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310800000018

第18章 《老子》“音声相和”释义辑述

“音声相和”是《老子·二章》中的语词,对其语义所指,歧解颇多,或从自然、生活现象理解,或从音乐文化事象阐释,也有随意解释、信口而言、不知所云的情况。本文系统梳理了诸家释义,辑述其要,以见其意蕴之丰而释义之难。也为正确、准确地理解和阐释其语义所指提供参考。

一、从自然、生活现象理解“音声相和”

(一)将“音声相和”理解为鸟儿鸣叫,声相应和

《尔雅·释诂一》:“关关、噰噰,音声和也。”郭璞注:“皆鸟鸣相和。”邢昺疏:“关关、噰噰者,皆鸟鸣音声相和也。《周南·关雎》云:‘关关雎鸠。’《邶风·匏有苦叶》云:‘噰噰鸣鴈。’”

(二)将“音声相和”理解为发声必有回音的自然现象

高专诚《御注老子》宋徽宗注:“声举而响应,故曰声音之相和……鼓宫而宫动,鼓角而角应。”译云:“声音与回音互相回应”。

宋·葛长庚《道德宝华》注:“一风所鸣,万籁皆应。”

清·徐大椿《道德经注》云:“凡响皆谓之声,声出而相应者谓之音,有声而后有音。”

余培林《生命的大智慧——老子》云:“‘音声’,就是音响,响是回声。”

(三)将“音声相和”理解为耳听声而口发音,“口说→耳听→口说→耳听……”的协和

辛战军《老子译注》注:“指发音和听声总是相互应和的,发音则有声,闻声知有音……‘音’指口中发出之声,声’指入耳所听之声。口发音而耳听声,闻其声则必有音,故言‘音声相和’。”

刘兆英《老子新释》注:“发出为音,入耳为声。”译:“音和声出入相应。”

(四)将“音声相和”理解为两人说话、说答应和的言语活动

明·释德清《道德经解》:“故名则有无相生,事则难易相成,物则长短相形,位则高下相倾,言则音声相和,行则前后相随,此乃必然之势。”

陈怡、程钢《〈老子〉、〈论语〉今读》注:“发者为音,受者为声,意为说的人要和听的人互相应和才有效果。”

兰喜井《老子解读》注:“‘音’与‘声’含义基本无别,都指声音。但古字‘音’从‘言’,似乎侧重于声音的发出;‘声’从‘耳’,似乎侧重于声音的接受。和:相应,应和。”

(五)综合理解

马恒君《老子正宗》“讲疏”云:“‘音’是发出的声音,这里指声源。声’指回声,对人来说是指得到的反响,即被感知到的声音。相和’意为相互应和……‘音声相和’的直接意思是发出的声音和应和的声音相一致,用以指声和音的关系,是说没有发出的声音,就不会有被感知到的声音;没有感知到的声音,也就没有发出的声音,两者同样是相互依存、相互应和的。”译为:“发出的声音与被感知到的声音相互应和。”

二、从音乐文化事象理解“音声相和”

(一)从音乐构成中乐音相谐相和的角度理解“音声相和”

1.把“音声相和”理解为“单音”与“和声”相和谐。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注:“音,单音。声,和声。和,和协”。

姚淦铭《老子精华本》注:“音:单音。声:和声。”译:“音和声互相谐和。”

2.把“音声相和”理解为“乐音”与“和声”相对立而和谐

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注:“音:指音调有高低的乐音。声:指音调简单的和声。和:和谐。音和声是相对立的,两者相配合才能形成和谐的音乐,显现出声音的高低。”

3.把“音声相和”理解为“单音”与“乐音”互相对立而和谐

任继愈《老子绎读》注:“音、声,古人用时有区别。简单的发音叫‘声’。声的组合成为音乐节奏的叫‘音’。古人称‘八音协和’,和而不同’都是以音乐为例,表达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和谐共存,从而丰富了现实世界的生活。”译:“声音互相对立而谐和”。

张松辉《老子导读》注:“形成音乐节奏的为音,简单的发音为声。”译:“音和声在相互应和中得以区分。”

现代译注本从“单音”与“乐音”相和的角度理解“音声相和”的比较多,且都是以《礼记·乐记》对声、音、乐的区分、郑玄的注文以及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对“音”的注释等为“音声相和”作注。

4.把“音声相和”理解为“单音”与“音乐(曲)”相和

丁冰《读〈老子〉札记》云:“《乐记·乐本》:‘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郑玄:‘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由是可知:声乃单音,音乃曲调,音声相和,即单音与乐曲相和。”

林建福《先秦诸子文精读》注:“音声:人和物所发出的一般声音叫‘声’,音乐叫‘音’。相和:相互应和。”

(二)从乐律相互应和的角度理解“音声相和”

明·焦竑《老子翼》卷一:“吕(吉甫)注:黄钟为君,则余律和之;余律为君,则黄锺和之;是之谓声音之相和。”

明·孙瑴编《古微书》卷二十一:“宫唱而商和,是谓善,太平之乐;角从宫,是谓衰世之乐;羽从宫,往而不返,是谓悲,亡国之乐也;应,相生,应即为和;不相生,应则为乱也。”

(三)从“五声”调和“八音”而成和谐之乐的角度理解“音声相和”

古棣、关桐《老子十讲》:“‘音声相和’,即五声与八音相配合,则构成悦耳的音乐,也就是说没有对立面的依存,单是一种声调也就没有音乐。”

(四)从各类乐器协和演奏的角度理解“音声相和”

1.同类的不同乐器协和演奏,声相应和

《礼记正义·中庸》:“《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郑康成注:“琴、瑟,声相应和也。”孔颖达疏:“妻子好合,情意相得,如似鼓弹瑟与琴,音声相和也。”

2.不同类的乐器协和演奏,声相应和

牛龙菲《“音声相和”还是“意声相和”》一文说:“就人类音乐艺术的史实而言,特别是就中国音乐艺术的史实而言,某种打击乐噪声和弦管乐乐音的‘音声相和’,乃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某种“弦乐其中杂以打击乐响的传统,其渊源始自《尚书·益稷》‘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的形式。经过‘龟兹乐—秦汉伎’的中介,至今这种传统仍保留在‘华剧—碗碗腔中’。”“这种‘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文场、武场弦管乐乐音与打击乐噪声之音声相和的传统,乃是中国古典音乐的一大特色。”

丁冰《读〈老子〉札记》云:“《国语·周语下》:‘革木一声’,韦昭注:‘革,鼗鼓也。木,柷敔也。一声,无清浊之变也。’《乐记·魏文侯》:‘圣人作为鞉鼓椌楬埙篪,此六者,德音之音。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先秦之乐皆是革木所做的,只能发出单音的乐器与其他管弦钟磬合奏,是乃音声相和也。”

(五)从乐器演奏与人声歌唱相协相和的角度理解“音声相和”

张忆《〈老子〉白话今译》云:“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相应和。”刘宏彬《老子》云:“乐器的音响与人声相调和。”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注:“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互相调和。”译:“音和声彼此相应和。”

清宁子《老子道德经通释》注:“‘音’指乐器音响;‘声’指人的声音。两者互相调和。”“意解”:“‘音’和‘声’由互相对应而谐和。”

(六)从歌唱时有唱有和、声音相随相应的角度理解“音声相和”

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河上公注:“上唱下必和也。”

高专诚《御注老子》清世祖注:“此唱而彼和之,彼唱而此又和之。”

(七)把“音声相和”理解为音乐中安乐、悲怨之情的相互对待、相反相成朱谦之《老子校释》云:“盖天下之物,未有无对待者,有矛盾斯有前进……音声,一对待也;安乐悲怨,其出不同,无悲则无以知乐,无乐则无以知悲,此音声之相和也。”

(八)从“美丑”、“善恶”相互依存、转化的角度理解“音”、“声”相和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上册)注:“‘音’指艺术之声,是世俗之美;‘声’指自然之声,是世俗之丑。音声相和’即认为‘音’之美与‘声’之丑既互相依存,又可以互相转化,其美丑是相对的,不可靠的;而对‘道’而言,对无声之至美而言,人为之‘音’就不是美而是丑,所以应该无为,而不追求人为的音乐之美。”译:“音声相反相和。”

许啸天《老子》注:“他拿有,易,长,高,声,前,六种,来比方美和善;拿无,难,短,下,音,后,六种,来比方恶和不善。”

这里,注者将“音声”与“美丑”相对应,虽结论相反,但其致思方式完全相同。蔡先生以“音声相和”为世俗之人的观点,世俗以“艺术之声”的“音”为美、以“自然之声”的“声”为丑;许先生则以“音声相和”为老子的主张,老子崇尚自然,故以自然之“声”为“美和善”,以人为之“音”为“恶和不善”。依许先生的理解,老子推崇自然之“声”。按蔡先生的理解,老子既不推崇“声”,也不推崇“音”,因为“‘音’、‘声’之美丑又可以互相转化,音’、‘声’是互相依存又相互转化”,都是“不可靠”的,故老子否定世俗崇尚的“音声”(音乐)而推崇无声之“大音”。

(九)从人为之音与自然之声相和而成乐的角度理解“音声相和”

李明《试释〈声无哀乐论〉之“声”》云:“音,人为者;声,自然之声。音与声相和乃自然永恒之道也。”

李先耕《老子今析》注:“音、声义近……音的本义是言之声,也就是‘成文’之声,人化之声。声从耳,为所有之声,一切声源所发出的声响。和,和谐,调和。相和,互相和谐。音声相和,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张刚《老子音乐思想探密》认为,“老子主张‘音声相和’与他的‘天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观点是一致的。人为的‘声’必须依法于自然之‘音’才可能达到‘相和’的境界。”“人为之‘声’必须依顺于天籁之音才能产生和谐的音乐。好的乐曲都是人为之‘声’和自然之音互相和谐而产生的。”“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良宵》《夜深沉》《梅花三弄》《百鸟朝凤》……哪一支不是顺应自然的天籁之音谱成的!再看那些久为传唱的民歌、民谣,哪一支不是产生自人们劳动、生活的自然之音而形成的!”

(十)将“音声相和”理解为寂静与音响相对而羼和(和谐)

杨润根《发现老子》注“音”云:“许多版本都为‘音’,但按照这个字所处的语言系统(情景)的自然逻辑和人们日常的常识来推论,音’应是‘喑’字之误,其意思是哑或静默、寂静、无声。音声相和’意思也就是‘喑声相和’,即沉静与喧声相混合,难解难分。在自然界中,只有有些物体在发音,有些物体在不发音(在音域之外),这样我们才能听见声音,而当我们听见声音的时候,同时也就是听见了静默,因为声音正是在静默的背景中呈现出来的。没有广阔背景上的静默,人们的耳膜就无法正常地感受声音。在音乐艺术中,演奏的音乐作品,除了需要广阔背景上的静默为条件之外,仅仅就它本身也是由声音与静默构成的。当音乐家演奏1、2、3时,那么4、5、6、7也就处于静默之中。就某一个声音来说,只有声音,没有静默,声音就成了连续不断的噪声。只有声音,没有静默也就构成不了音乐作品所最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节奏。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是声音与静默的巧妙的协调一致有机整体。单纯的声音并不能构成音乐,只有声音与静默才能构成音乐,尽管在音乐乃至自然界之中,往往表现为多种声音的混合。但这种混合并不反映音乐或声音的本质。”“相和:对立双方相互羼和,难解难分。”

孙雍长《老子注译》注:“音,当为‘喑’之初文,与声相对,指寂静无声。和,和谐。单有死一般的寂静和一味声响无休止都不能构成谐和的境界。”译:“寂静与音响相对而和谐。”作者又在《〈老子〉解诂二则》一文中作了进一步论证。

谭步云、郭加健编注《老庄精萃》注:“音,根据文义应读为‘喑(yin)’,无声。马王堆帛书甲本作‘意’,从心从音,表明那是用心去倾听的声音。第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可以参证。”译为:“无声和有声互相协和。”

(十一)从音乐生成、呈现过程中主观、内在的“意”与客观、外显的“声”相反相成的角度理解“音声相和”

宋·李昉《太平御览·天部一·太极》:“《乐动声仪》曰:神守於心,游於目,穷於耳,往乎万里而至疾,故不得而不速。从胸臆之中而彻太极,援引无题,人神皆感,神明之应,音声相和。”

这里,将“音声相和”理解为人的内在的精神、意志、情感与天地宇宙、冥冥神灵的交感、应和、显发。

李曙明《〈老子〉与〈声无哀乐论〉音乐观新探》一文,依据帛甲本“意〈音〉声之相和也”的文字,认为《老子》“音声相和”,本应为“意声相和”。文章认为,《老子》这一章讲“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都是对立统一的成对范畴,充分体现了‘道者反之动’的根本规律”,但是“音声相和”之“音归根结底属于声的范畴。声与音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非通常意义下的对立统一关系。仔细推敲,颇感将‘音声相和’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相反相成之命题并列一起,有些不大协调。”而“‘意声相和’命题具有显而易见的主客观、主客体之间对立统一的涵义。”所谓“意者,志也,意识、意念、意境等心态也。意’字暗示了精神与语言之间的辩证关系。就音乐艺术说,意’是音乐艺术审美主体精神运动的概称。声者,振动着的空气层也。它是与主体相对应的音乐艺术审美客体的乐音运动之概称。审美主体之精神运动,总须借助自身外化的物质手段,才能现实的完成。这手段就是有审美功能之‘声’。意声相和’,从宏观角度概括、规定了音乐艺术的审美主客体辩证统一的动态系统存在方式。其主体的‘意’的运动,是音乐艺术的内容,其客体的‘声’的运动,是音乐艺术的形式。意声相和’即审美主客体在自然历史时空中的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和律’运动势态,即《老子》的与‘道’同一的音乐世界。意声相和’堪称《老子》音乐观的核心命题。”

三、从声音的大小、长短、强弱、高低、清浊的对立应和理解“音声相和”

这是将“音声”作为一个词语,从声音(包括自然之声、言语之声、音乐之声)的大小、长短、强弱、高低、清浊的对立应和的角度理解“音声相和”。

元·吴澄《道德真经注》云:“物之有无,事之难易,形之长短,势之高下,音之辟翕,声之清浊,位之前后,两相对待,一有则俱有,一无则俱无……‘相和’,谓一倡一和……五者皆言其偶,独‘音声’不言者,盖止曰辟翕、清浊,则人不知其为言音声也。言‘音声’,则其有辟翕、清浊之相偶自可知。故但指言其实,而不言其偶也。”

高专诚《御注老子》明太祖注:“言既有即生无,既难即生易,既有长即生短,既有高而必生下,既有音声,谐和内音,必高低者相挟。”“简读”云:“有了声音,才能分出高音和低音。”

高亨《老子正诂》:“《吕氏春秋·适音》:‘夫音亦有适,太巨则志荡,太小则志嫌,太清则志危,太浊则志下。’音声相和,谓音声之矩小、清浊相和也。”高亨著、华钟彦校《老子注译》注:“音声的大与小、长与短、强与弱、清与浊,都是彼此对立相应和,无此则无彼,无彼则无此。另一说,音与声有别,始发声谓之声,声成文谓之音,音与声对立,而又统一。”译:“音声的大小、长短、高低、清浊是对立相配和的。”

四、随意注解、不知所云的情况

另外,有些注本和论著,在注解和阐释时,信口而言,不知所释。如:刘权《老子道德经新探》注:“音声相和:同一目标,希望。”译:“音声同一目的。”东北《紫气东来》(上)云:“音声相和是指音乐与歌声要相和,这样就会悦耳,否则就会难听,难听就已不是歌声了……老子是在告诫修行者,在自己的修行之歌中要音声相和,不要音声相违,自相矛盾,那样就不是修行之歌而是噪音了。”陈俊才《道德经全集》等书译为“音节与旋律”相互和谐(配合、应和)。周卫《道德经新译新评》译:“声和音,和差以配。”卫广来《老子》注:“音声:人鸣曰声,物鸣曰音。”译:“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马德五《老子道德经·汉英对照》译:“‘响音’和‘弱声’也是相互和调的。”李红《老子本义》译:“音和声相比较而应和。”南怀瑾《老子他说》云:“音与声相和,才构成自然界和谐的音律。因此,又有‘禽无声,兽无音’的说法。《礼记》中《乐经》说:‘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等,虽属个别情况,但若以讹传讹,也将贻误读者。

五、简要评述

对“音声相和”的语义所指,古代学者主要从声相应和的自然、生活现象理解,故而对“音声相和”未作注释或注释很简略,如王弼《老子注》、苏辙《老子解》、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等注本都无注文。现代学者多从音乐文化事象理解“音声相和”,将其作为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对其语义所指作了多层面、多向度的阐释,歧解异释,也丰富了“音声相和”的所指。

对“音声”的理解,绝大多数学者都将其作为两个相对、相反的概念,译作“音和声”,但都未能以先秦文献用例为证,而是引证《礼记·乐记》对声、音、乐的区分、郑玄的注文以及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音”下条注“单出曰声,襍比曰音”为“音声相和”作注,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第一,西汉时,河间献王刘德(约前176或前170—前130)等人的《乐记》,在论“乐”之构成(“声→音→乐”)时,对声、音、乐的概念的区分:“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声成文,谓之音”,郑玄注:“宫、商、角、徵、羽单出曰声,杂比曰音。”又:“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这,只是《乐记》作者的理论区分,并非先秦两汉时期声、音、乐的概念和词语在文献中的用例情况如此。战国后期集先秦学术之大成的荀子,在《乐论》中,就没有对声、音、乐的概念进行区分和解释。王晔《浅释“音”、“声”》一文指出:“《乐记》曾将‘声’、‘音’、‘乐’的概念作出明确划分,但是这一概念在当时及以后均未获得认同,几乎所有的文献仍旧混用‘音’‘声’,甚至《乐记》本身也是如此。”所以,若用《乐记》对声、音、乐概念的区分来解释《老子》“音声相和”的涵义,不论从《老子》和《乐记》出现的时间顺序,还是音、声在先秦两汉文献中的实际用例情况看,都是不合适的。第二,即使以“声成文,谓之音”、“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来解释“音声相和”,认为“简单的发音叫‘声’。声的组合成为音乐节奏的叫‘音’”,那也如李曙明先生所说:“音归根结底属于声的范畴。声与音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非通常意义下的对立统一关系。”故此,高亨先生坚持将“音声”作为一个词语解释,特别值得注意。

关于“和”,古代学者多取“应和”之义,现代学者则多取“和谐”之义,其次是“应和”,也有取“调和”、“谐调”、“配合”、“附和”、“羼和”之义的。许多学者在注释和翻译中前后取义不同,显得混乱。如,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注为“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互相调和”,译为“音和声彼此相应和”,可见用现代汉语的话语体系转译和阐释《老子》的话语和思想是有一定难度的。

通过对“音声相和”诸家释义的梳理,我们发现,如此之多的歧解异释,反映出现代学术研究中的某些局限和误区。首先,现代学术研究过分追求“创新”的学术风气,使学者们在多层面、多向度的阐释“音声相和”的丰富意蕴的同时,也忽略了前人的、已有的正确观点。如对“音声”的理解,吴澄的注解是深思熟虑、很有见的的,但现代学者几乎无人予以重视和阐述。追奇求新,以至于随意注解、信口而言、不知所释,或人云亦云、转抄因袭、讹误衍传,是现代学术研究中的两大弊症,这在对“音声相和”的释义中也有表现。对一个概念、词语、命题的理解和阐释,看似微不足道,但其中也显现出一个学者的学术识断、学术品格,譬如高亨先生在译注“音声”时的学术坚持,显示出他的学术素养,值得我们珍视。其次,现代学术研究运用“科学化”思维,力求条分缕析的“精确”,但是,用“注释 翻译”的方法,力图“精确”地转译和阐释古典文献的语义所指,反而会造成理解、阐释的不正确、不准确,如将“音声相和”翻译成“音和声相对立(比较……)而和谐(应和、调和……)”,令人费解,而古人的“关关、噰噰,音声和也”、“言则音声相和”的“模糊”注释,反倒让人觉得正确、准确、清晰、明了。因为,“音声相和”是古人对自然、生活和音乐文化活动中音声相互应和的直觉体验性描述,具有综合性、模糊性、歧义性特征,而现代学术研究要用“科学化”思维,“精确”分析其语义所指,这就出现了“你不说我还清楚,你越说我越糊涂”的现象。古人重直觉体验,今人重科学分析,如何用现代汉语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转译和阐释古代文献的语义所指,还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同类推荐
  • 纽约第三只眼

    纽约第三只眼

    这本书是陈九在美国的所见所闻,具有了一种既不同于当地人也不同于游客的视角,对这座城市有着既熟悉又陌生的姿态。文风泼辣,带着北京人特有的贫劲儿,把平凡的生活咂摸出了别一番的滋味,让人看到别一番的纽约和美国生活。
  • 火如何灼痛它自己

    火如何灼痛它自己

    塞巴斯蒂安·荣格尔自创了一门专业,他复活了自然的戏剧与人类的本性。很少有作家到过地球上如此迥乎不同且求生艰难的角落。没有人提供过对于极端事件的更触目惊心的思考线索。从美国西部闷烧的雷电山火,加勒比海惊心动魄的鲸鱼捕捞,克什米尔危机四伏的旅行,到科索沃腐烂发臭的集体坟墓、塞拉利昂无情无义的钻石交易,再到阿富汗无止无休的炮火硝烟,《火如何灼痛它自己》一书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最危险的一些地方和局势中的细枝末节。
  • 鲁迅小全集:文学与出汗(精装)

    鲁迅小全集:文学与出汗(精装)

    《文学与出汗/鲁迅小全集》收录了鲁迅杂文专辑《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中的代表作品。鲁迅的杂文,在现当代仍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他的杂文对现代传播中各种评论性文体的出现和影响,杂文创作题材、体裁、手段的开拓,对现代文语言运用的自由无拘、富有创造力的贡献,以及想象思维的逆向运用和正反结合可谓影响至深。
  • 刘殿学中短篇小说精选本

    刘殿学中短篇小说精选本

    本书收录作者的诗歌作品有:《船与帆》、《笛声》、《心中的花》、《种子》、《一句话》等,及部分古典诗歌创作。
  • 岁月留痕

    岁月留痕

    本书收录了《爱情的底片》、《比力气更重要的》、《今天我做了什么》、《青春无悔》、《初恋有悔》、《两个人的车站》等五十篇散文。
热门推荐
  • 冰冷妖孽:冰山撞冰山

    冰冷妖孽:冰山撞冰山

    萧隐雪,二十一世纪有名的冰山神医,明明性格冰冷无情,却救人无数。一夕穿越,成为冰雪上神。本想好好生活,平平淡淡。不料,却惹上冰山冷大神。从此,就被妖孽缠身。当冰山撞上冰山时,火花异常绚丽。
  • 生活的天空

    生活的天空

    本小说根据实体人物写照编排,故事情节多元化,有校园青涩恋情,现实社会历练,成长恋情,创业励志等几个板块构成。合适读者随喜好翻阅,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 沉默的前半生

    沉默的前半生

    沉默对崔淑娟来说就像是歌词里唱的,是一种反驳。她用沉默来反驳童年时的遭遇,婚姻中的冷暴力。直到她当了妈妈后,才开始深刻反思自己的前半生。因为,她要用后半生当好一个妈妈。
  • Tom Swift & his Electric Runabout

    Tom Swift & his Electric Runabou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琉璃芊芊劫

    琉璃芊芊劫

    那么你想让我如何做?很简单,我想让你抛下一切陪我去天涯!去海角!天无涯,海亦无角我又如何陪你?哈哈哈哈!好个无天涯无海角,那我便创出个天涯海角!你如此接近我,欺骗于我的感情,原来不过是想要我的心罢了!哈哈,好,你要,我便给你便是!千年后。落芊芊是一个妖精,一个穿越过来的荷花精。落芊芊原本以为族长是个如仙般的男神,奈何发现原来他不仅是腹黑的还是会耍流氓卖萌的。族长说上火了要喝荷花茶,好,我泡。族长说饿了要吃连子羹,好,,我闷。族长说缺个娘子来暖床,嗯?。。。考虑下,,族长说要个孩子来看家,,,,落芊芊想到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为了祖国下一代,你还是找别人吧!
  • 凯玺源之我永远都爱着你

    凯玺源之我永远都爱着你

    本小说主要是讲三位女主和小三只都喜欢对方,但因为家庭与其他人的干扰,使得六个人的感情路途很曲折,最后……
  • 这个怪谈不太冷

    这个怪谈不太冷

    凌晨两点半的昏暗老旧公寓楼内,阁楼上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抬头看不清的楼梯之上,传来了恶毒的对话。鲜红的液体滴答滴答的滴落在地板上。画风一转,“吓我!吓我!让你们吓我!”叮呤咣啷的杂乱碰撞声中,谢谢手里拎着一个铁锤,追着鬼影到处乱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职场谈星:火象篇

    职场谈星:火象篇

    如果你热情似火,性格奔放、是个急性子,那你可能是个火象星座的家伙,白羊座、狮子座or射手座?这样的你在职场上可能因为勇于开拓、对工作保持高度热情而受到老板的赏识,也可能因为做事莽撞、容易冲动而惹恼了同事。
  • 仙魔教父

    仙魔教父

    因修炼不到更高的阶段,心烦意乱的唐斐竟意外找到一本可以自由召唤六界生蓄,定人生死轮回,神力通玄的仙魔功法秘术,从此走上了仙魔极颠之路,并甘愿做起这个世界的守护神,除凶兽,灭狼人,降黑暗魔神,黑夜降临,他又将开始新一轮的城市狩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