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如血虚而致经闭者,由于血源不足,故当补益气血而充其源,则无须用通药而经自来。又如肾阳虚衰,推动蒸化无力而致的尿少癃闭,当温补肾阳,温煦推动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则小便自然通利。再如脾气虚弱,出现纳呆、脘腹胀满、大便不畅时,是因为脾气虚衰无力运化所致,当采用健脾益气的方药治疗,使其恢复正常的运化及气机升降,则症自减。因此,以补开塞,主要是针对病证虚损不足的本质而治。
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泄症状的实证。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一般情况下,对泄泻、崩漏、尿频等症,多用止泻、固冲、缩尿等法,但这些通泄症状出现在实性病证中,则当以通治通。如食滞内停,阻滞胃肠,致腹痛泄泻,泻下物臭如败卵时,不仅不能止泄,相反当消食而导滞攻下,推荡积滞,使食积去而泄自止。又如瘀血内阻,血不循经所致的崩漏,如用止血药,则瘀阻更甚而血难循其经,则出血难止,此时当活血化瘀,瘀去则血自归经而出血自止。再如湿热下注而致的淋证,见尿频、尿急、尿痛等症,以利尿通淋而清其湿热,则症自消。这些都是针对邪实的本质而论治的。
【因势利导】
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孙膑的大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兵如神。当时,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便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领兵攻魏。在战斗中,孙膑利用敌人骄傲狂妄、轻视齐军的心理,向田忌献策,他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建议用逐日减灶的计策,伪装溃败逃跑,诱敌深入。田忌采纳了他的计谋。骄傲的魏军果然中计,大摇大摆地尾随齐军进入一个叫马陵的险恶地带。这时,早已埋伏好的齐兵万弩齐发,一举歼灭魏军。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陵之战”。
孙膑利用敌人的骄傲心理,诱敌上当,所以取得战役的胜利。中医也很强调因势利导,要求医生根据患者体质、病位等因素而施治。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里就有“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等治疗法则。这里的“轻”、“重”、“衰”、“高”、“下”等都是疾病的“势”,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便是“因势利导”的体现。病在上部较轻浅的,宜轻扬宣散,清代医学家吴鞠通常选用质地较轻、气味较薄的药,即“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法。古人还根据“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法则,创立吐法,主张服盐汤或用鹅毛刺激喉管引起呕吐,使病邪从上而出。再如,夏秋时令,误食腐败不洁之物,腹泻腹痛,医生亦常因势利导,让病人继续泻下秽臭之物,腹痛、腹泻亦渐好转,若此时止泻,逆其病势,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
孙膑讲的虽然是兵法,但与中医治病原理相通。难怪清代名医徐灵胎认为:“用药如用兵”。他甚至还说“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认为中医的治疗思想贯穿在兵法中,这话颇有几分道理。
四、朴素辨证——法家
§§§第一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辨证的方法论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依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作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比如,打鱼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鱼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子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治国术】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时,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驭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而法家精神和实际成就最大的则是李斯,他帮助秦王取得天下,统一中原。
§§§第二节法家的养生启示
【脏腑之法——各司其职】
《黄帝内经》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养心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小肠与心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少阴心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以致毛发不泽,面黑如漆。而舌质红可为心火亢,质淡多为心血不足。
养心,从日常饮食上就可以进行调护。素食可以防止心血管疾病。黄豆和豆制品如豆腐有利于心脏健康。鱼类最好与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同吃(大蒜等)。适量饮用红酒有利于心脏。动物心脏也有滋补心脏的作用,可以适量食用鸡心、猪心等。尽量少吃有害心脏的油炸食品。含大量饱和脂肪的食物不利于心脏,比如牛油、全脂奶等。而含不饱和脂肪的花生酱、花生油、花生果、橄榄油等对心脏有好处。此外,核桃、燕麦、苹果、香蕉、鸭肉等都是对心脏有好处的食品。
养肺
肺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五脏之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相为表里。
肺主气,司呼吸;肺佐心脏,主治节;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由于肺主气,合皮毛,所以肺虚则有少气自汗的现象;肺能佐心,主治节,所以吐血,不但治心治血,还要补气摄血。由于肺开窍于鼻,故温病中咳嗽、气喘、鼻煽,为肺热,而要用清肺泄热的方法来治疗。
养肺亦可从饮食入手。银耳,含胶质,润肺生津,对胃、肺、肾均有补养作用;百合,有利尿清热、润燥止咳的作用;核桃,有润肠温肺、补脑益智、乌须黑发、补气养血及补肾强腰的作用;荸荠,又名马蹄,有清热解毒、凉血通便及化痰作用。杏仁,尤其是北杏仁,可润肺平喘,治肠燥或肺热燥咳。
养肝
肝是身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器官。肝与胆相为表里。
肝藏血,主谋虑;肝之充在筋,其华在爪;肝开窍于目。
肝血不足则爪甲枯脆不华,目无所见,如夜盲症,筋络屈伸不利,甚至动风挛急。
养肝也要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首先,情绪要稳定平和,保持心情愉悦,不宜过于愤怒。其次,睡眠要保证优质。人卧则血归于肝,养肝血重点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另外,饮食忌辛辣,需清淡。保护肝脏,总的营养原则是适量摄入蛋白质、少量脂肪、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必不可少,但不要过多,可以吃一些瘦肉、鱼类、乳类、花生、豆类等。高脂肪会增加肝脏的负担,吃得太多还会导致脂肪肝,人们日常饮食宜选择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物。燕麦含极丰富的亚油酸和丰富的皂甙素,可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
此外,运动适度,不过度疲劳也对肝有养护作用。
养脾
脾主运化,脾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津液,把食物的精华送到全身,并且能运化水湿浊气排泄于体外。脾统血,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所以说脾藏营,而脾又借血的营养以司运动。
脾主肌肉,其荣在唇;而脾又为统血之脏,所以口唇的红润和淡白,可以表示脾血的盛衰。
脾虚则血失统摄,而有便血、崩漏等,以致口唇淡白不华,治疗就要用补脾摄血之法。且脾能运化精微,以及运行水湿使之外出。若脾不运精,湿邪困滞,治疗就必须温运脾阳。
养护脾胃,首先要饮食适度,不宜过饱贪多。“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如要养生,吃饭一定要注意不能暴饮暴食,更不能饥饱不均。其次,有计划地运动和按摩也是养脾的一种方法。按摩中焦和膻中穴有助于脾胃的调养。肚脐附近是脾脏功能区,可以适当的轻轻揉按,帮助消化。孩子腹痛、腹泻是因为脾气虚而引起的可以推拿脐腹,另外,应当多摄取利脾胃、助消化的食物。古人养脾胃重点在于调摄,食疗是最常用的。补益脾气的食物有很多,如薏米、小米、山药等。
养肾
肾在现代医学中属于泌尿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过滤血液中的杂质、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最后产生尿液经由后续管道排出体外;同时也具备内分泌的功能以调节血压。
肾藏精,其华在发;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
肾虚精少,就有头昏、脑转、耳鸣、健忘、失精的症状,治疗也就要补肾填精。肾又为水脏,有司开阖排泄的作用,因此肾病可致水肿病变,治当温肾分利。
为了补养肾脏,可以在饮食上多加注意。山药,为中医“上品”之药,除了具有补肺、健脾作用外,还能益肾填精,凡肾虚之人,宜常食之。干贝,又称江珧柱,能补肾滋阴,故肾阴虚者宜常食之。鲈鱼,既能补脾胃,又可补肝肾,益筋骨。栗子,除有补脾健胃作用外,更有补肾壮腰之功,肾虚腰痛者最宜食用。枸杞子,具有补肾养肝、益精明目、壮筋骨、除腰痛等功用,久服能益寿延年,尤其是中年女性肾虚之人,食之最宜。何首乌,有补肝肾、益精血的作用,凡是肾虚之人头发早白,或腰膝软弱、筋骨酸痛,或男子遗精、女子带下者,食之皆宜。
已经患有肾病或需要特别注意养护肾脏的人,应忌吃或少吃荸荠、柿子、生萝卜、生菜、生黄瓜、生地瓜、西瓜、甜瓜、洋葱、辣椒、芥菜、丁香、茴香、胡椒、薄荷、莼菜、菊花、盐、酱、白酒等。
【治病之法——理法方药】
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是中医学关于诊断与治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辨证论治是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成为中医学的基本特色。理,是指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病变机理作出的准确的解释。法,指针对病变机理所确定的相应的治则治法。方,是根据治则治法选择最恰当的代表方剂或其他治疗措施。药,指对方剂中药物的配伍及其剂量的最佳选择。
治病必求于本
“治病必求于本”,指治疗疾病时需寻找发病根本原因,从根本上治疗。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治疗疾病时必须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也就是采用其阴阳的偏盛偏衰。
例如:头部昏晕而痛,肢麻,肉跳,虚烦,夜寐不安,面部烘热,口干,舌质红,脉弦而细。这是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的表现,须滋阴潜阳,养血柔肝,用生地、白芍、当归、何首乌、菊花、牡蛎、珍珠母等药。
又如食物不化,呕吐清水,大便水泻,舌淡苔白,脉沉细,这是脾胃阳虚,当温脾胃之阳,用“温中散寒”法。
【用药之法——君臣佐使】
用药配伍有主次
君臣佐使,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君、臣、佐、使。君指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指辅助君药治疗主证,或主要治疗兼证的药物。佐指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使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以治疗伤寒表证的麻黄汤为例,麻黄发汗解表为君药,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杏仁助麻黄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寻常食品巧养生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食品看似十分寻常,却也有很好的养生保健、治病疗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