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468200000030

第30章 永和九年的那场醉(3)

唐太宗以他惊世骇俗的自私,把王羲之《兰亭序》的真迹带走了,令后世文人陷入永久的叹息而不能自拔。它仿佛是在人们视野里出现、又消失的流说、一缕伤痛、一种想象,朝朝暮暮,模糊而清晰地存在着。慢慢地,它终又变成一个无法被接受的现实、一场走遍天涯道路也不愿醒来的大梦,于是各种新的传说应运而生。有人说,唐太宗的昭陵后来被一个“盗墓狂”盗了,这个人,就是五代后梁时期统辖关中的节度使温韬。《新五代史》记载,温韬曾亲自沿着墓道潜进昭陵墓室,从石床上的石函中,取走了王羲之《兰亭序》,那时的《兰亭序》,笔迹还像新的一样。宋人所著《江南余载》证实了这一点,说:昭陵墓室“两厢皆置石榻,有金匣五,藏钟王墨迹,《兰亭序》亦在其中。嗣是散落人间,不知归于何所。”

如果这些史料所记是真,那么,《兰亭序》在唐太宗死后,又死而复生,继续着它在人间的旅程。在宋人《画墁集》中,我们又能查到它新的行踪--在宋神宗元丰末年,有人从浙江带着《兰亭序》的真本进京,准备用它在宋神宗那里换个官职,没想到半路传来宋神宗驾崩的消息,就干脆在途中把它卖掉了。这是我们今天能够打探到的关于真本《兰亭序》的最后的消息,它的时间,定格在l085年。

但人们依然想把它“追”回来,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方式去“追”,那就是临摹。临,是临写;摹,则是双勾填墨的复制方法。与临本相比,摹本更加接近原帖,但对技术的要求极高。唐太宗时期,冯承素、赵模、诸葛贞、韩道政、汤普彻等人都曾用双勾填墨的方法对《兰亭序》进行摹写,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刘秦妹等则都是临写。宋高宗赵构将《兰亭序》钦定为行书之宗,并通过反复临摹、分赐子臣的方式加以倡导,使对《兰亭序》摹本的收藏成为风气,元、明、清几乎所有重要的书法家,包括赵孟頫、俞和临,明代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清代陈邦彦等,都前赴后继,加入到浩浩荡荡的临摹佛依次传递着一则古老的寓言。他们不像唐朝书法家那样幸运,已经看不到《兰亭序》的真迹,他们的临摹,是对摹本的临摹,是对复制品的复制,他们以这样的方式,完成对《兰亭序》的重述。

但这并非机械地重复,而是在复制中,渗透进自己的风格和时代的审美趣味,这些仿作,见证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真理。于是有了陈献章行书《兰亭序》卷、八大山人行书《临河叙》轴这些杰出的作品。清末翁同龢在团扇上书写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中一段跋语,虽小字行书,亦得沉着苍健之势;无独有偶,他的政治对手李鸿章,也酷爱《兰亭序》,年过七旬,依旧“不论冬夏,五点钟即起,有家藏一宋拓兰亭,每晨必临摹一百字,其临本从不示人”。

于是,《兰亭序》借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手,反反复复地进行着表达。王羲之的《兰亭序》,像一个人一样,经历着成长、蜕变、新陈代谢的过程。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这些作品,许多为故宫博物院收藏,许多亦在午门的“兰亭特展”上一一呈现。它们与我近在咫尺,艺术史上那些大家的名字,突然间密密匝匝地排在一起,让我屏住呼吸。不敢大声出气,而面前的玻璃幕墙,又以冰冷的语言告诉我,它们身份尊贵,不得靠近。

这时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历代文人,为什么对一片字纸如此情有独钟,以至于前赴后继地参与到一项重复的工作中?写字,本是一种实用手段,在中国,却成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西方人也讲究文字之美,尤其地古老的羊皮书上,西方字母总是极尽修饰之能事,但他们的书法,与中国人相比,实在是简陋得很,至于日本书法,则完全是从中国学的。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像中国这样陷入深深的文字崇拜。这种崇拜,通过对《兰亭序》的反复摹写、复制,表现得无以复加。

这是因为文字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绝对的中心地位,它的地位,比图像更加重要,也可以说,文字本身就是图像,因为汉字本身就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创造线条章法和形体结构之上,即在它们的曲直适宜,纵横合度,结构自如,布局完满。“中国人把对世界、对生命的全部认识都容纳到自己的文字中,黑白二色,犹如阴阳二极,穷尽了线条的所有变化,而线条飞动交会时的婉转错让,也容纳了宇宙的云雨变幻、人生的聚散离合。即使在宗教的世界,文字的权威也显露无遗,比如佛教史上重要的北京石经山雷音洞,并不像一般佛教洞窟那样,在洞壁上进行彩绘,而是以文字代替图像,在洞壁上镶嵌了大量的刊刻佛经,秘密恰在于文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密密麻麻的文字,以中文讲述着来自印度的佛教经典,这种以文字代替图像的做法,也被”视为佛教中国化的另一种方式“。

除了摹本,《兰亭序》还以刻本、拓本的形式复制、流传。刻本通常是刻在木板或石材上,而将它们捶拓在纸上,就叫拓本。仅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兰亭序》刻本,数量超过S00,刻印时间从宋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源远流长,仅“定武兰亭”系统,就分成“吴炳本”、“孤独本”(均为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落水兰亭”、“春草堂本”、“玉枕兰亭”(均为故宫博物院藏)、“定武兰亭真拓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诸多支脉,令人眼花缭乱。

画家也是不甘寂寞的,他们不愿意在这场追怀古风的运动中落伍。于是,一纸画幅,成了他们寄托岁月忧思的场阈。仅《萧翼赚兰亭图》,就有四件流传至今,分别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宋人《萧翼赚兰亭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宋人《萧翼赚兰亭图》卷、故宫博物院藏明人《萧翼赚兰亭图》轴,4幅不同朝代的同题作品,在午门的“兰亭大展”上完美合璧。此外,还可看到北京故宫所藏宋代梁楷的《右军书扇图》卷、台北故宫藏南唐巨然《兰亭修禊图》、宋代郭忠恕《摹顾恺之兰亭燕集图》、宋代刘松年《曲水流觞图》、元代王蒙《兰亭雪霁》、明代李宗谟《兰亭修禊图》、明代仇英《修禊图》、明代赵原初《兰亭图》等画作,不断间。画家的参与,使中国的书法史与艺术史交相辉映。这至少表明照搬西方的学科分类对中国艺术进行分科,是不科学的,因为中国书法和绘画,是那么紧密地缠绕在一起,像骨肉筋血,再精密的手术刀也难以将它们真正切割。

眼前这些古老的纸张,就这样形成了一条漫长的链条,在岁月的长河中环环相扣,从未脱节。在这样一个链条上,摹本、刻本、拓本(除了书法之外,上述画作也大多有刻本和拓本传世),都被编入一个紧密相连的互动结构中。白纸黑字的纸本,与黑纸白字的拓本的关系,犹如昼与夜、阴与阳,互相推动,互相派生和滋长,轮转不已,永无止境。中国的文字和图像,就这样在不同的材质之间辗转翻飞,摇曳生姿,如老子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而复始,衍生不息。”中文的动词没有时态的变化,那是因为在中国人的精神结构里,时间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过去、现代、未来的关系,有如流水,很难被斩断;所有的过去,都可能在现实中翻版,而所有的现实,也将无一例外地成为未来的模板。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对于时态的变化非常敏感。对他们来说,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将来是将来,它们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各自为政,不能混淆、替代。在他们那里,时间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它是线性的,一去不回头,而对于中国人来说,时间则更像一个哲学的概念。于是,中国人在循环中找到了对抗死亡的力量,因为所有流逝的生命和记忆都在循环中得以再生。《兰亭序》的流传过程,与中国人的时间观和生命观完全同构--每一次死亡,都只不过是新一轮生命的开始。对中国人来说,时间一方面是单向流动的,如孔子所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另一方面,又是循环往复的,它像水一样流走,但在流杯渠中,那些流走的水还会流回来。因此,面对生命的流逝,中国人既有文学意义上的深切感受,又能从过去与未来的二元对立中解脱出来,获得哲学意义上的升华超越。

“思笔双绝”的王沂孙曾写:“把酒花前,剩拼醉了,醒来还醉。”一场醉,实际上就是一次临时死亡,或者说,是一次死亡的预演,而醉酒后的真正在死亡之后,生命能够重新降临在我们身上。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哪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它容纳了l000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艺术是一种醉,不是麻醉,而是能让死者重新醒来的那种醉,这一点,已经通过《兰亭序》的死亡与重生,得到清晰的印证。在这个世界上,还找不出一个人能够真正地断送《兰亭序》在人间的旅程。王羲之或许不会想到,正是他对良辰美景的流连与哀悼,对生命流逝、死亡降临的愁绪,使一纸《兰亭序》从时间的囚禁中逃亡,获得了自由和永生。而所有浩荡无边的岁月,又被压缩、压缩,变得只有一张纸那么大,那么的轻盈可感。

它们的轻,像蝉的透明翅膀,可以被一缕风吹得很远,但中国人的文化与生命,就是在这份轻灵中获得了自由,不像西方,以巨大的石质建筑,宣示与自然的分庭抗礼。中国文化一开始也是重的,依托于巨大的青铜器和纪念碑式的建筑(比如长城),通过外在的宏观控制人们的视线,文字也附着在青铜礼器之上,通过物质的不朽实现自身的不朽,文字因此具有了神一般的地位,最早的语言--铭文,也借助于器物,与权力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纸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它使文字摆脱了权力的控制,与每个人的生命相吻合。文化变成均等的权力,汉字的优美形体,也在纸页上自由地伸展腾挪。仅从物质性上讲,纸的坚固度远远比不上青铜,但纸上的文字却更长久。这是因为在纸页上,中国的文字成了真正的活物,自由、潇洒和率性。它放开了手脚,可舞蹈,可奔走,也可以生儿育女。它们血脉相承的族谱,像一株枝丫纵横的大树,清晰如画。当一场展览将这十几个世纪里的字画卷轴排列在一起,我们才能感觉到文字穿越时间的强大力量。纸张可以腐烂、焚毁,但那些消失的字,却可以出现在另一张纸上,依此类推,一步步完成跨越千年的长旅。当那些纪念碑式的建促,自然永存;宫殿废墟,江山长在。“那一缕愁思、一握柔情,都凝聚在上面,在瞬间中化作了永恒。一幅字,以中国人的语法,破解了囿于时间和死亡的哲学之谜。

王羲之死了,但他的字还活着,层层推动,像一只船桨,让其后的中国艺术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又似一朵浪花,最终奔涌成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那场短暂的酒醉,成就了一纸长达千年、淋漓酣畅的奇迹。《兰亭序》不是一幅静态的作品、一件旧时代的遗物,而是一幅动态的作品,世世代代的艺术家都在上面留下了自己的生命印迹。如果说时间是流水,那么这一连串的《兰亭序》就像曲水流觞,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要举起这酒杯,抒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怀。而那新的抒发者,不过是又一个王羲之而已。死去的王羲之,就这样在以后的朝代里不断地复活。由此我产生了一个奇特的想象--永和九年,有无数个王羲之坐在流杯亭里。王羲之的身前、身后、身左、身右,都是王羲之。酒杯也从一个王羲之的手中,辗转到另一个王羲之的手中。上一个王羲之把酒杯递给了下一个王羲之,也把毛笔,传递给下一个王羲之。这不是醉话,也不是幻觉,既然《兰亭序》可以被复制,王羲之为何不能被复制?王羲之身后那些接踵而来的临摹者,难道不是死而复生的王羲之?

大大小小的王羲之、长相不同的王羲之、来路各异的王羲之,就这样在时间深处济济一堂,摩肩接踵。很多年后,我来到会稽山阴之兰亭,迎风坐在那里,一扭身,就看见了王羲之,他笑着,把一支笔递过来。这篇文章,就是用这支笔写成的。

原载《十月》2013年第1期

同类推荐
  • 缪斯情结

    缪斯情结

    本书收《当代小说的人生意识》、《社会形象与典型精神》、《诗自妖娆趣自高》等40余篇文学评论。
  • 蒙文通经学与理学思想研究

    蒙文通经学与理学思想研究

    《蒙文通经学与理学思想研究》系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科研规划重点项目,该研究课题的立项,得到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领导和有关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本书具体包括了:蒙文通的生平与著述、关于清代经学、蒙文通经学之特色、蒙文通理学范畴探讨等方面的内容。
  • 60个你所不知道的《镜花缘》之谜:玩·镜花

    60个你所不知道的《镜花缘》之谜:玩·镜花

    换个阅读角度,替经典文学抽丝剥茧。换个阅读方式,揭开作者、人物、故事之谜。换个阅读视野,享受更完整的文学之旅。《玩·镜花》分为文心解疑,奇国探秘、异物寻踪、人物趣谈、技艺索考、丛论杂谈六部分,从作者、版本、寓意、考证、索隐、典故、杂艺、比较研究等各个方面,带你细细赏《镜花缘》的异想世界。
  • 我们的故事

    我们的故事

    迎着晨风迎着阳光,跨山过水到边疆。伟大祖国天高地产,中华儿女志在四方……大概每一个知青战友都会唱这首歌、它是电影纪录片《军垦战歌》的插曲。一群意气风发背着行李的上海知青坐在大卡车上,他们高唱着这支歌向塔里木荒原进军。这首歌曾让我们热血沸腾、激情浩荡。我们也唱着这支歌奔赴了北大荒……本书的作者是记者出身的作家,本书的类型是他最擅长的纪实文学。书中主要描写了哈尔滨、上海、北京的六十多位知青,在“前青知时代”或“后知青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又最具个性的故事。
  • 我与三弟争上

    我与三弟争上

    如果有人要问我,你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那我就这样回答你——兄弟之间的青葱岁月,平凡人生的真实写照。是的,这部书没有节外生枝的虚构,也没有浮华艳丽的辞藻,因为对亲人的最好怀念就是读他的书,继承他的遗志,完成他未竟的事业。那么争上的事业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说就是他的精神价值,他毕生追求的理想情操,而这些都是不容亵渎的,更不能在文字上随意涂抹。基于这个原则,我写了他的一生,他的读书学习,他的工作生活,他的音容笑貌,他的壮志豪情,都是原原本本据实写来,既没有无限拔高,也没有轻描淡写。但是现在看来仍有诸多缺陷,比如日常生活的描述似乎少了,而重在一些大的线条的反映,这就不够生动。这一方面是他离家很早,我们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另一方面是作者力有所未逮,这是我应该感到歉疚的。
热门推荐
  • 天之龙亚斯特之旅

    天之龙亚斯特之旅

    古往今来,很少有人在亚斯特大陆留下过耀眼的印记,那么,我们的主角帝音,是否会在众多群星之中脱颖而出呢,敬请期待吧
  • 帝女成长路

    帝女成长路

    一场背叛让她回归。他的到来,是否会融化她
  • 春风十里:不如宠你

    春风十里:不如宠你

    叶家三小姐叶贝连,上有王爷爹罩着,下有大将军哥哥撑腰,小妮子一天到晚无忧无虑。大街上偶然遇见翩翩公子段胥邵,叶贝连一心想着要怎么把他哄回家。叶贝连:“我家缺护院,缺保镖……缺......”段胥邵:“缺男人?”叶贝连捂脸,“男女授受不亲,你能不能不要说的这么直白。”段胥邵笑得颠倒众生:“不打紧,我们家缺娘子缺王妃……缺你!"(本文原名《腹黑王爷:霸宠小萌妃》,可是作者有选择困难症,好难定下书名,以至于现在网站名和封面名字对不上,大家可以给作者提提意见,看看大家都偏向哪个书名......)
  • 都市边界

    都市边界

    城市边缘人的挣扎,简介无力,欢迎大家多多指教
  • 夏天雪糕和爱情

    夏天雪糕和爱情

    《夏天雪糕和爱情》女主:林灵男主:池轩女二:林田田男二:话痨胡立言情、校园文内容简介:纠结少女林灵与腹黑男主池轩双向暗恋,在女二的撮合、帮助下由双向暗恋成功晋级为甜甜的恋爱,并共同成长。纠结少女不再纠结,腹黑男主持续腹黑。甜中带咸,冰中带愈。高考完,职业选择时,林灵否决了池轩当飞行员的想法,并说:在地上跑总比在天上飞好抓到。所以最后林灵成为了律师,池轩成为了警察……
  • 城伤心殇

    城伤心殇

    我只有笑脸,不会让你看到我哭泣,多年以后,我伫立在我们初次相遇的地方,花已在彼岸凋落,落花见证的,是我狼狈的一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那个不顾一切我

    那个不顾一切我

    没关系,重新来过,不要这样闷闷不乐了!现在的我,我自己太多,没有了解过
  • 小病娇的黑化竹马君

    小病娇的黑化竹马君

    季语。白天是学校里一个除了睡觉就是睡觉,一无是处遭人欺负和嫌弃的透明学生;夜晚却是黑暗中的传奇王者,AT界里的残暴嗜血让人又敬又怕的暴君。而AT界时代转换的加冕之战却给季语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本以为只是休息了一年的AT界风云再起,却出现了一层又一层的未知事物。竹马柯言两年后的重逢,已经将她的白日打击的支离破碎,越来越无法再隐藏下去。新的对手的出现,让黑夜中的她兴奋愉悦,而队友接连的出事又让她嗜血发狂。可到最后,当季语知道了这一切都是那个人一手造成谋划得,又该何去何从?步步为局,无处可逃。
  • 超能时代第一部

    超能时代第一部

    这是我在高中的时候写的一篇小说,用他们的名字作为小说的主角,虽然我文采不好,但那本作业本在大家的传递中变得破烂不堪,大家还用胶布粘了一次又一次,那时候我真的很开心,现在毕业了,大家又有了各自的生活,但那个故事还没有结束,我想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希望你们可能能看到。