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墙头马上》、《梧桐雨》、《汉宫秋》、《赵氏孤儿》的思想艺术特点,其中《梧桐雨》的主题是难点;注意分析作者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褒贬;注意《赵氏孤儿》的戏剧冲突;其他作家作品作一般掌握即可。
第一节 白朴及其《墙头马上》、《梧桐雨》
一、生平与创作
白朴(1226-?),原名恒,字仁甫,后来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元曲四大家之一。《金史》、《元史》都有他的传,他是元杂剧作家中生平资料最多的人。他的祖籍是山西阳曲,生于开封,后来居于河北。幼年遭遇金亡的变故,母亲被元军掳掠,下落不明。白朴在真定度过了他的青壮年时代。当时的真定存在着一个以白朴为首的杂剧作家群。55岁时,白朴迁居金陵,在江南生活了很多年。其父白华在金末官至枢密院判官,他先降南宋,后降蒙古。而白朴则在金首都南京(今开封)陷落以后,一直跟随元好问。白朴受业于元好问,他的聪明得到元好问的称道。少年时代国破家亡的悲惨遭遇,元好问的教导,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朴终生未仕,一再拒绝友人的举荐,这与他幼年的遭遇有一定的关系。白朴曾经在《绿头鸭·洞庭怀古》中表示:“一壶酒浇平块垒,问甚功名!”他虽然生平坎坷,却始终保持着文人雅士的风范。白朴的一生,以诗酒曲词杂剧为业,情绪是颓唐消极、郁闷低沉的。他在《石州慢》中说:“千古神州,一旦陆沉,高岸深谷。梦中鸡犬新丰,眼底姑苏麋鹿。少陵野老,杖藜潜步江头,几回饮恨吞声哭。岁暮意如何?怯秋风茅屋。”又有《夺锦标》一曲:“尽纷争蜗角,算都输林泉闲适。澹悠悠流水行云,任我平生纵迹。”他那种淡泊功名、看破红尘的心态由此可见一斑。白朴的杂剧作品,见于著录的有15种,现存3种:《裴少俊墙头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和《董秀英花月东墙记》。散曲有小令33支,套曲4首。另有词105首,词集为《天籁集》。
二、《墙头马上》
《墙头马上》,4折,旦本,是描写男女爱情的优秀作品。剧情梗概是:唐高宗时,工部尚书裴行俭的儿子裴少俊,替父亲去洛阳选择奇花异草。他遇到了洛阳总管李世杰的女儿李千金。两人一见钟情,裴在马上写了一首诗给李,李在墙头和了一首,此所谓“墙头马上”。李约裴当晚在花园相会,不料相会的时候,又被李千金的保姆撞见。经过一番周折,李千金终于随着裴少俊私奔。裴少俊将李千金藏在长安自己家的后花园里,七年之中,生下一儿一女。裴少俊每天在后花园看书,说要功成名就以后再娶亲。清明节那天,裴少俊陪母亲去郊外扫墓,尚书心里发闷,来到后花园,发现了裴、李的孩子,大吃一惊。李只好站出来说明真相。尚书闻言大怒。裴少俊回来以后,一看事情不妙,在父亲的压力之下,同意将李千金休弃。李千金和尚书据理争辩,始终没有屈服。尚书自称:“我便似八烈周公,俺夫人似三移孟母。”指责李千金:“都因为你个****,枉坏了我少俊前程。兀的那妇人听者!你既为官宦人家,如何与人私奔?”李千金理直气壮地回答他:“我则是裴少俊一个!”尚书斥责她:“可不道女慕贞洁,男效才良;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你还不归家去!”李千金针锋相对地说:“这姻缘也是天赐的!”裴少俊在父亲的压力之下,写下休书。两个孩子留下,李千金一人回到娘家。裴少俊被打发上京应举。后来裴中了状元,任洛阳令,前来李家认亲;但是,李千金恨他当年薄情,不肯认他。尚书赶来,得知李千金是李世杰的女儿。当年尚书曾经和李世杰约为婚姻。于是丈夫赔罪,儿女哀求,李千金终于谅解了裴少俊。最后夫妻团圆,皆大欢喜。李千金的性格泼辣刚强,她始终认为爱情是光明正大的事情,同时指责丈夫的软弱。在她看来,只要双方情愿,就不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墙头马上的自由结合,胜过皇恩父命的彩楼招亲。她比崔莺莺要大胆勇敢得多,敢作敢当。这是一个有棱有角、带有几分野性光彩的女子。李千金一出场,就是一个大胆泼辣的形象。她的性格有异于一般的大家闺秀。自说:“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工夫学画远山眉?宁可教银缸高照,锦帐低垂,菡萏花深鸳并宿,梧桐枝隐凤双栖。”她一见裴少俊,便不由得夸赞道:“呀,一个好秀才也!”“恨不的倚香腮左右偎,便锦被翻红浪,罗裙作地席。”裴少俊去认错要和她再做夫妻的时候,李千金讽刺他:“一个是八烈周公,一个是三移孟母!我本是好人家女儿,不是娼人家妇女。也是行下春风望夏雨,待要做眷属,枉坏了少俊前程,辱没了你裴家上祖!”裴行俭低声下气,自找台阶:“儿也!谁知道你是李世杰的女儿,我当初也曾议亲来;谁知道你暗合姻缘,你可怎生不说你是李世杰的女儿?我则道你是优人娼女。我如今和夫人、两个孩儿,牵羊担酒,一径的来替你陪话,可是我不是了!左右,将酒来,你满饮此一杯!”她指责裴少俊家长干涉子女的婚姻,直截了当,毫无忸怩之态:“恁母亲从来狠毒,恁父亲偏生嫉妒。治国忠直,操守廉能,可怎生做事糊突?幸得个鸾凤交,琴瑟谐,夫妻和睦,不似你裴尚书替儿嫌妇!”《墙头马上》的本事来自白居易的新乐府《井底引银瓶》。《井底引银瓶》的故事与《墙头马上》大致相同,而结局却是悲剧:“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结论是:“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白居易对女主人公的不幸结局不能说没有同情,但白居易否定了她的私奔。白居易是要用私奔的悲惨结局来告诫青年对自由爱情的大胆追求。这首诗的小序是:“止淫奔也。”而白朴则赞扬了女主人公的抗争,赞扬了她大胆勇敢的追求。
三、《梧桐雨》
(一)主题的矛盾
《梧桐雨》,4折1楔子,末本,是白朴的又一名篇。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李、杨情缘这一题材是唐诗中的热门题材,杜甫、白居易、杜牧都写过有关的诗篇。这部杂剧名作是根据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写成的。它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表现了无限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唐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教训。《梧桐雨》的主题无疑是充满了矛盾的:作者一面歌颂李、杨情缘,一面又写到杨贵妃与安禄山的暧昧关系。唐明皇对贵妃的思念写得非常动人,但悲剧正是由唐明皇宠幸杨贵妃所酿成的。我们可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去看待这个悲剧,否则就无法解释《梧桐雨》的艺术魅力和深远影响。盛筵必散,乐极生悲,当年的欢乐带来了今日的悲凉,一种美好的东西失去以后又无法恢复的哀伤。唐代的诗歌和小说中有关李、杨情缘的名篇已经包含着复杂而矛盾的感情,白朴的《梧桐雨》不过是继承了这份复杂的遗产。
(二)夜雨意象的艺术效果
杂剧的前两折写唐明皇宠幸杨贵妃,荒淫误国,导致了安史之乱。第三折写马嵬之变,贵妃之死。第四折写安史之乱平定以后,李隆基退居西宫,百般地思念贵妃。全剧在秋雨梧桐、明皇梦醒的凄凉气氛中结束。全剧的重点在最后的一折《夜雨》,这是一折唱工戏,写唐明皇对杨贵妃刻骨铭心的相思,写得细腻逼真,凄凉萧瑟,哀婉欲绝。一人独唱,浮想联翩,声情并茂,令人荡气回肠。此时的唐明皇寂寞冷清,失去了权力,也失去了爱情。剩下的,只有那痛苦的回忆。面对着贵妃的画像,唐明皇昏昏入梦,他梦见杨贵妃来请他赴宴,贵妃的娇媚、昔日的繁华恍若眼前。淅沥的秋雨将他从梦中惊醒,使他愈加悲伤。忆旧、伤逝、思念、内疚,百感交集,往事不堪回首,失去不可复得。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痛定思痛,痛不欲生。曲子中写了各种各样的雨,有笼罩在杨柳上的湿湿的雨,有飘拂在梅子间的细雨,有落在杏花上的雨,有滴在梨花上的雨,这些雨都不像梧桐秋雨那样惊人魂魄、破人美梦、助人旧恨、添人新愁,彻夜不停:
[三煞]润濛濛杨柳雨凄凄院宇侵帘幕,细丝丝梅子雨妆点江干满楼阁,杏花雨红湿阑干,梨花雨玉容寂寞,荷花雨翠盖翩翻,豆花雨绿叶潇条。都不似你惊魂破梦,助恨添愁,彻夜连宵,莫不是水仙弄娇,蘸杨柳洒风飘。
这些曲词辞藻丰富、联想深远、如泣如诉、声情并茂,把唐明皇的孤寂、忧郁、凄凉、伤感、烦躁,描写得淋漓尽致。这里充分地吸收了传统诗词的表现手法,处处是景,处处是情。
(三)情感高潮
白居易的《长恨歌》、清人洪昇的《长生殿》,都写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生死恋,而白朴的《梧桐雨》却只写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生恋。元杂剧的一般结构,一本四折,敷衍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束。《梧桐雨》的情节高潮在第三折,剧情在此发生重大转折,从灯红酒绿、歌舞声乐一下子变成渔阳鼙鼓、天下大乱。这位风流天子咎由自取,受到惩罚。安史之乱爆发,唐明皇不得不带着心爱的妃子仓皇出逃。军士的哗变,迫使他同意处死杨玉环。虽然他一再地想要保护自己心爱的妃子,但是,在自己的生命与杨玉环的生命之间,他终于选择了前者,演出了马嵬坡生离死别的悲剧。但《梧桐雨》的情感高潮却在第四折。这时候情节已经没有什么发展,故事已经没有什么悬念,至多只是余波荡漾。倾国倾城的美人已经化作黄土,富有四海的天子也已经被打入冷宫。这一切巨变所引起的人生感慨,就是第四折所要表现的东西。第四折有七支曲子写唐明皇的秋夜闻雨,譬如下面这首曲子便是借用诗词那种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把唐明皇凄苦的思念刻画得非常动人:
[黄钟煞]顺西风低把纱窗哨,送寒气频将绣户敲。莫不是天故将人愁闷搅!度铃声,响栈道,似花奴羯鼓调,如伯牙水仙操。洗黄花,润篱落;渍苍苔,倒墙角;渲湖山,漱石窍;浸枯荷,溢池沼。沾残蝶粉渐消,洒流萤焰不着。绿窗前,促织叫,声相近雁影高。催邻砧处处捣,助新凉分外早。斟量来这一宵,雨和人紧厮熬,伴铜壶点点敲,雨更多泪不少。雨湿寒梢,泪染龙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
白朴《梧桐雨》的成功确立了以曲为主的诗剧模式。
第二节 马致远及其《汉宫秋》
一、生平与创作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生于1250年左右,卒于1321年以后,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年轻的时候,曾经热衷功名,希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奋斗多年却未能如愿。他曾经在江浙行省做过提举官,晚年的时候,过着隐居的生活。他曾经在[四块玉·恬退]四首中这样描写他隐居的生活和心情:“绿水边,青山侧,二顷良田一区宅。闲身跳出红尘外。紫蟹肥,黄菊开,归去来。”马致远的杂剧创作,存目的有15种,现存有7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西华山陈抟高卧》、《江州司马青衫泪》、《半夜雷轰荐福碑》、《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其中又以《汉宫秋》最为著名。马致远的散曲数量可观,水平很高,明人辑有《东篱乐府》。今人隋树森所辑《金元散曲》中收有马致远的小令104首、套曲23篇。他的[双调·夜行船]《秋思》,被称作“秋思之祖”,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誉之为“万中无一”的精品。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将马致远列为元曲家187人之首,称誉他的词“如朝阳鸣凤”,“宜列群英之上”。贾仲明[凌波仙]吊曲称誉他:“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马致远的杂剧作品,思想倾向比较复杂。譬如他的《荐福碑》,借落魄书生张镐之口,咒骂那个社会:
[仙吕·点绛唇]我本是一介寒儒,半生埋没红尘路,则我这七尺身躯,可怎生无一个安身处。
[混江龙]常言道七贫七富,我便似阮籍般依旧哭穷途。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则我这饭甑有尘生计拙,越越的门庭无径旧游疏。既有这上天梯,可怎生不着我这青霄步,我可便望兰堂画阁,铲地着我瓮牖桑枢。
剧中还有这样的咒骂:
[幺篇]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涂越有了糊涂富,则这有银的陶令不休官,无钱的子张学干禄。
这里面显然融进了马致远自己的酸甜苦辣。
二、《汉宫秋》
(一)昭君故事的演变
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写的是汉代王昭君的故事。元代的杂剧中,昭君出塞是热门的题材,关汉卿、张时起、吴昌龄都以此为题写过杂剧;但是,传世的只有马致远的《汉宫秋》。王昭君的故事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后来的《后汉书·南匈奴传》里也有一些简略的记载,说汉元帝的时候,匈奴单于来朝,请求和亲。宫人昭君出塞。汉末蔡邕的《琴操》,提到昭君出塞的故事,已经有了虚构的成分,说昭君是齐国王襄之女,在宫中不得宠幸,心有怨恨。她自愿远嫁匈奴,而又心念乡土。元帝为失去昭君而后悔莫及。这就为昭君的故事奠定了哀怨的基调。西晋石崇的《王明君词》,又定下了匈奴强盛,汉朝不得已而出昭君和蕃的调子。事实上,元帝的时候,汉王朝国势强大,不存在被迫和蕃的问题。晋人葛洪的《西京杂记》加入了更多的虚构成分,又多出一个画工毛延寿,他向宫女们索贿,昭君性傲不与,毛延寿报复她,把她画丑,以至于没有得到元帝的宠幸。南朝刘宋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贤媛》中,所述与《西京杂记》基本相同。唐人吉师老有《看蜀女转昭君变》,敦煌莫高窟有《王昭君变文》,还有很多吟咏昭君故事的诗词,但昭君故事一直沿着蔡邕、石崇、葛洪奠定的轨道发展。
(二)与现实的关系
早就有人注意到《汉宫秋》与现实的联系。杂剧中的汉、匈形势,不符合历史的真实,却很像南宋与元王朝的关系。《汉宫秋》中可能包含着对南宋一批卖国求荣、贪生怕死的文臣武将的讽刺。昭君被写成一个在强敌压境之下做出自我牺牲的女子;但是,《汉宫秋》的基本内容没有超出传统的昭君故事的框架。《汉宫秋》是马致远的早期作品,当时马致远还在热心地追求功名,所以也很难说《汉宫秋》表现了他的民族意识。
(三)剧情
剧情梗概如下:汉元帝派毛延寿遍访天下的美女,毛发现了王嫱,字昭君,毛向她索要贿赂,遭到拒绝。毛便在画上做了手脚,致使元帝未曾宠幸昭君。有一天,昭君正在弹琵琶,元帝听见,才发现她是个绝色美人。元帝当场即封昭君为明妃,并下令诛杀毛延寿。毛闻讯逃往匈奴,在他的挑唆之下,匈奴起兵犯境,索要昭君。满朝文武束手无策,昭君表示自愿和蕃,以息刀兵。元帝饯送,依依不舍。昭君到边界,投江而死。秋夜,元帝听着孤雁的叫声,十分思念昭君。匈奴将毛延寿押送汉朝,情愿讲和。元帝将毛斩首,以祭奠明妃。
(四)抒情特色
《汉宫秋》之所以脍炙人口,并不在于动人的情节,也不是因为冲突激烈、富有悬念,而在于以它浓郁的抒情氛围、曲词的优美典雅来打动观众。譬如第三折汉元帝在送别昭君以后唱的曲子:
[七兄弟]说甚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色早迎霜。犬退得毛苍,人搠起樱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
塞北的风光和元帝的忧伤交融在一起,令人荡气回肠。第四折是重点,是唱工戏,这一点与白朴的《梧桐雨》相似。第四折构思巧妙,先说元帝做了一个梦,梦见昭君从匈奴逃回汉宫,但还没来得及与元帝细诉衷情,元帝就被大雁的叫声唤醒。于是元帝徘徊殿前,对着大雁倾诉他极度的痛苦和忧伤:
[上小楼]早是我神思不宁,又添个冤家缠定。他叫得慢一会儿,紧一声儿,和尽寒更。不争你打盘旋,这搭里同声相应,可不差讹了四时节令?
[幺篇]你却待寻子卿,觅李陵。对着银台,叫醒咱家,对影生情。则俺那远乡的汉明妃虽然薄命,不见你个泼毛团也耳根清净。
[满庭芳]又不是心中爱听,大古似林风瑟瑟,岩溜泠泠。我只见山长水远天如镜,又生怕误了你途程。见被你冷落了潇湘暮景,更打动我边塞离情。还说甚雁过留声,那堪更瑶阶夜永,嫌杀月儿明!
[十二月]休道是咱家动情,你宰相每也生憎。不比那雕梁燕语,不比那锦树莺鸣。汉昭君离乡背井,知他在何处愁听?
[尧民歌]呀呀的飞过蓼花汀,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画檐前铁马响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
[随煞]一声儿绕汉宫,一声儿寄渭城,暗添人白发成衰病,直恁的吾家可也劝不省。
第三节 康进之、杨显之和石君宝
一、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元杂剧中的水浒戏,以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和高文秀的《双献功》为代表。
《李逵负荆》是一部喜剧,讲的是有人冒充宋江和鲁智深,强抢民女满堂娇。李逵得知以后,大闹忠义堂,说是“原来个梁山泊有天无日,就恨不得砍倒这一面黄旗”。宋江和他以脑袋打赌,立下了军令状。三人便下山当面对证。一路上,李逵看着宋江和鲁智深,越看越觉得他俩做了坏事。后来证明是有人假冒,李逵向宋江负荆请罪。他先是央求宋江打几下完事,后来又诉说他和宋江的情义。这时满堂娇的父亲王林来了,说两个冒名顶替的坏人正在他店里喝酒。于是,宋江便让李逵去捉拿歹徒,将功折罪。吴用还派鲁智深去协助李逵。两人下山将歹徒捉拿归案。山寨设宴,为两人庆功。全剧刻画了李逵见义勇为、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必改的形象。作品借李逵的眼睛写出梁山的美景:
[混江龙]可正是清明时候,却言风雨替花愁。和风渐起,暮雨初收。俺则见杨柳半藏沽酒市,桃花深映钓鱼舟,更和这碧粼粼春水波纹绉。有往来社燕,远近沙鸥。
(云)人道我梁山泊无有景致,俺打那厮的嘴!(唱)
[醉中天]俺这里雾锁着青山秀,烟笼定绿杨州。(云)那桃树上一个黄莺儿,将那桃花瓣儿啖阿啖阿,啖的下来,落在水中,是好看也。我曾听的谁说来,我试想咱……哦,想起来了也,俺学究哥哥道来。(唱)他道是轻薄桃花逐水流。(云)俺绰起这桃花瓣儿来,我试看咱,好红红的桃花瓣儿!(做笑科,云)你看我好黑指头也!(唱)恰便是粉衬的这胭脂透!(云)可惜了你这瓣儿,俺放你趁那一般的瓣儿去,我与你赶,与你赶!贪赶桃花瓣儿,(唱)早来到这草桥店垂杨的渡口。
剧中的李逵天真烂漫,童心犹存。梁山泊风景旖旎,春意融融,一片诗情画意。李逵的曲词富有动作性。演员边唱边做,舞台效果很好。譬如第二折,李逵在忠义堂上诉说王林的女儿被抢以后王林的痛苦和愤慨,他学着王林的样子,边说边唱边做,非常有感染力:
[叨叨令]那老儿,一会家便哭啼啼在那茅店里,(带云)觑着山寨,宋江,好恨也!(唱)他这般急张拘诸的立。那老儿,一会家便怒吽吽在柴门外,(带云)哭道,我那满堂娇儿也!(唱)他这般乞留曲律的气。(宋江云)他怎生烦恼那?(正末唱)那老儿,一会家便闷沉沉在那酒瓮边,(带云)那老儿,拿起瓢来,揭开蒲墩,舀一瓢冷酒来,汩汩的咽了。(唱)他这般迷留没乱的醉。那老儿,托着一片席头,便慢腾腾放在土炕上,(带云)他出的门来,看一看,又不见来,哭道,我那满堂娇儿也!(唱)他这般一留兀渌的睡。似这般过不的也么哥,似这般过不的也么哥。(宋江云)这厮怎的?(正末唱)他道俺梁山泊水不甜人不义。
二、杨显之的《潇湘夜雨》
杨显之的《潇湘夜雨》,写的是一个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北宋末年,谏议大夫张天觉得罪奸臣,贬职江州。途中翻船,女儿翠鸾落水,为渔父崔文远救起,后来嫁给崔的侄子崔甸士。崔甸士应举中了状元,停妻再娶。三年后,翠鸾去秦川寻夫。崔甸士诬她是逃婢,并嘱咐差役在中途将翠鸾害死。翠鸾在驿站哭喊爹爹,恰好其父升任廉访史,正在驿站休息。父女相认,翠鸾冤情大白。翠鸾亲自去秦川捉拿崔甸士。张天觉正要将崔甸士开刀问斩,恰好崔文远赶到,看恩人面上,张天觉饶了崔甸士性命。最后,“女不二嫁”,翠鸾仍与崔甸士成亲。《潇湘夜雨》鞭挞了富贵易妻、心狠手辣的士子,反映了官场的腐败。这部作品的戏剧冲突组织得十分巧妙。父女相遇一幕,设计得尤为出色。翠鸾披枷戴锁,跌跌撞撞,蹒跚于风雨之中;她父亲作为高贵的廉访史,正在驿站里歇息。驿丞不时地到门外警告翠鸾,不许她喧闹,以免影响廉访史大人的休息。墙里墙外,是两个世界,亲生的父女,却不能相认,这就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潇湘夜雨》的曲词朴实生动,切合人物的身份和心理,很有感染力。譬如翠鸾寻夫路上的一段唱词:
[梁州]我则见舞旋旋飘空的这败叶,恰便似红溜溜血染胭脂,冷飕飕西风了却黄花事。看了些林梢掩映,山势参差。走的我口干舌苦,眼晕头疵。我可也把不住抹泪揉眵,行不上软弱腰肢。我我我,款款的兜定这鞋儿,是是是,慢慢的按下这笠儿;呀呀呀,我可便轻轻的拽起这裙儿。我想起亏心的那厮,你为官消不得人伏侍?你忙杀呵写不得那半张纸?我也须有个日头儿见你时,好着我仔细寻思。
三、石君宝的《秋胡戏妻》
石君宝,山西平阳(今临汾)人。《录鬼簿》上著录他的杂剧有10种。现存作品有《李亚仙诗酒曲江池》、《鲁大夫秋胡戏妻》、《诸宫调风月紫云亭》3种。《李亚仙诗酒曲江池》根据唐人白行简的小说《李娃传》改编而成。《鲁大夫秋胡戏妻》(简称《秋胡戏妻》)是他的代表作。
石君宝的《秋胡戏妻》,写秋胡结婚三天,被抓去当兵。其妻罗梅英在家劳动,供养婆婆,处境非常艰难,“枉教人道村里夫妇,撇下个寿高娘又被着疾病缠身体,他每日家则是卧枕着床睡。”十年以后,李大户向秋胡的父亲逼债,并谎说秋胡已死,要娶梅英做媳妇,遭到梅英的坚决拒绝:“把这厮劈头劈脸泼拳捶,向前来我可便挝挠了你这面皮!”李大户吹嘘他如何有钱,梅英骂李大户说:“你有铜钱则不如抱着铜钱睡!”不久,秋胡立功得官,回家省亲,在桑园遇到梅英。秋胡已经不认得梅英,见梅英长得漂亮,便上前调戏她。梅英痛斥秋胡:“似你这伤风败俗,怕不的地灭天诛!”“着你十字街便上木驴,哎吃万剐的遭刑律!”秋胡回到家里,才知道刚才调戏的女子就是自己的妻子梅英,梅英也认出秋胡就是刚才调戏她的男子。于是梅英痛斥秋胡,坚决地要和他断绝关系。这时李大户又带人来抢亲,被秋胡的随从捉拿送官。最后婆婆以死相劝,梅英终于认了秋胡,但她依然是怒气难平:“若不为慈亲年老谁供养,争些个夫妻恩断无承望。从今后卸下荆钗,改换梳妆,畅道百岁荣华,两人共享。非是我假乖张,做出这乔模样,也则要整顿我妻纲!”梅英在金钱和权势的面前无动于衷,秋胡则显得非常卑劣。当他知道路上调戏的女子就是自己的妻子时,他居然没有一点自我谴责的意思。整个剧情充满了戏剧性。
第四节 纪君祥及其《赵氏孤儿》
一、生平与创作
纪君祥,大都人,生平不详,著录于他名下的杂剧有16种,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简称《赵氏孤儿》)一种。《赵氏孤儿》是最早传到欧洲的中国戏曲之一。先是译成法文,1735年发表。后来又被转译成英文、德文、俄文。法国作家伏尔泰还将它改编,取名《中国孤儿》,公演以后,轰动了整个巴黎。
二、《赵氏孤儿》
(一)源流
《左传》中提到晋灵公的暴虐以及他曾经阴谋刺杀大臣赵盾的事情。而在《史记》的《赵世家》、《晋世家》和《韩世家》里,就有了赵盾家族和屠岸贾仇杀及“搜孤救孤”的情节。宋代的时候,赵氏孤儿的故事被用来宣扬封建的忠义观念。程婴和公孙杵臼被奉为道德楷模,追加封号,立庙祭祀。宋高宗即位的时候,汪藻起草的章表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辄慕周勃安刘之计,庶几程婴存赵之忠。”文天祥在《无锡》一诗中写道:“英雄未死心为碎,父老相逢鼻欲辛。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可见其故事感人之深和影响之大。纪君祥在史实和传说的基础上,根据戏剧的要求,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使其成为一部可歌可泣的大悲剧。全剧5折1楔子,末本。正末先后扮演韩厥、公孙杵臼和赵氏孤儿3个人物。
(二)剧情梗概
剧情梗概大致如下:晋灵公时,忠臣赵盾和奸臣屠岸贾文武不和。屠岸贾进谗言,将赵家满门抄斩。赵盾之子赵朔是驸马,而公主即将分娩。屠岸贾矫旨赐赵朔自杀。赵朔死前,嘱咐公主,倘生儿子,则取名赵氏孤儿,以报灭门之仇。公主生下儿子以后,屠岸贾为斩草除根,命韩厥包围赵府,以防婴儿被转移出去。公主将婴儿托付医生程婴,程婴把婴儿放在药箱里带出。韩厥搜出孤儿,却放程婴和婴儿出走。为取信于程,韩厥竟自杀身亡。屠岸贾得知孤儿已出赵家,下令全国搜捕,凡半岁以下婴儿,一概杀死。程婴为救孤儿和晋国的婴儿,与公孙杵臼商量。最后决定,程婴以亲子替下孤儿,公孙杵臼则假充匿藏孤儿之人,而由程婴去举报。屠岸贾得到举报以后,搜出假的孤儿,亲手将其杀死。公孙杵臼受尽酷刑,触阶身亡。屠岸贾为了嘉奖程婴,将程婴之子(其实是赵氏孤儿)收为义子。20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向孤儿诉说真情,晋悼公立,孤儿在大臣魏绛的帮助下,尽灭屠家,报仇雪恨。
(三)人物形象
全剧主要以情节的曲折取胜,波澜起伏,悬念强烈,紧紧抓住孤儿的命运,组织戏剧冲突。程婴、公孙杵臼的自我牺牲精神,那种前仆后继的复仇精神,屠岸贾的阴险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屠岸贾让程婴棒打公孙杵臼一幕,写得惊心动魄:
[屠岸贾云]程婴,你不行杖,敢怕指攀出你么?(程婴云)元帅,小人行杖便了。(做拿杖子科)(屠岸贾云)程婴,我见你把棍子拣了又拣,只拣着那细棍子,敢怕打得他疼了,要指攀下你来。(程婴云)我就拿大棍子打者。(屠岸贾云)住者!你头里只拣着那细棍子打,如今你却拿起大棍子来,三两下打死了呵,你就做的个死无招对。(程婴云)着我拿细棍子又不是,拿大棍子又不是,好着我两下做人难也。(屠岸贾云)程婴,这只拿者中等棍子打。公孙杵臼老匹夫,你可知道行杖的就是程婴么?
此时此刻,程婴的心理活动极为复杂。为了拯救孤儿,蒙骗屠岸贾,他不得不狠心毒打年已七十的公孙杵臼。但公孙杵臼是自己的生死之交,他又怎能下得去手?程婴又担心公孙忍受不了老贼的酷刑,将真情说出,那就前功尽弃。公孙杵臼终于熬过酷刑,“孤儿”也被搜了出来。屠岸贾挥剑,将“孤儿”剁为三段。程婴眼见亲儿遭此毒手,心如刀绞,背面“作掩泪科”。
《赵氏孤儿》讲的是赵奢和屠岸贾两个家族、忠臣和奸臣之间的复仇故事,但剧本的客观效果则超出了剧本的本身,具有了正义和非正义进行生死较量的意义。
周勃安刘
周勃是西汉的开国功臣。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吕氏势力大张。吕后死后,周勃和陈平合谋,诛杀吕产、吕禄,迎立文帝,安定了刘氏的天下。
思考题
1.结合作品分析《墙头马上》中李千金的形象。
2.分析《梧桐雨》思想倾向的复杂性。
3.分析《汉宫秋》的思想倾向。
4.试述昭君故事的历史演变。
5.分析《赵氏孤儿》的戏剧冲突。
6.分析《赵氏孤儿》中程婴、公孙杵臼和屠岸贾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