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506700000020

第20章 虚构诗学与当下“现实表征”(1)

从虚构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学的“现实表征”,有几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第一,中国自五四以来,作家、评论家都比较一致地强调了真实而排斥虚构。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对于深入了解和反思中国文学是十分必要的。第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现实表征”中对他者有着过分强调,而且这种强调多建立在政治道德的意义之上而不是审美文化的意义之上。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他者都是被异化的形象。因此,重建他者对当代文学的发展而言依然是很艰巨的任务。第三,从文论的角度来看,认识文学的物质性特征是充分理解文学虚构性的前提。

中国文学总体上比较注重写意,在价值上也一直坚持非物质主义取向,文学的物质性特征没有受到传统文学的重视也是一大遗憾。文化研究力图发掘文学的文化资本,对重建文学的物质性,发现文学表达本身之美是值得借鉴的。第四,在对当下文学现状的考察中,我们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即创作想象力的集体缺失、审美经验的寄生性和对永恒性的深度思考的缺乏。

引发这些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中国作家过分依赖或者说拘泥于现实,没有充分显示文学的超越性。“底层写作”的流行与发展困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当代文学发展的可能性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强化当下感,突出个人叙事,拆除所谓的民众文学和追求文艺作品的永恒性都是可以考虑的。这一章,笔者将就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

中国近百年文学“现实表征”中强调真实忽视虚构的原因分析中国自五四以来就保持着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在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中,作家与评论家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强调真实排斥虚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当下中国文学发展的现实语境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传统因素的制约,这个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因此本文将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希望给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可能性提供某种参照。

一、传统集权政治促成写实主义传统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化国家,其文学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与政治相生相克。文学雏形在中国不具备独立性,文学与巫术、占卜、祭祀、史学与哲学都是不分家的。因此,在中国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即文学可以作为介入生活进入仕途的阶梯。于是,“学而优则仕”就成了士大夫文人的共同理想。

可见,人们对文学的关注和学习一开始就带着极强的政治色彩和实用诉求,文学在不自觉中被泛政治化了,而几千年来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更强化了文学的这种政治功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受到极大的质疑与挑战,人们随后用批判儒家思想的方式试图建立起一种新的救国救民的文学。梁启超号召说“欲兴一国之民不可不先兴一国之小说”(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1902年第1期。),将小说放在救亡图存的地位上。但这同样是在政治的语境中讨论和发展文学,文学依然是充当了政治宣传的手段和工具。

五四新文学运动所提倡的文学革命与其说是革新文学不如说是革新思想,知识分子不过是打着文学革命的招牌进行思想启蒙,于是在与之伴生的文学领域里,人们感受到更多的改革现状的迫切需求而不是关于艺术审美的提高。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文学的政治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了。文学几乎就沦为集体的呼声,成为号召人们进行大生产的动力与口号。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国民缺乏正常的情感表达,当然更无个人化、风格化的创作可言。因为文学一方面可以为政治塑造理想国民,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叛逆者得到应有的惩戒。政治在日常生活是渗透式的,作为一般的公民很难感受到,而中国百姓从古至今对政治极其敏感。政治成为一种全民运动只能是以诗意的方式在文学中存在,即文学将政治意识形态化后散布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于是以政治为中心的生活成为文学表现的核心,也责无旁贷地成为正统文学,中国文学的发展处处显出见证集权政治的特征。政治化也成为中国文论走向现代化的一种方式,“为走这一步,文论上是分三步来完成的。第一步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到文革是现代工具理论主义借助政治权力上升到独掌地位并打击现代审美主义。

理论上经历了‘新写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两结合’三代革命现实主义的形态和话语。第二步是,文革后到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是现代审美主义借助政治宽松时期全面复兴并在学术思想上压倒了现代工具主义。

最后是九十年代以来以现代性冲突转化为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结构与再建构。”(余虹:《革命审美解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文学政治化可能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政治最能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因此政治化的文学很容易革新变化,出现新的开拓。尤其是为了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文学往往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文学成为政治的代言又使其在艺术的唯美性上表现不够,对艺术本身的规律不太关注。这样关于艺术本身具有的超越性的方面便被搁置了,人们更关注作为文学表现主题的内容的真实而忽视了艺术真实的表现。由政治引发的对文学真实的偏执,使人们无意也不敢多谈虚构。所以中国文学自五四以来就注重现实主义的真实,浪漫主义、唯美主义思潮退隐到历史的暗角。

于是,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文学自觉地承担了推动社会历史变革的社会使命。一本《伤痕》小说的出现就可以引发一代人对一个时代的悲痛思考;一本《乔厂长上任记》也可以激发人们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而一本《爱,是不能忘记的》也可以唤醒我们对个人情感记忆的珍重。可见,在政治化的环境下国民情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公共的,文学变身为集体情感的载体与集体叙事的平台。在启蒙的时代,作家的艺术成就和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是一致的。政治化的社会环境强化了文学使命感,从而将文学自觉推到促进社会改革的位置,浪漫的、虚构的因素也自然受到主流文学的排斥。

由于唯美主义、浪漫主义多半脱离现实语境而带有较强的小资情调,在20世纪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其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抑制。而现实主义在新文学中不断得到强调,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以及意识形态因素相联系,进而成为能代表官方意识的主流文学样式。朱光潜曾言:“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往往使浪漫主义作家们在幻想里讨生活,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比起过去其它时代,都较富于主观幻想性。积极的浪漫主义多半幻想到未来的理想世界……消极的浪漫主义则幻想过去的‘黄金时代’。”(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10页。)而且大多数浪漫主义作家都对现实社会有一种不满和对立的态度,往往流露出一种感伤忧郁的情调,消极有余而进取不足。现实主义表征模式本身给人贴近真实的感觉,从维护现存的政治秩序的需要出发,提倡标榜真实的写实文学都是当权者一个共同的选择。近百年中国社会是急剧动荡变化的,文学为了迎合社会变迁也相应的特别注重真实排斥而回避虚构。

二、经世致用文学观渗透写实主义精髓

承载集权政治的文化精神是我们骨髓中流淌的儒家思想,作为几千年封建中国精神支撑的儒家思想,以“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其核心是修身养性,济世安民。个体人格最高的追求是做一个有德行的人,所谓“德高望重”。其次是建功立业,以功名建立自己的不朽。实在不行就去写书,藏之名山,传与后人,这种人生追求使得人们非常现实,希望建功于当下,扬名于今生,这种个性使得他们更关注现实人生。儒家关于伦理文明的思想,从官方提倡逐渐演变成百姓自觉的意识形态,在隋唐以后,书生们情愿皓首穷经,老死于文场。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当权者为了稳固统治不断地强化文学的教化功能。自孔子开始,就奠定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远之“事君”,迩之“事父”的伦理基础。孔子甚至说过“不学诗无以言”

的话,诗的教化学习作用是得到极大推崇的。《毛诗序》也强调诗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文学不仅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开辟了道路,而且也成了自我完善的教科书。

怀抱经世济民的社会理想,知识分子们把文学当成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从小说的发展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小说最开始是“文人末技小道之流”,正人君子都不齿为之。后来的小说家们却用写史的方式来写小说,为的是记录下人们的奇言轶事,如《搜神记》,《世说新语》。到唐代,有了正式的科举考试,文人可以通过读书做官。这时,考生们为了迎合考官,展现自己的才华,又开始大量地写作唐传奇。至明清社会生活政治环境的种种压抑,知识分子又作小说来排遣自己的郁闷情绪,使得小说大为繁荣。因为要远离政治,小说家们比较一致地选择了自觉的虚构作为言志的幌子。

可见,小说走向自觉的虚构也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使然。而五四时期,一反常态,把小说提高到救国救民的位置,也是出于社会政治启蒙的需要,并且为了更好的启蒙大众,要求用白话文写小说。在中国小说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从表现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是服务于经世济民的社会理想的,其他文学体裁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白江宏先生曾言:

“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那种数千年来为适应环境而生存发展起来的实用理性精神,使他们习惯浸润于国事民瘼的关怀和参与社会政治的热情之中。”(白江宏:《现实主义的丰富与发展——王向峰文艺美学思想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中国知识分子把文学的社会作用看得如此之重,是有历史渊源的。中国文学的传统就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把文章之事当作“经国之大业”来对待。挚虞的《文章流别论》称:“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者也。”白居易也自觉要求自己“以诗补察时政”,“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几乎就是文人参与政治的某种手段。

到了五四时期,人们对于传输来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一概用写实主义的名称来替代。其根本原因就是对现实主义的理论内核没有兴趣,也无意于从学术上进行深入探讨,而仅仅看重了它的写实的表层功能。用这种实用功利的心态来运用这种理论,必定造成对文学自身审美功能的忽视甚至敌对,这就给写实主义理论本身附加上了过分强调思想性、过分强调政治性的任务。这种新的文以载道文学观的提倡,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写实主义的美学内涵,赋予了写实主义太多使命。

过重的社会使命使写实主义不堪重负,文学问题很容易就转化成政治问题,美学问题也变成了社会问题的附庸,“当时的理论界对俄国现实主义理论主张的译介过程中,特别注重对文学的社会功利性的论述,并且在这些译介中,很多都是后来倾向‘人生派’的作家,他们译介俄国文艺理论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人生派现实主义的追求寻找理论依据。

”(同上。)朱光潜先生说:“中国文艺和中国伦理思想一样,要在现世内得解放……中国伟大的诗人如屈原、陶潜、阮籍、杜甫、李白等都是要极简朴极真诚地把他们的忧生、忧世、忧民的热情表白出来,绝对没有想象虚构的徘优气。

”(转引自杨义:《中国新文学与现代中国精神谱系》,《文艺争鸣》,2008年第3期。)这种高度重视文学的社会实际作用的文学思想,总体上说来一直延伸到新中国的文学思想之中。既然文学是如此重要的大事,文学理论中公开标榜文学的虚构性显然是不合适的。现实主义文学写实的方法比较适合表达社会政治性的主题,对于鼓励人们投身到当时的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运动中或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可以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干预、关注的性能和中国传统实用主义文学观形成一种天然的默契,因而成了“五四”以来近百年中国文学的主流模式。而现实主义文学是从表面看来最接近真实的一种文学形态,因而作为与真实对立的虚构一直没有得到必要的重视。

三、实录精神与载道传统塑造写实主义内核

中国史传文学成熟得很早,而且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都十分重视史传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司马迁的《史记》

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不亚于《诗经》和屈原的《离骚》。中国古代的史传文学创作讲求“实录”,“不虚美,不隐恶”。这种“实录”创作精神必然抑制文学创作的虚构性追求,也抑制文学理论对虚构性的张扬。再则,从文体来考察,诗歌在中国文学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成分,但诗歌(这里不涉及史诗)主要是抒发由生活际遇引起的真情实感。它一般不描绘完整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不构造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因而在诗歌里很难见出虚构性特征。

所以托多洛夫一方面肯定文学的虚构性,另一方面又说:“‘虚构’这一特定术语不适用于诗歌”,“诗歌通常并不展示外部的真实性”。(转引自吴元迈:《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世界文学评介丛书·代序》,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在实录精神的引导下,中国的诗歌创作都显示出明显的写实倾向,更别说是小说了。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国外有的汉学家认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叙述是对现实世界中彼时彼地客观真实的记录与再现,有着非虚构传统。也有学者指出了中国文学的三大传统:一个是道法传统,此为民族文学之根;二是启蒙传统,此为洋人所借;三是革命传统,此为文学再生之源。道法传统导致中国文学重内容轻形式,中国文学对内容的偏重和对形式的相对忽视,导致了文学创作在形式的革新上不是十分突出。文学作为虚构的艺术,还是比较偏重于讲形式的,所以当内容不再具有特殊性的时候,当下的文学创作很难有突破。比如中国人以德治天下,而所谓道德是符合统治秩序的行为,并不与人性本身挂钩。当一方强迫对方道德时,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同类推荐
  • 我的名字叫王村

    我的名字叫王村

    叙事者“我”的弟弟是一个把自己想像成一只老鼠的精神分裂病患。由于他的举止、生活习性都和老鼠相同,给他人带来了很多麻烦,尤其是阻碍了家中其他兄弟姐妹的婚事,使家人蒙羞,所以在带弟弟去看精神科医生无果后,一家人商量派叙事者“我”去“把弟弟丢掉”。但这一理性对疯癫的排斥却并不如福柯描述的那样理想化,也并没有因为弟弟被确定为精神分裂而导致所谓理性与非理性的“对话的破裂”。相反,从“我”带弟弟看病开始,疯癫与非疯癫、理性与非理性纠缠不清、界限模糊,甚至理性常常有被疯癫战胜、同化的危险。
  • 皖江历史人物散记

    皖江历史人物散记

    本书不是人物介绍,也不是人物传记,更不是学术考据。而是人物散记,杂记,笔记。有感悟,有思考,有阐发。或关注一点,或留意一面;或脱胎换骨,或触肤扪骨。志书上没有的,详写;家喻户晓的,略过。别人长篇大论,我三言两语;人家散乱无章,我组织成篇。共分为九辑,即高洁特立之士、学养丰厚之士、艺技超逸之士、风流韵度之士、负异怀奇之士、慧识闳达之士、翰墨蕴藉之士、翘楚雄才之士、卓越俊雅之士。
  • 约翰·克利斯朵夫(全3册)

    约翰·克利斯朵夫(全3册)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是罗曼·罗兰的传记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描写了音乐天才约翰·克利斯朵夫与自身、与艺术、与社会斗争的一生,从少年时代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社会与艺术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友情与爱情的悲歌,到差点被生命的大难关摧毁,但最终达到清明高远的境界。约翰·克利斯朵夫虽然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性格,但是他对于生命、艺术却有着极大的热情,即使遭到误解,仍然保持着真诚的心,坚韧、勇敢地斗争。
  • 苦恼的叙述者

    苦恼的叙述者

    《苦恼的叙述者》由赵毅衡所著,大部分篇幅,都是讨论叙述形式问题,过于深入到细节之中。为了醒目起见,我把《苦恼的叙述者》的分析原则在此作简要说明。在全书开头讲这问题,有先人为主之嫌,实际上,下面的讨论应是全书的结论。建议有兴趣的读者看完全书后不妨再读此节。
  • 怀念一棵树

    怀念一棵树

    有一种散文总会在你内心不十分激越的时刻出现,比如,在你刚躺下打开台灯时,又比如,在你不那么要求自己非得硬着头皮获取所谓新知识时,这种散文或者随笔,便悄然在你眼前打开。
热门推荐
  • 秋风淮水落

    秋风淮水落

    “前尘往事,忘却了便是最好的选择。”这是她任二殿冥王时最喜欢对往生者说的话,只是她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听到别人对她说这句话。“若是执意选择不忘呢?”“那与你而言,也许是一件幸事,也许也不是一件幸事。”她忘了当初是如何选择的,只知道无论怎样选择,她都无法逃得过。爱也罢,恨也罢,对于她而言,现在已经不重要了。“我想我们就只能到这里了。从此以后,这世上再也不会有我存在过的痕迹,于我于你,都是幸事。”
  • 星启剑歌

    星启剑歌

    仗剑不古,执剑不仙。少年迈步星空征途。找的是出处,寻的是归宿。无论当年为何弃都一定会站到面前亲口一问!无论当初为何离都一定要站到面前当面一问!一个不知身世的少年,一段命中注定的剑缘!-----------------------个人喜欢科幻喜欢玄幻喜欢仙侠,但是为什么科幻和玄幻和仙侠就一定要分开?希望大家会喜欢。新人作者,请大家多多包涵。【注:先声明...如果有错别字=-=一定是我的输入法被我教坏了...】
  • 奥秘回忆录

    奥秘回忆录

    这个世界上充满了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当时巨人城的大爆炸到底发生了什么?羽蛇神守护的玛雅神殿留下的预言意味着什么?一向温柔的雪怪为什么突然变得狂暴无比,处处伤人?世界上真的有鬼这种东西吗?当退役兵李云飞进入一个神秘的公司,扑朔迷离的答案将一一出现...............
  • 星星的祈祷

    星星的祈祷

    爱情,就像美丽的樱花,也许会在最美丽的时候陨落,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回味。爱上你,只因一分悸动。思念你,只因一分甜蜜。也许从未对你说过,但是,你真的……是我心中的唯一。
  • 预约成魔

    预约成魔

    公元46世纪,异骸大行于世,星网横亘星空笼罩整个祖星与太阳系,人类共同体朝着河系前沿进军开拓。六大枢心国掌控最先进的高武力量,武册局、神束局、密阿伊分别震慑一方。占恩斯的魔翎社却传承古老而死板,不受政府掌控,以其源自于古魔法的魔引,与三大公权机构之中最强大的武册局堪争一时之辉。而武册局也因为太过强大,终于开始遭遇各方打击,矛盾激化,渐渐拉开了整个星空暗色的帷幕……
  • 只有青春肆意潇洒

    只有青春肆意潇洒

    一场风,能带走什么是嫩草上的露水,还是枝丫上的朵朵清香亦或是,那个青葱岁月的海誓山盟,和父母那年轻幸福的面庞晴空,本意生命中无风无雨,快乐长大是一对父母对孩子最简单的期望,却成为奢望…“安安不哭”这是晴空美梦的结束“我来保护你”这是安安噩梦的开始
  • 反派的偶像成神系统

    反派的偶像成神系统

    许佳慕将妹妹宠成了小公主,将妹妹捧在手心里养了十几年,没想到妹妹会成为杀害自己的帮凶。直到许佳慕身死人亡,她才知道,原来她生活的世界不过是一本小说,而她,不过是书中一名早早退场的反派角色。在她绝望无助之际,一位自称小铃铛的系统找了上来,要与她签订契约,助她成长为受人崇拜的一代偶像。为了复仇,许佳慕毫不犹豫答应了系统,涅槃重生!“天降爸爸”的金色传说开局,让她成为大影帝顾景澄的女儿顾泠音,这一世,她就要逆天改命,成为这个世界的女主角!
  • 先婚后爱,首席你好

    先婚后爱,首席你好

    她和他因为一场意外而结下了梁子,事后,她还在他的胸口塞了一把零钱,然后逃之夭夭。见面三次,她就稀里糊涂的嫁给了他,司绵觉得不妥,新婚夜不小心踹了他,然后他就开始记仇,一连串的报复她的那脚。婚后,没有硝烟的战争开始了,不过她见招拆招。"司绵,他是谁啊?"同事问。"我舅舅"她脱口而出,说完她就后悔了。当天晚上,她就睡了沙发。这个男人真的很小心眼呢!可不曾想却莫名发现三年前他所做事情的惊人内幕,难道这刚结婚半年就要离婚不成?腹黑如他,又怎会如了她的愿,于是一场见招拆招的戏码再次开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家有间万事屋

    我家有间万事屋

    一觉醒来穿越异世界,落得个家有闲房,父母双亡的死宅设定。死宅虽好,可重活一世,总该享受一个不一样的崭新人生。叮——万事屋系统开启——叮——您有一份新任务请查收——完成任务即可获得属性奖励?达成客人的心愿还有意外收获?崭新的人生——竟然真的到来了!
  • 乱世浮屠

    乱世浮屠

    明朝末年后金入侵中原,每到一处烧杀抢虐,江湖武林也帮助大明抵抗侵略,但是汗王努尔哈赤有更大的阴谋,派人抢武功秘籍,暗则派人在中原武林建教,因为他想要统治中原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