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本市实际,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在改革具体模式选择上,要因地、因时制宜,对规模小、生产不稳定的集体企业可通过市场竞价的方式公开拍卖;对规模大、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集体企业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社区政府应完全退出企业;其他企业采取股份合作制改造,但企业资产尽可能量化到个人。(2)集体企业改革与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结合起来,鼓励集体企业收购国有中小企业,一方面盘活国有资产,另一方面实现集体经济在产业及地理布局上的结构性调整。或者将乡镇企业融入城市大企业发展体系之中,通过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发展,最终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3)乡镇企业改革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西部大开发等方面结合起来;要统筹规划,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吸引、鼓励和促进乡镇企业与工业小区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向城镇集中;引导乡镇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改革,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逐步建全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引导企业增加技术投入,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4)组建企业集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核心企业的形成不能以行政手段搞"拉郎配"。同时,组建企业集团的首要条件是产权必须清晰,否则造成的隐患更多,改革的难度更大。(5)在产权改革操作中,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规范几个重要环节,即清产核资、股权量化、收益分配及集体资产变现后的资金管理。
三、放手发展个体、私营企业
个体、私营经济是我国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之一。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个体经济(企业)一般普遍采取鼓励、扶持的措施,但前些年对私营企业存有很大的认识上的偏见,将其排挤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异己力量,政治上顾虑重重,实践上很少鼓励,更谈不上具体的扶持政策。许多私营企业不得不戴上"乡镇企业"或"民营科技企业"的红帽子,以求得社会认可和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导致私营企业一直发展缓慢。沿海地区尤其广东、浙江等省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私营经济不仅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有益补充,而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放手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必须打破所有制问题上的思想禁锢,从姓"公"姓"私"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不论性质看发展,不论成分看贡献",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改革、发展的观点思考问题。资金短缺是制约本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闲散资金,创造国民财富,增加就业,提供税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应该放心大胆地予以支持,要消除一切思想偏见和政策歧视,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要为个体、私营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宽松的发展环境,鼓励支持有能力的个人购买国有、集体企业,提倡企业中职工参股。随着国有中小企业和城乡集体企业改革的深入,个体、私营企业所占的比重会不断提高。当前,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要鼓励、支持其继续深化制度创新,逐步实现四个转变:第一,从家族化向社会化、市场化转变;第二,从家长制管理向规范化管理转变;第三,从泰罗制管理向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转变。第四,从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向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转变。
四、改革企业行政管理体制,理顺、强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职能
我国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企业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以部门管理为主,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管理混乱。有关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法规缺乏统一性、权威性,难以起到应有的成效,对企业的协调、发展极为不利。改革的方向是变部门管理为行业管理。可以考虑将农业部门中乡镇企业管理机构并人各级政府的经委系统,并经职能调整,成立统一管理城乡中小企业的专门机构。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确立主导产业。通过扶持主导产业,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以中小企业的大发展真正建立起本区的主导产业。我市可以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优势产业有:草畜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等。(2)实施区域发展政策,建立工业小区,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鼓励和促进企业集中,解决中小企业布局分散的弊端,创造规模效益。(3)提供扶持政策。主要有信贷担保、融资服务、提供技术、信息,加强人才培训等。(4)维护市场秩序,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降低中小企业的设立条件,减少、规范设立程序,公平税负,改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为中小企业参与平等的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五、大力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推动中小企业与外资结合
引进区外资金、技术是解决资金短缺,改善技术落后,加快本市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西部大开发为我市引进外资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但必须看到吸引外资同样面临着其他地区的激烈竞争。本市自然条件较差,植被稀疏,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商品经济总体上仍不发达,对外商投资缺乏吸引力。大力引进外资需做好以下工作:(1)抓住当前有利形势,加快道路、通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切实做好"退耕还林(草)工程"。种草种树、绿化荒山,不仅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本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2)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推动以法行政的步伐,树立起廉洁、高效、规范行政的政府形象,为外商投资创造良好的软环境。(3)真正解放思想。既要看到引进外资对本市经济建设的巨大作用,又要认识到企业的天职是赢得利润,外商来当地投资最重要的必然是获取利润。吸引外资为的是实现区内的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潜在市场与区外资金、技术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共求发展。在吸引外资面临诸多劣势的当前,要提供优惠政策,树立"让利"思想,树立以"资源换发展"、"以市场换发展"的思想。(4)采用现代营销手段,通过各种"博览会"、"洽谈会"、"科技节"等途径,大力宣传庆阳,让外商了解庆阳,以"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吸引外资。(5)推动中小企业与外资结合,避免或减少当地企业与外商的正面竞争,争取用外商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改造中小企业。
六、加强中小企业自身管理
改革可以为企业创造健全的、高效的运行机制,但改革代替不了管理,加强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现代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许多可供采用的先进管理方法,但管理不仅仅是科学,不仅仅是一套组织结构的设计和规章制度的安排,管理还是艺术,是经验,是技巧,是管理者的身体力行和对被管理者行为的控制,在本质上是创造性的。管理需要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但绝不是整齐划一,因此,管理的核心是人。本市总体上管理粗放前面已经述及,除了体制上的根源外,关键是人的因素,尤其是管理者的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不够。加强管理首先是解决好管理者的问题:(1)废除国有、集体企业用人上的任命制,建立经营者择优录用的竞争上岗机制,取消国企沿用几十年的行政级别,把企业领导从行政化管理中分离出来,逐步培育职业化的企业家市场,并完善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创造性。(2)实施管理人才工程,提高企业经营者自身的素质,培养专职企业家队伍。在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史上,由行政官员管理转向专家管理,并由此出现了经理阶层,曾经推动了企业管理水平的飞跃,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同样需要千千万万个懂行的管理专家和优秀的企业家,需要一个庞大的德才兼备的经理阶层,他们将是经济舞台上的主角,是我国经济振兴的希望,优秀管理者需具备的良好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具备现代观念,树立竞争意识、市场意识、人才意识,有强烈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及创业精神。其二,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运营者必需的法律知识、金融知识、现代管理知识以及较强的业务技能。其三,身体健康,品德优良。
当前,本市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工作:(1)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基础管理并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手段,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节约资金。(2)加强经营战略管理。要立足国内外市场,结合自身实际,对涉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问题作出科学的、合理的统筹安排,不至于"什么赚钱就追什么"而"跟着感觉走"。(3)市场营销管理,核心是实施品牌战略,不仅要生产高质量产品,还需将产品的形象树立于市场,根植在消费者心中,创造名牌,求得更多的"顾客选票"。(4)企业文化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树立人本思想,依靠职工,发扬民主,增强职工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重视个人能力培养,开发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环境,通过物质及精神激励,驱使每个员工发挥潜能,不断创新;发挥集体协作功能,坚持合理分工和能级对应原则,因事设岗,以岗定人,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七、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在农村的发展都十分普遍。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了农业的产业链条,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分工,并带动了产后运输、储藏、保鲜、销售等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具有重要意义。从需求方面看,国内外的经验表明,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对农产品的最终需求趋于下降,但农产品的中间需求,也就是对农产品的原料需求不断扩大,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连接初级农产品与最终消费的中间需求,它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扩张农业的中间需求,而且关系到直接满足最终消费需求。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从温饱向小康或更高水平迈进,处于食品消费结构加速变化和加工食品需求快速上升的阶段。因此,随着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食品加工业的市场需求量呈加速上升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潜力很大。
农产品加工业依加工深度不同,既可以是劳动密集型的,也可以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庆阳农产品资源充裕,劳动力丰富,而科技发展水平却比较低,适应于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应做好以下工作:(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握消费发展趋势,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及农产品结构。(2)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走产、加、销一体化的道路,加强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对产中的技术指导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并向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绿色化方向发展。(3)扶持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鼓励兼并、联合等产权重组,形成大中小企业并举、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结构。(4)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投入,鼓励新产品开发,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储运、保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