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13700000003

第3章  淡泊名利,不强求完美

淡泊是一个人的修养,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是一种灵魂的典雅。淡泊名利,不等于是你逃避社会和生活的选择,也绝非是庸人所为。当你拥有了淡泊名利的心态,就可以不再为名利的沉浮与得失所累,也不再为人间的蜚短流长所左右,从此可以宠辱不惊、不卑不亢,自然地工作,真实地生活。当你拥有了淡泊名利的心境,就能抛开人世间的喧啸、浮躁,按自己的能力所及,去细细地品味人生,生活会更加阳光灿烂!

不必追求完美境界

凡事尽职尽力、尽善尽美,这是一个人有责任心的表现。有了它,人类才不满足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才有风起云涌、浪浪相推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才有人类的进化和进步。但是,如果在生活中把原本美好的完美欲放到一个不恰当的位置上,它也可以变成完全不美的东西。

有位叫金桦的女孩,曾以优异成绩考取全国某重点大学。但是,来自童年的某种深刻的自卑使她坚定地认为自己给异性同学留下的印象不完美,而这是她所不能容忍的。她历来的生活原则是:要么最好,要么不要。她总想给人以最美好的印象,但是又自信不能。既然不能,那就撤走这印象的原型。于是,她“毅然”决定退学。金桦的“毅然”换来了母亲无尽的泪和自己前程的急转直下。后来,在心理训练班里,她对自己的生活原则进行了痛彻的反思:“我一直追求完美,但完美这家伙却越追越远,其结局往往是不完美,甚至可以用一个不是很雅的公式来概括:完美=完蛋。”

生活中像金桦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有的追求工作上的完美,永远只能第一,不能第二;有的追求人际关系上的完美,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喜爱自己,容不得别人对自己有半点不满,也容不得别人有闪失和错误;有的追求生活上的完美,无论吃饭、穿衣,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再三……

可以说,一味追求完美境界的人往往既是自我嫌弃的高手,也是挑剔别人的专家。当自己不能达到理想中的完美高度时,他们很容易作茧自缚,自暴自弃;当别人没有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完美时,他们便心怀不满和怨恨。他们在精神和感情上只能享用“纯净水”,但是却忽视了一点:水至纯则无营养。问题并不在于这些对自己、对他人的挑剔是否有根有据,而在于为这种挑剔花费了多少心血,消耗了多少能量,却并没有改变什么。所以,完美主义一旦变成对现实的苛求,立刻就成为人们成长的陷阱。

有位博士生,博士论文写得拖拖拉拉,每到关键处就卡壳。可与此同时,他却完成了其他几篇很有水平的论文,还帮助好几位“师弟”有效解决了论文中的难点。后来通过心理分析才发现,他之所以对自己的博士论文“精益求精”,是因为与导师存在分歧和相互怀疑,可又不好明说。当理性的光辉照亮其潜意识中的阴影时,他不再苛求论文完美,论文反而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可见,完美主义可以把雄鹰变成笨鸡。

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内心深处往往有一种不安全感和自卑感。他们希望时时事事都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夸奖,而害怕被别人拒绝或否定;为了避免不完美,他们不惜多花许多时间、气力去做事情,结果降低了自己的生活效能。另外有些完美主义者,是想法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我们总是在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却往往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或者不能取得成功。为此,我们十分苦恼。其实,与其越做越糟,不如洒脱地放弃。我们的前面总是会有更好的风景在等待着我们去欣赏,何必为眼前的这点儿暗淡境遇而延误生命的美丽呢?

只要你做好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值得称赞的。在生命结束的时候,一个人如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那么他就此生无悔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全世界最出色的足球选手,10次传球,也有4次失误;最出色的篮球选手,投篮的命中率,也只有五成;最精明的股票投资专家,买五种股票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既然连最优秀的人做自己最擅长的事都不能尽善尽美,我们的失误肯定更多。这就是说,我们绝不可能使每个人都满意。每个人都会有他个人的感觉,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看待世界。所以,不要试图让所有的人都对你满意,否则你将永远也得不到快乐。

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经过几个月的辛苦工作,他把画好的作品拿到市场上去,在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一则说明: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认为这幅画哪里有欠佳之笔,请赐教,并在画中标上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画时,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划不被指责。画家心中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再去试试,于是他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上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结果是,一切曾被指责的笔画,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最后,画家不无感慨地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无论自己做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足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则恰恰是美好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见类似的事情。当某人做了一件善事,引起身边同事们的注意时,会听到各种截然不同的评论。张三说你做得好,大公无私;李四说你野心勃勃,一心想往上爬;上司赞你有爱心,值得表扬;下属则说你在做个人宣传……总之,各种各样的议论,有的如同飞絮,有的好似利箭,一一迎面扑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

别人说的,让人去说;别人做的,让人去做。嘴巴长在人家脸上,你想控制也控制不了。然而,绝不要被人家的评论牵住自己,更不要因别人的言语而苦恼。记住,自己就是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在一个人的生活圈中,起码有一半的人不赞成你所说的那些事情。因此,无论你什么时候发表意见,你总是会有50%的机会,也总是面对一些反对意见。

明白了这一道理后,当有人不同意你所说的某些事情时,你不要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也不要立即改变你的意见以便赢得赞誉之词;相反,你应该提醒自己,没有人会是十全十美得让每个人都满意的。如果你知道了这一点,也就知道了走出绝望的捷径。

现在许多人的通病就是不了解自己。他们往往在还没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兴趣之前,便一头栽在一个好高务远的目标里,每天享受着辛苦和疲惫的折磨。他们希望获得他人的掌声和赞美,博得别人的羡慕。为此,便将自己推向完美的边界,做什么事都要尽善尽美。久而久之,他们的生活就变成了负担和苦闷,而不是充实和享受了。

人贵在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才能真正地喜悦。不管什么时候,都不必刻意去追求所谓的完美境界,重要的是每一步都能走得稳。

控制自己的欲望

欲望,是人的一种本能。当面对金钱、权利、爱情等必须经历的过程时,似乎80%的人都没有想过满足,总认为自己应该还能赚到更多的钱,得到更大的权力,以及更浪漫的爱情,而往往到了最后,很多人都却弄得倾家荡产,狼狈不堪,孤独寂寞。

有人说欲望是天使,人不能没有它,没有它,人生将是危险的;有的说它是魔鬼,有了它,人可能无恶不作。让我们来做理性的思考,如何控制欲望,才能利用欲望,化弊为利呢?

要成功,就要有欲望,如果没有欲望,就没有人生的目标。人生没有目标,就好比在茫茫大海中失去方向的船。然而也要控制它,别让欲望吞食了心灵。欲望正如一把双刃剑,控制好欲望剑,它将为你所用而挥舞自如,然而不能控制欲望,最终你将被这把剑所灭。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写过这样一个短篇故事:有一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累死累活,收效甚微。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停地跑一圈,他跑过的地方就全部归其所有。

于是,农夫兴奋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们都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生活,又拼命地再往前跑……有人告诉他,你到了该往回跑的时候了,不然,你就完了。农夫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钱,更多的享受。可是,终因心衰力竭,倒地而亡。生命没有了,土地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欲望使他失去了一切。

故事发人深省,正如古希腊的《伊索寓言》里告诉我们的“贪婪往往是祸患的根源”,“那些因贪图大的利益而把手中的东西丢弃的人,是愚蠢的。”

欲望是人前进的动力。人,活着,当然要努力奋斗往前走,但也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往回跑”。不然,欲望发展至贪婪成性,就会在欲望中沉沦,迷失方向,走向绝处。由于人们的欲望常常总是无止境的,尤其在钱财方面,因此才会陷入痛苦。人的确需要欲望,但是必须有一定的限度。

从前,有位樵夫长年累月地辛勤劳作,却始终无法改变贫困潦倒的境遇。他惟能每天烧香拜佛,祈求好运降临。终于有一天,樵夫的诚心打动了佛祖——他居然无意中在山坳里挖出了一尊百来斤的金罗汉,转眼之间,便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与此同时,他的亲朋好友的数量莫名其妙地便增加了十几倍,他们都不请自来地向他道喜。

可是,这位樵夫只高兴了一阵子,便又食不知味、睡不安稳地犯起愁来。他妻子劝导了好几次,都没有效果,于是埋怨道:“以我们现有的家产,就算遇上盗贼,也不可能被立马偷光的,你又何必如此多虑呢!”樵夫深深叹了口气,道:“你一个妇道人家,怎么能理解我内心的烦恼呢?怕失窃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罢——我最烦恼的事情是,世上总共有18尊金罗汉,我却只挖到了其中的一尊,其它的17尊至今仍不知下落。要是全部的金罗汉都归我所有,那该有多好!”说完之后,他又苦恼地用双手抱紧了头。他妻子这才醒悟过来,原来她的丈夫在为着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而犯愁。

上面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欲望,才会生活得幸福;反之,如果贪得无厌,那么陪伴自己的就是只有痛苦了,而且,贪欲与痛苦还是成正比的。

一群聪明的猴子喜欢偷吃农民的大米,为此,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制服它们:用装着镇静剂的枪射击,用陷阱捕捉……都无济于事,因为它们反应太快,动作太敏捷。后来,一个动物学家找到了捕捉猴子的方法:将一只窄口的透明玻璃瓶在树干上固定好,放入大米。到了晚上,猴子来到树下,伸手去抓大米(这瓶子的妙处在于猴子的爪子刚好能伸进去),等它抓起一把大米后,由于拳头紧抓着大米,爪子怎么也抽不出来。贪婪的猴子始终不愿放下已到手的大米。第二天,人们抓住它时,它依然不愿放手……

为了一把米,猴子失去了自由,这是聪明的猴子怎么也明白不过来的道理。它将手伸进瓶子时,满脑子只想着怎么将米吃进嘴,是大米迷惑了它的思维,以致危险来了它依然“咬定青山不放松”,非要将这把致命的大米送进嘴才安心。

人固然比猴聪明,但在面对利益诱惑时,也往往缺乏理智。明明知道是圈套,却又经不住诱惑,总以为既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又能进退自如。岂不知在伸手的瞬间,贪婪的欲望就使他注定落入他人设好的圈套,注定了被设圈套的人牵着走。从此身不由己,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违背自己意愿的事,轻则弄得狼狈不堪,重则身败名裂,身陷囹圄,悔之晚矣。如慕绥新之流,他们不是败给自己的聪明,而是败给自己的贪欲。这世上哪有免费的午餐,没有谁会无所求地奉上鲜花、美酒来博你一乐,没有谁会平白无故地陪着笑脸,唱赞美的歌……其实很多时候,多想几个为什么,就不至于利欲熏心,为糖衣炮弹所迷惑。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笑看风卷云舒。“无欲则刚”,摒弃不该有的欲望,心就能亮堂堂,照得见自己也照得见他人。

由此可见,人活着,仅有聪明是不够的,还需要善于理性思考,用理智驾驭自己的欲望,明辨是非,认清潜在的危险,不贪非分之利。名利本身并不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追求名利主要还是为了满足欲望。因此,要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必须从根本入手,控制住自己的物欲。俗话说,“世上莫如人欲险”。一个人的物欲越强,他的名利思想也就越强。如果物欲淡一些,做到寡欲,也就比较容易淡泊功名,达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境界。

不要强迫自己成为全才

人的才干可能有长有短,但绝对的全才和专才是没有的。人也不可能是全能的,无论每件事,都一定会有比自己做得好的人。玩什么都不必精通,从创造性的消遣中自得其乐,仍不失为自我改造的办法。美国的斯特莉克曾给人们留下了这么一个颇具欣赏和玩味的故事:

一天下午,斯特莉克正在弹钢琴时,七岁的儿子走了进来。他听了一会说:“妈,你弹得不怎么专业啊?”斯特莉克心说,不错,是不怎么专业。任何认真学琴的人听了我的演奏都会退避三舍,不过我并不在乎。多年来斯特莉克一直是这样不专业地弹着,但是她一直弹得很高兴、很开心。

斯特莉克也喜欢“不专业”地歌唱和“不专业”地绘画。从前她还自得其乐于“不专业”地缝纫,后来做久了终于做得还算不错。斯特莉克在弹琴、绘画方面的能力是不很强,但她不以为耻。在斯特莉克看来,任何人能够有一两样就应该够了。

在人们的眼中无论谁若是能唱两句,画两笔,拉拉提琴,仿佛就能显示其高雅的素质。可是在如今竞争激烈的世界里,我们不可能做到样样精通,行行优秀,好像自己必须成为全能的专家一样。斯特莉克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管从事什么活动,不要勉强自己达到超越自我的能力,去奢求难以企及的标准或目标。

我们不反对自我的进取,但也不赞成盲目超越自我,让目标、干劲和好胜心在合理的范围内才是值得钦佩的。可是,现在许多人已不知道何谓合理范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依据自身的能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不要要求自己事事精通。我们有一两样做得很不错,其实,任何人有一两样就应该够了。就像下面的白兔子那样,就可以得到满足。

两只兔子在森林里散步,白兔子的鞋带有些松散了,它却视而不见,依然悠闲自得地往前晃晃悠悠。灰兔子好心地提醒说:“你真懒,把它系上不好吗?”

“又没什么猛兽赶来,急什么?”白兔子回答道。

灰兔子又问:“为什么要有猛兽追赶你才会系鞋带呢?”

“那个时候我就会跑得快啊!”白兔子说。

“但是你也跑不过猛兽啊!”灰兔子提醒道。

白兔子半开玩笑地说:“我不是要跑得快过猛兽,我是要跑得快过你。”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你不需要比所有人都强,只要强过自己的对手或同行就行了,这样就足以使你出类拔萃。

全才肯定会更能适应现在社会,他们可以有很多选择的余地,可以在许多不同工作环境下工作。只要他用心,肯定会脱颖而出。全才不一定是365行样样都行,但至少要会几种东西,并且要精。会各方面知识但只是会皮毛的人,就算不上是全才。因为他们只“全”不“才”。

专才也不一定不适应现在社会,他只要找准自己特长方面的工作,一定比一些只懂得皮毛的全才要行。专才有专才的好处,因为他很“专”,所以只会在某一方面下工夫,不会盼东顾西,所以会用心去做自己专长的事情,那样干起来也得心应手。

俗话说:“只要工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所以你无论是想当全才还是专才,都必须下工夫。“才”字不是全才和专才自己评的,只是你在某方面或是几个方面干起来比一般人行,更专业些,就不会被社会淘汰。

另外,有些人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也不切实际,变得好高骛远时,失望也就会随之而来。由于他们与现实脱钩,由于现实与愿望总存在差距,因而他们得不到满足,更没有快乐而言。他们实际上是在不断地给自己制造麻烦,他们很难轻松起来,甚至会感到沮丧不安。

有一个自以为是全才的年轻人,毕业以后屡次碰壁,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对社会感到非常失望。

多次的碰壁让他伤心而绝望,他感到没有伯乐来赏识他这匹“千里马”。痛苦绝望之下,有一天,他来到大海边,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在他正要自杀的时候,有一位老人从附近走过,看见了他,并且救了他。老人问他为什么要走绝路,他说自己得不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没有人欣赏并且重用他……

老人从脚下的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让年轻人看了看,然后就随便地扔在了地上,对年轻人说:“请你把我刚才扔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捡起来。”

“这根本不可能!”年轻人说。

老人没有说话,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也是随便地扔在了地上,然后对年轻人说:“你能不能把这颗珍珠捡起来呢?”

“当然可以!”

“那你就应该明白是为什么了吧?你应该知道,现在你自己还不是一颗珍珠,所以你不能苛求别人立即承认你。如果要别人承认,那你就要想办法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才行。”年轻人蹙眉低首,一时无语。

有的时候,你必须知道自己是普通的沙粒,而不是价值连城的珍珠。你要卓尔不群,那要有鹤立鸡群的资本才行。所以忍受不了打击和挫折,承受不住忽视和平淡,就很难达到辉煌。若要自己卓然出众,那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毋庸置疑,过高的期望总是会与现实不相符,原来你期望的那些美好的东西都将被现实一一击碎。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善小而不为”,是说:不要以为善事很小不会有人记得它就不去做。“善”虽小,只要是对社会有利的事,多“小”的“善”也值得去做。有这样一个故事:

穷苦的农夫弗莱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救了一个垂死的小孩,孩子的父亲——一个有钱的绅士想报答农夫,农夫不愿接受。后来,绅士看见了农夫的儿子,于是与农夫定下了协议:把农夫的儿子带走,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来成为更有用的人才。

若干年后,农夫的儿子成了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也就是盘尼西林的发明者,并为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后来绅士的儿子染上了肺炎,是盘尼西林救了他。那位绅士就是上议院议员老丘吉尔,他的儿子就是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农夫的一点点善心,竟然给全人类带来了这么大变化,真是“善莫大焉”!如果当初他没有发善心救那个垂死的孩子,那我们便会损失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损失一种医治肺炎的良药和一位能挽救炎症的有用之才。

人生短暂,干大事固然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但人又有多少机会可以去干那些惊天动地大事呢?人的一生说到底大多还是在做着一些平凡的小事中度过的,人生的价值也就只能靠这些小事来体现出来,千万勿以善小而不为。

伟大与平凡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平凡之中见伟大这已不是什么新闻,但却往往被人们忽视了平凡之中的那种伟大。据报载,教师节前夕山东高密的一位普通小学校长姚灵光荣获了山东省富民兴鲁五一劳动奖章。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句看似平常却掷地有声的话:“教育无小事,校长无大事。”他还说:“育人目标和结果是大事,手段和过程是小事。关键在于校长怎样引导和督促师生把每件小事做精彩。小事做不好的人,大事一定做不好。”

姚灵光的“成大事”植根于“做小事”。他主持制订的本校教师《行为规范50条》,六易其稿反复修订,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尽可能地作了约束规范。姚灵光说:“小学生模仿性极强,老师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儿,都可能让他们铭记终生。稍有不慎,就会产生无可挽回的副作用。特别是小学年轻教师多,加快从教师到师表的历练非常重要。”

姚灵光设立的“做小事”系列,将师德的提升,尤其是师爱的确立列为头等大事:“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采访中,一位老师对姚灵光这句话所作的阐释是:“老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母鸡对小鸡的爱,而是对生命应有的尊重和敬畏。”“让老师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读懂孩子的眼神,用爱与美德打造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做好了“小事”的老师,自然就会发现、指导学生该做的“小事”。姚灵光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影响命运。小学生的教育关键是‘养成’。根据不同的年龄段确定相应的养成目标,低、中、高年级梯次递进,形成一个完整的小学教育系列。”机械地要求孩子每天给父母洗一次脚,其实无法落实,效果也不会好。姚灵光的做法是,实事求是地触动孩子的心灵,体味父母爱的来之不易。比如提倡学生主持一天家务,了解父母之爱的付出;组织学生到纺织厂车间,目睹社会财富创造的不易;帮助蔬菜商贩经营一天摊点,体味挣钱的艰辛……姚灵光关注的小事,有时实在太“小”,比如他要求低年级学生上厕所带手纸,是因为他发现有些小学生在忙乱中会撕下作业本当手纸。后来老师在新生入校的第一次班会上提出:每个同学要带一块抹布、一沓手纸和一个盛纸屑的塑料袋。

姚灵光看来,仅仅做对作业还不够好,还要书写规整、簿本整洁,以体验学习之美;仅仅与别人打招呼还不够好,还要真诚对视、面带微笑,以享受交流之美;走路左摇右晃当然不够好,要昂首挺胸、步履矫健,以展示自信之美。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一个个下意识的习惯培养,出现好的学习成绩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电影《张思德》,从一开始首映就受到观众的好评,从某种意义也说明群众对张思德的那种平凡而伟大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在新时代里所得到的充分肯定。张思德是一位平凡但却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影片就是牢牢把握住毛泽东和张思德这两个人物,既表现出深刻思考着“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沉重历史命题的一代伟人毛泽东身上伸手可触的平凡之处,也表现出扛着轮胎奔跑、帮助老乡捉猪的普通一兵张思德身上令人敬仰的伟大精神。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从心底打动观众,让人们看到了伟大与平凡之间并没有天然的鸿沟。一部《张思德》让人从中感悟到了许多东西,正如毛主席所说:“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好事应该包括伟大的事和细小的事,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就应该像张思德、姚灵光那样认认真真地做好,小事做好也精彩。

三国时的刘备为了世袭蜀制,延续蜀业,在他弥留之际,遗诏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正是由于他做事认真细致,不放过一丝一毫的事情,才使得天下豪杰争相归附,有了与曹操、孙权抗衡的能力。时隔千年,今天重温这一古训,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确实,人世间有许多事,只要你想做,都能做到。正如俗话说,没有办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很多成功的人,并不一定有着超人的智力、非凡的体力、钢铁般的意志或身后的背景、难得的机缘,但他一定有着勇敢的精神、不妥协的毅力、朴实而勤勉的态度。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应该做人不贪大,做事不计小。从小事做起,从小处做起,从小方面做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成、真正做好我们所要做的大事。

生活如链条,细节如链扣。我们只要能本着做人不贪大、做事不计小的心态,抓住细节,生活便会很美好。

高标处世,低调做人

当今社会,与人相处,只要稍有点处理不当,就会招致不少麻烦。轻则,工作不愉快;重则,影响职业生涯。因此,与人相处,我认为关键是要学会低调。

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修炼到此种境界,为人便能善始善终,既可以让人在卑微时安贫乐道,豁达大度,也可以让人在显赫时持盈若亏,不骄不狂。

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的富兰克林年轻时,去一位老前辈的家中做客,昂首挺胸走进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一进门,“嘭”的一声,他的额头撞在门框上,青肿了一大块。老前辈笑着出来迎接说:“很痛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来拜访我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富兰克林记住了,也就成功了。

低调做人,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智慧,一种谋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态。欲成事者必要宽容于人,进而为人们所容纳、所赞赏、所钦佩,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既固,才有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倘若根基浅薄,便难免枝衰叶弱,不禁风雨。而低调做人就是在社会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绝好姿态。低调做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们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

学会低调做人,就要不喧闹、不矫揉、不造作、不故作呻吟、不假惺惺、不卷进是非、不招人嫌、不招人嫉,即使你认为自己满腹才华,能力比别人强,也要学会藏拙。而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那只是肤浅的行为。

在一个群体里,如果一个人太在乎自己的形象,便会不择手段地粉墨登台,争取一切出头露脸的机会。结果,其周围的人似乎都成了“敌人”,自己则变成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

有一位姓吴的女士,每天总是利用一切机会让人们知道她的存在。一位老兄在遗憾儿子差两分没被清华大学录取。一旁的吴女士生怕没了机会:“真是的,我那儿子也不争气,要升初中了,才考了个99分。”旁人不难看出,她到底是自贬还是自夸……去年秋季,她办完调动手续,满以为会被热情欢送,岂料送行的只有一名例行公事的干部。她哭了,哭得很伤心,她把这一切都归结为“人走茶凉”、“人情薄如纸”。

吴女士的悲剧在于她太看重自己。她无节制地表现、张扬,促成了他人的逆反情绪。可见,与人相处的确是门学问。

不知您是否读过这个故事:有一位将军,在大军撤退时总是断后,回到京城后,人们都称赞他的勇敢,将军却说:“并非吾勇,马不进也。”将军把自己断后的无畏行为说成是由于马走得太慢。其实,在人们心目中,“马走得太慢”绝对无法抵消将军的英雄形象。

有一则寓言讲得好。两只大雁与一只青蛙结成了朋友。秋天来了,大雁要飞回南方,三个朋友舍不得分开。大雁对青蛙说;“要是你也能飞上天多好呀,我们可以经常在一起了。”青蛙灵机一动:它让两个大雁衔住一根树枝,然后它自己用嘴衔在树枝中间,三个朋友一起飞上了天。地上的青蛙们都羡慕地拍手叫绝。这时有人问:是谁这么聪明?那只青蛙生怕错过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于是大声说:“这是我想出来的……”话还没说完,它便从空中掉下来。

其实,不把自己太当回事,是一种力量的曲径展示,是一种爆发前的积蓄和磨砺。坦诚而平淡地看待自己,没有人把你看成是卑微、怯懦和无能;反倒是你可能在匍匐前进中出其不意地接近目标。

低调做人是最老到的匍匐前进艺术;是最绝妙的明哲保身艺术;是最沉稳的中庸平和艺术。

在行为上低调:免得枪打出头鸟;在言辞上低调:话到嘴边留半截;在心态上低调:知足者常乐;在社会上低调:须知爬得高跌得重;在姿态上低调:谦卑处世人常在。

低调是一种风度,高标是一种气魄。懂得高标处世,善于低调做人,不仅是体面生存和尊严立世的根本,也是赢得人生、成就事业的最佳姿态。高标处世以低调做人为基点,因为低调做人既可处逆又可处顺,既可韬晦又可精进,实可为圆熟睿智的处世哲学

在淡泊中心静如镜

淡泊是一种品格,一种境界,一种美德,一种做人的要求;淡泊是一种简单,一种超然,一种执着。淡泊使人清醒,使人明智,使人坦然,淡泊可以使人明辨是非,但不计个人得失。生活中拥有这份淡泊,是文化修养与人生经历凝练的结晶,有了这份淡泊,在困境中就拥有了绵绵不绝的力量。淡泊是一种力量,在冲突与不愉快发生时,淡泊使你心静如镜。

是的,在生活中常会听到一些人叹息着吐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淡泊宁静。可在那一声叹息的背后透着的却是种种无奈。难道不思进取、逃避现实就淡泊了么?对于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似乎曾经思考过,但一踏上现实舞台便又旧病复发。到底该如何淡泊?

淡泊,是一种纯粹的感觉,一份远离名利和非分欲望的清澈心智。上学的时候,看到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名句,朦胧中感到的那是一种高尚、神秘和圣洁。那样的心境下,人生清淡得好似一杯通透的绿茶,更像湖面上清风吹过的微波,像小溪里无痕的淡月,宁静而雅致。入镜的人独享着那份心境,体会着那份恬淡。于是,那时的我,欣赏着“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为之赞叹着,也寻求着。做到心智淡泊是一种很极致的精神境界。

可有人将一种不思进取的退缩的生活态度也叫做淡泊。

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在人生这个大舞台满怀激情展示自己时,或是屡遭人生挫败,或是遭遇无情与冷漠。于是热情不再,也厌倦了与人交往。疲于了生存所需的不断充实、更新和竞争,也放弃了曾经的梦想和追求。自认为已看破红尘,倍觉世态炎凉,对待任何事物开始淡漠旁观,与世无争,独来独往。

可是,在客观的世界里充满了竞争与诱惑,积极的和消极的。相应的人也就有了各色的欲望。人类的欲望无时不在唤醒各自追求的意识。追求中,要经历与大自然的对抗,与邪恶势力的对抗,甚至与自己的不良习性对抗。于是就有了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

然而,人们在追求完美的人生目标的时候,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屡遭失败就轻言放弃,去找寻所谓的淡泊心境,那不是“淡泊”,是逃避、是无奈、是借口。人生没有了执着追求,没有了明确的生活目标,也就没有了从容的步履,生活会更加枯燥,也许还会更加痛苦。遭遇挫折就放弃、就回避,那社会岂不是停滞不前,人类岂不是日益退化?因此,盲目地淡泊人生是消极的,是不可取的。

有一位中国的MBA留学生,在纽约华尔街附近的一间餐馆打工。一天,他雄心勃勃地对着餐馆大厨说:“你等着看吧,我总有一天会打进华尔街的。”

大厨好奇地问道:“年轻人,你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呢?”

MBA很流利地回答:“我希望学业一完成,最好马上进入一流的跨国企业工作,不但收入丰厚,而且前途无量。”

大厨摇摇头:“我不是问你的前途,我是问你将来的工作兴趣和人生兴趣。”

MBA一时无语。显然他不懂大厨的意思。

大厨却长叹道:“如果经济继续低迷下去,餐馆不景气,那我就只好去做银行家了。”

惊得目瞪口呆,几乎疑心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眼前这个一身油烟味的厨子,怎么会跟银行家沾得上边呢?

大厨对呆鹅般的MBA解释:“我以前就在华尔街的一家银行上班,天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没有半点自己的业余生活。我一直都很喜欢烹饪,家人朋友也都很赞赏我的厨艺,每次看到他们津津有味地品尝我烧的菜,我就高兴得心花怒放。有一天,我在写字楼里忙到凌晨1点钟才结束了例行公务,当我啃着令人生厌的汉堡包充饥时,我下定决心要辞职,摆脱这种工作机器般的刻板生活,选择我热爱的烹饪为职业,现在我生活得比以前要愉快百倍。”

这个事例,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中国人在选择职业时,第一看体面,第二看收入,两者兼得,就足以在人前人后风光炫耀了。成败荣辱,全都摆在面子上,而面子是要人捧的,无人喝彩,就如同锦衣夜行般无趣。可对于西方人来说,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更注重的是对事业的兴趣。而且,自我价值的实现,成功与否的体现,不必通过与别人比较来证实,更不需要别人肯定来满足。

因此说,淡泊并不是不思进取,而是要用一颗纯美的灵魂积极地对待生活,追求更加完美的人生,那样才能让心智清澈、让生活从容而恬淡。在人生的征途上,要让淡泊成为审视行为的驿站,让淡泊成为荡涤名利的港湾。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一个快乐的人生,不见得要赚很多的钱,也不见得要有很了不起的成就,在一份简朴平淡的生活中,活得快乐而自在,也是一种上乘的人生境界。

追求简单的生活

现实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复杂的人心、复杂的政治、复杂的媒体、复杂的法令、复杂的理财、复杂的产品、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全球化时代,现在已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对付复杂只有靠简单。面对牛毛般的法令,简单的对策就是“不触法”。面对纠缠不清的利益纷争,简单的对策就是“不参与”。面对层出不穷的诱惑,简单的对策就是“不动心”。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做简单的人,不世故,不虚伪,不自欺欺人,不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作茧自缚;以平静的心去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做简单的人需要真诚,需要勇气,需要坦率,需要不断舍弃心灵的累赘和迷茫。

追求简单的生活,做简单的人不是幼稚,不是退缩,不是头脑简单,不是不去奋斗追求进步;而是要洗净心灵的积垢,保持心灵的简约与宁静,不为纷繁所扰。做简单的人是用自己的行动,去对生活词典里的一些词汇做最简洁明了的注释,爱、幸福、快乐、希望、阳光、生命、真诚清静、平等慈悲。就连这些优美的词汇,也是别人给予的雅称。做简单的人爱和恨的心都已消失,他不执意爱某人,也不执意恨某人。然而你若来到他跟前就能感觉到一种深深的爱散发着,那是一种单纯的品质在散发。你若想要爱,那么他就是全部的爱的化身,想要智慧,他就是全部的智慧……

追求去简单的生活,完全满足于现状,享受现有的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于追求简单生活的人来讲,都是一种享受。他直接进入生活,面对生活,他不加分别的生活,他不想知道何谓生活,只会去体验生活,让生活来充满他。他完全和生活同一体,他融入了整体之中。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处在整体之中,他没有得的感受,也没有失的感受。

做简单的人就像太阳一样,不会在意人们对他是好是坏,有人说他好,必然也会有人骂他坏,然而太阳并不会因人们的谴责与赞叹而改变自己的轨道。

人类的痛苦几乎大半都是来自于比较,将自己和周围的人比较,自私自利,我执我见,严重困扰着人们;倘若能够进入内在使灵性开花,那么也就不会和外面的人事物比较了,简单的人他喜悦、他宁静、他满足、他仁慈博爱。就是因为他内在的灵性之花开放了。

其实,追求简单也是一种生活哲学。人为物累,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拥有的财物超过实际需要太多,便成为累赘,是没有意义的。而现代人却大多不这么想,都像能活千秋万代似的,有了这个要那个,走到这山看那山,欲山无顶,欲壑无底,致使人们终日处于一种为了赢得的奔波忙碌之中,无暇一顾闲云静花。须知,一个人如果在欲望之路上走得太急太远,就要丧失了起码的自在,还何谈享受生活?

人生已经够复杂的了,令人头痛的东西也足够多的了。如果我们能够追求简单,或许就会走出繁复冗杂的生活,多获得一些悠闲,从而远离烦恼和痛苦。据说佛门大派临济宗的创始人义弦禅师向弟子们讲法,说到佛禅的最高境界时,妙语惊人:佛法是无须用功,也无处用功的。佛法只是平常无事,屙屎撒尿;,冷了穿衣;困了睡觉……此语既出,不仅众弟子讶然,便是尘世中人,也会大感意外吧?然而,细品味禅师的话,却道出了禅机:世上最玄妙复杂的往往也是最简单的,佛法当然也不例外。简单不仅是万物的根基,简单本身也是生命自在的。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了一句话:“家有万石粮,一日只吃三餐;家有千间房,一夜只睡一张床。”现在想来,这古朴的老话,和现代人开始追求过得简单、享受简单的生活理想,倒是殊途同归呢。

简单的生活实在是人生中的至美,一种值得追求的高境界。其实,人生在世的生活原本很简单,只是由于人为制造的原因,才使之变得复杂起来;而这种复杂的活法又多是功名利禄惹的祸。还有一种使简单的生活变得复杂起来的原因,就是狭隘的心胸与偏执的心态使然。

其实,真正追求简单的人是最容易成功的。再聪明的人都无法认清世间万象,运转再快的头脑也跟不上世界万物的变化;所以老子要求人们“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还要“大智若愚”;如此才能掌握世间万物,掌握我们自己。这并不意味着根本不行动,而是要我们不动声色不显山露水,不作无谓的争斗。

追求简单的生活不是糊涂而是智慧,生活永远不会平静也不会简单,但需要我们从中寻求平静,化繁为简是需要一种心智的。莎士比亚曾说“简洁是机智的灵魂”。简单不是浅陋而是美好。生活不正是如此吗?最简单的装扮往往是最美的,最简单的话语往往是最真诚的,最简单的行为往往最能打动人心。

明白“面子”不等于尊严

中国人讲面子,无论是贵为天子,还是贱若草民,都要面子。没有面子就“没脸见人”,就没法生活在这个世上,说话没人听,出门没人理,随时有可能被拋弃。托人办事靠“面子”,受人之托靠“面子”,吃喝穿戴讲“面子”,风花雪月看“面子”,左右逢源有“面子”,前呼后拥显“面子”,欲盖弥彰假“面子”,不好意思爱“面子”。

“面子”的概念并不是东方所独有。西方社会学家戈夫曼将“面子”定义为一种积极的社会价值,在特定的环境中可以很有效地表现自己。他将人的社会交往描绘成戏剧表情,每个人都有与他人协调表现自己的方式,在社会环境中维持适当的形象,以确保获得他人的良好评价,戈夫曼是从个人主义文化出发来认识脸面。

“面子”的含义不一而定。“面子”永远没有实际内容,而总是华丽的外壳,任人套取各自所需的潜规则。“生命诚可贵,面子价更高。”人人都讲面子;不要给父母、祖宗丢脸;家丑不可外扬是不可给家庭丢面子;出了错千方百计掩盖也是为了面子。许多长者也都感慨:“活了一辈子就为这张老脸啊!”跌跌撞撞银行在人生路上,我们只要稍一反省也会发现,所做过的许多事情,居然也都是为了面子。

从古至今,因为面子,我们也做了许多愚蠢的事,或做了许多违心的事,或做了许多表里不一的事;因为面子,现代人的虚荣心日益膨胀,闻捧则喜,闻过则怒,逆耳忠言开始日渐消亡;因为面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夹杂了些许欺诈与蒙蔽,而社会也在不断地被虚假充斥,真实、诚恳则成了明日黄花,难以寻觅。

为了面子,多少人正在用同样的借口:“没办法。”“怎么说得出口。”“就那样了。”“不好意思。”“朋友嘛!”等等。为自己找台阶下,岂不知这对自己包括家人是多么的无奈与不公。这不是很虚伪吗?

面子问题的确不能轻看。把面子问题看轻了,不是脊梁断了,就是骨里缺钙,就会为人所不齿。袁世凯卖国求荣,汪精卫甘当汉奸,不仅仅是自己不要面子,连老祖宗的面子也让他们给丢尽了,以致落得千载骂名。

然而,也不能把面子问题看得太重了。在不该爱面子的时候爱面子,这恰恰是件很丢面子的事。有不少人,他们因为一句“丢面子”的闲言碎语而鸡争鹅斗,甚至不惜以命相抵,这更是愚蠢之举。因为无论是说服了别人,还是被别人说服了,或者谁都没能说服谁,都是很丢面子的事。

其实,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就不难发现,面子只不过是一种表面的虚荣,是虚假的体面,是异化的尊严。讲究尊严不能依赖于面子,而应依赖于人格,只有塑造高尚的人格,才能树立起人的尊严,因为人格是道德品质的体现。

曾经,有一个人常因感到没面子而心情晦暗,便去找一位大师请教。大师说:“当你再感到没面子的时候,就往口袋中放个鸡蛋,但要保护它不被打破,而且必须时时随身携带。一个月后再来找我,自然会告诉你答案。”这人照大师的话去做了,可放在口袋中的鸡蛋没过几天就变质发臭了,散发出极难闻的气味,不仅让别人避之不及,连自己也难以忍受。

一个月之后,再见到大师时,大师说:“其实你口袋中的鸡蛋已然告诉了答案,越在意面子,就越放不下面子。面子就会像这个鸡蛋一样变质发臭,最后你自己都难以忍受。”大师又对他说:“倘若你做了捍卫尊严的事,就往口袋里放一块金子,一个月后再来见我,我便会告诉你尊严和面了究竟有何区别。”这人也按大师的去做了,但因清贫,即使做了捍卫尊严之事,也拿不出金子往口袋里放。

一个月后再见到大师,这人显得精神很愉快。大师问:“我知道你没有金子往口袋放,可为什么还这么愉快?”这人答曰:“我感觉做人有了尊严就很愉快,至于有没有金子放口袋里已经不重要了。”大师笑了:“这就是尊严和面子的根本区别。尊严是做人的本质,会使心灵像金子一样闪光,面子只是一种表象,若为面子而虚伪地活着,时间一长,就像发臭的鸡蛋,连自己都厌恶自己。”

面子与尊严的区别是,面子非得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才谈得上,尊严则不以他人是否认可、欣赏为前提,有尊严的人,做到无愧于心,于愿已足;好面子的人,根本不知道啥叫“无愧于心”,凡是不能令他人刮目相看的举动,在他眼里都将毫无意义。举例来说,好面子的人外出旅游时,无论眼前山水多么美丽,如果他无法让人知道那地方的来头,山水在他眼里就会沦为一个猪圈。面子和尊严只具有皮相的相似,这份相似,最终会使得面子的追逐者忘却尊严。

知足才能常乐

我们生活在色彩缤纷的世界中,几乎每个人都处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境地,如果太爱攀比,心理失去平衡,很可能会影响生活幸福和身心健康。要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必要时还要学会放弃,学会退一步,这样展现在面前的就是另一番天地。

人生在世的诸多痛苦大都因为不知足而招致的。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欲望是无尽的,以有限的生命去填补无尽的欲望,总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于是,痛苦便产生了。人生种种的不如意、不快意和不尽意,都是不知足带来的。不知足是不幸福、不快乐结出的花朵,不快乐、不幸福也是不知足生产的果实。两者互为因果,亘古如此。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只有知道满足,才能体会到由满足而带来的幸福的感觉。知足也是一种心态,一份从容,身边的许多诱惑不挂碍于心,淡泊心志,进退无忧。

知足是让我们养成幸福的习惯,有了这个习惯,生活中的幸福就会一个接一个。如果每天都以一份知足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生活就不再像以前那样苦闷无聊了,而是变得生动快乐起来。

从前,大森林里居住着一个动物王国。动物王国的成员不断发展壮大,动物王国的领地很快地就不能满足如此多的成员栖息了。为此,狮王召开了全体动物大会,在会上狮王决定派遣一支探险队,去没有同类足迹、没有人类活动痕迹的地方开拓新的领地。

骆驼被狮王任命为探险队队长,探险队其他成员还包括猎豹、大象、狐狸、长颈鹿、猩猩。大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便踏上了寻找新家园的征程。

一路上,队员们在骆驼队长的带领下,跋山涉水,晓行夜宿,翻山越岭,穿过戈壁荒漠,历尽千辛万苦,可是没能找到适合栖息的理想家园。于是,有的队员就开始心灰意冷,不断地抱怨起来,说路如何难走,说食物如何难吃……只有猩猩一路上始终很愉快。

有一天清晨,队员们还在熟睡中,猩猩起床去河边洗脸,当它返回的时候,其他的队员们才刚刚起床。

“早上好,伙计们!”猩猩心情愉快地向同伴们打招呼,可是,它们一个个都没反应。“伙计们,嗨,今天的天气多好啊,清晨的景色多美啊!”猩猩再一次向同伴们打招呼,并快乐地哼起歌来。猩猩的举动很是让人费解。

狐狸翻着白眼问道:“你好像很高兴啊,你难道拾到了宝贝吗?还是找到了什么新鲜玩意?”

“是的,你说得没错,”猩猩说,“我看到了一路上我们可以看见的美丽的风景和奇观,我被它们的美丽深深地迷住了,深深地陶醉其中,这难道还不足以高兴吗?你们为什么只顾低头走路,难道大自然的馈赠还不能让你们满足吗?”

有时候,我们被自己的目标牵引得太紧了,没有放松的余地,其实这样一来原本属于自己的快乐也从我们身边溜走。同样是探险队里的成员,同样的跋山涉水、艰苦行进,可是得到的生活却不一样。猩猩因为知足,懂得欣赏大自然的馈赠而身心愉快;同伴们只知道一味地寻找目标,不知道满足,更不懂得欣赏,错过了路上优美的风景,最后疲惫不堪,一无所获。

不知足是痛苦的根源,知足是快乐的根本。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孜孜以求于一个目标,会错过很多原属于你的东西。而且,一个目标实现了还会有更多个目标等着你去完成。目标是没有终极的,不可能说一个目标完成了,生命就终止了或者就能不用努力了。人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得陇望蜀,为达目的,不惜心力交瘁,这都是不知足引起的。

知足常乐是一句古训,亦是人生的真谛。诸葛亮“宁静致远、淡泊明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做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的李白,把酒临风,漠视权贵;当代“牧马人”曲啸,身陷囹圄,妻子离他而去,他却仰天长啸,大丈夫何患无妻。他们的言行蕴含着知足者的宽阔情怀,尽显常乐者的怡然自得。

知足常乐是福。人生只有知足才会“幸福”。金钱、地位、名利这些闪闪发光的东西,谁不想拥有。然而这都是过眼烟云、身外之物。古人云:良田万顷,日食三餐,广厦万间,夜眠八尺。得陇望蜀,这山望到那山高,只会招致烦恼,增添麻烦,让愉悦的心蒙上沮丧和埋怨。

知足常乐,贵在知足。有人说知足是根,常乐是果,知足弥深,常乐的果才会丰硕甜美。只有知足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开心快乐。

知足常乐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美国一位作家说过,贫穷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感觉穷,所以穷。足与不足是相对的,是心灵感觉而已,心态好时,视不足为满足,心情糟时,满足成了不足。知足常乐对人的一生来说尤为重要。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物欲横流,诱惑无处不在,人只有从内心告诫自己,要知足,不困于名缰,不缚于利锁,“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以平常心、宁静心面对周围的一切,真诚、善良地为人、处事,才能赢得人生的至乐。

正确地对待所受到的屈辱

在进退、得失、荣辱、毁誉之间,无论古今,都有许多能善处之人。单就屈辱这一面来说,也是有两重性的,笔者在前面已作过简略的分析。屈辱既有使人激愤、奋进、化辱为荣的积极因素,又包含使人沮丧、颓废、悲凉,从而一蹶不振,不能自拔的绝境。因此,正确对待屈辱,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大难题。

同样是蹉跎失路,“落魄不隅”,而气常自若者有之。如白居易说:“无事日月长,不霸天地阔”。韩信青年时期,落魄乡里,有人奚落、嘲弄他,致受胯下之辱,但他却“得失何当宠辱惊”,终成“将略兵机命世雄”,荣膺汉代开国功臣之一。

原来,在汉高帝元年的一天,汉王刘邦的都城南郑忽然旌旗蔽日,鼓号齐鸣,坛台高筑,刘邦要亲自登坛拜将。跟随刘邦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众将领们个个精神抖擞,神采飞扬,心中暗自高兴,都希望汉王能拜自己为大将。然而,他们见到登坛受拜的大将时,不禁面面相觑,“一军皆惊”。谁能想到,这位大将竟是军中的一个小小的治粟都尉韩信。

韩信是秦末淮阴人(今江苏省清江西南),父母早丧,家贫如洗。虽有满腹韬略,但求充小吏,尚且不得,因此万分拮据。他既不会经商,又不会务农,只好终日挂剑闲游,靠乞食度日,人们都厌烦他。

南昌有一位亭长,平时很看得起韩信,对他十分照顾,于是韩信便常在亭长家里吃闲饭。时间一久,亭长的妻子便不耐烦起来,蓄意设法将他赶出去。有一天,亭长的妻子早早起来烧火做饭,吃饭时也未招呼韩信。待韩信像往常一样来吃早饭时,见什么吃的也没剩下,讨了个没趣儿,便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只好无可奈何地离开亭长家,另谋生路去了。

韩信离开亭长家后,流浪到淮阴城下,临水钓鱼。钓着鱼,就大吃一顿;钓不着鱼,只好挨饿。这样,没过多久,韩信便变得形容憔悴了。一天,韩信在河边钓鱼,见一位老妪在濒水边漂洗棉絮,便上前问道:“老妈妈,您漂洗一天,能得多少工钱?”老妪答道:“只有三五十钱。”“您老人家赚钱虽少,毕竟还能吃饱。我年纪轻轻,虽然持竿钓鱼,常常还要挨饿,实在可怜!”说完,韩信一阵心酸。

那漂母见韩信少年落魄,形容憔悴,饿得可怜,便把自己带的食物分给他吃,一连数日,天天如此,韩信大为感动。他非常感激地对漂母说:“承老妈妈如此厚待,将来我若有出头之日,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的恩情。”漂母听了,十分生气,很不高兴地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天天靠别人施舍过日子,能有什么出息。我是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岂是希望你报答。你既然这样说,那今后就算了吧!”说完,提起棉絮走了。韩信碰了一鼻子灰,呆呆地望着漂母远去的背影,心里又是感激又是惭愧。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奋发进取,决不辜负这位洗衣老妈妈的一番苦心。

一天,韩信在街上闲逛。一个无赖少年迎面挡住韩信的去路,故意侮辱他说:“韩信,你平时腰里总挂着个宝剑,能干什么用?别看你是高高的个头,其实不过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弱夫。”围观的人都哈哈大笑,而韩信像是没有听见那无赖的话似的,继续向前走。那无赖见状,更加得意,当众拦住韩信说:“你如果是条汉子,不怕死,就拿剑来刺我。如果你没有这点勇气,贪生怕死,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说着便叉开两腿,作骑马式,立在街上。

韩信默默地注视他好一会儿,虽然感到很难堪,最后还是忍气吞声地伏下身子,从那无赖的胯下钻了过去。在场的人哄然大笑,那无赖也显得神气十足。但韩信却像刚才什么事情都未发生似的,起身而去。于是,这件事成为当时淮阴家喻户晓的笑谈。其实,胯下受辱的经历恰恰表现了韩信的大智若愚和非凡的气度。少年时这一特殊的经历锻炼了韩信百折不挠、虚怀若谷的性格,而这一性格成了他日后成为杰出将领的潜在条件。

面对屈辱,有的人能当作动力,有的人就从此沉沦。韩信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就是因为他有忍受屈辱的能力。钻裤裆是奇耻大辱,但当时的他是不得不钻的,如果不钻,他只有两个结果,一是他被那个人杀掉,从此没有韩信了;二是他把那个人杀掉,他赢得了暂时的胜利,但从此也没有了韩信。因为他杀人了,杀人者偿命,他就会被法律杀掉。任何一个结果都会消灭韩信,历史上就不会有韩信这个人。韩信之所以能作为忍辱负重而成大业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上千古流传,就是因为他钻了裤裆。钻裤裆的同时眼睛是看着未来的,心中有着远大的目标,有了这种目标以后,忍受暂时的苦难和屈辱是必要的。

当然,历史上对屈辱、逆境不善处之的,也不乏其人。其中,带典型的有唐代诗人孟郊。孟郊早年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成进士。他对名落孙山,感慨万千,伤心流泪。在《再下第》诗中说:“两次长安陌,空将泪见花”,在一首赠别友人的诗中又说:“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在孟郊看来,天地虽宽,但到了几乎无以容身的地步。

项羽兵败垓下,这无疑是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一生中极大的屈辱。他承受不了这一屈辱而走上自杀的绝路。唐代诗人杜牧对此有一番颇为精辟的议论。杜牧认为:“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兵家胜败难于预料,即使失败,含垢受辱,忍小就大,也是英雄本色,何苦悲观绝望,自刎乌江?何况,江东子弟多英俊之才,如果重振斗志,渡江以谋东山再起,是有可能转败为胜,死里求生的。

所以,忍受孤独的能力是成功者的必备条件;忍受失败的能力是重新振作的力量源泉;忍受屈辱的能力是成就大业的必然前提。“忍受”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背后的巨大动力,也是成功的绝对要素。没有强大的精神状态,没有精神状态的人活着是不可能有成就和创造的。

“忍”字当头,等待时机

每个淡泊名利的人都知道忍耐的道理,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天地之间,纷繁复杂,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可避免地要和不同的人或事物发生各种关系。由于任何事物都有制约,人在社会中同样不能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因而,当我们与外界发生冲突时,如何才能化干戈为玉帛?如何运用我们的智慧与谋略,走向成功的彼岸?又如何面对人生的荣辱成败、利害得失?人在世间必须要“忍”字当头,只有忍耐才会有时机。

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因一时意气招灾惹祸、身败名裂者大有人在,他们大多有急躁的心理,这是做人最大的弊病。实际生活中,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情愿不情愿,在环境要求你忍的时候,你必须去忍。真可谓心字上面一把刀,能忍则安,从而躲避祸端。

生活中,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手,有时候采用何种手段已不太关键,而如何保持好自己的情绪才至关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而情绪是一种很滑溜的东西,有时滑溜得让人捉摸不到;但是,不管怎么滑溜,你都要想办法将它捏得紧紧的。因为这关系到你能否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地生存。

有许多人能把情绪收放自如,这个时候,忍耐已不仅是一种感情上的表达,而且成了攻防中使用的武器。有时候,掌控不住情绪,不管三七二十一发泄一通,结果搞得场面十分难堪。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碰到这种擦枪走火的状况。但是,聪明人有将不良的情绪马上收回来的本事。

自古以来,评价人的标准,只要看一个人的涵养和行事的风格,就知是否可以成为可塑之才,是否有大将之风,因此,除了常识与能力之外,全视其能否将情绪操控得当。

春秋时,越王勾践兵败被俘,倘若不忍辱求生,卧薪尝胆,甘心为奴,“身执干戈为吴王洗马”,甚至亲口尝粪,怎能博得吴王夫差的同情,被释放回国,最后起兵杀死夫差报仇雪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为达到这些目标,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面对野蛮霸道,强权政治,甘受寂寞,甘受白眼,甚至甘愿被社会和亲人的误解,都是应该,也是值得的,因为这并不丧失自己的人格,而是在更高层次上显示你的人格力量,更重要的是今天你甘愿忍受某些人不公平的对待,明天你将可能会受到更多人的尊重乃至敬仰,尽可能委屈自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伸长自己,发展自己。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帮助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高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产生了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隐忍等待。于是,他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这样,才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忍耐需要理性的克制,需要雅量。雅量,将使你面对攻击者保有最完美的自尊和最充分的人格主动权;雅量,还将最终迫使攻击者情愿或不情愿地走向道德法庭的被告地位。克制,乃为人的一大智慧,它有助于人们在攀登理想境界的征途中,消除情感世界不可避免的潜在危机。因而,对于一个成功的开拓者来说,它既是实现既定目标的保证,又是取得更大成功的起点。假如李渊当初听了隋炀帝的话,怒火中烧,马上与之理论或采取兵变,很可能会因为准备不足,时机不成熟而失败。一旦失败,则永无机会从头再来了。

我们这里讲的忍,是一种等待,为图大业等待时机成熟,忍之有道。这种忍,不是性格软弱,忍气吞声、含泪度日之举,而是高明人的一种谋略,是为人处世的上上之策。

不要以成败论英雄

从人的根本意义来理解,冒险失败胜于安逸平庸。轰轰烈烈地奋斗一生,到头来失败了,他的一生仍然是伟大的、壮烈的。

有的人不管做什么事,都很容易因为做不好就灰心,也有些人因为自己没有信心而灰心。任何人都会对第一次碰到的事有不大自信的感觉。对第一次所做的事能得到满分的人很少,假如有人一开始就可得到满分,那种人就可称天才了。凡事都该以轻松的心情来面对,才能产生好的结果。

惧怕失败,不冒风险,平平稳稳地过一辈子,虽然可靠,虽然平静,虽然可以保住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生,但那真正是一个悲哀而无聊的人生,是一个懦夫的人生。其最为痛惜之处在于,你自己葬送了自己的潜能。你本来可以摘取成功之果,分享成功的最高喜悦,可是你却甘愿把它放弃了。与其造成这样的悔恨和遗憾,不如去勇敢地闯荡和探索;与其平庸地过一辈子,不如做一个失败的英雄。

项羽被迫乌江自刎,但他仍然是一位英雄;

李自成只做了几天的皇帝梦,他也仍然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

孙中山虽然没有斗过袁世凯,他也仍然是一位伟人。

当今的世界变幻莫测,偶尔的失败难以避免,我们必须有勇气应付面临的一切。

人生如同是在大海中航行,成功的人会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没有成功到达彼岸的人,也是在人生航行的道路上探行、体会,不断地在修正着航行的路线。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自古至今,出现英雄无数。英雄的历史是永记史册的。在这英雄无数的历史长河中记载着无数精彩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是悲壮的。无可置疑,每一个英雄的出现都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光辉,我们在缅怀英雄的同时记住了那个社会的历史,从而有了“时势造英雄”的说法。

英雄的出现是及时的,他总出现在人类社会最关键的时刻,在历史的长河中展现了光辉的亮点,或许改变历史,或许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的主宰者,又或者在悲壮中失败。但无论结局怎么样,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就有许多这样的败亦英雄,输亦光荣的人物,他们曾经在一个时期内叱咤风云,好不威风。那豪壮的英雄气概不得不让我们折服,其所经历的一件件事又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悲壮的英雄,悲壮的故事,悲壮的历史,让人再次明白“不以成功论英雄”的深刻的含义。

打开史册,翻到秦末时期的历史,最为人关注和敬佩的英雄莫过于西楚霸王——项羽,他给我们的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是一个时代的悲壮英雄,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感慨。项羽一生征战沙场,经历了无数的战争,取得了无数的胜利,是他的出现改变了一个时代的历史。遗憾的是英雄在最后却没有成为那个时代的主宰者,落个自刎乌江的悲剧下场。纵使是这样,但最后的失败并不能掩盖他光辉的一生,不能抹去他的丰功伟绩,仍可追溯为一个时代的英雄。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突破了《史记》的体例本纪的约束。“本纪”乃记帝王当国的事,而项羽未成帝业,却被破格“例如本纪”中,这是司马迁对英雄的追溯,是对一个英雄的赞美。项羽在秦亡汉兴之间,曾在一个时期里发号施令,在推翻暴秦统治中表现出其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英雄的出现加快了历史前进的脚步,给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添加了催化剂。虽然项羽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其创造的历史功绩却永不可磨灭,在我们人类文明史册上深深烙上一个印,记载着历史英雄走过的悲壮的路。

历史给我们的英雄留下了无数的评价,功与过,成与败,都在后人的评论中得出,什么样的评价都有。成功者,我们追溯其取胜之道,失败者,我们为其失败而深思,汲取教训。在我们的追溯中,我们发现每一位英雄成败得失都是跟他们的性格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追溯根源,项羽的成败得失都是源于其本身的性格特征。项羽之所以能在一个时期内叱咤风云,源于他那刚毅不屈的性格,项羽年少时就心存大志,有远大的抱负,又加之其出身将相之家,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影响,为他以后的成功埋下了坚实的基础,项羽年轻的时候就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这使他在众人面前脱颖而出。

生于乱世的他,在关键的时刻能把握时机,在江东揭竿起义。在行军打仗中又能做到运筹帷幄,骁勇善战。凭借自己的大勇大谋,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为我们人类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项羽率军抗秦,在危急时刻发挥了自己高超的军事领导才能,赢得了我们人类战争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战争——“巨鹿之战”。在危急时刻,项羽表现得极其镇定和英勇,他以“破釜沉舟”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法激励将士奋力杀敌,最后在反秦战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推动了历史进步的车轮。项羽取得了胜利不是别人给的,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是其将相才能的体现。

项羽最后走向失败,也不是偶然的,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项羽的性格,就会发现其本身还存在一些劣根性,恰恰就是这种不足是他失败的致命弱点。可以说他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在年少时,我们从他读书的表现就可以看出了他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而这些又是行军打仗最忌讳的。较之刘邦,他虽无项羽那样骁勇善战,但他却能心平气和,高瞻远瞩。还有就是项羽有其残暴的一面,在进军咸阳,他纵兵屠杀咸阳百姓,焚烧咸阳,做出残忍的、令人发指的事。正是项羽这种崇尚武力的性格让他失去了民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在这方面是胜过项羽的。他进关后能安抚民心,从而也为他建立帝业打下基础。以一人之力怎能敌万军之势,失去民心的项羽只能是失去天下,项羽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弱点使他走向失败、造成他悲剧的根本原因。

项羽的悲壮也让后世人深思,李清照曾用一句话概括了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项羽一生驰骋沙场,推翻暴秦统治,实为英雄豪杰之壮举,虽然最后兵败垓下,但其面对死亡毫无恐惧,至死不失一个英雄的气节,其所具有的那种英雄气概是我们后世之人要学习和借鉴的。

同类推荐
  • 天才是教育出来的:造就英才的51个细节

    天才是教育出来的:造就英才的51个细节

    有人换算出非常具体的造就天才的公式:一万个小时的“深度训练”,即大约十年的专业训练,是你在任何一个领域达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更关键的地方在于,除了训练量以外,你要对这种“深度训练”的方法有正确的把握。
  • 30岁生存竞争力:你一定要懂的人际交往心理控制术

    30岁生存竞争力:你一定要懂的人际交往心理控制术

    本书是通俗易懂而不失精炼、准确、深刻的心理学读物。本书针对不同的人际关系情境,提供了各种独特有效的应对策略,教你巧妙运用人类共通的行为准则与心理机制。
  • 习惯决定命运的秘密

    习惯决定命运的秘密

    一根矮矮的柱子,一条细细的链子,竟能拴住一头重达千斤的大象,这令人难以置信的景象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把它拴在柱子上。由于力量尚未长成,小象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摆脱锁链的束缚,于是它们渐渐地习惯了束缚,不再挣扎,直到长成庞然大物。虽然此时它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可是大象却放弃了挣扎,因为在它的惯性思维里,仍然认为摆脱链子是永远不可能的。小象是被实实在在的链子拴住,而大象则是被看不见的习惯拴住。要想成为不被束缚的大象,需要我们从改变自己的习惯做起。改变习惯,你也能改变命运。你的手中,掌握着改变命运的秘密。
  • 让学生明辨是非的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

    让学生明辨是非的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

    本丛书精选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意蕴深妙,语言简练,深入浅出地阐发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其中的智慧可以帮助中学生理解学习和生活的意义,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贴近生活,融入社会。
  • 去,过你想要的人生

    去,过你想要的人生

    为什么同学都找到好单位,你却连面试通知都收不到?为什么同事稳步升迁,你却不停跳槽,职位永远原地踏步?为什么朋友都成家立业,你却一直形单影只?为什么别人能买房、买车,你却沦为悲催“卡奴”,财务状况一塌糊涂?一站式解决方案,囊获11项最重要人生大事,完美导航成功方向;便携式工具指南,在涂鸦、练习、思考中轻松搞定人生规划。不管是求职遇到坎坷,还是恋爱遭遇挫折,或是搞不定的财务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为你而写的有效又实用的解决方案。
热门推荐
  • 帝念生

    帝念生

    一块黄玉跨越无数星系降临另一端的世界,从而揭开王道凋零的古史、仙道执着的悲歌和生灵丝丝不灭的念!一个被称为笑话的残魂,站在修士对立面,却执着接生路、修仙梯、开神门,世人因此得见长生缘,可他不做英雄不当神灵受膜拜,一生只为寻觅本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花草集多肉篇

    花草集多肉篇

    你相信世界上有治愈系的植物吗?你知道看到它心情就会变好的感觉吗?我在多肉的世界邀你共同鉴证这治愈时光。
  • 青柠之夏之星坠公主玩转校园

    青柠之夏之星坠公主玩转校园

    青春似烟火,转瞬即逝;青春似诺言,山盟海誓;青春似苦瓜,感觉苦涩。;青春似蜜糖,值得回味。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一样的味道,犹如酸甜苦辣咸……各有韵味。青春少不了懵懂的爱恋,亦然存在怦然心动。青春期总会情窦初开,惟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当嫩嫩的小草从雨露中苏醒,当文艺姑娘遇上软萌少年,当他们遇到的阳光刚刚好,当爱情结成果实,那果实一定是青柠檬的味道。初恋就如夏日里的一杯冰镇的蜂蜜柠檬茶,酸酸甜甜也带有苦涩,却会令人回味无穷。青春是有限的,因为它是成长部分的一个阶段;青春是无限的,因为它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里。不管我们得到的是一段干净简单的爱恋,还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要知道经过悲悲喜喜才算青春,正值青春年华,这时的我们都是最好的我们,我们行且珍惜,不负如来不负卿……
  • 我突然就变成了神豪

    我突然就变成了神豪

    平凡的庄小云是个平凡的送外卖小哥。一天,他在送外卖中不慎被豪车撞伤,意外竟然获得了签到系统!“第一天签到成功,获得1000亿。”“第二天签到成功,获得1000亿。”每天只需签到一下就能获得千亿财富!跑车、豪宅、美人,这一切原本求之不得的东西一下变得异常简单!
  • 一起开始的旅程

    一起开始的旅程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 心游江湖

    心游江湖

    相信每个人都曾希望过自己可以有盖世神功,能手提宝剑策马扬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在江湖中轰轰烈烈的爱一回恨一场,有些奇遇,有些浪漫。有人说武侠是成人的童话,让我们给跟随一个小女生由心,去游历一番江湖,进入一个成人的童话。
  • 岁月如你,你如歌

    岁月如你,你如歌

    程佑同就像是一架完好的钢琴,音音近心,音音欢。矢野则就像是一个破碎的乐器,声声离调,声声哀。这个人他曾经在大风大雨中等待我,我愿用一生陪伴他。你曾走进过我的心,可是后来,我便恨了你。有人说爱情是一场大雨,爱了谁,恨了谁,都是一场洗礼。可是,故事里多少曲折熙来攘往中几人识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小熊茜风

    小熊茜风

    这是讲述一只白色小熊寻找她父亲和哥哥的经历。算是一篇故事。虽然与这儿有点格格不如,但希望所有的人不要觉得我很幼稚,也不要恶意评价它。毕竟,谁没有一个充满幻想的童年,谁又不是在一个又一个故事下渐渐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