣”,瘤子。他们认为生命的存在,只是寄托在人体上的一个瘤子那样的东西,什么叫人生,人生就是寄挂在那里。

【以死为决溃痈。】他们认为死亡就是附着的那个包块掉了,悬起的那个瘤子也破了,脓也排泄走了,这就是死。“”guan,疮了的就是这样写的。“痈”就是背上长的碗口大的疮。说人生等于长的瘤子,死亡不过是那个瘤子中间透了破了,那个脓排泄掉,人轻松了,就叫死了。你看,刚才那两个朋友说子桑户:你已经变成真人了,我们还要在这儿做假人。意思就是说,活着是很痛苦的,人生就像那个瘤子一样,只有脓,把脓排了,人才得快活。【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这样的人,他们的生死观都是这样的了,他们怎么会知道我们的这些观念,什么是生啊,什么是死啊,什么是先死啊,什么是后生啊,他们都不认为这些有多大意义,那些修道的人不看重这个。

【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假”就是借。他们认为人活在世界上,是人的灵魂从你母亲的一个卵子和你父亲的精子借来的,是从外界的东西借来的,只是把灵魂寄托在身体里,和身体在一起而已。

【忘其肝胆,遗其耳目,】他们把人身上的各种器官,肝啊胆啊耳啊目啊,都忘记了,当做不存在。

【反复终始,不知端倪,】人的生与死是永远在循环,没有尽头。这是庄子的看法,庄子认为,死是人的重生,死生循环。

人死,但是人的灵魂永恒存在。

【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渺渺茫茫,他们的死生循环是在客观世界之外的。

【逍遥乎无为之业。】他们过的是一种逍遥而无为的生活,这就是他们的事业。

【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他们那样的人,怎么会昏头昏脑地像我们这些世俗的人讲那么多死亡以后的各种丧礼呢?他们又何必将那些丧礼表演给人家看呢!拿来给人家看说他们是朋友够交情,说他们二位有义气?

实际上当今的人,父母死了,有几个真正悲哀的呢?有的说,老人家死了,我好俭省些钱免得供那么多,还有的说那个房子该我继承了。但是他们样子上一定要做得够,让人家说,你看他们家办丧事办得好,人家打

同类推荐
  •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这是一本聊出来的书。作者八十岁以后,不再上大课,学生知道其喜欢散步,路线又比较固定,所以经常与作者在路上“偶遇”,与作者一起散步聊天。谈天说地,论古道今,即成此书。书中既有对人性问题的探索,也有对历史问题的求解,既有对命运问题的省思,也有家国情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倾心关注。大到世界革命,小到同性恋。问题广泛,五花八门,却处处不离哲学,每每有思想火花的迸发。作者自嘲是“马路哲学”,其实是传道授业的一种方式。
  • 素书(中华国学经典)

    素书(中华国学经典)

    《素书》是一部关乎人生、人性、人道和谋略的书。全书共六篇虽然字数很少,但句句都是经典,无论是治国、处世,还是修身、待人,读者总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为了让读者更轻松地阅读和品味经典,我们结合现在读者新的阅读需求,对《素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编排,精准的解析和注释,配以丰富生动的案例,力求更好地展现国学经典的魅力,让广大读者更加轻松地领略它、读透它、运用它。
  • 创造进化论

    创造进化论

    《创造进化论》是法国哲学大师柏格森的巅峰之作,更是为他带来诺贝尔文学奖的传世名著。本书站在生命进化的角度演绎生命的发展历程。不同于环境决定物种演化的观点,创造进化论主张的是生命存在一种与生俱来的冲力,这种冲力是决定物种进化繁衍的主要推动力量。《创造进化论》一书结合了生命哲学的有关内容,成为人类史上重新建构哲学的重要典范,它提出意识具有延续性,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便是生命的存在。
  • 观念(2)

    观念(2)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观念的竞争。观念的先进与落后,决定了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精彩故事琳琅满目,深刻酷评振聋发聩。本书蕴涵丰富人生智慧、揭示种种人生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间里迅速更新观念,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 价值美学

    价值美学

    “价值美学”在中国属于正在建立的一门学科,本书作为一部探索性的学术著作,许多观点与传统美学相左。作者强调:审美的秘密存在于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之中,审美现象即主客互动关系所生成的可感受、可体味的意义、意蕴、意味,它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本书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大量审美现象出发,结合人的本质与价值的本质,论证了审美现象属于价值范畴的历史根据和逻辑根据,指出以往美学的重大误区正是在于价值范畴之外找美。作者以审美价值为核心,从多方面揭示了审美价值的特性,并对审美价值的发生学进行了考察,对审美价值的生产类型和规律、审美价值的消费、审美价值的评价以及审美接受中的共鸣与观赏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热门推荐
  • 剑之秋殇

    剑之秋殇

    三生石前,誓定三生!苍天塔下,北沫消弑!还不得感唤你?你怎生的如此绝情?殊不知,回头崖上,秋风,卷枯叶!————落风
  • 有个郎君世无双

    有个郎君世无双

    21世纪的普通博士生陈封,在一次意外发现自己似乎穿越了,他审视自己全身,没有系统,没有神功,没有绝世秘籍。“老天为何如此折磨我。”他幽幽叹到。
  • 书史会要

    书史会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英雄兵团

    英雄兵团

    潜行者亚济德“借”走火焰领主洛多士的珍宝太阳之心,为追回太阳之心火焰领主以计谋发布赏金任务,刚注册成赏金猎人的追影猎手苏让借此走上组建猎人兵团的道路。
  • 兵哥你站住

    兵哥你站住

    青春总是啼笑皆非的,纯纯的喜欢也会成真的。“教官,我错了。”低头认错才是王道。“你哪里错了。”坐在诺言床上的林教官,凉薄的盯着她。“我不该骂你毛病。”“还有呢。”“嗯?”还有吗?“为什么把我拉进黑名单。”米米已完结的书《妃本萌物:雪皇的狐后》和新书《妃本萌物:王妃很妖娆》,欢迎大家跳坑,么么哒~
  • 至高次元

    至高次元

    融合次元之书,获得泛次元具现之力。他亲手开启地球灵气复苏,让仙佛成为真实,让人人皆可长生久视。他是所有仙神心中神秘的“大道”,他是修炼者眼中的“道之尽头”,他是芸芸众生心中的“长生”具现化。他便是至高次元!
  • 竹马之交寄宿时光中的无声爱情

    竹马之交寄宿时光中的无声爱情

    爱在悄然中渐渐萌芽。小时候不懂爱,当时自以为那是自己的,不允许别人碰,称之为霸道,可长大后才发现(原来)那是爱!它在时光的流逝中渐渐明了。年少不懂爱,伤害了,那就用长大后的爱来偿还宠一辈子吧!“宇哥哥”“小柒柒”就是这样的,在爱的道路上相互成长的!
  • 凰言圣尊

    凰言圣尊

    特工的身份被枪爆头。带着还未完成的心愿,重生来到了这兵荒马乱的时代。几世轮回,再续前缘。妖易怎样,傀儡易怎样,没有心亦无相思相守。某王薄唇轻启:江山与你,皆属本王。
  • 薰衣草恋爱语

    薰衣草恋爱语

    一望无际的大海,那里会有我的落脚之处吗?对不起,尽管我很爱你,但这不代表我能接受一切,所以,我不会再回去了,不要来找我,更不要来挑战我底线了!
  • 少年足球:胜利的王冠

    少年足球:胜利的王冠

    热爱写作的伪球迷一枚,热爱生活的吃货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